查看原文
其他

五分钟看完美国科幻奖小史 | 2017中美科幻tour

2017-06-18 三丰 不存在


 NON-EXIST DAILY

编者按:

像电影界不止奥斯卡,科学界不止诺贝尔一样,雨果、星云并非科幻界唯一的两座丰碑。纵观美国科幻史,五花八门的古怪奖项贯穿其中,有科幻巨擘的闭门会议,有阿宅云集的万众狂欢,也有表彰最烂脑洞的恶搞评选......那些造型脱线的科幻奇幻奖杯,孕育了无数日后如雷贯耳的科幻大作,也塑造着整个世界的流行文化。

今年“中美科幻tour",未来局一众特派员奔赴美国堪萨斯会见詹姆斯·冈恩,参加坎贝尔奖颁奖礼,并准备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和文章。作为科幻tour的第一弹,本篇将由三丰老师带你梳理北美科幻奖项小史。

当地时间2017年8月11日晚10时左右,芬兰赫尔辛基市Messukeskus会展中心大礼堂。第75届世界科幻大会的雨果奖颁奖典礼已进行到尾声,只剩最后一项大奖“最佳长篇小说”没有颁发。两位颁奖嘉宾上台,稍事寒暄说笑,对着屏幕念出入围的六部小说名单,接着打开信封。观众席鸦雀无声,现场一千多人和关注ustream直播的数万人都在静待这最后的时刻。嘉宾没有故意吊粉丝们的胃口,他朗声道:“and the winner goes to...”

想必很多中国科幻迷都跟我一样,在等待着两个月后的这一幕,毕竟这可是雨果奖啊。不过别急着跳跃时间线,先听我讲讲双奖和其他美国科幻奖的掌故吧。

起于微时的双奖


提起科幻界双奖,科幻迷都知道是雨果和星云。两者均是科幻文学界公认的最高奖,排名可以不分先后。

雨果奖(Hugo Award)诞生于1953年在费城举办的第1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迷都知道,奖名“雨果”来自于美国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虽然业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对美国科幻开创性的贡献还是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个奖原本的正式名称是“科幻贡献奖”(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s),雨果奖只是它的小名。直到1991年美国政府拒绝“科幻贡献奖”的标章注册,大会才决定将奖名正式改为“雨果奖”。

▲ 2016年,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并第一时间接受未来局深度访谈

首届雨果奖颁出七个奖项,其中只有一项小说奖——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毁灭的人》以获得首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奖而永载史册。当时,颁发雨果奖只能算是一次性的行为,费城大会的组委会并没有延续它的构想,而是把这个决定权交给后面的组织者。第二年的旧金山Worldcon便中断了颁奖,到1955年的克里夫兰才得以接续,并从此一年一度从未间断,至今年已是64届。

早年的雨果奖处于草创阶段,奖项设置、投票机制等一切都在剧烈变动中。比如最早几年的雨果奖只有一轮投票就决出胜者,根本没有所谓的提名名单。又比如60年代,雨果奖差点被分裂成职业和业余(另名“Pong Award”)两块。不过有两个宗旨从始至终未曾改变——一是粉丝投票选择胜者,二是兼顾科幻奇幻,两者均体现了雨果奖的开放精神。

哦,对了还有一样没有改变的东西,那就是雨果奖奖杯的火箭主题元素(除了1958年不知哪位决策者脑壳坏掉,把火箭奖杯改成了毫无特色的奖牌)。最早的奖杯设计来自于一款50年代美国汽车的引擎盖饰。前三十年里奖杯的火箭设计变来变去。从1984年开始则沿用同一款设计,甚至使用同一个模具制作,而基座则每年重新设计,保持新鲜感。给大家看一些奖杯:

 1984年奖杯。从这一年开始,奖杯上的火箭就沿用同一款设计

 2007年奖杯。火箭还是那个火箭,底座嘛……

 1958年奖牌

1953年的老古董奖杯

星云奖(Nebula Awards)的源起也很有意思。达蒙·奈特在1965年创办了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FWA),他想编一本科幻年选来赚点钱支撑协会的运作。协会秘书兼出纳Lloyd Biggle, Jr.看到隔壁美国悬疑作家协会的“艾伦·坡奖”搞得红红火火,说不如我们也办个奖吧。奈特的妻子Kate Wilhelm(《迟暮鸟语》作者)画出了星云奖的草图,科幻作家James Blish的太太Judith Ann Lawrence(自己也是科幻作家)据此设计了透明树脂中旋转星云和行星的奖杯,一直沿用至今。

右边是“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的奖杯

是不是听上去像个草台班子的运作?其实也就是。但随着协会这个“草台班子”的不断发展,星云奖也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行业最高奖之一。从一开始,星云奖就明确自身“专业化”的定位——只有协会会员才拥有投票权,而会员是有较高的准入门槛的。仅这一点就与面向全部粉丝开放的雨果奖有了差异性。所以难怪人们常说,雨果奖选的是最受粉丝欢迎的作品,星云奖则是专业作家们选出的最佳作品。

双奖的创立虽然相隔13年,但两者其实可看作是同一批最早期的科幻奖。同时代(1950-60年代)的科幻奖寥寥无几。它们诞生于一个美国科幻经历了黄金时代、成熟到追求自我认可和外部认可的时期。时光赋色,岁月镏金。几十年间,雨果星云双奖在定义文类、维持社群、提高形象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它们已然成为科幻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极具娱乐精神的美国科幻迷们还曾创立过双奖的反面奖——“侯古奖”(Hogu Award)和“黑洞奖”(Blackhole Award)。光看一下“侯古奖”的简介就让人忍俊不禁:“侯古奖以侯古·察伯斯纳格(Hogu Chabsnerg)命名,他是现代鼻窦摩擦(Sinus Friction)的创始人。奖项设有最差粉丝杂志名、最佳不和奖、最佳忽悠奖……


谁是科幻第三奖?



双奖之外哪个科幻奖(广义上的)的地位最高?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公论。不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入围的候选者:

一号候选: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s)

创立于1975年的世界奇幻奖在每年的世界奇幻大会上颁发,以会员和评委团共同决出提名和胜者。


优势:历史悠久,口碑优秀,常被誉为幻想文学三大奖之一。

劣势:仅关注纯奇幻,不涉及科幻。

二号候选:轨迹奖(Locus Awards)

1971年由行业资讯杂志《轨迹》创立该奖,以杂志订户投票选出胜者。


优势:历史悠久,奖项设置覆盖面广,《轨迹》杂志的行业地位高。

劣势:投票限于订户,后虽扩展至普通读者,但总体投票人数偏少。杂志也无意于扩大该奖影响力,更多被视为双奖的风向标。

三号候选: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

阿瑟·C·克拉克爵士于1987年出资设立该奖,由英国的科幻专业评委团选出当年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长篇小说。


优势:克拉克名头响,又有不错的奖金(今年是2017英镑,每年增加一英镑)。

劣势:英国、英国、英国……

四号候选:迪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

1982年(迪克去世的那年)创立,授予最佳平装本科幻小说,由3-5人的评委会选出胜者。


优势:平装本代表科幻草根气质,有奖金(第一名1000美金,第二名500美金)。

劣势:也许平装本过于草根了吧。

五号候选: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和斯特金纪念奖(Theodore Sturgeon Memorial Award)

坎贝尔奖创立于1973年(科幻教父坎贝尔去世的第二年),授予年度最佳科幻长篇小说;斯特金奖创立于1987年,授予年度最佳科幻中短篇小说。两者均由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中心负责颁发,由评委团决出胜者。


优势:覆盖短中长篇,由知名学术团队运营。

劣势:常被批评为太过学术。

插播一句:未来局代表团参加了今年的坎贝尔会议,见证了94岁高龄的科幻活化石詹姆斯·冈恩老爷子颁发了坎贝尔纪念奖和斯特金纪念奖。两奖被分别授予Lavie Tidhar(作品《Central Station》)和Catherynne M. Valente(作品《The Future is Blue》)。

▲ 94岁高龄的科幻活化石詹姆斯·冈恩老爷子在不存在日报开设了专栏

▲ 刻着历年获奖者名字的奖杯,看着就特沉!

▲ 获得斯特金纪念奖的Catherynne M. Valente。遗憾的是,这次的坎贝尔纪念奖获得者Lavie Tidhar没来现场

▲ 坎贝尔奖晚宴

▲ 每个桌上都有一个根据经典科幻作品改装的飞船摆件

其实,上述的几个奖项均是科幻界重要的奖项,它们各有侧重,无所谓谁是第三奖第四奖。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重要的奖项都创立于1970-80年代,属于第二代科幻奖,它们大多以早年的科幻巨擘命名,既体现了一种纪念,也意味着一种传承。


文化Meme的争夺战场


2015年雨果奖爆发“小狗门”的时候,马丁放着自己的冰火坑不填,在blog连续写长文评论这一事件。其中有一篇博文《奖,奖,更多的奖》回顾了科幻圈各式各样的奖,并建议小狗们别在雨果奖搞事了,去创立自己的奖吧!

▲ 马丁不填坑,读者也很绝望啊,就看看 blog 咯

事实上,奖项向来都是意识形态和文化Meme斗争的重要战场。但绝大部分斗争不会以“小狗门”这样极端的形式出现。正如马丁所说,不少科幻奖都出自对双奖的不满。此类不满大多来源于认为双奖对自己喜爱的、认为重要的科幻艺术子类型不够重视。

于是,在双奖不可动摇的地位确立后,仍然不断有新的小奖项涌现。它们不图全、不贪大,而是着眼于一个小小的领域,以推广散播某一类文化Meme为己任。比如奖掖或然历史幻想的侧面奖(Sidewise Awards),推广太空探索硬科幻的海因莱因奖(Robert A. Heinlein Award),弘扬EE Smith精神的云雀奖(Skylark Award)等。下面简介两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科幻奖。

▲ 云雀奖的奖杯兼具实用价值,是个放大镜

提普垂奖(James Tiptree Jr Award)创立于1992年,以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科幻作家爱丽丝·谢尔顿的笔名命名,颁发给“探索或拓展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的科幻或奇幻小说。简单说,这就是一块宣扬女性主义科幻的阵地。

▲ 提普垂奖官网 banner,亮点在女宇航员胸口

普罗米修斯奖(Prometheus Awards)的出现要更早一些,1979年由L Neil Smith创立,中断几年后由新成立的自由主义未来者协会(Libertarian Futurist Society)接手,一直延续至今。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奖是自由主义科幻的前沿阵地。有趣的是,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曾获得过该奖的提名,这让中国科幻迷有些摸不着头脑——《三体》是自由主义科幻吗?

▲ 普罗米修斯奖的奖杯是个火炬,但也很像冰淇淋啊!

回到马丁的建议。2016年在亚特兰大Dragoncon上创立的巨龙奖(Dragon Awards)就宣称是弥合科幻界分歧的尝试。巨龙奖开放给网络粉丝投票,完全无门槛,只需注册电邮即可投票。首届巨龙奖的得主不少都是两个小狗运动的主将。这是否是设置这个奖的本意所在,我们不得而知。

▲ 2016巨龙奖奖杯



我们的科幻奖



从1932年粉丝杂志上短命的“儒勒·凡尔纳奖”(Jules Verne Prize)开始,美国科幻奖已有8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科幻这个文类的发展而发展。从时间阶段来看,大致上第一批追求认可,第二批传承先辈,第三批类别细分。

对照我们华语科幻奖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我们已有31岁的银河奖和8岁的华语科幻星云奖,但总体而言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当下,银河奖和星云奖还处在剧烈的变动过程中,主办方都在寻找和实验最合适的机制,而其他细分领域的奖项更是无从谈起。

▲ 银河奖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奖项,创办于1986年,今年31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华语科幻奖出现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美国找到类似的案例,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相应的经验和教训。这算是我研究美国科幻奖历史的一点心得吧。


“中美科幻tour”是什么?

是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日报》围绕美国重要科幻颁奖礼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中美科幻友好交流专题。2016年,在首次“中美科幻tour”中,本报曾对美国科幻星云奖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今年,未来局特派员远赴堪萨斯,全程参与坎贝尔奖颁奖礼。接下来的一周内,我们还准备了一系列相关报道、专访和深度分析文章,敬请期待。



关键词:#中美科幻tour#   

🌁 题图:二向箔管理员

📝责编:兔子瞧

📝作者:三丰,AI级中国科幻观察者与资料控。幻译居、新幻界、星空奖、坐标奖、年度书目等等这些已消失或不知名的品牌后面都有TA的影子。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