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中国科幻建立社区传统,引力奖需要你的一票!

兔子瞧 不存在 2022-12-26
这篇文章,讲了《三体》如何凭借世界科幻大会的健康机制登上了世界舞台,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用最简单的一次投票,塑造中国科幻的未来。(本文曾发于去年引力奖开奖前,今年略作修改)
🎫
开门见山,我们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科幻迷、科幻行业从业者、支持中国科幻的人,都能够为引力奖投出一票。
因为你每年投出的一票,可以决定中国科幻的未来,可以实现你想要的中国科幻,可以让中国科幻真正走向世界。
引力奖可以帮助中国科幻,因为它建立的初始借鉴了雨果奖的规则,其核心在于只以付费投票作为门槛,但又其实兼顾了业内口碑、行业风评,可以说在比较好的保护机制下,开放拥抱时代变化。 
在阐述历史和未来之前,希望大家可以先点开投票链接,为今年的作品投票:
gravityaward.wjx.cn/
或拉到文末戳【阅读原文】直接投票)
在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再决定是否付费,让你已经投出的一票变得有效。不过千万不要等太久,引力奖终选投票截止到12212:00(中午),过时未缴纳会员费用的投票都视为无效。
▲ 引力奖奖杯
要谈中国科幻的未来,就必须理解中国科幻的历史。如果说把中国科幻的历史分为前《三体》时代和后《三体》时代,有三个理由:
  • 第一,“三体”概念跨越圈层、年龄、口味、文化、语言的现象级传播能力,已经可以跻身中国文艺作品的第一阵营。
  • 第二,《三体》三部曲畅销十余年,常年在各小说销量榜前十名中占据三席,在残酷的图书市场上这一战绩堪称旷古烁今。
  • 第三,“三体”所带来的商业预期,引发市场关注作者刘慈欣的连锁反应,是启动中国科幻产业爆发的核心推动力之一。
在《三体》走上山巅的攀登之路中,获得2015年雨果奖是重要的几步之一。
得世界科幻顶级奖项的承认后,再配合大众媒体的发酵,“三体”和刘慈欣终于完成了封神之路,成为比肩众多国际、历史顶级IP的殿堂作品。
简要复述“三体”的成就,是为了提出其背后可能被大家忽视的一连串重要问题:
  • 雨果奖是如何承认三体的?
  • 为什么雨果奖的承认如此重要?
  • 为什么中国科幻需要雨果奖模式?


01

雨果奖是如何承认三体的?

让我们回到2015年3月,雨果奖提名名单发布,但英美科幻界关注的则是这个名单引发的冲突。
冲突来自一群自称“悲伤小狗”和“狂暴小狗”的美国科幻作者/读者,这些以白人男性为主的古典科幻爱好者们不满雨果奖21世纪以来体现出的多元文化倾向,开始组织更多人进行针对性投票。
这次冲突引发的后果,其影响至今绕梁不去,一直延续至今。不过,让我们先聚焦当时。
首先是一连串的退出。
“小狗”派领袖之一的高票提名作品《怪兽猎手:复仇》(Monster Hunter Nemesis)因为作者不想让个人作品成为组织运动的代表,宣布退出。
同时长篇提名作品《攻击发起线》(Lines of Departure)的作者马可·克卢斯(Marko Kloos)因为反对“小狗”的做法,宣布推出。
因为这两个长篇作品的退出,奇幻小说《哥布林皇帝》和中国科幻《三体》得以递补进入名单。
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体》在提名阶段的票数,基本符合第一部当时在美国的状态,也就是影响力确实很大,但不会成为行业话题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获得星云奖的《湮灭》(Annihilation),在雨果奖得到的提名甚至低于入围所要求的5%票数。
在谈到三体获胜的结果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一年的雨果奖投票状况有个基本认识:这不是正常的一年。
这一年的参与人数突破一万一千人,其中参与投票的人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5950,几乎是其他年份的好几倍。
这些参会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可以在这张可视化数据地图中看到。
首先这一数据的增长,和这一年关于2017年世界科幻大会主办地的热烈竞争有关。这一年有四个地区参与竞争,除了最后获胜的芬兰赫尔辛基,美国华盛顿特区也是极为强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日本静冈和加拿大蒙特利尔。最后有2600余人参与了选址投票,同样创下历史记录。有理由相信至少一部分是专门为了支持芬兰赫尔辛基才参与大会的。
至于大家热衷探讨的“小狗”运动对数据的影响,首先,根据事后多个美国科幻资深分析人士的数据分析,比较得到认可的数据是“小狗”组织成员应在千人上下,加上相关支持者,绝不会超过与会者的20%,而且并非所有人都参与了投票。也就是说,“小狗”对直接票数的影响,应在500-1000票左右。
我们很容易知道,1000票是可以左右胜利的庞大数字,但这就是《三体》获胜的原因吗?
让我们来探寻这份最终投票榜单的奥秘。
首先,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如果五部入围作品在提名阶段获得了1400票,那么按道理终选阶段的5600票应该大致均分到这些作品上,也就是说,终选的第一次计票(Pass 1)应该是大致是各自的票数乘以四左右,就算有差距也应该是比较平均的分布。
但很显然根本不是如此。Skin Game只翻了不到3倍,而Dark Between the Stars甚至票数还降低了?而包括三体在内后补的两部小说,票数都飙升到6倍以上。
原因很简单,因为前两者也是被归入了“小狗”派作者的作品,以当年留下的言论来看,不会有太多人支持这两部作品。可见,“小狗”投票者这被高估的1000票,实际上完全落在了他们自己推出的两部作品中,在第一轮几乎没有投给《三体》。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雨果奖的终选计票规则,终选阶段投票人并非投给自己想要的作品,而是对所有入围作品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排每个作品得到的“第一排序”票数,淘汰一个得票最少的作品,然后去掉这个作品的序列,再次重新计算。如此一轮轮淘汰下来,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所谓“最受广泛接受”而不是“最强烈被推崇”的获胜作品。
所以这样解释就非常明白了,每一轮消失的票数,都会被分到其他作品上,而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一目了然。
事实就是,前三轮淘汰了两部“小狗”作品后(雨果奖体系中无奖也是一个选项,我们这里不作分析),所流出的票数为251+271+1013-437=1098票,而《三体》得到的是2162-1691=471票,紧随其后的《哥布林皇帝》得到了1814-1515=299票。也就是说,我们从“小狗”那里多得到了172票。而最后,《三体》获胜的差距是200票。
翻译一下,我们用这些数据证明的,是普通读者的选择,奠定了《三体》在第一轮的优势,也是它最后取胜的根本。所谓“小狗”把票投给了《三体》才让“直男”大刘获得了雨果奖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无知的信口开河。
数据,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小狗的存在,确实影响了当年的雨果奖,但是这和《三体》的胜利毫无关系,更不是《三体》战胜终选阶段对手的决定性原因。决定终选阶段票数的,是那些非小狗的大多数人群,那些80%以上的投票者。和以前大多数雨果奖结果一样,《三体》获得雨果奖是那一年英语科幻读者的共同选择,毫无争议。至于是不是没有入围的作品也许会比《三体》更好,这也不是独有的现象,事实历史中大量的经典作品错过雨果奖,但不等于获奖作品不配处在那个位置。
就是在这样一场风暴之中,《三体》得到了雨果奖的承认。

02

为什么雨果奖的承认如此重要?

雨果奖的价值,有其历史悠久的原因,也有世界科幻大会这一形式带来的广泛影响,但其核心原因,一定是来自它所建立并积极维护的规则。
要谈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理解雨果奖所依托和互相成就的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开始。理解了它,才能理解到底我们的科幻产业和别人差距在哪里。
首先,一个共识:现在的科幻领域,和其他任何一个文化领域一样,最大的热词就是“IP”。
但如果你去参加几次世界科幻大会,你就会发现,这和你想象的漫展、游戏展甚至是广交会大不相同,当然也和引力奖依托的亚太科幻大会/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APSFcon)不同,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2017年赫尔辛基科幻大会
在世界科幻大会,你很难见到什么大型IP占据视野或者成为话题的中心。
相比主要展示产品以用户为导向的产业化游戏动漫展,如果说动漫展的设计逻辑是电商,强调展示和营销,那么科幻大会的设计逻辑更像是一款社交产品。分散化、无中心、自组织,几个作为核心环节的节点,与其说在展示内容不如说更像一个产品功能。
在这样一款社交产品上,如果没有官方同意,是无法展现什么IP的。
所以即使是靠《权利的游戏》电视剧(有趣的是严格意义上这不是原著的同名电视剧)红透整个圈子的乔治·马丁,也不过是给自己名为“今年马丁要读些什么?”的Panel找一个大一点的会议室,以及给他单独安排签名地点而已。
▲乔治·马丁在2017年赫尔辛基科幻大会
美国人难道不知道名人和名著的价值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主办世界科幻大会并颁发雨果奖的是每一年的主办方,而协调管理监督这些工作的世界科幻协会甚至并不是一个持续运作的固定组织。每年交会费的会员,都会成为协会当年的会员,并有资格为雨果奖投票并选择之后举办大会的地址。
这样一个松散的组织,以及它所管理的大会,还有每年颁发的雨果奖。却能够存在如此之久,并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雨果奖的影响力,相比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SFWA)每年颁发的星云奖,甩开的差距越来越大。
核心原因就是它所要建立的规则,其主要目的不是颁奖本身,而是维护科幻社群的存在。
有教无类,让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尽可能包容不同的科幻群体,让雨果奖越来越蓬勃发展。
这个面向社群的策略,决定了它的会员门槛只是投入度而无关水平和身份,进而决定了它的社交属性,决定了它设计自己产品的思路,决定了它能够直接触及受众,能够在视觉媒体和电子介质攻城略地的21世纪,跟上时代的脚步,仍然为自己的未来保存火种。
简而言之,与时俱进,物竞天择。
历史中的科幻曾经面对不同时期的挑战,也随着全世界政治文化周期的更迭,涌现新的范式,以反对甚至杀死当时主流范式的方式,用螺旋式的形态不断变化:
  • 二战促使科幻成为第一个甚至说唯一一个全球化的文学类型,开始了现代科幻的发展。
  • 随着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社会伦理问题大范围进入科幻领域,取代了之前技术驱动的方式。
  • 六十年代新浪潮席卷欧美,也推动了科幻领域转向内心和哲学层面,获得了主流文化的关注。
  • 随着冷战的严峻,新的太空题材和隐喻性的外星人对抗主题又回到了领域核心,重新赢回了被文字游戏搞晕的年轻读者。
  • 互联网和冷战结束又重新启动了新的全球化,虚拟空间和异域的结合让赛博朋客成了新典范。
  • 而千禧年之后的多元化议题和全球文化冲突,就是如今的现状。
这种从社会到娱乐,从娱乐到社会的摆动,是科幻背后寻求存在合法性的动力使然。
科学、政治、文化、经济,不同时代的主题决定了科幻依附的对象。再加上科幻传播媒介的不断升级,从杂志到单行本,从漫画到多媒体,从单向内容到互动内容,从个人空间到多人世界。
这种看似毫无固定属性的特征,恰恰是科幻巨大生命力和价值所在。
这样的导向,看似催生了“小狗”的争议,让种族文化话题成为近年的焦点,让罗琳的《哈利波特》打败了索耶,让杰米辛的三部曲连续三年蝉联奖项。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问题”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声音:
  • “小狗”们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科幻读者的看法,而且显然这一看法是科幻立足的根本;
  • 种族文化确实是现在美国社会的焦点,在202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爆发的样子;
  • 《哈利波特》确实是具有足够水平的幻想小说,其影响力远超过娱乐领域的范畴;
  • 杰米辛和支持她的群体确实正在改变科幻的面貌,而且这一历史在科幻中源远流长。
换句话说,雨果奖的争议,反映的不是它的缺陷,而是它在动荡的时代浪潮下,为维持的平衡所做的努力。这种平衡,就是要尽可能保留幻想文学的核心价值,同时对当前的时代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
对雨果奖的争夺,规则的不断改进,是表面的激烈斗争,更证明了雨果奖的巨大价值,立足于规则之上,力求容纳每一种人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从一开始就贯穿在科幻大会和雨果奖的基因里。
  • 1939年,第一次科幻大会举办,就爆发了后来的科幻巨擘波尔和组织者之间的意见分歧。
  • 1953年雨果奖创办时,还不存在初选阶段,在6年后分开了终选和初选。
  • 1957年第一次离开北美,前往英国伦敦。
  • 1961年又限制了必须只有会员才能投票,很快又限制了提名也必须来自会员。
  • 1963年制订了协会章程,确定了之后的奖项和投票机制。
  • 1968年修正了终选计票的规则,开始使用现在的计票方法。
  • 1970年离开英语区,前往德国海德堡。
  • 1975年离开北半球,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
  • 1990年再次前往欧陆,奔赴荷兰海牙。
  • 2007年首次前往亚洲的日本横滨。
  • 2017年再次去往非英语区,芬兰赫尔辛基。
  • 2020年又即将在新西兰举办,虽然很遗憾已经变成了线上大会。
每一次拓展,都在促进全世界科幻领域的交流。当然雨果奖作为一个植根于欧美英语科幻文学的奖项,其主流思维必然和世界其他文化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它吸收其他地区文化的作品,将它们展现在英语科幻的舞台上。
舞台不止一个,为什么雨果奖就是最特殊的那个?
星云奖、世界奇幻奖、轨迹奖、克拉克奖、坎贝尔/斯特金纪念奖、迪克奖……这些重要奖项,尤其是星云奖,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科幻的旗手?
现在要说到雨果奖规则的实操方面,如何在面向大众的同时确保公平有效。
以上提到的这些奖项,其评选规则各有不同:
  • 星云奖(Nebula Awards),达蒙·奈特在1965年创办了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FWA)后建立,只有协会会员才拥有投票权,而会员一般都是职业作者或者编辑等从业者,准入门槛不低。

优势:科幻双奖之一
劣势;机制僵化,近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 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s),创立于1975年,在世界奇幻大会上颁发,以会员和评委团共同决出提名和胜者。
优势:历史悠久,口碑优秀,常被誉为幻想文学三大奖之一。
劣势:仅关注纯奇幻,不涉及科幻,兼容性差。
  • 轨迹奖(Locus Awards),1971年由行业资讯杂志《轨迹》创立,以杂志订户投票选出胜者。
优势:历史悠久,奖项设置覆盖面广,《轨迹》杂志的行业地位高。
劣势:投票限于订户,后扩展至不限身份。
  • 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阿瑟·C·克拉克爵士于1987年出资设立该奖,由英国的科幻专业评委团选出当年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长篇小说。
优势:克拉克名头响,有奖金(今年是2020英镑,每年增加一英镑)。
劣势:英国、英国、英国……
  • 迪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1982年(迪克去世的那年)创立,授予最佳平装本科幻小说,由3-5人的评委会选出胜者。
优势:平装本代表科幻草根气质,有奖金(第一名1000美金,第二名500美金)。
劣势:也许平装本过于草根了吧。
  • 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和斯特金纪念奖(Theodore Sturgeon Memorial Award)
坎贝尔纪念奖创立于1973年(科幻教父坎贝尔去世的第二年),授予年度最佳科幻长篇小说;斯特金纪念奖创立于1987年,授予年度最佳科幻中短篇小说。两者均由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中心负责颁发,由评委团决出胜者。
优势:覆盖短中长篇,由知名学术团队运营。
劣势:常被批评为太过学术。

纵观这些奖项,一个基本差异就是往往由少数特定评审人选出,即使是星云奖,也是由相对稳定的协会会员评出,口味的僵化、人情考虑,都是常见的问题。唯一特殊的轨迹奖,则放弃了自己订户投票的标准,完全变成了自由投票,权威性受到损失,现在往往被视为雨果奖的风向标。
显而易见,专业是可贵的,但往往会带来僵化和偏见,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最简单粗暴的付费投票模式,能够让雨果奖在历史的动荡中脱颖而出。
别担心,你们要问的关于花钱刷票的问题,早就被考虑过了。
不止一个人,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思考过为什么没人去雨果奖刷票的问题。而这几年来,很多人都写过文章探讨过规则这方面的风险,除了刷票,还有黑客、社会工程等等。但除了“小狗”事件促使雨果奖修订了初选规则之外,事实上自从实行在线投票的几十年来,没有证据出现过刷票的情况。至少目前得到的反馈,是协会和主办方已经采取了很多办法诸如身份验证、来源验证等等,尽可能地排除可疑票。再加上今天电子支付越来越实名制,普通人刷票只是个谈资而已,真的以为这种事可以实现的人,如果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是偶遇笑谈如获至宝罢了。
美国著名杂志Amazing Story的网站曾在2015年2月,也就是当年的雨果奖风暴还没刮起来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直接讨论了要“买到”一个雨果奖杯的价格,也不过是大约几万美元而已。但是很显然,到现在还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因为事实上每年都在拦截大量的可疑票。
事实证明,有效的经济门槛,加上必要的技术防范,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完全平等公开的投票机制。这样的一个投票机制,可以确保在包容性和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
当然,更多的奖项是必要的,除了上述那些,还有更多的奖项。
例如针对科幻影视的土星奖,针对媒体作品衍生科幻的抄写员奖,颁发给自由主义科幻的普罗米修斯奖,颁发给探索太空科幻作品的海恩莱恩奖,颁发给或然历史作品的分支奖,颁发给美术幻想作品的光谱奖,比赛形式的未来作家奖等等……
每一个奖项的重要和独立价值,恰恰在于它们放弃了包容性和对时代的敏锐反应。因为要改变就要冒风险,而稳定,是一个奖项得以延续,积累起历史价值的基础。
所以,理解雨果奖的价值,它所做出的选择,承担的风险,就是理解英语科幻为何能一直占据世界幻想文学头部位置的前提。

03

为什么中国科幻需要雨果奖逻辑?

因为我们现在有了大量追求稳定和品牌价值的奖项,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
历经三十年的银河奖,十载耕耘的华语星云奖,方兴未艾的晨星晋康奖、冷湖文学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光年奖、豆瓣科幻奖、水滴奖等等……
这些奖项,或者选择了星云奖的协会/评委模式,或者面向特定作品,又或者采用了竞赛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定位,构成了中国科幻的生态。
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差异化,才能提高内容变现的效率,才能为作者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不同产品的差异定位。
有了差异,就更需要一个体现行业全面性的平台,一个注定会出现争议,让不同群体面对对方的平台。
这个平台所展示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中最有价值的瑰宝,但一定记录下每段历史的面貌。
在引力奖之前,一直没有这样一个平台,一个定位于体现“包容加专注”这一定位的奖项,或者说,有过这样想法的奖项,但没有找到能够使之持续的机制。
所以,我们希望直接学习雨果奖的经验,去重新打造这样一个奖项。

我们是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即引力奖),发起者包括:
宝树、陈楸帆、电子骑士、丁丁虫、江波、梁清散、潘海天、三丰、兔子瞧、万象峰年、张冉。
引力奖,是一个由科幻作者、评论者、从业者筹办的奖项,希望采用雨果奖这一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科幻大奖的规则,以缴纳会费的会员投票方式来决定奖项的入围和归属。
引力奖已经举办过三年,取得了科幻受众和媒体的相当关注。
之前,我们和雨果奖一样,依托于国内的亚太科幻大会/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APSFCon)进行投票和颁奖。
往届的投票数据和获奖结果,可以在我们的微博 @引力奖 上看到。
2020年APSFcon取消,引力奖转向线上,最终成功在2020年新西兰世界科幻大会的线上活动日程进行了颁奖。和许多历史悠久的幻想文学奖项一样,引力奖也成为了世界科幻大会历史的一部分。
2021年又是艰难的一年,APSFcon转为线上,引力奖也将和大会保持同步,在相应时间公布结果。而现在,距离投票还有最后48小时,我们希望你能及时投出你的一票,因为我们相信你和我们一样,认为这个奖项应该持续下去,应该让中国科幻有这样一个平台,应该在未来体现中国科幻的丰富多彩。
我们希望每个人去做的,不是为引力奖缴纳每年的会员费用,更是珍惜自己的权利,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每一年,每一次。
因为你每一年的这一票,将会决定中国科幻的未来。
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

2021年引力奖时间安排
投票地址
gravityaward.wjx.cn/
(拉到文末戳【阅读原文】直接投票)
终选投票将于12月2日12:00(中午)截止
过时未缴纳会员费用的投票都视为无效

作者兔子瞧,中国科幻观察者,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



你可能还感兴趣
美国人用雨果奖三连冠宣告:我们不再向往太空
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希望,是因为它在为你开路



↓为了你想要的中国科幻,戳这里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