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两岸青年影展

其他

玩转IM保姆级攻略|10月11日-13日,下一站,平潭!

时间似乎均匀流逝,但我们对其流速的感知不尽相同。是否有一刻,我们能抓住时间?“电影使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也许在影像中我们能找到答案:青年创作在快节奏时代中有独特观察与表达,经典作品在时光风化后依然隽永。秋风乍起,两岸文化联结之地,不同时空的影像在此交汇碰撞出的魅力即将迸发。2024年10月11日-13日,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在平潭举办。风浪过后,从这一刻起,再赴一年一度平潭之约。在您正式开始精彩的影展旅程之前,IM先送上几个贴心小TIPS:1、影展影迷中心设在西航国际影城大厅,大家可以在此选购影展限量周边。2、影展接待中心设在国惠国际酒店会议中心一楼,嘉宾相关事宜可在此咨询。3、影展新闻中心设在国惠国际酒店会议中心一楼,有关媒体采访事宜可在此咨询。(预约通道已正式开启!影迷朋友们可以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登陆影展「微官网」,点击「证件申请」-「观众注册」,进入“日程及预约”,选择感兴趣的展映、论坛、公开课、媒体见面会、颁奖礼等活动进行预约报名,参与今年的精彩影展。报名须知详见👉IM·2024|观众预约通道正式开启!)红毯仪式·表彰大会10月13日(周日)
2024年10月7日
其他

观影指南|杨德昌·侯孝贤·大师经典

有一年,侯孝贤导演做了人生中最疯狂的事情,他抵押掉自己的房子去赞助杨德昌拍《青梅竹马》。这两位台湾新电影的大师,在各自的人生交织轨迹当中,展现出了创作上截然不同的影像风格。实际上两人的区别,并非城市/乡村的景观差别,也非批判性/诗意性的风格差别,而是一种“非纯电影”和“纯电影”之间的思维差别。杨德昌导演他无限追求电影,社会,历史,地理,观念方面的无限联动,这种在台湾影坛几乎无人能及其右者的创作广度,使之成为任何一位电影创作者心中的高山。而模仿侯孝贤则是2000以来一个绝对的创作传统,世界的荒诞,社会的关怀,人物的悲喜,情绪的投放,这些犹如拼图的元素出现在《悲情城市》《恋恋风尘》《海滩的一天》《恐怖分子》《一一》等作品中。IM台湾电影特别展映(学术放映),使得两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能在同一时空被看到。此次展映,将通过三部杨德昌经典影片《恐怖分子》《海滩的一天》和《青梅竹马》以及两部侯孝贤经典作品《悲情城市》《恋恋风尘》带领观众回溯这些存留在时光中的台湾记忆。(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于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在福建平潭举办,观众预约通道已正式开启!影迷朋友们可以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登陆影展「微官网」,点击「证件申请」-「观众注册」,进入“日程及预约”,选择感兴趣的展映、论坛、公开课、媒体见面会、颁奖礼等活动进行预约报名,参与今年的精彩影展。报名须知详见👉IM·2024|观众预约通道正式开启!)海滩的一天That
2024年10月5日
其他

IM·2024|观众预约通道正式开启!

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于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在福建平潭举办,预约通道将于10月1日中午12时正式开启!影迷朋友们可以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登陆影展「微官网」,点击「证件申请」-「观众注册」,进入“日程及预约”,选择感兴趣的展映、论坛、公开课、媒体见面会、颁奖礼等活动进行预约报名,参与今年的精彩影展。(影展排期详见文末)PART
2024年9月30日
其他

IM·2024|主竞赛入围名单公布

一部青年创作者的短片里,会有怎样的异彩纷呈?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50部主竞赛入围作品,即将做出最响亮的回答。自全球2264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这50部影片,是青年电影人们对自我、对社会、对时代的回应。他们不因外部的喧嚣而放弃初心,依旧坚持用严肃的影像记录现实、书写内心。无论是宏大的社会议题,还是细腻的个人情感,这些影片都在试图以敏锐的视角、独特的叙事、创新的手法,打破常规,探索影像语言的无限可能。如果要为这50部作品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或许应该是“不妥协”。无论是以现实打底的非虚构,还是用想象力编织世界的剧情片,青年创作者们都用镜头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态度: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对社会问题的真诚关注以及对自我内心的真实表达,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艺术与真理的执着追求。透过镜头,我们得以进入青年创作者的视野,去重新观察这个习以为常的世界,窥见当下社会的多重面貌,感受个体情感的起伏与挣扎,体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与深度。现在,揭晓这50部主竞赛入围作品,以及它们的创作者的名字。这是一份荣誉,也是新的开始,期待他们继续闪耀,走得更远。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在平潭举行,届时,这50部入围作品将全部在影展期间展映。更多排片信息,敬请关注后续推文。(入围名单根据首字拼音排序)
2024年9月15日
其他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导师公布|寻找下一部

随着第4届IM的临近,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也将如约启程。自2021年创立以来,生生不息成长计划致力于见证青年创作者们第一部长片作品的诞生。今年,IM将依旧聚焦闪烁在创作中的灵感,期待它们从构思跃升为实景,从项目变成银幕上的动人篇章。关注IM的人不难发现,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已经逐渐成为电影创作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推手。在今年的256个长片项目中,影展对新生创作力量的关注不仅持续,而且更加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更加好奇:什么样的青年创作者更容易脱颖而出?
2024年9月10日
其他

IM·2024|志愿者名单公布:像是海浪,从四面八方而来

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光影、构图与声音逐一延展着它的身体,科技、文学和艺术尽情涤荡着它的灵魂,直到它积淀起自己的历史,成为融合多种元素的第七艺术。人类试图用摄像机把此刻定格为永恒,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的并非只有定格的画面,更有超越光影的情感与共鸣。当被编码的影像遇到解码的心灵,昨天便不会消失在转瞬即逝的记忆中,个体也不再是只能发出52赫兹声音的孤独鲸鱼,因为共鸣会延续出无尽的回响。像是海浪,从四面八方而来。Ta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近在同一片海岸线,有的远在地球的另一端。Ta们是Lumi,是踏浪而行的探索者,是勇于冒险的发光体,也是IM丰盈而悠长的回响。2024年,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迎来志愿者大使,青年演员周美君。她目前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代表作包括《嘉年华》《小白船》《倒仓》,并凭借《嘉年华》获得第46届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奖、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提名奖等荣誉。今年,IM首次设立“志愿者大使”这一荣誉称号,旨在通过青年公众人物的力量,激励更多热爱电影的青年加入影展的志愿者行列中。演员周美君对电影的热爱和在表演领域的探索,象征着IM影展志愿者的精神:热情投入、不懈追求、穷极创造。与此同时,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也迎来了99位官方志愿者加入。来吗?来吧!志愿者们大声呼喊,并带着共鸣下的奇妙变奏:“电影刺痛我麻木的思想”“我想大胆地说话”“宁愿犯错,不要boring”“想陪更有能量的人做完一场好梦”“还有人在看电影”“再再再再靠近电影一点”“希望电影可以让热爱电影的人吃上饭”“电影凝聚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愣着干嘛,开干哪!”……Ta们不愿陷入庸长的命运循环,也不愿俯首于既定的丛林法则。Ta们诠释着生命的多样形态,却因电影的引力,如海浪般涌向同一个原点。从IM发出的邀约不仅仅停留在此刻,无数回响从这一刻开始交织,连结成属于IM的莫比乌斯环。或许他们会忙碌到分不清白昼与黑夜,或许灵感会在ddl前枯竭,又或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但接下来的每一天,他们面对的都是电影,电影,还是电影。因为电影,i人会主动打开心扉;因为电影,遥远的朋友能用蒙太奇的超能力打破距离;因为电影,拖延症患者也能拥有MAX的执行力;因为电影,我们不再只是“好像是朋友”;因为电影,风再大又怎样呢?当然,Lumi与IM的缘分不止于此。Ta们会和影像一起做梦,在电影院灯光亮起时分享彼此的心灵,然后奔赴海边,与日出一同苏醒,看风起云涌,听潮起潮落。Ta们如海浪般涌来,奔赴这一刻,勇猛欢腾,也如浪花入海,从这一刻起,生生不息。你好,亲爱的Lumi,IM欢迎你的加入!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IM两岸青年影展(In
2024年9月5日
其他

IM·2024|从这一刻起

记忆就像被海浪裹住的沙,会冲走一些、覆上一些、留下一些。有些瞬间被遗忘,有些地点被磨灭,有些画面却被深深铭刻。2024年10月11日-13日,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在平潭举行。这个夏秋,IM想要在平潭的海边留下什么?《恋恋风尘》中的阿云和阿远,青梅竹马,却因家庭重任早早北上打工。他们一个送货,一个当裁缝学徒,像真正的夫妻一样互相扶持生活。然而,阿远当兵后,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阿云不再来信,阿远的信也石沉大海,最终,阿远收到了阿云与邮差结婚的消息。电影中,两个角色分道扬镳,但那段在铁轨上走过的画面却永远定格了年少的美好。“In
2024年9月1日
其他

IM·2024|复审评委名单公布

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脚步逐渐临近,经过紧张激烈的初审,我们迎来了IM的复审。这一阶段,共有5位复审评委,对120部复审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考量,推动青年创作者们距离最终荣耀更近一步。复审要求更高的判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评审们带着更加细腻的目光,关注影片的深层内涵与艺术表达,寻找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声音,筛选出那些真正能够引发思考、打动人心的作品,为影展的最终评选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复审过程,是对所有评审耐心与洞察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关于电影艺术的深度对话。IM·2024复审评委全名单IM的复审评审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电影艺术的坚定支持者。在此,我们对复审评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你们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见证着年轻导演们的成长与突破。你们的努力与奉献,正是影展不断前行的动力。感谢你们为这些青年创作者们的梦想铺平道路,也为影展的最终呈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揭晓这份重量级的名单。(依据姓氏笔画排序)王礼霖,摩尔娱乐创办人、导演、监制、制片、经纪人。其监制/创作之电影企划不胜枚举,屡屡夺得国际创投肯定。当创造每一个电影企划与拍摄时,秉持着培养幕前幕后新人以及跨国技术交流的原则,擅长以关注社会议题以及对于人文道德的抗诉作为思考题材,创造一种属于残酷现实主义的独立风格,如过往电影《迷失安狄》及《分贝人生》。首部执导的长片《富都青年》已于2023年上映并获得国内外影展多项大奖、更缔造了票房奇迹。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一寸灰》《凛冬将至》等作品。张悦,非虚构影像厂牌Figure创始人、纪录片导演、电影制片人、资深媒体人、出版人;曾任《人物》杂志出版人&主编;纪录片院线电影《生活万岁》制片人、联合出品人(2018);全网首部新冠疫情系列纪录片《在武汉》出品人、总导演(2020);国内首部脱口秀行业系列纪录片《见笑》总导演;大型音乐纪实类节目《中国这么美》艺术总监、制片人。耿军,导演、编剧、制片人。2004剧情长片《烧烤》入围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及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2008剧情长片《青年》入围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4剧情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2017年《轻松+愉快》获得圣丹斯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并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奖等四项提名;2021年《东北虎》获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奖。韩松落,作家、影评人。著有《晚春情话》《春山夜行》《为了报仇看电影》等,及音乐专辑《靠记忆过冬的鸟:韩松落作品集》。出镜《跟着唐诗去旅行》《中国这么美》《文学的日常》等纪录片。多项电影奖评审。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IM两岸青年影展(In
2024年8月22日
其他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大数据:长片首作,从这里开拍

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大数据正式公布,256个项目包含198个剧情类项目和58个非剧情类项目,构成了多元题材下长片创作新的生态样貌:它们敏感触碰时代的议题,用不同的影像和文字反映当下社会的丰富切面。“家庭”是今年征案198个剧情类项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多数年轻创作者共同关注的母题。这群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电影人试图在作品中传递宏观命题下的边缘和细节。本届女性创作者占比46%,同时,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成为一大亮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28位曾经入围过IM影展的创作者再次来到“生生不息”投递作品,而更多从IM获得过肯定的创作者已经在更大的舞台展现才华。同过往的两届相比,因征案条件的不同,本届的创作者进一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少投递者远离行业的职业属性,让我们确信,影像的凝聚力始终存在。而在许多电影从业者间歇性失业的当下,我们依然从数据背后,看到大量坚持。此外,那些占比超过七成以自有资金投入或零投入创作的项目,也激发了我们审慎的思考,这是否代表当下青年创作者的现状?为了寻找答案,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在福建省电影局的指导下,持续支持有志于“从短片到长片”的青年创作者。IM希望,由【创作训练营】【提案大会】【项目一对一】三大活动板块组成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在承担起选拔优秀长片首作项目的职责之外,更能与创作者并肩,通过“创作指导+产业对接”的形式,给予物质支持,提供专业人士指导,寻觅全产业链助力。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IM两岸青年影展(In
2024年8月8日
其他

即兴对白丨他只是一位极端的东亚父亲

瞬息万变的时代,真实的力量尤为珍贵。真实不仅是电影的灵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和彼此的关键。在纪录片的镜头下,真实生活的点滴被放大、被记录,成为我们审视自我与社会的镜像。2012年除夕,4岁的幼童何宜德在纽约零下13℃的雪地中裸跑迎接农历新年。视频上传网络后,他迅速走红,同时,他的父亲、“鹰爸”何烈胜也成为舆论焦点。在严酷天气下对何宜德进行训练只是“鹰爸”极端教育方式的冰山一角。在他的“push”下,何宜德11岁便完成了南京大学的自考专科学业。“鹰式教育”挑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但从结果来看,何烈胜确实加速了儿子的学业成功。2020-2021年,青年导演曲伸、贾道成带着对“自主教育试验”的好奇,深入“鹰爸”一家8个月,拍摄出纪录短片《加速人生》。影片通过冷静的镜头语言和客观的视角,展现了这一家庭的生活,并在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获得“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大奖。今年夏天,在国际数学竞赛上表现突出的中专生姜萍站上风口浪尖,再次回顾这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影片,有了新的必要性。以下是曲伸导演的分享。《加速人生》海报01不同的横截面IM: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纪录片导演?曲伸:一方面,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比较偏向纪实影像。在我们日常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多多地关注一些纪实的作品或者纪录片。另一方面,我本人也比较喜欢纪录片。纪录片与故事片是截然不同的,纪录片是通过真实发生的故事、或者真实人物的生活场景取材,架构整个片子。纪录片比故事片更打动我的,是它能够带给人更深沉的思考和更深层的情感,更能让我们看到社会不同的横截面。后来,我也会尝试自己去拍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每一次都需要与拍摄对象相处比较长的时间,这就相当于在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过程中,我进入了别人的生命历程。这种感受,就像是“高兴别人的高兴,悲伤别人的悲伤”。作为一个冷静的导演、客观者去观察别人的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原来的生活轨迹外,还有更多的可能。这是纪录片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愿意不断地去创作的动力。曲伸导演IM:为什么会选择拍摄“鹰爸”一家?曲伸:2012年,何宜德在美国“裸跑”,网络上就有了很高的热度。2020年,箭厂视频发布了聚焦“鹰爸”一家的片子,但我后来看完后发现,这部片子还是站在传统的观点上,去讲“鹰爸”怎样去控制他的孩子。我就在想,为什么网上所有的声音都那么同质化?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在纪录片里去讲单一面向的故事,因为人绝对不是单一维度的生物。我当时比较好奇,就联系了箭厂的老师,要了“鹰爸”的联系方式。跟“鹰爸”商量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大家共同去完成这个片子的创作。箭厂视频关于“鹰爸”一家的纪录片IM:沟通的过程顺利吗?曲伸:最开始“鹰爸”是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媒体把他塑造的形象都很刻板。他问我,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想要拍成什么样?我说,我就是想真实地去表达你的教育观点,去记录“鹰爸”和多多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他说,如果你想拍的话,我们明天上午8点见一面。当时我还在哈尔滨,他在南京,我立刻订了机票,当晚上就飞到了南京。我们见面后聊了一些事情,我就开始尝试着先去做记录,然后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建立了信任,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创作。02与真实的距离IM:影片大部分内容都在他们家的小环境里,镜头、剧组人员离拍摄对象很近,拍摄时会不会担心他们有表演痕迹?怎么应对这种情况?曲伸:当然会担心。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就是拍摄对象为了迎合你的创作去演绎一些内容。我们通过两点去处理。第一,我们会先拍摄一些内容,然后去判断他们是不是在演,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会把这些可能是演绎出来的内容删掉。第二,我们讲“长期主义”。一个演技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在演。作为创作者,我们在现场也会判断什么时候是他们真实的状态。其实,在《加速人生》的创作过程中,所谓的“演”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认定那种单纯的表演,而是,拍摄对象在镜头的催化作用下,可能会有一些夸张化的表达。这种夸张化表达不涉及真假的问题,而是放大生活细节。如果是这样的“演”,其实也符合纪录片“真实”的含义。《加速人生》片场照IM:在拍摄过程中,会不会对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多多产生比如同情的情感?曲伸:我们带着《加速人生》参加电影节展的时候,常说一句话:一场以爱为名的教育实验正在进行中。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样,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至于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当然,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在相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情。多多是一个特别活泼、特别有主见、特别有想法的孩子。我们日常相处更多是像朋友一样。但是,纪录片创作则要求我必须是一个中立者的视角,去看、去观察、去剪辑。IM:“一场以爱为名的教育实验”,这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主题吗?曲伸:拍摄前期其实没有太多对于主题的考虑。当时只是想怎么通过镜头把故事讲好,更多元地呈现人物面向。但到拍摄后期,包括剪辑的时候,我们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个创作的思路,然后凝结成了一个主题。《加速人生》剧照IM:《加速人生》成片之后,“鹰爸”怎么看待它的?曲伸:“鹰爸”觉得挺难能可贵的,因为展现出来了他比较复杂的面向。以往的一些片子或者新闻都是在讲他怎么控制孩子,但是《加速人生》不一样。在《加速人生》里,大家看到的这种控制,你可能会认为是“鹰爸”对孩子成长的直接控制。但我们当时在导演阐述里也提到了,观众在批判“鹰爸”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在中国,有多少人在高考时是根据父母的行业选择专业的,这些专业是他们真正热爱的吗?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强调成绩和考上好大学,这何尝不是一种控制呢?上个月二十几号,互联网充斥着高考查分的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是孩子面对电脑查分,分数常常是680、690,最终都是清华北大。后来,人民日报评论说423分也值得被关注,但高分视频已经已经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主流舆论。这种现象反映了主流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孩子应该考上好大学。但如果孩子突破自我,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反观“鹰爸”对孩子的教育,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与其他东亚家长的控制相比,他只是更极端了一点。我觉得这部片子反映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03生活轨迹的更多可能IM:注意到您有一部纪录片叫《来日方长》,介绍是这样的“本片记录了三位主人公的生活,或许能给观众一些答案:既然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决定如何去生活。他们可以接受平凡,但绝不平凡地活着。即使生活荆棘丛生,但请始终相信来日方长”,能不能聊聊您选择这几位主人公的原因?曲伸:《来日方长》的创作灵感来源是《生活万岁》,它用并无交集的十四段故事讲了十四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来日方长》里,我就选取了三个人物。第一位是一名脑瘫诗人。当时我在北京坐地铁到通州北关,到那一站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人在地铁通道里面读诗。他说话极其不清楚,却坚持在地铁通道里读诗,而且读的是他自己写的诗。我就产生了好奇,跟他聊天,当天晚上就跟他去到他在北京住的地方。我知道了他有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孩子,他在公交车上给他的儿子写诗。这样的小人物,他对于自己孩子的情感、对于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对于诗歌的纯粹的热爱,在当时特别打动我。所以我就把他作为我们片子当中的一组人物。《来日方长》剧照第二位我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的。中国传媒大学有很多学生剧组,有一次,我去到朋友的一个剧组,里面有个群演,是位50多岁的青岛阿姨。我了解到,她不是为了生活来北京当群演,她就是热爱表演。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12月,北京在下大雪,她住在燕郊,那天晚上她因为房屋的问题被房东赶出来了,她只能继续去找一个新房子。那天特别冷,风大,雪大,她用大布袋子背着行李在大雪中走,搞得很狼狈。回到出租屋里面,我很好奇,镜头对准她,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为什么就一定要在北京当群众演员?她说,她热爱表演,她的梦想就是拿到奥斯卡奖,一个属于她的小金人。这个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戏剧反差。一位50多岁的青岛大姨,她的梦想是拿到美国奥斯卡。这种最简单的对表演的挚爱,让我选择她作为我这个片子中记录的第二个人物。第三位是山西平遥的一位职业哭丧人。他的工作很简单,谁家有白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别人哭灵。我们采访调研的时候,发现他在快手直播,他自己的妈妈就坐在旁边,然后他在另外一个屋子里面应网友的要求去唱他在母亲去世的这种白事上要唱的歌。当然他也不是为了挣钱,对他来说,直播是一种生活习惯。他就被我选成了这个片子里面第三个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希望能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来日方长》剧照IM:感觉您对生活的观察非常细微,那么在题材选择时,您更倾向于从哪里获取灵感?会刻意地去收集和记录灵感吗?曲伸:分为两方面。第一,我觉得纪录片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慢下来去观察这个世界。影视技术中有一种拍摄方法叫做子弹时间,表现为时间仿佛被冻结,主角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而周围的一切则显得相对静止。纪录片导演可能都要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能力,要学会去仔细地观察生活。比如说,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要么是工作上班,要么是在学校上课,要么就是跟朋友出去玩。那么在这个两点之间这一条线的过程中,旁边有没有值得被关注到的支线?实际上是有的。对于想要去创作的纪录片导演来讲,可能就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必须迫使自己慢下来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第二,刚才你提到一个词,叫“刻意”,我赞成这样的说法。我们想要去创作的时候,肯定是要刻意做一点什么东西的。从我的经验来看,这种“刻意”表现为有目的性地去找一些新闻报道,然后在大量新闻素材中去挖掘可以被记录或者能够被记录的人物和故事。短片的豆瓣短评里,常见“客观”“冷静”的评价,与众多带着明确批判视角的影片不同,《加速人生》是相对克制的,更能让我们最小化先入为主的立场,冷静地去认识这个家庭。曲伸说,很多情况下,人是圆形的。“所谓圆形的人,就是他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始终在不停地变化。圆有无数条切线,过任意一点做切线,得到的切线的方向都不一样。人就像圆,绝对不是单一面向的。”呈现真实的多维度与复杂性,是他拍摄纪录片的追求。而我们始终相信,真实生活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2024年8月7日
其他

即兴对白|别人的人生比我的作品更重要

电影能愉悦心灵,也能传递思想,引发思考,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创作者作为电影行业的新鲜血液,探索和表达社会议题,不仅是出于艺术追求,更是源于使命感。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议题,是每一个经验不足的青年创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陈昱璁导演的《未竟人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她将镜头对准了一段漫长的心碎与抗争:2014年7月24日,24岁的南加大研究生纪欣然在回家途中遭四名歹徒抢劫,并被殴打致死;为伸张正义,华裔女律师蔡玟慧代表被害人家属义务出庭,开展长达数年的艰苦诉讼。这篇文章,我们带来陈昱璁的分享,希望她的思考能为同是青年创作者的你带来助益。陈昱璁导演01社会议题的识别与选择——新闻性、故事性、被传播的需求IM:听说您下一部关于罕见病家庭的纪录影片《会有下个春天》已经备案了,能否谈谈青年创作者如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如何从信息冗余的当下筛选有价值、值得讲述的故事?陈昱璁:这个故事最开始被我们了解到已经是三年前了,我记得应该是21年9月份,在罕见病大会上,这位主人公父亲讲了自己在家给患了罕见病的孩子做药的事迹,他的经历后来被写成了一篇深度报道,10月份开始在网上发酵。我们也是在故事上热搜以后关注到这个家庭的。我觉得可能大多数社会议题的纪录片创作者的介入,最开始都是从一篇深度报道或者社会新闻开始的,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新闻标题背后的故事,越挖越觉得能讲的东西很多。像我们这位主人公,他在家里搭了一个实验室,这个行为乍一听就很离奇,跟我们现实生活差别很大,比较有故事性,就会很想了解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能干出这样的事儿。《会有下个春天》片场照IM:确定社会议题拍摄之前,您会不会对议题本身做一些评估呢?比如拍摄后可能会引发的社会讨论、大家对主人公的关注、影片带来的持续性影响等等不同方面?陈昱璁:肯定会,拍摄本身是一种介入,影片完成后的传播也一定会给人物带来持续性的影响。像我们这次拍摄的主人公,其实不用说我们,他和他家人的生活已经在我们介入之前就被那次热搜而颠覆性改变了。我个人来讲,拍摄前还是会预设拍摄对象会有类似的顾虑,需要了解他们是不是真的有被曝光的需求,像我们正在拍摄的议题是关于罕见病家庭困境的,它的意义相对正向,被拍摄对象也有明确被关注的需求,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非常迫切地寻求讨论和传播。同时从选题上来讲,这个事件本身也足够有故事性,具备足够的传播动力,那么在我的观点里这个议题就是值得深挖的。就是我不太希望我的拍摄对象,尤其作为社会议题主人公,是在没有被传播被曝光的需求下被我记录的。因为我会觉得做片子不能只出于创作者的窥探欲和表达欲,而不尊重被拍摄者的需求。所以我自己评估来说,一个是议题它有足够的故事性,另外是当事人有足够的被传播的需求。IM:很多青年创作者往往会从身边寻找题材,《未竟人生》也和您的读书环境有交叉点,如何处理题材才能将个体情感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共情?陈昱璁: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它们带给你的第一感受,你要记住那个感受,然后把那种感受带给观众。比如现在拍的这个片子,最开始我们都还没有去到昆明,只是在手机上看到报道和新闻记者提供的一些照片,我和另一位导演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穿着皱皱巴巴的白大褂的父亲,他一看就不是那种典型的科学家,然后站在一个储藏间改成的实验室里,周围堆放着实验仪器,窗上还映着外面阳台上的绿植。看到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你的第一直觉、你对这个人的那种看法,我觉得这个感受非常重要。而不是当我沉下心来,已经认识这个人物、跟踪这个故事两三年了,然后我重新去看所有的素材,再带着一个过来人的视角去审视。《未竟人生》也是一样,我身处在仍有命案发生的街区里,所体会到的那种不安,还有听到案件审理了五年,依旧没有结果的时候的那种不忿,我想要传递这些感受。作为这种特定议题的影片,我们是一定希望它产生社会影响的,目标观众肯定是大多数普通人,而大多数普通人能第一时间感知到的最直观的信息,我觉得一定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事情的时候的感受,因为最开始我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听说的这些新闻。要传递给大多数人的信息,它不需要非常复杂,但一定要足够清晰。要把最能打动人的、最开始带你进入这个故事的那一面展示给大多数的观众看,那个是最有效的、最直观的,最核心的东西。《未竟人生》剧照02创作过程——与随机共舞IM:现在这部罕见病追踪的片子,它是一个跟踪式、进行式的拍摄,而《未竟人生》是一个有点偏回溯式的记录拍摄,这两部片子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区别?陈昱璁:其实《未竟人生》我们后面也是跟踪拍了一小段最后一场庭审,但前面的几年时间我们都没有跟踪拍摄,影片可能80%的时间都是在讲过去的事情,这就面对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素材的匮乏。我只拍到了19年的3月到5月,但案件2014年就发生了,中间空白的5年你怎么去展现,所以难点在于你要去梳理很多你没有拍到的东西,对于纪录片来说主要是如何从视觉上去丰富,因为叙事上很多可以靠人物的讲述去弥补。《会有下个春天》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没有拍到这位父亲走红之前的经历,更难的是我们是讲一个罕见病家庭的日常,主人公父亲的实验室在家里,孩子住家里,我们拍到的大量素材都是发生在家里的,因此场景上有大量的重复,容易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如何在90分钟之内呈现给大家多样性,我觉得可能是后期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在拍完一个纪录片的时候,其实只是拿到了一部分能拿到的素材,最后如何把它形成一个故事,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未竟人生》海报IM:相较剧情类的影片,纪录片这类体裁在制作过程中会面对哪些困难或者限制?陈昱璁:我们现在拍的这个事情还在发生,你是在实时地记录一个正在进展的事情,这样的片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不可控的,当然这个也是纪录片有意思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们会为了它的不可控而焦虑,但慢慢又觉得你也没有必要去控制它,这是别人的人生,你能做的只是去记录,然后在它有了一定的走向之后,你去选择呈现它的哪些面,在这之前你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干扰他,尽量不要把你自己的很多期待投射进去。其实作为导演,会希望所有东西都是在计划内进行的,会对很多东西有预期。我们拍摄对象引用过一句话,“你只能跟随机性共舞”。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就是放下自己很多自负的想法,不要去干涉他们太多,也要不断地训练自己如何在发生随机事件的时候,去尽可能地捕捉出场景当中的戏剧张力。我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也不是很好,也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有时候我也挺自责的,就会觉得当时没有做好准备,只是把一些该拍的都拍到了,好像还没有做到真的用影像在讲故事。但拍纪录片很多时候就是像打仗一样,它只发生一次,这是它难的地方,也是它有意思的地方。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有经验。《未竟人生》剧照03社会影响与个人成长——信念与责任IM:新闻媒体在报道司法相关内容时常难以把握客观真实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您认为纪录片在真相呈现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在避免争议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进行价值观念的传递?陈昱璁:某位大师说过,拍纪录片不是在拍这个主人公,而是在拍你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你拍到了什么取决于你跟他的关系是什么,你要让他足够信任和足够有安全感,那你就能拍到最真、最难得的东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我的《未竟人生》也遇到了,那就是你知道你拍摄的其实是你跟受访对象的关系,那就说明你会慢慢意识到他有很多话其实是只跟你说的,而如果你选择把它放在片子里,就代表这些话变成了他跟所有人说的。那些不够了解他的人,会通过他的这些只言片语去揣度他,那这样一来会不会对他产生不够公正的评判,他希不希望别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你手里握着这些素材之后,你要去抉择,在收获了信任之后,你要不要秉持着那份信任,把它们放进你的片子里。毕竟那是别人的人生。至少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我做作品,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自发创作,我一直觉得片子是低于别人的人生的重要性的。在上电影学院的时候,院长也会说,你要记住你只是拍电影,你不要觉得我是在做什么世界上最牛的事情、我要拍出世界上最牛的电影,有很多东西比你的电影要重要很多倍,比如说别人的人生、演员的人身安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当然肯定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觉得我的片子就只是一个片子而已,任何人的人生都是要高于我这个片子的。我不会一味的觉得我要把一个作品做成多么多么精彩的电影,哪怕可能要不择手段,也要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品。就是至少在我自己的价值观里,我觉得排序不是这样子的。《未竟人生》剧照IM:您认为青年创作者在选择和呈现社会议题时应该如何把握好影片的定位,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陈昱璁:对我来说,拍纪录片可能很多时候你会觉得它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必须要被做出来的这么一个状态,你会有那种信念感,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看到。纪录片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对要传递的信息,你会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某个事情一旦轰动了,本来不关注这个领域的人也能看到这个新闻,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会面临非常多的关注,但他选择让你来讲他的故事,选择让你进入他的家,把他内心最深处的阴暗、脆弱告诉你,这是一种非常大的信任和托付。背负着这些,你是很难很吊儿郎当地去做事情的。另外我觉得选择做社会议题的纪录片人,肯定也是希望能通过片子来帮助到某些群体,给社会带来好的改变。所以选择了类似的议题,这会逼着你去认真的拍片子,不会在中间觉得这东西可做可不做。责任感的话,我觉得纪录片有太多种类型,太多种呈现方式,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使命和所谓的社会责任。社会议题的故事肯定要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不光是纪录片,很多故事片也是一样啊,这个东西它就是体量越大、声量越高,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带来的改变就可能越强烈。《未竟人生》片场照文
2024年8月5日
其他

IM·2024|初审评委名单公布

2024年,IM两岸青年影展走进第四届。来自全球青年创作者的2264部作品,带着312所学校学子的才华和梦想,抵达平潭。这些作品记录着他们对时代的独特观察,更承载着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自由表达。电影为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开辟新的视野,使我们得以暂时摆脱日常的琐碎与迷茫。在这次评审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青年创作者们对抗虚无、探索自我、直面现实的激情,以及不断追寻电影艺术本质与边界的决心。今年,IM两岸青年影展再次携手阅流进行在线评审。这项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创作者与影展、观众之间的深情互动。通过在线评审系统,我们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交流,这种创新合作无疑为影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IM·2024|初审评委全名单评审工作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对电影艺术和青年创作者的郑重承诺。评审的过程,是对专业精神的捍卫,也是对诚实表达的渴望。我们将信任交付于评审委员会的所有成员,相信他们会用客观与理性去审视每一部作品,同时用热忱和真诚去欣赏每一份创意。刚刚结束的初审,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马拉松旅程。在此,我们对评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的专业和投入。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这支卓越的团队。(依据姓氏笔画排序)三九,影评人、电影媒体记者、编辑、主笔。持续关注好莱坞及中国电影工业,女性主义领域。曾于“枪稿”“Sir电影”等影视文化类自媒体任职。于帆,影视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电影学博士。代表作《浮城谜事》《我的青春遇见你》《外婆的新世界》等。曾任FIRST青年电影展、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华语青年影像论坛、Reel
2024年7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即兴对白 | 我不是天才

2020年,杨名阿尔泰导演带着他大一拍摄的《山下野兽》来到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一举拿下最佳剧情短片。短片以小型公路片的形式,讲了一个特殊的亲情、成长故事。乌兰察布的草原上,一个蒙古族青年“混混”,被父亲绑好,押送去山上修行,一路上,父子之间几次爆发战争。短片既莽撞青涩,又精准成熟,引发一系列有关影片与导演的热议。如今,杨名阿尔泰除了继续导演工作外,又创立了一间电影补习社,成为了创业者与老师。4年后,我们再次与杨名阿尔泰聊起这部短片,他主动为原来的自己祛魅,讲述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经时间的沉淀之后,他又会为短片新人给出怎样的创作建议?《山下野兽》海报01创作起点IM:这个故事源于您16岁的亲身经历。您曾在其他采访中说过,推动您去表达的常常是一些个人化的经验和情绪。当时选择将这段经历拍成影片是出于什么?是充沛的表达欲望,一定要拍它不可,还是这个故事您比较能把握好细节,讲好它?杨名阿尔泰:后者会多一点,算是比较现实的考量。创作机缘是19年的暑假作业,一个动作练习。我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死活要表达的东西。当时和好哥们胡英海在内蒙古玩得很开心,觉得风景真漂亮,简直就是《天堂之日》。风景好,制作便宜,效果拔群。胡英海还说,我这壮胳膊,坑坑洼洼的皮肤,在城市里是get不到我的帅的,把我往这一放才get到了我那种“粗糙的帅”。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好东西都在这了。《山下野兽》剧照我觉得从现实考量是很必要的。每个新手导演上来都不缺“我不表达我憋得慌”的想法,真缺的反倒是能不能“无我”一点,看看到底什么能真的拍好。要真是拍电影,咱就为电影好嘛!我觉得我是在以一种比较冷静、客观、中肯的方式来看待这些。我自己现在也带学生,他们经常想特飞的主意,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又没那么好,往往缺乏了对电影和现实的连接的判断。我当时能把《山下野兽》拍出来,主要是有胡英海帮助我做了很多非常客观、中肯的决定。他当时经验比我足,我说想往大师范走,镜头长一点,带有点形而上的东西。他就说应该更落地一些,看能不能类型化一点,和这么大情节的故事结合起来。IM:所以当时是更偏脚踏实地的考虑,而不是觉得这个事情特牛,必须拿出来展示一下。杨名阿尔泰:我一开始真不知道这故事特牛,因为这种事在我们草原真挺普通的,甚至是挺丢人的。相当于小孩子“犯病”,天天狂躁的不行,让父母担心,才去山上了。都算是家丑一桩,不好意思跟别人说。结果来了大城市,人家一听,“诶呦,草原传奇!”《山下野兽》中的杨名阿尔泰
2024年7月24日
其他

今晚直播|来看片!

暑假如约而至,炎炎夏日为紧张的学期生活画上了句号。IM影展在此祝各位学子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无论你是刚结束高考的考生,还是即将迈入大学的准大学生,这都是一个放松身心、充实自我的好机会。在这个休闲的季节里,曾经被学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你,终于可以放下书本,走进电影的世界。电影和夏天,似乎有着天然的契合——那是一种既充满活力又略带慵懒的感觉,适合探索,也适合思考和成长。只不过,电影海海,究竟该看哪部?相信每位同学都犯过选择困难症:不想每天都顶着大太阳去电影院,又想看点儿和豆瓣TOP250不一样的东西。那么,短片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它们不仅在短时间内讲述动人故事,更能在有限的篇幅里传递深刻的思考。在短片世界里,你能深刻体会到“浓缩就是精华”。如果电影能够延长人的三倍生命,那么短片何尝不是把生命又切割成了更多彩,更缤纷的部分?以下推荐的这些短片片单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带给你深刻的感悟,还能让你在这个夏天找到情感的共鸣。无论你选择在家享受空调的凉爽,还是和朋友一起分享电影的欢乐,这份片单都将是你度过暑假的理想伴侣。接下来我们也会不定期地送上不同主题的短片片单,为大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7月17日今晚8点,IM线上青春放映将围绕“羁绊”与“成长”的主题,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放映其中四部影片:《寄生》《老脸》《回我的家》《加速人生》,欢迎点击预约观看。01寄生2020
2024年7月17日
其他

征片大数据|我们必须和这个世界好好谈谈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2024年7月11日
其他

即兴对白|5000块,6人,10天,拿奖

第三届IM麒麟奖最佳短片获得者李家和导演,和他的作品《地儿》是特别的存在。他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摄影系,95后,无名校背景,非科班出身。他这部还荣获了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单元二等奖的短片,是用五千块钱、六人团队、十天拍摄出来的,整个拍摄过程还几乎是一场推翻原剧本的即兴创作。李家和如此“潦草”的开始,结出了意外的硕果,但细究起来,也并不意外。经验不足、经费不足,是众多新人导演起步时必然遭遇的困境,这篇来自同龄人李家和的经验分享,或许能为同样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创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01取材于身边,熟悉且热爱IM:地域标签不可避免会被贴入导演拍摄的家乡作品中,短片中的拍摄背景是在河北乡村,演员的台词也是河北方言,在您看来家乡这片土地给您的成长经历带来了什么影响?李家和:四季分明,不同季节的颜色带给我的心灵冲击都是深刻的,广阔的平原景象,华北地貌,大片的平原田野,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美学的认知。从小学的乡村生活,再到初中的城镇生活,再到高中大学的城市生活,感受身边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群体的变化,这些丰富的生活体验对于我的成长是宝贵的。《地儿》剧照IM:这片土地给予了您怎样的创作灵感?想要在自己镜头下呈现怎样的华北平原形象?李家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我只需要尽可能的去展现这些美好就行,比如大家对于华北平原的认知,都是大片的平原天际线。在我的印象里,(这里)一年四季不是麦田就是玉米田,就像星际穿越里的玉米地一样,它都是我深入骨髓的记忆点。我熟悉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也习惯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我可以更好的运作和把控这部短片的视觉感受。从制片角度来说,在这里拍摄很省钱。《地儿》拍摄现场IM:学生剧组的演员很多都来自在校学生或者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您是如何调教演员尽可能表现出剧本的核心的?李家和:演员的表演都会围绕剧本的核心进行发展,但是人物小传和性格塑造会尽可能的贴合我的演员,剧本角色和演员本人形象差距不会太大。我会先和演员进行角色探讨,沟通和调整他们的角色状态,共同磨合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也会跟他们示范表演,增添一些生活中的动作常态。02
2024年6月27日
其他

即兴对白 | IM的奖金对我帮助很大

两年前,艾麦提带着自己的硕士毕业作品《手风琴》来到IM,那时候的《手风琴》在他看来,粗糙、稚嫩,甚至有点糟糕,但平潭的海风总擅长掀开惊喜与意外,在聚光灯下,这位来自新疆的年轻人变成那一晚的焦点。当盛宴结束,人群散去,依然有些东西在空气的余温里流淌,创作这件事,似乎更加理所当然地成为艾麦提生活里的焦点,而眼下,他正筹备着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当年的领奖台上,他说出让全场鼓掌的一句话:今年30岁,拿到了一笔30万的奖金,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反正这个钱我不会浪费的。如今,两年过去,他的创作之路走得怎么样了?一切再从《手风琴》开始聊起。艾麦提·麦麦提01“献给伊犁”丰富鲜活的色彩,轻快的维族小调,出其不意的幽默对白,似有若无的青涩爱情,艾卖提导演的电影没有太多高昂和宏大的表达,从生活日常里链接起不同的文化背景,唤醒观者埋在心底的人类共鸣,在平静中带给人一丝单纯的美好,让人对新疆这块土地充满好奇。在他这些年拍过的影像当中,新疆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手风琴》海报Q:您希望给观众呈现出怎样的新疆?艾麦提:有点像我小时候的那样。经济还没有那么发达,人们的关系都很淳朴。我是觉得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已经非常充足了,可是越来越多丢失一些非常可贵的品行。我们培养了商业头脑,不像过去那样乐于助人。我很怀念小时候会在家乡见到的那些人,那些有些无所事事、简单且有趣的人。我想在电影里描述他们,可能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那样生活。我的电影的观影门槛其实不高,内容也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会涉及到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可能观众来自不一样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共通的语言,我只是把那些很当下的一些发生在新疆的故事,或者是新疆人特定的状态呈现出来。Q:身为维族人,维族的生长背景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什么?艾麦提:我了解我们维族人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哲学、性格特征,我可以从内部视角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呈现在电影里,那么的有意思。可能现实中新疆已经变了,和我小时候的不同,但我想把新疆拍成我熟悉的样子,分享给大家看。《手风琴》剧照对于新疆,艾麦提好像有很多话又没有那么多话要说,就像电影里含蓄又单纯的青涩爱情,或许一切都藏在《手风琴》结尾的那句话里“献给伊犁”,简单的四个字,却带着纯粹又真诚的力量。02关于在IM获奖这件事Q:在IM获奖为您带来的最大帮助是什么?艾麦提:在物质层面拍毕业作品超预算借过朋友钱,正好都还掉了。生活也稍微宽裕一点了。Q:看到您也参加过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IM和他们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艾麦提:IM是只针对青年学生作品,而且在资金上的帮助是挺大的,我知道蛮多影视专业的学生,会自己凑钱拍摄毕业短片。如果在IM得奖,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最直接的就是在经济方面的帮助,当然还会在创作才能上给予肯定。Q:还记得在IM拿到最佳影片的那一刻的心情吗,那个时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艾麦提:当时很激动的,忽然变成了一个焦点。那时刻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压力和责任。《手风琴》拍摄现场提起在IM获奖的“moment”,艾麦提没有放大当时的欢喜,欢喜也许只是定格在那一时刻,但更恒久的一直延续下去的似乎是对于创作的压力和责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创作方面,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留在《手风琴》里的遗憾,在下一部当中要弥补回来。短片也不再是他唯一的选择,获奖的时刻从“moment”变成往后的无数个有关创作的“moments”。去年《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编剧王一通拿到了金鸡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王一通说获奖的时刻可能是人生中的高光瞬间,以后大概都走下坡路,虽然是调侃,但也透着青年创作者的心酸。提起这个话题,艾麦提笑着说,获奖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讲,我只是想拍电影,没想那么多,如果未来还能获奖,那我觉得是更好的,我就是这样的心态。未来要好好拍片,要对得起大家对我的认可。《手风琴》剧照03只是想拍电影“只是想拍电影”,这句话艾麦提在采访中大概说过很多次。无论是问到读研动机、职业选择或是人生规划,艾麦提好像都没离开过电影。获奖后三年的日子里,艾麦提幸运又努力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在大学里做讲师教电影,眼下正请了创作假期筹备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但其实他也不是一直这么顺利。《手风琴》剧照Q: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创作能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吗?艾麦提:不能。这个回答大概会激起每个在影视行业内外摸爬滚打的年轻人的共鸣,本科刚毕业的时候,他也经历过一段不太顺利的日子,换了很多份不同的工作,虽然也都和影像与媒介相关,但说不上是拍电影,艾麦提觉得都是在做一些很无聊的事情,加上当时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也不太满意,但他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第三年,他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Q:身份逐渐从学生向更成熟的创作者转变,这之间有想过放弃创作这件事吗?艾麦提:没有想过放弃。我的生活的重心是在创作。我尽量在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创作,以及创作所需要的工作。《手风琴》拍摄现场研究生毕业后,艾麦提又一次面临着找工作,他还是想尽可能地离电影近一些,于是偶然的机遇之下,他来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教书,但其实他是从行政工作做起的,问起做行政工作的体验,他打趣地说到:你会处理一些很琐碎的事情,但也能从中感受到,人类很复杂。这句话说出来,好像就有电影画面了,原来创作对于艾麦提来说,是融入在生活里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哪怕是在做和电影不相干的工作,也还是习惯性地观察人类,然后把那些对于生活的感悟放进电影里。04“第一部长片拍完,还能拍第二部就好了”从IM获奖到今天,艾麦提觉得自己是比较顺利的,这种顺利也许有幸运加持,但更离不开他在创作这件事上的坚持。青年创作者的确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困难,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困境,艾麦提的学生时代也是如此,但他始终觉得,也许创作这件事不需要那么多成本,重点是表达。《手风琴》剧照艾麦提:我的经验是大家拍短片不要花太多的钱,几千块钱的成本都能足以完成艺术表达。我自己的前几部短片都是这样低成本拍的。如果成本足够低,你的创作会更可持续一些。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一个人也可以身兼数职,自己编剧、自己摄影、自己导演,一台小小的摄影机,在光线最好的时候,也能捕捉到一些美丽的画面。当然,如果你具备足够的创作实力和潜能,也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艾麦提也提及:现在很多高校和像IM一样的影展都会提供给青年创作者一些创作扶持和补助,对于青年导演的创作来说,是巨大的帮助。或许表达欲是拦不住的,只要你想。这不,他又带着自己心爱的电影回到那片热爱的土地。艾麦提第一部长片《好喝酒馆》海报Q:能透露一些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吗?艾麦提:也是一部爱情片,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到现在我也没太想清楚,写着写着就变成这样了,可能我这个年龄就是应该写一点关于爱情的东西吧(笑),现在还在找演员,顺利的话计划在八月份开拍,计划十月份拍摄完成。Q:对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有什么期待?艾麦提:我的期待就是第一部长片拍完,还能拍第二部就好了。艾麦提笑着,发出简单又纯粹的愿景。就像最后他对今年参加IM的青年创作者们说的那样简单:祝大家在IM有很好的成绩,在平潭玩得开心!文
2024年6月25日
其他

即兴对白|50岁才当导演,但我有看过世界的眼睛

2020年10月25日,第一届IM影展见证了一位新导演的诞生以及一部佳作的登顶。四年后,我们与这位老朋友再次相聚,聊一聊她这些年的创作。在所有的解读开始之前,目光先投向主角,隋淑芬导演。台湾腔,干练的短发,远视+近视的黑框眼镜,眼角有一些皱纹,看起来好像和大多数参赛者不太一样——她初出茅庐,却不青涩,她是谦逊的学生,却有看过世界的双眼。隋淑芬导演她来自高雄凤山,在平面媒体行业工作了二十余年后,遇到报社结束营业,毅然转换跑道考学,进入专业学府台艺大,投身最爱的电影。2022年硕士毕业后,她继续攻读博士,读博期间,她同时进行短片和长片创作,每天面对学业、创作、家庭等多重压力,几乎都要忙到晚上九、十点才能空闲下来。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与工作,让人佩服她的毅力与坚持。她特别的人生经历令人好奇,“大龄从影”意味着什么?在不同的创作环境里做导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这篇文章,给出答案。01隋淑芬:年龄不是电影梦的阻碍IM:
2024年6月16日
其他

第一部

1961年,当保罗·帕索里尼走进摄影棚,开始执导他的第一部长片《乞丐》时,尚且对摄影技术一无所知。摄影师问他“我们用什么镜头拍这个男孩的特写”,他只会回答“我要把他的头拍得特别大”。进入电影行业之前,这位出身富裕又叛逆离家的年轻作家,经济状况相当糟糕,从事电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暂时放弃文豪梦,为生活妥协。真正搞起创作之后,他才发现,“电影是由现实表达现实的语言,电影把我对现实的热爱爆发出来了”。《乞丐》后来被认为是傲慢的挑衅之作,因为全片没有一个常规的正反打镜头,没有角色正常的出画入画,没有合适的调度和技巧性的摄影机运动,简直是“集反传统之大成”——事实上,这是帕索里尼缺乏基本的导演素养,只能凭感觉拍摄的直接结果。《乞丐》(1961)剧照但巧合的是,彼时,德莱叶、希区柯克等大导演们正纷纷呼吁把影像表达从技术狂热中解放出来,《乞丐》的不同寻常恰恰呼应了这股60年代的新风潮。大量的面孔特写纤毫毕现地展露在银幕上,极具张力与冲击力,甚至能在观众长久的凝视里显出神性和史诗之感。大概没有人想得到,那个最初连摄影机镜头可以更换都不知道的局促年轻人,后来会成为影坛最惊世骇俗的大导演。第一部,是无知无畏状态下的自我发现。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77年,詹姆斯·卡梅隆过得相当消极。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2岁就开始了科幻小说创作。但此时,他23岁,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只能当一名卡车司机。他有些在旁人看来不知所云的爱好,比如去南加州大学的电影资料馆自学电影特效技。爱好之外,他酗酒放纵,和一名酒吧女招待结了婚,生活中的所有事看起来都脱离了正轨。直到《星球大战》的到来。当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电影院里震惊于这样一个外太空的存在时,卡梅隆有点沮丧。他觉得,自己还整天幻想,但乔治·卢卡斯已经把这一切都拍了出来。于是,卡梅隆决定辞职,立志要拍出自己的科幻电影。詹姆斯·卡梅隆事情进展得没有想象中顺利,他制作了一部无人问津的短片,进入特效制作小组工作,监制了一部自己没有最终剪辑权的恐怖片。但正是在这段梦想看起来也没那么美好的日子里,他构思出了后来被命名为《终结者》的剧本,并以1美元的价格把它卖给了一位投资人,前提是,他做导演。第一部,源于心有不甘的执念。《终结者》(1984)海报同样是这一年,30岁的杨德昌陷入年龄焦虑。他已到而立之年,还没有找到真正向往的事业。在这之前,他拿了控制工程学士学位,又读了电机工程硕士。到南加州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阵子电影,但“这些王八蛋只教技术,不教创作,一点都不屌,还自我感觉良好”,他嗤之以鼻,所以放弃了。他一直活得都挺拧巴,打小叛逆,对于大人眼里的正确选项,习惯用“胡扯”来反驳。虽然并不想按部就班,但学业和工作上也一直没落下。可等到他真的在哈佛大学申请上了从小想学的建筑专业,又对这个梦想产生了怀疑。杨德昌这种状态大概绝大部分人都很熟悉,生活得还不错,但总不太让人满意,却又缺少改变的机会和魄力。朋友问他:“如果你念了建筑,还会不会想拍电影?”他说:“嗯,有可能。”这大概就是这种心理的形象解释:当硬币落下时,你期望它哪一面朝上,那就是你真正想做的选择。影响他投身电影的还有偶像赫尔佐格的一句话:我的第一部电影是用我做铁匠时存的钱拍的。于是,他自己买了器材,回到台湾。1982年,他和陶德辰、柯一正、张毅合拍的《光阴的故事》开启台湾新电影的序幕。第一部,也可能与儿时的梦想无关,是时候到了,
2024年6月13日
其他

看片,这里是Next Level

《天堂电影院》有个片段,放映员阿尔弗雷德移动设备,让银幕上的投影飘走,穿越空间的阻隔,直到被打在露天的城市广场上。广场上原本被影院经理拦在戏院外的观众,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兴高采烈地看电影去了。《天堂电影院》(1988)剧照让大家激动不已的,是卢基诺·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让·雷诺阿的《低下层》、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费德里科·费里尼的《浪荡儿》……现在的影迷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些象征“next
2024年6月11日
其他

保持低成本

地中海给予戛纳电影节天然的罗曼蒂克,而今年,中国导演贾樟柯带着属于他的罗曼蒂克——《风流一代》再次回到了电影节的摇篮。导演贾樟柯《风流一代》依旧以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起笔,贾导向来痴迷于此。这长达三十年的固执得益于“保持低成本”,这五个字也曾是马丁·斯科塞斯给他的金玉良言。低成本制作让他的影像表达不被资本裹挟,从而能更真实、准确地提炼时代。电影创作从未停止过应和当下,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后疫情时代”正不约而同地形成一种新的表达。但这并不是一个新词,伴随它的还有近年来被反复提及的“行业凛冬”。如今,电影产业与市场虽逐步走向常态,但学会低成本制作仍是创作者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以,该如何在低成本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电影缪斯?《风流一代》(2024)剧照电影的形态、规模一直在改变,但低成本的创作从未被淘汰。贾樟柯导演早年的低成本短片创作历程,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电影的诞生,源于黑白无声的低成本造梦。在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电影梦中,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形态、规模一直在改变,但低成本的创作从未被淘汰,贾樟柯就是众多青睐这类创作的导演之一。当年他从汾阳小城来到繁华的北京,初出茅庐便凭借低成本短片《小山回家》窥见了电影灵魂的一隅,自此叩响了属于他的电影之门。《小山回家》(1995)剧照拍摄低成本短片会面临租借摄影机、使用非专业演员、拼凑摄制组等困境,但意气风发的贾樟柯和他的临时团队没有妥协。不做分镜头,为追求写实的质感要求演员说河南方言,又将摄影机融入到人群里。主角小山如飘萍一般,游荡在偌大的北京城。他走过拥挤的街巷,驻足在成排的自行车前,坐地铁经过闪烁的广告牌,周围人声喧嚷,有时候甚至会盖过他和朋友交谈的声音。他看起来和周围人并没有太大区别,面无表情,衣着朴素,为生活奔波,却没有真正融入这里。饰演“小山”的王宏伟近照,其最近参演电影《草木人间》于2024年4月上映。从这部看似粗糙的短片,得以窥见贾樟柯后来的影像风格:自然主义。纪录片一样低调的镜头中,凝聚着贾樟柯对时代下普通人的敏锐观察,构成他粗粝的影像风格里灵动的笔墨。贾樟柯回顾《小山回家》的拍摄时曾说过,拍摄完成后,为了弥补前期的不足,他在后期的制作中提出了以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环境音来突显大时代与微观的现实之间,人物的情绪变化。此后的创作里,迪斯科音乐一直是贾樟柯电影里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肢体的摇晃配合音乐的节奏,最大程度地放大了时代巨变下普通人的不安感,而这样的不安感在人人耳熟能详的音乐里,在平实而日常的背景中,从个体投射到集体,以小见大。本地方言的使用进一步具象化了这种群体性,最终将贾樟柯电影世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构建起来。网易云用户创建的《贾樟柯蹦迪专用》歌单,并获贾樟柯导演微博转发“认证”九十年代,在第五代导演们纷纷投入商业片的浪潮里,贾樟柯,这个汾阳走出来的写实派显得异类。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新旧之间,打拼的异乡人合成一股暗流涌动的创伤,为繁荣镀上一层雾蒙蒙的灰色。贾樟柯抓住了一个时代的弊病,也因此触及了电影创作的灵魂。这种与众不同让《小山回家》得到了诸多电影节的青眼,以此,贾樟柯得以真正地踏上了长片电影的创作之路。《地球最后的导演》
2024年6月5日
其他

短片是真正的创作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电影导演,正在计划拍摄一部“人生大片”。它最好能充分彰显个性,比王家卫更美,比杨德昌更愤怒,比林奇更诡异,比塔可夫斯基更深邃,里面有暗流涌动的潜意识,还有即将被影迷津津乐道的癖好。它必须是真诚的,不需要能被人轻易看懂,甚至可以令大多数人不适,从而和真正有缘分的观众产生联结。
2024年6月2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看见更多“焦点”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五一长假过后,IM与官方影像战略合作伙伴LUMIX一同走进了西南地区的高校。IM邀请官方影像战略合作伙伴松下签约导演杨刚、薛路遥,运用专业视角将创作放在“焦点”上,共邀同学们创作出“不虚”的作品。对IM而言,西南地区的高校征片数在所有地区中排行前三,我们同样期待这次老友见面后,能看见更多西南创作者的“焦点”作品。(排名不分先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文理学院、四川传媒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活动现场在西南地区的10天,我们进入了12所高校。每一场都是不同体验,也感受到每一位同学对这个活动不一样的看法,他们或许对这个活动更有发言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正如电影中的梦境,虽然终将醒来,但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三个故事,一个晚上三场梦;在梦醒的那一刻流连忘返,与周围的电影爱好者们共同回味那些电影中的经典瞬间,年轻电影人是要被看见的,是值得被看到的,这是一种激励,一场动员;如果有机会,我们平潭见。”——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024年5月20日
其他

主竞赛单元征片延期公告

*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单元征片公告详情请点击《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征片开启丨风再起时》
2024年5月15日
其他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开启 | 从项目到银幕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是在IM主竞赛之外的长片赛道,是尚处无名状态的电影的成长摇篮,是一条充满竞争与挑战的道路,但冲线的感觉,异常美妙。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是通往电影圣殿的残酷新手村,是一次艰难的浪淘沙,是一次直面市场的机会,是对更长远的未来的遥望;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也是一次聚会。惊喜的伙伴,意外的对手,因为第一部或下一部的机缘,相聚平潭;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也是一次碰撞。有个性的人与有力量的人,彼此交锋、碰撞,看到优势,发现不足。至于是一个烂创意还是一个好故事,导师、决策人将行业的态度给到,考验电影新人们的神经、意志与智慧;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也是一次双向奔赴。坚持自我的创作表达在这个舞台将接受来自他者的审视,电影无法而有路,但路要怎么走?还要你自己选。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在2021年诞生,在福建省电影局的指导下,IM携手CNEX打造了这个面向更年轻的青年导演的长片项目赛道。2024年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不止步于创作初期的引导与鼓励,将藉由福建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东风,促成“福建获奖”“福建拍摄”“福建出品”的进化,纳入“有福电影”品牌整体塑造。这个诞生仅仅3年的赛道,已有多部长片项目进入拍摄或后期制作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生生不息成长计划继续在IM开花结果,更多青年导演的长片作品,将从这里出发。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公告IM两岸青年影展(In
2024年5月11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一起看电影是最好的答案

在每个时代的浪潮之中,总有一群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创作者们,他们以电影为舟,深入现实的波涛,触摸人心的纹理。这些创作者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直觉,不断凝视着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用影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灵轨迹。他们坚守初心,勇敢探索,用电影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在光影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今年,IM两岸青年影展携手官方影像战略合作伙伴LUMIX,致力于为创作者们打造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够尽情挥洒才华,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我们也将共同踏上青春放映的旅程,以共幕观影的场域创造新的影像文化。今年第一站福建站,青春放映已走过了8所院校,从三明学院开始,先后走过闽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阳光学院、福建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集美大学、龙岩学院,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响应。2024年是青春放映开启第四次启航,对我们而言也是崭新的开始,对所有参加青春放映的同学来说有旧友重逢,也有新友相遇。其实之前在我艺考的时候就很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说到IM最大的标签是“年轻”,我觉得年轻就是我们拍什么样的东西,做什么样的作品,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真的是在表达自己。包括今天看的四个片子,也是导演的表达,他们发现了问题,然后去寻找答案。——福建师范大学牛朱诚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也是情感的释放。让我开始思考,对人性、社会等问题进行深思。在这些过程当中,也会萌生自己创作的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邹菁芸我之前没有去过平潭,但可能这是一次契机吧,在参加这次IM影展活动之后,也许我会为了IM专门去一次平潭,或许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种缘分。平潭的蓝眼泪,它是浪漫的象征,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一样。——福建师范大学李珍妮当影像聚焦于非虚构的真实,故事似乎能爆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在《未竟人生》的叙事当中,处于跨地域文化的语境下,关乎社会正义、人性思考等沉重的议题,其内部都掩藏着哀伤的心绪,令人动容。——闽南师范大学张晨畅从福建出发之后,携手IM官方影像战略合作伙伴LUMIX,我们也将向着浙江继续前进。我们也期待你的到来,一起来看电影,聊聊天。在展映影片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结识更多热爱电影的你,共同发起IM青春放映。欢迎相关院校的专业老师、相关社团负责人、艺文空间或者自媒体主理人,通过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青春放映”或者登录IM官方网站:www.imff.net/了解具体要求并填写报名表,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短片主竞赛单元征片正在进行中!扫描添加IM小助手,加入IM官方答疑群,每周六在线Q&A!
2024年4月23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征募开启 | 从福建出发

在熙攘而变得逼仄的世界与富足而封闭的“宅”之间,在影院“洞穴”与黑镜的闪烁之间,电影与文学仍是我们望向世界的窗口,是我们破镜而出的可能。——戴锦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结束了“放映术”的竞争,也预示着电影时代的开启。相较电影,人们对放映技术的研究还要更早上7年,随着电影经历多次艺术与技术革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放映已然拥有了更高超的工具,看什么,去哪看,变成大家取而代之关心的话题。每年,有超过1800短片来到IM,吹过平潭的海风后,又踏上全球节展的征程,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鲜有机会被集中展映。好的作品应该被看见——本着这样的初衷,青春放映应运而生。2020年至今,青春放映已走过全国近两百所高校/艺文空间、放映近300场,线上线下累计10万+的同学、老师、导演、影评人、媒体嘉宾参与其中。在青春放映现场,IM历届优秀短片作品被看见,创作者和观众也由此打破第四堵墙,双方观点迎面撞上,无论质疑的讨论,偏袒的欣慰亦或单纯输出的快感,任何一种表达都有了存在的立场。我们的生活在此破镜而出。青春放映回顾混剪今天,我们迫不及待和你分享2024年青春放映即将启程的消息。如果说影片是望向世界的窗口,我们欣然邀请你一起打开这扇窗,看看世界如何光怪陆离又五彩斑斓。从4月10日开始,青春放映福建站的旅程将正式启动,我们也在各个院校活动现场期待赶场而来的你。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进行青春放映院校征募。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热爱电影,有策展经验,愿意成为影视创作交流的推手,完成这趟奇趣的人生体验,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了解更多详情。在青春放映里,我们遇见很多青年导演热情分享自己创作的经验,也遇见很多同学从IM开始学习如何策划一场影展活动,更是看见很多从青春放映里汲取力量的作品出现。IM青春放映院校征募于即日启动,如果你是院校相关专业老师、相关社团负责人、艺文空间或自媒体主理人,展映短片的同时结识更多热爱电影的朋友,你可以在IM官网填写申请,我们将尽快与你联系。青春放映向院校、社团、策展人、艺术机构等个体或机构开放,活动承办可以由个人或机构向组委会发起申请,审核通过后可获得展映授权。申请者需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相关活动组织及执行经验,有足够的执行团队能够完成主题策划、海报设计、现场拍摄、现场主持等基本工作;2.能够提供150座以上的室内放映场地;3.有一定的观众组织能力,上座率不低于70%;4.有相应的宣传渠道以及内容生产能力,须有一个新媒体平台账号进行宣发;5.申请团队放映场地应具备放映条件;1.能够邀请影视相关老师、艺术机构主理人等嘉宾进行映后交流活动;2.有长期、活跃的观影群体,能够有效组织观众参与;3.新媒体账号粉丝超过5万;4.具有较好的放映条件,如专业投影设备等;5.曾经举办过青春放映的组织或机构;6.放映活动将邀请影片主创出席交流映后或其他相关活动,并提供主创出席所涉及交通、住宿费用。申请者通过“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菜单栏选择“青春放映”或登录官方网站了解具体要求并填写,网址:https://www.imff.net.cn/
2024年4月9日
其他

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征片开启丨风再起时

关于风的情愫表达,源于它悄然来临的一瞬。2020年,IM的这阵风自平潭吹起。每年,我们如期起动征片,过程却时常因各种不可抗力而显得曲折漫长。流转至2023年,平潭龙王头海滩之上,庆典的灯光方与热烈的海风相拥,夜幕下的合影,终是读懂了彼此久违的思念。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现场回顾混剪随着数字从1195、276滚动至1849、331,参赛作品和参赛院校的增多,不仅见证了无数影像创作之旅的启航,更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念,这场盛大的庆典应如炬火燃烧,照亮更多追风的道路。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我们期冀弥补那些遗憾的“如果”、不甘的“假设”,盼望着把这阵风吹得更猛烈些。在新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启动之际,短片主竞赛单元规则亦有所更新,参赛资格从“高等院校全日制学生”扩展至“高等院校全日制/非全日制学生”,并对作品拍摄时限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期待解锁地图上全新的坐标,邂逅每个热爱电影的你。IM两岸青年影展(In
2024年3月30日
其他

IM x UCCA x CNEX 新锐导演影像: 未来·无限可能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少有什么事物会像电影一样,能够激起人们狂热的爱恨,让陌生人成为同道中人,让敌人成为挚友。青春放映同样是为了链接更多观众与创作者而架起的桥梁,让更多青年人看到电影,进而探讨更多关于创作的可能性。今年开始,青春放映自始至终从未停下脚步,将更多新锐导演影像带到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9月后的青春放映更是将到青年影像带到台湾,在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以及上海混知书店进行展映。12月23日14:00-17:00,我们还将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进行交流展映,与更多热爱电影的朋友一起碰撞出更多创作的可能性。本次展映也将邀请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麒麟最佳影片获奖导演李家和、麒麟评委会大奖获奖导演张恩阳、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获奖导演曲伸、“汉印”最具创意作品获奖导演杨晗参与映后讨论,欢迎朋友们现场参与,同导演们看电影、聊电影。《地儿》剧情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提案大会|直面产业,探寻终点之后的路

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见证者,IM试图与青年电影人一起找到终点之后的路。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于9月13日在平潭海岛客厅举办“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11个入选项目经过专业导师3天全方位的培训后,创作者们首次在这里直接面对由播出平台、出品方、投资人等组成的市场决策团队检验,并获得一对一洽谈合作的机会。《夏季热》导演、编剧:王思曼项目阐述:短片讲述了刚刚结束一段草率婚姻的三爻,与辛亥离奇重逢,在接下来的两天一夜里,二人热烈又短暂的相聚分离过程。作品目前是一部30分钟左右的剧情短片,已经完成了初剪,未来准备发展成一个90分钟的长片。目前的诉求是需要大概5万的后期资金,更远一点的目标就是希望之后能去参加一些节展、上线一些平台。我觉得可以增加短片中表现女主角魅力的篇幅,比如在唱歌那一段多让观众看到她的闪光点,和男主对话的时候要让大家看到这名女性的独立。一定要找到影片跟观众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能够引起观众想要一直看下去的兴趣。这部作品让我想到Lady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论坛|中国海岛影视产业创新与探索

2023年9月14日,IM两岸青年影展第二届影视产业发展论坛在平潭综合实验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两岸企业家峰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小组主办,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联合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承办。知名导演、电影教育家、制片监制、影评人谢飞带着他执导的,采用4K数字修复技术处理的电影《香魂女》受邀参加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通过《香魂女》亲身体验了技术的力量,谢飞导演也在思索未来电影发展需要的人才。“未来将是电影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也需要融合,打破界限,在融合新时代的环境下涌现更多创新人才,电影产业也需要培养适应多元需求的融媒体人才。”多年来致力于扶持青年导演,谢飞始终关注青年导演的成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近几年涌现的优秀导演不少并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但不妨碍他们执导的影视作品成为热门。执导《封神》《三体》的导演乌尔善是学广告出身的;学法律和管理的郭帆拍出了《流浪地球》;学国际经济,会玩乐队的辛爽拍了《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条条大路通导演,青年导演可以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董事长曾祥辉在致辞中表示,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中提到的“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融入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影视业内的倾力加持下,举办IM两岸青年影展,为两岸的有志青年搭建舞台,希望更多的优秀影视人才被看见。“本届影展将更聚焦产业,为青年导演、学子提供新点子,创造新机遇,为两岸的影视繁荣培养青春力量。‘赤子之心飞跃海峡’,我们欣喜地看到,有12位台湾青年首次线下参与本届影展,希望更多的台湾‘首来族’常来看看。”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则从平潭的政治定位,国际旅游岛的区位优势,以及平潭拥有的影视资源向参会人士推介平潭,希望参加影展的青年导演以其独特的眼光挖掘平潭的别样之美、中国之美。“平潭作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承担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特殊使命任务,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战略蓝图前行。区位优势独特的平潭,选择从影视产业入手,带来更为丰富的造梦空间。在平潭举办的IM两岸青年影展聚集了一群有梦想的人,在平潭追赶风,成为风,感受、创造激情与梦想。”以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为契机,平潭谋划建立两岸青年影视人才库,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华侨大学等在内的国内13所高校为综合实验区授牌“学生创作基地”,探索融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影视教育与平潭发展影视产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部长肖文静表示,两岸青年影视人才库将收录两岸优秀人才信息,为两岸影视企业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影视服务。此外,本届影视产业发展论坛还邀请影视产业学术专家、企业家发表主旨演讲,交流碰撞观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若、哔哩哔哩副总裁卢梵溪、阿里影业开发总监林明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运营办公室主任包璇漪分别以《技术赋能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昨晚,他们都坐不住了

昨晚的平潭龙王头海边,所有人都坐不住了。这位随着音乐摇摆摇摆的人是谁?哦,原来是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观点|我们评审喜欢怎样的参赛片?

9月12日,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拉起大幕。当天下午,编剧、导演、策划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师梁璐璐主持了影展的评审论坛:我们的评委喜欢怎样的参赛片。籍影像之介,IM两岸青年影展为媒,五湖四海最自由、真挚和鲜活的思想在此交汇碰撞。首先还是希望大家的题材不要太自溺,现在很多创作者都会聚焦自己的童年、家庭、乡愁、工业化浪潮带来的痛苦等等,但这些内容其实很难拍好,或者你为什么不写成文章而是拍成电影?我认为短片竞赛本身是为产业输送新血,所以我比较看重的是故事性、表达性以及表达技巧。很鼓励年轻作者用商业类型片的方法去拍短片,或者何不从一开始就尝试些比较出格和怪力乱神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你呢?我希望作者在处理自己的题目时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如果是偏个人化、艺术化的创作,我想看到其中有类型元素。有剧情张力,有悬疑质感的影片会在比赛中很加分。但如果本身是商业片,我的标准就会反过来,会着重去看其中的艺术表达。另外不建议大家花大量经费去拍摄短片,我不会考虑把钱花在场景和服装上的作品,因为学生作品最重要的是剧本表达中流露出的才华。无论如何还是要看这个剧本的质量,如果人工智能创意完成度也挺好,那我也可以接受。但在目前这个阶段,它或许能够完成公式化的情节,但是一些细节和潜台词可能不太能做到,尤其是如何去表现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有一个事情大家得想一想:为什么所有中国网大都要把前6分钟拍得好看?因为后面要付费。电影毕竟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如果拍短片的目的是将来从事这个行业,想用电影来谋生,那就必须得在创意上下真功夫。比如尝试去拍一些科幻片,或者借助中国本土的聊斋系统,讲点没头没脑、道德模糊的故事,把视野放开阔。但电影虽是个工业化的东西,它的艺术性又往往来自它的手工性,艺术大师的好电影还是靠手工打造出来的,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我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每个作者附上来的材料。而且很多高校老师我也都认识,看到报名表上的学校信息可能一下子就知道TA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平潭·特展丨和王小帅、徐小明的影像对话

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再次邀请到两位老朋友:王小帅和徐小明。一位是IM三届评委会主席,一位由评委到导师,今年又坐回评委的椅子。他们各自拉出来,都要缀着长长的金色履历。但在IM,这片青涩粗粝、野蛮生长的世界,他们只是两个亲切、好玩,有满腔热诚与情怀,同时也带着专业视角与思索的前辈。王小帅,中国独立电影的先锋人物,享誉国际的中国电影导演,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曾获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从影二十余年,执导十五部电影长篇。他的作品常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来反映急速发展的当下环境。凭借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人文关怀、坚持不懈的独立创作精神,八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六次入围主竞赛单元。其中:《左右》获得第
2023年9月5日
其他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决策人公布

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见证者,IM两岸青年影展试图与青年电影人一起找到通往更多可能性的道路。
2023年9月4日
其他

为什么你要拍片子?

把人和其他生物区隔开的,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上古先民在洞穴里用手蘸上颜料,画出狩猎、战争等场面,传递着自己关于生命的欣慰、恐惧及憧憬;他们还在篝火旁,或唱或舞,口耳相传着创世的神话、英雄的伟业、鬼魂的归宿。总之,从视觉和听觉上,人们都在企图解释世界和人生,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之问。到了后世,从洞穴画和讲故事为起点,绘画、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等渐次出现,不过直到19世纪末,几乎综合了以上各种艺术门类的“电影术”的诞生,才使得人类最终掌握了100%重现现实的手段。从那一刻起,地球进入了“视频”的时代。当然,差不多又过去了100年,借着数字技术的发明,拍摄和播放视频,才打破了介质、空间、专业技能的束缚,实现了全民级、无差别的普及。这是人类20万年历史上的一次爆炸级的文明成果——此前我们的信息传播,只能依靠文字、录音和静态照片这些“压缩”形式,而视频则能完整地记录“实况”。从此以往,信息(内容)的记叙与传播,也不再只是读书人和艺术家的特权了。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拿起他的摄影机(手机),拍下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纪实,也可以虚构,主题既能宏伟到无边际的宇宙洪荒,也无妨精微到一个人的内心悸动。一则故事、一缕思绪、一场幻梦、一段相思、一次壮游、一起变故、一张面孔、一股气味……统统都可以变成一支影片,承载着情感,蕴藏着观点。对于刚刚从孩童期迈入成人世界的青年来说,“表达”的冲动正和体内的荷尔蒙含量一样充沛。踩在人生的分界线上,面对庞然的世界、繁复的社会、陌生的职场、患得患失的情爱关系,倾诉的欲望自然澎湃而又真挚。是的,从前的年轻人爱写诗读诗,而如今的年轻人,则沉醉于影像。当然,“谁都能拍”与“拍得好”之间,有一条名为“专业”的鸿沟。尽管法无定法,但能将私人影像转为公共作品,终归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只有掌握了这些标准,并进而能超越这些标准的人,才是专业的影视工作者。电影节、电影周、短片展等等面向“初学者”的机制,正是一道连通业余与专业的闸门,无论投稿者是兴之所至“随手拍着玩儿”的,还是孜孜以求就想投身于视听工业的,赛会机制能够形成裁判,从而淘选出其中最有品质或潜质的那一部分作品及作者。关乎艺术创作,最让人困惑、但也最让人宽慰的是,它极其考量天赋,又高度拥戴创新,因此,在它的遴选机制里,门外汉未必没有机会,而专业学徒或世家子弟,也并不能保证从业资质。换言之,这是一个真正比拼实力、比拼创意的赛道,残酷而又公平。短片之于影视行业,不得不说,在相当意义上,确乎是一块初学者的敲门砖(当然,短片里也总在且必将诞生不朽的伟大杰作)。它能够体现作者的技艺和视野,还映照着作者的道德与人格。而一个短片展,正是要从立意、技巧、表达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参赛作品。纵然在个案上、在局部里,难免会出现误读和错爱,但就整体而言,一个负责任、高标准的竞赛类短片展,最终就是能够做到为行业去芜存菁,筛出好苗。我为什么要拍片子?这是一个极小极具体又极大极深刻的问题,甚至很可能穷尽一生也找不到答案。然而,一个电影节,一次短片展之旅,注定会是你思考它的最好起点。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现已开放观众报名通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官网,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预约报名,详细步骤及须知参见:IM排期公布!抢票即刻开启。
2023年9月2日
其他

IM排期公布!抢票即刻开启

开门见山,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展映及活动排期表公布啦!即刻起开放线上预约,摩拳擦掌准备安排观影行程的影迷朋友可以行动起来了。话虽如此,为了给大家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此次展映和活动相关的信息还是有些细节要跟大家聊一聊。请大家一定花点时间了解一下预约流程,相关的排期表可另存为图片方便选择喜欢的场次,相信我们的编排和选片会为影迷朋友们带来更为丰富、舒适的观影体验。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将于2023年9月12日—14日在平潭举办,影展官方网站现已开放观众报名通道。您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登陆影展官网注册,进入“观影预约”和“活动预约”,选择感兴趣的展映、论坛、活动进行预约报名。1.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菜单栏,点击「预约」,进入IM官网;2.进行IM两岸青年影展官网注册、实名登记;3.点击观影预约或活动预约,开启IM之旅!·
2023年9月1日
其他

IM入围混剪发布 | 是久别重逢,也是新鲜会面

在过往随风消逝的时间里,究竟还有多少电影在等待被观看?答案至少有50,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入围的50部短片,有41部剧情片、9部非剧情片,其中27部为导演首作。9月12日至14日,这些作品都将在福建平潭与大家面对面银幕相见,现场将有超过90位作品主创成员参与各场次映后交流。借以这条混剪预告我们的久别重逢,也是新鲜会面。观影、活动报名通道即将开启,敬请期待。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入围短片混剪故事梗概:个性挑剔的阿月和儿子媳妇闹翻后开始独居。因此,只要身体有哪里不适,就会打给住在台北的女儿阿英。这个月,阿英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接到母亲的电话,只好放下手边一切事情,抽空回家。好不容易回到家要带母亲去看医生时,母亲却百般推托。阿英气母亲总是这样任性,从不为儿女着想;阿月则怨叹子女不在身边,自己孤苦无依。当母女双方都日益渐老,生活就在一次次的对抗与让步中仓促飞逝。妥协,是日常,也是无常。故事梗概:寒假的一天,谭旖婕前往青州探望当兵的男友李沧林。两个⼈在兵营里有了一次短暂的会面,他们都期待着第二天的相见。然而第二天来临时,男友因为意外突然无法请假外出。谭旖婕独自在青州晃荡,当她在兵营外隔着围墙看见男友的身影时,她第⼀次对这段恋情产生了动摇。故事梗概:搬家中的嘉欣,意外扭伤右手,只好寻求妈妈帮助。玉慧对女儿的担心化为控制,嘉欣对妈妈逐渐失去耐心。这次的相处,使过往的问题再度浮现。故事梗概:27岁的女青年白领姜梓健,因为疫情与行业下行而被公司裁员,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后只能选择回到东北老家,和父母同住,并向他们隐瞒自己失业的事实。期间,往昔的回忆和现实的挫败轮番地向她袭来。在困窘中,她答应了与父亲给她介绍的相亲对象见面,只因为对方可能带给她一个工作机会。故事梗概:诚烨在工厂担任作业员,收入与支出勉强维持平衡。母亲身患糖尿病所引起血管栓塞必须立刻装设心脏支架,面对突如其来庞大的医药费,正当诚烨已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决定向哲伟表明想担任“车手”赚取快钱。然而在医院的照料下母亲病况好转即将出院。正当诚烨准备收手时,嗜赌的父亲因为输钱而找上了诚烨并将母亲的医药费全部取走,无奈的诚烨为了将医药费赎回决定再铤而走险一次⋯故事梗概:“我最近常常梦到你爸,他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我想他是要来接我了。”外公过世之后,外婆常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二十年不曾变过的大年初二行程,芷琦家的每个人心境却大不相同。故事梗概:因为一场意外事件迫使两位主人公开始寻找那个模糊的地方,那个属于他们心中的好地方。故事梗概:钢琴教师华月珍性格强势,中风之后想念家人,但女儿要带孙子去上海生活,丈夫也早就和她离婚,她想对家人道歉但始终没能开口。故事梗概:女孩彤在高考即将来临时期,承受着同年纪的朋友无法想象的变故和压力,她觉得有爱的的地方才能够让她真正安定下来备考。离高考仅剩下几周时间,她拖着行李箱辗转来去,不知道何处才是她可以寄居的家……故事梗概:王梅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她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照顾着经常制造麻烦的老父亲。在各种压力交织下,王梅产生丢弃父亲的闪念。故事梗概:王毅晨因工作应酬喝酒入院,偶然获得了与许久未见的母亲共处一夜的机会,而后他向母亲询问关于小时候她故意引发自己哮喘而导致自己多年无法释怀的故事。故事梗概:小林和传玉从事福利姬的软色情行业补贴家用。她们在一起生活,既像姐妹又像情人。某天要求“线下定制”的男人,雇佣她们扮演他的女儿和妻子。然而三人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逐渐变得紧张,他最终在“扮演”中完成了谋杀妻女的剧情。扮演结束后,小林和传玉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某种隐秘的变质……她们是否还能回到原初的伊甸园呢?故事梗概:影片纪录了顾米米为接新冠转阴后仍在医院康复治疗的父亲回家,坚强面对生活重压的故事。顾米米为了曾经相亲相爱的温暖之家的回归,面对各种内外的压力,在希翼与绝望、恐惧与无畏、幻想与现实、孤独与温暖等交织的困境中来回摇摆。她以笑的方式哭,鼓励母亲之余,更要自我寻找动力支撑,扛起压在每个家人心里的那座大山。该片通过讲述后疫情时代中主人公的个人感情与家庭命运,展现了2020巨变之年里人性的力量和亲情的温暖。故事梗概:蒙古族男孩陈莫一直在上汉授学校,他硬着头皮争取来和班花同台表演的机会。可冲动过后,一句蒙古语都不会的陈莫傻了眼,只能求助奶奶嘎日玛,一场啼笑皆非的家庭歌舞课程随即展开。陈莫稚拙的坚持唤醒了一家人对草原的回望,父亲那尘封的马头琴重又奏响……故事梗概:一对饱受外界质疑争议的父子,在面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时,选择进行“自主教育实验”。但鹰爸推行的“鹰式教育”似乎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一些困扰矛盾,使得这个家庭变得与众不同......故事梗概:2019年6月15号下午,出租车司机山田茂驾驶出租车撞向人群,造成了包括两人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被害人家属池田和彦和跟踪报道整个事件的记者小林英树一直在等待着审判的结果,直到次年3月,在即将判决之际,被告人山田茂却因年事已高突然倒地不起最后不治身亡。彻底绝望的池田和彦揣着一把手枪前往了山田茂的葬礼…故事梗概:深冬,四年级的渔家男孩小光面对僵硬的父子关系与家园的变故而感到怅然若失。为了确认、或说维系旧日温情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他暗地作出了一些行动……故事梗概:生活失意的张祎在某天晚上收到一个可以带走记忆的垃圾袋,他本想用垃圾袋忘掉各种烦恼,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去世。在完成对亲人和人间的告别仪式后,张祎把垃圾袋套在了自己身上。故事梗概:锦目过着平淡的晚年独居生活,唯一的亲人外孙女李李突然前来探望,锦目发现她心事重重,但是成年后的晚辈和异性长辈之间仿佛有很多话说不出口。故事梗概:由于转学前的最后一天提前到来,王杰临时决定给暗恋了两年的同班同学叶豫文写一封情书。放学时分,王杰却发现自己错把写好的情书当成被罚抄的政治答案交上去了,再没有其他机会表白心意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上前搭讪叶豫文,但这个夜晚远没有他设想的那么简单。故事梗概:邱宸宇,我的双胞胎哥哥,从小一起长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由于多次工作不顺,邱宸宇成为了家庭的问题中心也是关切中心。在他不断地找工作,考试,再找工作再考试的循环中,家庭矛盾逐渐增多,曾经童年的点滴也被一点点拉扯出来,映射着现在的种种困境。每个人都在否认过去,但实则爱的牢笼已扎根,父母是否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邱宸宇能真正的挣脱这个牢笼吗?故事梗概:中年男子陈炎涛在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到城市电影,两岸视角下的电影创作与社会议题

为什么几乎每个人相亲时都会聊到电影?因为我们会聊起时代的变化、人性的本质、爱情、友情、亲情,会聊起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会吐槽片子里的烂梗,由此延伸出的话题似乎无穷无尽。如果说拍电影是因为心里有了好的问题而没有答案,那么当我们聊起电影,也必然会谈及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电影,永远不会无话可说。青春放映,不止于放映。我们希望同所有爱好电影的伙伴一起,发现一个能够真诚发问、真诚交流的场域,以云端沙龙的形式共同踏上短暂而奇妙的探索之旅,同电影谈一场没有尽头的恋爱。五月,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跨行业嘉宾、更多的创作视角、更多元的社会议题,以下是5月4日及5月11日直播预告详情,期待与你相见。在日常跟IM入围青年导演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导演将镜头聚焦于“坏孩子”。台北艺术大学的青年导演孙明宇就是长期关注此议题的导演之一,拍摄这个题材的影片并不容易,因为“原先关注的对象全部再次入狱,导致田调十分困难”
2023年5月3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探索持续交流的不同场域

从线下到线上,IM两岸青年影展在不断地探索一个自然而然的场域,促进彼此更持续的交流,无论何时何地,能够看电影、聊电影,积极碰撞彼此的看法,捕捉交流中的灵光,并期待着未来可能的回响。同纬度的春季,万物同样都在日常生长,本周我们将举行首场海外院校青春放映活动。4月20日、4月27日依然还有每周四晚直播的青春放映云端沙龙,欢迎朋友们参与线下活动或预约线上直播。非剧情片制作中难点是什么?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云端沙龙 Action!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这句话:“当我们一起看电影时,我们创造了时间之外的时间”,差不多从去年写下这句话开始,青春放映已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视频号直播,这一年以来,无数的朋友得以在线上一起看到青年创作者们的优秀短片作品。而在走进各地院校开展线下青春放映的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每一位真实的观众,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大家都共同期待着一起看电影,一起真诚地聊聊跟电影相关的一切。从4月起,IM两岸青年影展将正式推出青春放映“云端沙龙”系列活动,摆脱空间的束缚,在线上继续分享一段共同的奇妙的旅程,每月,我们将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云端沙龙,在展映IM两岸青年影展入围作品等优秀短片的同时,邀请相关导演和嘉宾进行专业向/实操向/社会议题相关的交流讨论。4月6日晚8点,首期沙龙将第一次线上展映短片《地儿》,放映结束后,以“低预算如何创作短片”为切入点作为映后交流主题,邀请工厂大门影业创始人黄旭峰老师、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入围作品《地儿》导演李家和参与讨论。欢迎朋友们参与直播实时互动,在评论区抛出你的问题和观点,届时也将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种疑惑。主持人佟珊会在每周四20:00与大家相约线上,和影视行业前辈及青年导演展开对话。4月13日晚8点,第2期云端沙龙将放映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入围作品《失去》,并在映后就“剧情短片的创作技巧”展开讨论。剧情短片的创作过程,一般经历哪几步?当真存在创作技巧吗?怎样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实操?又有哪些能避的坑?这期我们将邀请耿军导演、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入围作品《失去》导演丁启文参与交流。扫描二维码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官方微信视频号4月6日起每周四晚20:00实时直播,不见不散直播中将抽送官方定制限量版周边徽章、咖啡杯、T恤、手提袋等你来拿!
2023年4月4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19天,23所高校,2023年青春放映上半场昨天圆满收官!镜头之下,是久别相逢时的欢呼、雀跃,是漆黑之中的专注、投入,是畅所欲言时的欢欣、鼓舞。感谢所有台前幕后的老师、同学、志愿者,让炽热的回忆永远翻涌。上海站、北京站的旅途,是青春放映“重启”键按下后的第一次遇见。在映后交流的过程中,一双双渴望了解电影、了解创作的明眸闪烁着,这也让我们对于下一次的见面有了更多期待。下半年,青春放映活动将去往更多城市、解锁更多高校,结识更多热爱电影的你们。在此之前,我们特别挑选了上半场讨论度较高的两部影片:《地儿》《缄默》,整理总结了上海、北京两地的高校同学们所提及次数较多的问题,为你们提供一个了解影片和导演的窗口。此外,大家还可以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官方视频号。本月起,青春放映将在每周四20:00,开展“云端沙龙”系列活动,不仅能线上看片,还有大咖嘉宾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创作的那点事儿。扫描二维码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视频号观众:导演您好,您是怎么想到创作《地儿》这样一个故事的?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李家和: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具体的缘由和最终审判结果我没有过问,但是这个喜剧变悲剧的过程很触动我,于是我借助这样一个偶发事件,再结合场地条件、拍摄天数等实际因素,虚构了人物设定以及后半段寻“地儿”的故事。我认为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都是多变的,所以希望通过这个虚构的寻地儿故事来呈现人性的多变,以及与自我、与他人的博弈。观众:据说拍摄成本不到5000元,可以透露一下怎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场景的真实、自然吗?李家和:一是免费的安静场地。影片中的场景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农村,拍摄前我骑着小电车到处转,找适合拍摄的安静场地,采用同期声帮我省去了后期配音成本。二是设备使用。我当时只有一台微单、一个三脚架,一个录音机和录音筒,因为设备有限,所以采用了固定机位的拍摄方法。灯光方面,也只是用了一个卤素灯泡进行打光。三是道具使用。比如澡堂的戏份,那个澡堂没有热水提供,所以我们用烟饼营造了热水雾气的效果。
2023年4月2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在春日,继续前行!

在过去的三年里,孤独是相对共通的体验。它本是空间隔绝下的身体性状态,却随着时间的拉锯而逐渐成为一种情感性缺失。在逐渐复苏的春日里,青春放映即刻整装,是信守未完成的约定,也是填补群体记忆的空白。今年第一站,上海!青春放映携手IM两岸青年影展年度战略合作伙伴“汉印”以及投片合作平台“投奖”先后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高校,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响应。2023年是一个崭新的旅程,对所有同学而言,也对于IM本身而言,有旧友重逢,也有新朋相遇。“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青春放映活动,却是我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三部新锐短片的观看以及与贾雨翔导演的面对面交流,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影像所蕴含的力量,感受到了青年创作者们对电影的热爱。”——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IM·青春放映 | 春天,出门见朋友!

最近,我们陆续收到许多询问:关于IM何时举办、关于青春放映。距离我们最后一次组织线下青春放映,已经过去280天。感谢时间没有冲淡记忆,我们没有忘记彼此。当隔阂不见,蝴蝶蹁跹,我们开始筹划:在春风乍暖的三月,和你赴一场迟来的约定。3月14日起,青春放映活动将从上海再度出发,在高校放映IM优秀短片作品,并邀请作者参与映后分享。上海站行程表具体行程安排以实际活动安排为准,可扫码添加IMFF小助手留言咨询。如果你是院校相关专业老师、相关社团负责人、艺文空间或自媒体主理人,也想成为IM青春放映的发起人,展映短片的同时结识更多热爱电影的朋友,你可以通过“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菜单栏选择“青春放映”或登录官方网站:https://www.imff.net.cn/了解具体要求并填写申请,我们将尽快与你联系。青春放映页面旅途三年,我们欣喜于优质短片的诞生、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很幸运,遇见了一群并肩战斗的拍档。刚刚上线的IM官网,收录了所有入围作品的信息和历届志愿者名单。今后无论游走海角天涯,想TA的时候还是可以常回来看看。官网首页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IM:发展历程、合作伙伴……关于我们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各个竞赛单元的基本情况。“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还在寻找一个和大咖们近距离交流的机会?统统告诉你!“生生不息”成长计划苦于无法跟进最新的影展动态?没关系,可以在此一网打尽!新闻资讯页缺摄影、缺演员、缺制片?快快发布拍摄组讯,寻找能够一起熬大夜等待杀青的伙伴。组讯专区你可以在“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菜单栏选择“IM-官方网站”即刻进入我们的线上空间。青春放映的再出发是我们线下相见的彩排,而官网的上线是希望这里能成为小伙伴的家。无论在哪个场域,我们都没有停止脚步,毕竟春天已经来了,相遇还会远么。💫扫描添加IMFF小助手即可了解最新活动排期💫也可以加入微信群,认识更多IM的伙伴们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正在创作中

“新鲜、粗粝、热气腾腾。”这是“生生不息”成长计划项目预选评审工作组的程十卉对这次成长计划投递项目的评价。自5月30日“生生不息”成长计划面向“创作中项目”征案发布以来,30天内我们共征集到有效项目133个,其中剧情片93个,非剧情片40个。从项目篇幅来看,已有粗剪的短片共50个,有待延展为长片的有83个。挑选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选择,更是创作者与评审的一次思想的碰撞。
2022年8月7日
其他

IM·2022丨“我准备好了”

一定要线下。斩钉截铁的五个字,在21天里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1178个回应。这些回应,让IM认识了每一个鲜活明亮的你们:#能熬夜
2022年8月1日
其他

2022·IM两岸青年影展入围作品公布

“年轻”和“大风”,恰是天作之合,一样的都是激荡、奋起、绝不退缩。诗以言志。而在视频的时代,影像就是诗、就是散文、就是小说,年轻人拿起摄像机,就是在“言志”。两年来,这里收到了两千多支影像的投稿,它们或长或短,或贤或愚,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2022年,又有一千多支来投,有的虚构,有的纪实,有的醉心于颅内小宇宙,有的着眼在动荡大时代,而其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就要在海风中接受众人的检阅。入围的50部短片,有41部剧情片、9部非剧情片,其中27部为导演首作。在为入围作品道贺之余,我们亦由衷感谢来自全球331所高校同学的热烈回响。对IM而言,1849不是数字,它的背后是生动热血的青年电影人。在追求好作品的路上,我们始终同行。故事梗概:个性挑剔的阿月和儿子媳妇闹翻后开始独居。因此,只要身体有哪里不适,就会打给住在台北的女儿阿英。这个月,阿英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接到母亲的电话,只好放下手边一切事情,抽空回家。好不容易回到家要带母亲去看医生时,母亲却百般推托。阿英气母亲总是这样任性,从不为儿女着想;阿月则怨叹子女不在身边,自己孤苦无依。当母女双方都日益渐老,生活就在一次次的对抗与让步中仓促飞逝。妥协,是日常,也是无常。故事梗概:寒假的一天,谭旖婕前往青州探望当兵的男友李沧林。两个⼈在兵营里有了一次短暂的会面,他们都期待着第二天的相见。然⽽第二天来临时,男友因为意外突然无法请假外出。谭旖婕独自在青州晃荡,当她在兵营外隔着围墙看见男友的身影时,她第⼀次对这段恋情产生了动摇。故事梗概:搬家中的嘉欣,意外扭伤右手,只好寻求妈妈帮助。玉慧对女儿的担心化为控制,嘉欣对妈妈逐渐失去耐心。这次的相处,使过往的问题再度浮现。故事梗概:27岁的女青年白领姜梓健,因为疫情与行业下行而被公司裁员,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后只能选择回到东北老家,和父母同住,并向他们隐瞒自己失业的事实。期间,往昔的回忆和现实的挫败轮番地向她袭来。在困窘中,她答应了与父亲给她介绍的相亲对象见面,只因为对方可能带给她一个工作机会。故事梗概:诚烨在工厂担任作业员,收入与支出勉强维持平衡。母亲身患糖尿病所引起血管栓塞必须立刻装设心脏支架,面对突如其来庞大的医药费,正当诚烨已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决定向哲伟表明想担任“车手”赚取快钱。然而在医院的照料下母亲病况好转即将出院。正当诚烨准备收手时,嗜赌的父亲因为输钱而找上了诚烨并将母亲的医药费全部取走,无奈的诚烨为了将医药费赎回决定再铤而走险一次⋯故事梗概:“我最近常常梦到你爸,他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我想他是要来接我了。”外公过世之后,外婆常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二十年不曾变过的大年初二行程,芷琦家的每个人心境却大不相同。故事梗概:因为一场意外事件迫使两位主人公开始寻找那个模糊的地方,那个属于他们心中的好地方。故事梗概:钢琴教师华月珍性格强势,中风之后想念家人,但女儿要带孙子去上海生活,丈夫也早就和她离婚,她想对家人道歉但始终没能开口。故事梗概:女孩彤在高考即将来临时期,承受着同年纪的朋友无法想象的变故和压力,她觉得有爱的的地方才能够让她真正安定下来备考。离高考仅剩下几周时间,她拖着行李箱辗转来去,不知道何处才是她可以寄居的家……故事梗概:王梅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她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照顾着经常制造麻烦的老父亲。在各种压力交织下,王梅产生丢弃父亲的闪念。故事梗概:王毅晨因工作应酬喝酒入院,偶然获得了与许久未见的母亲共处一夜的机会,而后他向母亲询问关于小时候她故意引发自己哮喘而导致自己多年无法释怀的故事。故事梗概:小林和传玉从事福利姬的软色情行业补贴家用。她们在一起生活,既像姐妹又像情人。某天要求“线下定制”的男人,雇佣她们扮演他的女儿和妻子。然而三人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逐渐变得紧张,他最终在“扮演”中完成了谋杀妻女的剧情。扮演结束后,小林和传玉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某种隐秘的变质……她们是否还能回到原初的伊甸园呢?故事梗概:影片纪录了顾米米为接新冠转阴后仍在医院康复治疗的父亲回家,坚强面对生活重压的故事。顾米米为了曾经相亲相爱的温暖之家的回归,面对各种内外的压力,在希翼与绝望、恐惧与无畏、幻想与现实、孤独与温暖等交织的困境中来回摇摆。她以笑的方式哭,鼓励母亲之余,更要自我寻找动力支撑,扛起压在每个家人心里的那座大山。该片通过讲述后疫情时代中主人公的个人感情与家庭命运,展现了2020巨变之年里人性的力量和亲情的温暖。故事梗概:蒙古族男孩陈莫一直在上汉授学校,他硬着头皮争取来和班花同台表演的机会。可冲动过后,一句蒙古语都不会的陈莫傻了眼,只能求助奶奶嘎日玛,一场啼笑皆非的家庭歌舞课程随即展开。陈莫稚拙的坚持唤醒了一家人对草原的回望,父亲那尘封的马头琴重又奏响……故事梗概:一对饱受外界质疑争议的父子,在面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时,选择进行“自主教育实验”。但鹰爸推行的“鹰式教育”似乎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一些困扰矛盾,使得这个家庭变得与众不同......故事梗概:2019年6月15号下午,出租车司机山田茂驾驶出租车撞向人群,造成了包括两人死亡多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被害人家属池田和彦和跟踪报道整个事件的记者小林英树一直在等待着审判的结果,直到次年3月,在即将判决之际,被告人山田茂却因年事已高突然倒地不起最后不治身亡。彻底绝望的池田和彦揣着一把手枪前往了山田茂的葬礼…故事梗概:深冬,四年级的渔家男孩小光面对僵硬的父子关系与家园的变故而感到怅然若失。为了确认、或说维系旧日温情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他暗地作出了一些行动……故事梗概:生活失意的张祎在某天晚上收到一个可以带走记忆的垃圾袋,他本想用垃圾袋忘掉各种烦恼,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去世。在完成对亲人和人间的告别仪式后,张祎把垃圾袋套在了自己身上。故事梗概:锦目过着平淡的晚年独居生活,唯一的亲人外孙女李李突然前来探望,锦目发现她心事重重,但是成年后的晚辈和异性长辈之间仿佛有很多话说不出口。故事梗概:由于转学前的最后一天提前到来,王杰临时决定给暗恋了两年的同班同学叶豫文写一封情书。放学时分,王杰却发现自己错把写好的情书当成被罚抄的政治答案交上去了,再没有其他机会表白心意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上前搭讪叶豫文,但这个夜晚远没有他设想的那么简单。故事梗概:邱宸宇,我的双胞胎哥哥,从小一起长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由于多次工作不顺,邱宸宇成为了家庭的问题中心也是关切中心。在他不断地找工作,考试,再找工作再考试的循环中,家庭矛盾逐渐增多,曾经童年的点滴也被一点点拉扯出来,映射着现在的种种困境。每个人都在否认过去,但实则爱的牢笼已扎根,父母是否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邱宸宇能真正的挣脱这个牢笼吗?故事梗概:中年男子陈炎涛在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IM·2022 | 复审评委名单公布

影展并不重要,热爱并且一直拍电影最重要。电影是一生的事情,拍电影就像是马拉松。入围了,仅仅是你在奔跑的过程里有人递过来一枝花,一杯水;没有入围,并不是我们跑得不好看,不快,而是我们跑得更不招摇过市,更专注,内敛沉着。短片的挑战在于创作者必须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把要说的故事讲得明白与动人,并牢牢抓住故事主题呈现的完整度。而在时间长度有限制的时候,宽度就变得重要了。在评审与创作者通过作品的交集中,构成了IM最为珍视的创作能量。从1849到120,再到最终入围的50,为了尽可能全面对作品进行遴选,由张国涛、周浩、耿军、黄旭峰、黄鸿端组成的复审评委,使用“在线视频协作技术支持”伙伴阅流对120部复审作品进行了评审。电影短片,是一种更需要严谨面对的电影单位,不仅仅因为它有着跟电影长片并无二致的剧本写作和拍摄制作、以及后期宣发环节,更是短片作为一种电影形式本身。它可以是一个趣味的瞬间呈现,可以一个社会的侧面摹写,当然也可以是一次完整而宏大的生命叙事——取决于我们对这种形式里技术部分细致刻苦的学习,对自身与他人生活和生命经验的敏感体察,然后运用电影视听语言传达出其自洽而清晰的影像主题。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