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全景体系与典型赛道分析|甲子光年智库

宋涛 甲子光年
2024-08-24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集群是完整的生态体系,需覆盖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服务共同体三大闭环。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生产力是对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概括和总结规范。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还包含着科学技术,其中任何要素的发展应用,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甚至变革。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新质生产力的新质要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核心生产要素发生过两次显著变化和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这三个阶段的演进不仅在经济结构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式数字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三大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三大要素都是数量型增长要素,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十九届四中全会(1978年-201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转变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时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技术作为第一个效率型增长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这标志着生产要素的第一次升级,从三大核心生产要素变为四大核心生产要素。


第三阶段:十九届四中全会至今(2019年至今)。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再次升级了核心生产要素,增列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纳入第二个效率型增长要素。这一举措将核心生产要素再次从四大升级为五大,标志着生产要素的第二次升级。这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数据要素的配套政策,将数据要素作为推动中国式数字经济建设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生产要素的演进和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之一。单一生产要素难以发挥新质生产力,而数量型增长要素和效率型增长要素的高度融合,尤其是数据要素的引入,为中国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变革不仅与技术要素密切相关,而且为经济体的效率型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单一生产要素是无法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数量型增长要素和效率型增长要素的高度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新质生产力。经济发展一直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演变,最初主要依赖数量型增长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然而,这种依赖模式在效率提升的要求下显得日益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经济需要数量型增长要素和效率型增长要素的高度融合。


数量型增长要素主要强调的是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的积累,而效率型增长要素则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使得新质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技术的强调成为第一次核心要素升级的标志,而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增列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型增长要素的地位,形成了数量型增长和效率型增长的有机结合。




3.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全景体系


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聚焦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二者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两大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不仅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影响着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能源和信息则是发挥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两大关键技术路径。能源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支撑,其高效利用和清洁化发展对现代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基于这两大路径,我们可以推演出技术进步的路线与谱系。技术进步谱系的细分方向可以划分为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和服务共同体。科技产业化指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产业科技化则是将产业和科技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而服务共同体则是指各个科技领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组织形式。


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服务共同体三者融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未来科技创新版图,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能效与数智生产力的结合至关重要。能效是指在提高产出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而数智生产力则是指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基于能效与数智生产力的结合,可以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包括了生产环节的优化和升级,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通过整合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资源,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管理、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产业集群式的产业生态体。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各个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4.地方政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方法



甲子光年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四横三纵体系发展理论,横向是产业培育流程,需要覆盖产业研究、招商引资、产业宣传和产业运营全流程,纵向则是产业生态共同体培育布局的三个层级,需要覆盖技术需求侧的产业层、技术供给侧的科技层、提供各类支撑体系的服务层。


横向来看,地方政府若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 产业研究: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前沿技术特征,需要基于地方实际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梳理,明确地方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结合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综合做出战略决策判断,选择具有成长性高的未来产业进行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策略。


  • 招商引资:在产业研究的基础之上,明确了重点发展产业方向之后,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培育与招商引资工作。通过系统招引、自行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产业宣传:地方政府在做好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当地发展政策和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同行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益。

  • 产业运营:做好产业运营服务工作,提高对已经落地企业的扶持能力,通过政策、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市场渠道搭建等不同层面的运营支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纵向来看,地方政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则需要做好产业生态共同体,不能只注重某一个环节或层级的发展,而是需要做好生态体系的搭建,确保各个环节均衡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的整体提升。

  • 科技层:地方政府需要结合自身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选择合适的科技产业切入点,可以因地制宜的从数据要素或技术要素维度展开,选择符合自身的科技产业化布局方向。无需一窝蜂的追逐人工智能等比较前沿的领域,更多的是找准方向,并且可以赋能当地实体产业的领域,便于形成产业生态。


  • 产业层:需要梳理好传统优势产业,并鼓励这些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产业向数字化转型,鼓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业务场景,既可以实现降本增效,也可以与科技层的企业形成产业闭环。

  • 服务层:需要做好科技服务的支撑工作,通过建设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为科技企业和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促进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地方政府如果只注重横向的发展,则会导致各个产业协同不足,无法构建产业集群;如果只注重纵向发展,则会导致无法构建区域特色产业,无法形成城市名片。

最合适的方式是从横向和纵向体系中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核心产业为切入点,构建以技术要素或数据要素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体系,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5.数智生产力的典型赛道——人工智能


1)全球市值前五名的AI公司,市值体量已达中国GDP80%


如今全球市值前10大公司中,前五名都是以AI为战略驱动力的公司,其市值之和达13.88万亿美元。按当前7.2667的汇率计算(2024年6月26日数据),此市值和相当于2023年中国GDP总量的约80%。如果仅计算前三名公司的市值,则占中国GDP的55%。

通过分析全球市值前十名公司变迁可以看出,这些“巨无霸”型的企业发展基本围绕能源、信息、行为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这正是AI改变世界的三大核心维度。


【能源与行为:用生产率度量】1990年时代,市值前十大公司主要聚焦领域仍是传统的工业时代,是能源向行为的转化,评估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用生产率来度量。

【能源与信息:用信能比(甲子光年原创概念)度量】2000年、2010年时代,市值前十大公司开始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非常依赖能源,是能源与信息两个维度的转化,评估指标核心是用信能比来度量。

【信息与行为:用信产率(甲子光年原创概念)度量】2020年以及当下2024年,市值前十大公司开始由信息指导行为。是由信息向行为的转化,AI向物理世界的渗透能力不断提高,评估指标核心是用信产率来度量。

由此可以看出,AI改变世界是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的,也就是能源、信息与行为。基于这三个维度,甲子光年提出了新的AI产业评估体系,可以用于评估确定各地方政府发展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问题与方向。

2)甲子智库提出的AI产业发展评估模型

2023年4月,甲子光年智库提出了评估智能新世代的评估指标:“信能比”,反映单位能源所能驾驭的信息量。经过1年时间的持续调研与迭代,甲子光年智库在信能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体系,在信息与能源之外新增一个维度:行为。


能源、信息和行为是现代社会和自然界中三个基本而相互关联的概念——科技的进步,就是三者之间转化能力加强的反映。

  • 【能源与行为:用生产率度量】在传统工业时代,是能源向行为的转化。


  • 【能源与信息:用信能比度量】现代信息技术非常依赖能源。在这个转化过程中,AI影响世界的进程处于L1-L2阶段。


  • 【信息与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物理世界的运动):用信产率度量】信息指导行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AI向物理世界的渗透能力不断提高,这就是L3。

随着AI对物理世界映射能力的不断优化,将会在实践中构建一条AI影响世界发展的动态平衡线。正构建AI与人类共生的双生文明,这就是L4。这个基本框架可以让我们来分析此刻AI及其影响、机会和可持续性。

3)下一个全球“巨无霸”企业在哪里?


通过分析之前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可以看出:1990年之前,全球巨无霸企业的业务转化路径是从能源向行为的转化。2020年之前,全球巨无霸企业的业务转化路径是从能源向信息的转化。因此,甲子光年智库判断,未来下一个全球巨无霸企业的业务转化路径将是从信息向行为的转化。当前首先重要的不是去比较中美在AI产业方面的优势,而是应该首先抢占这个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赛道。


甲子光年智库比较看好的方向是AI终端。其是信息向行为转化的核心代表,未来所有传统设备将会全面“换机”替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抓住这次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布局落子。

新能源汽车是AI终端的典型代表。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AI手机、AI PC、XR等便携戴设备、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五大形态是核心。

对于终端厂商来讲,这是必争的一战,短期来看,这意味着抢占流量入口,带动全球人口换机需求;长期来看,设备及服务(Device-As-A-Service)成为必然趋势,终端将从客体逐渐演化为主体,与人共同和外部空间交互,这已经超越了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超级平台的概念。



6.科技生产力的典型赛道——低空经济


1)为何发展“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经济形态。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伴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成为了改革试点,苏州、合肥、芜湖等市区围绕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力图打造面向未来的“空天之城”。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27日,为了塑造航空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以应用场景创新和大规模示范应用为牵引,加快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迭代升级,建设现代化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国特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低空经济具有全局性、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和塑造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产业发展,低空经济内涵丰富,低空经济将形成一个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的万亿级产业链。

第二,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低空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由“平面”向“立体”转变,有助于推动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低空经济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基因,可以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第四,传统基建边际效应日趋递减,低空经济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更大的投资效益。第五,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无人配送、无人机作业等消费和作业场景能够快速投入使用,有效解决道路交通资源的拥堵,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能够有效拉动和促进消费。


低空经济,目前主要是垂直范围为真高3000米以下,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既包含通航、警用和军用等传统领域,也包括使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主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兴应用场景。从内涵说,低空经济的核心是航空器与各产业的“组合式”经济形态,如“农林+航空”、“体育+航空”、“电力+航空”、“公安+航空”等。

在产业链方面,低空经济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在概念方面,低空经济的概念与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的概念和内涵容易产生混淆。通用航空产业的概念更侧重于生产制造、运营和应用服务,需要机场、空域、航路三大要素,设计研发需要产业聚合,无人机产业以生产制造和场景应用为主,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飞行活动包括警用航空活动、海关航空活动和通用航空。涵盖农业、工业、 服务业,贯通制造、飞行、保障、服务, 具有“多领域、跨行业、全链条”的特点。简单的说,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 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通用航空的主导产业。

2)“低空经济”,多“低”算“低空”?


关于低空经济高度的定义,目前主要参考两个来源。第一是201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低空空域通常指真高1000 米(含)以下的空间范围。第二个是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真高3000 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无缝衔接,划设低空目视飞行航线,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机动飞行”。所以,现在针对“低空”的定义有1000米和3000米两个版本。但现在也有部分专家根据国外经验,认为”低空“的范围可以延伸到5000米。

事实上,“低空经济”的重点是“经济”,也就是低空领域相关产业可活动的范围,所以“低空”的高度其实是随着产业发展需求有所改变,“低空”的范围除了与高度相关,也与低空经济所在地区相关,在允许地区,“低空”的高度可以适当调高,但在非允许地区,高度再低都不能发展低空经济。

所以,“低空经济”的重点是“经济”,“低空”的范围并不是一个绝对值,“低空”的范围可能随着产业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持续的演进和变化。当前来看,我国低空经济主要的活动范围仍然在真高1000米以下,高度的定义并未对低空的“经济”的发展产生实质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关于低空经济的高度标准会很快形成标准和体系。

3)低空经济部分典型场景


低空经济是一个产业范围广、产业链长的产业。在产业链方面,低空经济是包括低空领域的制造、飞行、服务、保障在内的综合性产业,即“低空产品+地面产品+基础设施+低空服务”。

从使用场景划分,低空经济包含低空领域的无人机、直升机、传统通航飞机和eVTOL,在120米以下,以无人机和eVTOL为主,多用于植保、景区、消费场景;在120米到300米,无人机和eVTOL都具备了较长距离的载人和载物功能,使用场景包括物流运输和短途载人;300米以上,除无人机和eVTOL外,低空领域增加了直升机和传统通航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通航飞机多用于旅行、培训、测绘、拍摄等场景。


以上是甲子光年智库在服务地方政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成果判断。在此希望能够有机会跟更多关注此方向的学者、专家、政策制定者们共同探讨,一起为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贡献一点智库的力量。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甲子光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