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训练营 | 创作的路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志向相同的人一起同行很幸运



“创作的路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志向相同的人一起同行很幸运,有经验的老师一路跟着大家一起,更是获益良多。”选自“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顾问、CNEX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陈玲珍在开营仪式上的一段话,是训练营的初衷,亦是其最终呈现的模样。



“生生不息”训练营开营仪式导师嘉宾合影



在IM获奖不是终点,意味着新的起点。组委会与评委会深刻感受到一个影展给予青年影像创作人走上他们真正电影创作职业生涯的陪伴使命。2021年IM两岸青年影展与 CNEX 合作,首次开设“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 ,面向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前120强选手征集长片项目,最终 8 组学员入围,经历为期4天的训练课程。


其中《迷失的拨浪鼓》(袁海涛)、《招待所》(杨娟)、《世媛》(张雨杉)三组荣获“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优选提案,并获得各十万元的扶持资金;《狗王之死》(祁骥)、《我们这一家》(郭婉容)获得CCDF选择奖。




始于短片,初探长片,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与生涩,同频相聚



缘起IM,一年后再回IM,因为氛围,因为收获,更源于内心。学员们用“平静”形容回归的心态,带着初生牛犊的生涩、不确定感与对长片的渴望而来。


《我们这一家》导演 郭婉容正在进行项目阐述


导演郭婉容从自身的家庭生活出发,尝试把去年的短片《我们这一家》拍成长片,讲述80年代移民潮背景下,自己的家人从台湾迁至巴西,再移至天津的故事,纪录探讨漂泊感与身份认同的议题。第一次参加训练营与公开提案的她感到既幸运又富有挑战:“毕业后找老师来指导的机会真的太少了,同时,我也是来壮胆的!”


《狗王之死》导演 祁骥


《招待所》导演 杨娟


曾是为奖而来的杨娟与祁骥,坦白自己迷上了IM的氛围:“确实看到了很多好作品,有来自台湾地区的、来自南北方甚至是国际不同院校的,打开眼界,深受启发。”“我们可能会在这里认识一些热爱电影的、热爱纪录片的人,我想要跟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放下了得失心,收获到的往往比奖杯多得多。


《迷失的拨浪鼓》导演袁海涛


《世媛》导演张雨杉


《塔》导演 杨依航


同样被IM吸引的,还有去年因档期没能来到现场的袁海涛和张雨杉,“我的制片告诉我一定要来看看”“没想到这真的是个愿意支持所有学生作品的影展。”而项目导演中年纪最小的杨依航期待着从前辈和同辈那儿得到借鉴。


《执子之手》导演 隋淑芬在线上进行项目阐述


导师萧汝冠与现场嘉宾、学员打招呼


由于疫情或档期等客观因素,本次训练营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进行。让身处异地的学员隋淑芬、袁勋团队,以及导师萧汝冠、廖庆松跨越了海峡,跨越了地域,相聚在创作的同屏。




不空谈理想,不炫耀技巧,热爱电影的前提一定是热爱生活



自11月16日开营至19日闭营,四天的行程满满当当。不同于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创投,训练营邀请徐小明、唐大年、李睿珺、张钊维、阿美、萧汝冠等担任导师,还有著名剪辑师廖庆松及著名导演王小帅为学员开设大师课,分别从剧作、剪辑、监制、影片制作、影片中心思想等维度,回到电影创作最本质、最核心的层面进行探讨。


“生生不息”训练营导师唐大年做主题分享课堂


“生生不息”训练营导师阿美


创办“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的想法,来自几位行业资深电影人与影展创办人的志趣相投,与对IM精神内核的归纳和思考。“陈玲珍在担任第一届IM评审回来后跟我们分享,在这里看到很多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 ,本次训练营导师、纪录片导演,CNEX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张钊维回忆道:“当时我们就提到了在影展第二届时办训练营的想法,结合CNEX的经验与IM的聚焦青年学生短片的影展特质,发挥训练营‘孵化器’的作用”。


徐小明做现场主题分享


“训练营鼓励长片计划,让学生把相对成熟的项目带进来”,首届IM的终审评委,台湾20世纪新新导演代表人物,导演、监制,CNEX顾问徐小明在百忙中“自告奋勇”当了训练营的导师:“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不可以在这中间看到一些相对成熟且值得支持的项目,提供他们启动的资金、创作的经验,帮助年轻人梳理思路,让他们的长片计划踏出第一步。”


导师李睿珺(左)、张钊维(右)


1V1课堂


在导师的选择上,训练营不仅考虑行业影响力与成就,更结合当前IM学员实际需求,通过学员项目阐述、导师主题讲座分享、1V1面对面指导、大师课等形式互为穿插,探讨了《低成本电影的筹备与制作》《编剧的核心》《导演与剪辑的关系》《藉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影片与制作的关系》《从剧本到影像》等话题,从剧本、视听等不同维度给予实践训练,指引通往专业化的道路。


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复审评委耿军正在听取学员的项目阐述


有意思的是,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复审评委之一,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耿军也主动加入了训练营的课程,成为特别嘉宾惊喜现身,参与到项目的点评分享,也许这就是青春和创造的吸引力吧。


学员正在认真做笔记


总览8组项目,在体现新世代青年导演的独特视野的同时,也暴露出作品在起步时稚嫩与野生的部分。除去个性问题,剧情或人物设计的“合理性”、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创作的动机是当前学员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导师观点:徐小明



数字化这个时代我反而要鼓励年轻的导演们,要做你们自己相信的东西,才能真正表达出你们对待世界的看法。观众主要看的是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的那个世界的故事,这比结构故事的方法更为重要。



导师观点:张钊维



创作这件事是寻找跟自己生命中相应的地方,这很难,不是那么容易。你们是需要一个动机的,它是可以推着你往前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但是你又不能迷失在动机里。



导师观点:唐大年



现在很多编剧的问题,他们就是在写对话或者写人物关系,而不是在写这个环境下的人物关系。其实那个环境特别重要,发生的那场戏就应该在那个环境才能发生,那样才好。



导师观点:李睿珺



创作是个极其严肃的事情。虽然是虚构,但也要有可信度。好比修楼,可能哪块砖出了问题,你的柱子就可能倒,柱子倒了,房子也就塌了。电影一定要拍出来,否则永远存在于想象中。


年轻人不要怕拍烂片,我们都会拍烂片,只要不是永远拍烂片就行。



导师观点:萧汝冠



生活体验比学校告诉你如何做电影重要100倍!如果没有与各路人马、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你怎么能看到他真正心里在想什么?你如果不懂一个中下阶层会为了一个面包饱受煎熬,如何拍一个可能要花三天才能够吃到一顿温饱的人?所以你必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要去观察各式各样的人,你必须去经历,你才有本事去告诉别人“我观察到他们生活的吉光片羽”。



导师观点:阿美



编剧的核心是故事和情感。我们之所以需要听故事,看故事,是因为我们需要在故事里体验情感。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陌生的人和事,如果是自己够得着的,可以查资料、采访,够不着的,那就最好别碰。



嘉宾分享:耿军



我最近经常会跟自己玩一个思维游戏,比如说过生日,我会观察过生日的人,他在过生日的过程中真的快乐吗?我就是观察他走神的那一刻,和他要跟亲人、跟朋友联系的那一刻。我在想我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有一帮人祝我生日快乐,但是我那个时候我自己知道的,其实那天是一种接客式的快乐,让周围人看到我的快乐,这是一种自我感受,我觉得自己跟自己玩的这种讲故事的游戏,对人物境遇的创作可能会有一丁点帮助。


……不空谈理想,不炫耀技巧,直面每个项目最核心的问题。解决现今困境的思路,也提供了未来创作的思路。作为“过来人”,导师的随和与理解,让学员放下表达与沟通的顾虑。不仅在教室里、课堂上,偶遇在课间茶歇甜品旁,或是楼道里一根烟的时间,创作的交流、人生的感悟,切切实实发生在这个场景里。

 



大师课

“我一辈子都希望有人来指导我,这是很幸福的”——廖庆松

“问一下自己:WHO AM I ?”——王小帅



当明确了创作动机,理清了创作内核,新人导演在面对庞大的电影体制运作时,如何坚持作品的初心,如何正确地走在艺术创作的路上?从剧情到影像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台湾新电影保姆”、著名电影剪辑师廖庆松,与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影展评委会主席王小帅助阵训练营大师课。


廖庆松线上授课


廖庆松,导师与学员们亲切地称他为“廖桑”,从自身出发,在线分享了《影片制作与监制的关系》。“我一辈子都希望有人来指导我,这是很幸福的”,在廖桑看来,在电影工业上,导演是一个非常寂寞的工作,而监制是一个对导演在艺术创作上给予充分支持、充分了解的存在。“监制更像是个老师的身份”,廖桑分享道:“导演们从剧本开始,我就要进行讨论、引导,进入拍摄的时候也会谈预算、工作状态,以及卡司的问题。”除了艺术指导,监制还要在导演即将误入歧途的时候提醒他,在导演遇到困难的时候陪伴他。善于聆听,有同理心,是一名好监制需要具备的能力。廖庆松回忆起当年陪伴侯孝贤创作时,甚至连吃饭都要坐在一起:“我要听他的困境。”


在电影艺术修养方面,廖桑认为“内功(修为)”和“外功(专业的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且培养内功先行:“艺术品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对身边的人事地物的细致的敏感。好奇心、同理心的培养很重要,我做的任何行为,慢跑啊、打坐啊……点点滴滴都在心上。当你对自己足够了解,你对自己的影片就会很敏感,对旁边人物的喜欢、了解、感觉最终都将显现到你的创作上。不要把电影当作全部,生活才是。”


王小帅在“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做分享


训练营的最后一堂课是王小帅《从剧本到影像》的分享,以《十七岁的单车》《地久天长》与唐大年、阿美的合作经历为例,探讨导演参与文字创作的过程。王小帅认为,导演与任何一个编剧都是两个人,两个灵魂,存在身份、经验、生活经历、视觉经验的区别,如果两个灵魂的沟通和世界相同或者趋近,那是值得庆幸的事,可以抓住共同的感觉继续往下。反之,导演也可以检验他人视角的世界呈现是什么样的。


拍电影如何从零开始?王小帅建议,冷静下来,观望自己的内心。


在王小帅看来,所谓才华是人在生活的浸染过程中的所思、所考虑、所担忧或者所喜欢的东西,通过了最佳的载体呈现出来。如果说对所有的成长和周遭毫不关心,毫无感觉,也没有任何悲悯、同情之心,身体里没有这些营养,这个载体就出不来,才华这个东西是除了通过创作者的手段呈现看到他确实感受的生活,思考的生活,遇到的困境,这样体现出来的。我们经常说“你是那个人”,这个东西可能有时候是不能言说的,一个好的片子一呈现,都觉得好,你就是那个人了,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自己。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结营合照




向着海风,野蛮生长,电影“生生不息”


短片或许不是长片创作的必经之路,但IM两岸青年影展致力于为青年电影创作人提供长期性的培育与引导,创作训练营更是电影技艺的传授,精神上的引领,也代表着一代代电影人传承的生生不息。


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颁奖典礼


在训练营的收获和感悟,笔者认为,千言万语都不及表彰大会当晚学员杨娟对在座的青年导演们所说的“明年请一定要报名‘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来得真切。这意味着影展要继续办下去,训练营要坚持办下去。


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从训练营走出去的项目可以落地,作品可以诞生。但无论如何,当学员们对“生生不息”的理解与创办者的设想契合时,或许也就意味着一颗种子主动埋进了土壤,迎接成长的风,生生不息。




关于IMFF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In Moments Film Festival(IMFF)is a professional film festival including short filmcompetition, forum and screening, which aims to support youth film creation andprod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is short for "In Moments", which means "from this moment on". As a supporter and witness to the growth of young film cre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advocates young creators and filmmakers to present a sincere express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pluralistic culture er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M两岸青年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