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兴对白|5000块,6人,10天,拿奖

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
2024-10-04


第三届IM麒麟奖最佳短片获得者李家和导演,和他的作品《地儿》是特别的存在。


他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摄影系,95后,无名校背景,非科班出身。他这部还荣获了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单元二等奖的短片,是用五千块钱、六人团队、十天拍摄出来的,整个拍摄过程还几乎是一场推翻原剧本的即兴创作。


李家和


如此“潦草”的开始,结出了意外的硕果,但细究起来,也并不意外。


经验不足、经费不足,是众多新人导演起步时必然遭遇的困境,这篇来自同龄人李家和的经验分享,或许能为同样怀揣电影梦想的青年创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01

取材于身边,熟悉且热爱


IM:地域标签不可避免会被贴入导演拍摄的家乡作品中,短片中的拍摄背景是在河北乡村,演员的台词也是河北方言,在您看来家乡这片土地给您的成长经历带来了什么影响?


李家和:四季分明,不同季节的颜色带给我的心灵冲击都是深刻的,广阔的平原景象,华北地貌,大片的平原田野,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美学的认知。从小学的乡村生活,再到初中的城镇生活,再到高中大学的城市生活,感受身边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群体的变化,这些丰富的生活体验对于我的成长是宝贵的。


《地儿》剧照


IM:这片土地给予了您怎样的创作灵感?想要在自己镜头下呈现怎样的华北平原形象?


李家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我只需要尽可能的去展现这些美好就行,比如大家对于华北平原的认知,都是大片的平原天际线。在我的印象里,(这里)一年四季不是麦田就是玉米田,就像星际穿越里的玉米地一样,它都是我深入骨髓的记忆点。


我熟悉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也习惯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我可以更好的运作和把控这部短片的视觉感受。


从制片角度来说,在这里拍摄很省钱。


《地儿》拍摄现场


IM:学生剧组的演员很多都来自在校学生或者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您是如何调教演员尽可能表现出剧本的核心的?


李家和:演员的表演都会围绕剧本的核心进行发展,但是人物小传和性格塑造会尽可能的贴合我的演员,剧本角色和演员本人形象差距不会太大。我会先和演员进行角色探讨,沟通和调整他们的角色状态,共同磨合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也会跟他们示范表演,增添一些生活中的动作常态。




02 

做好筹划,随机应变


IM:对新人导演来说,资金、演员、器材和人手是避不开的成本考虑,据说在拍摄《地儿》短片时,只有一部微单,这是您经历过的最艰苦的创作条件吗?


李家和: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的拍摄条件。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创作限制)更多的算是历练吧,这些限制可以锻炼自己的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当你能一步步去克服这些阻碍时,最终的成片效果,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也会大大的加强自己的自信心。


《地儿》拍摄现场

IM:低成本创作是在校学生创作的常见现象,对于“没得选”的短片创作,你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策略以控制成本?


李家和:这就需要在前期筹备的时候 先确立一个大的故事发展方向,再根据故事整体的视觉感受去找到相应免费且熟悉的场地,这样能节省很多的拍摄资金。如果场地足够吸引我,我也会利用这些场地,更改自己的剧本内容。如果能找到片中对应的真实场景就太好了,美术置景的钱也可以省下来,就比如我能借到厂房,才设计厂房戏份和角色定位。包括那个矗立在田野中的小别墅,也是同理。


没有轨道、摇臂、和斯坦尼康,那就设计固定机位,发挥和利用场地优势,用特殊的构图来弥补视觉的弱势,没有灯就尽可能的少设计夜戏。


《地》剧照


IM:在真正的拍摄过程中会从哪些方面对剧本进行修改调整?有没有遇到过因成本有限导致的意外情况?


李家和:剧本方面,因地制宜,不天马行空,根据演员和职员数量来设计剧本体量,剧情发展服务于现实条件,晴天拍晴,雨天拍雨。


在短片拍摄完成之前,剧本永远不是最后一稿,随时在改变,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比如场地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剧情发展,需要确定场地后修改剧情,去配合这些场地;还有演员表演的节奏把控,包括台词的口语化、人物行为动机的合理性。只需要保持整体的思路清晰就OK。


因为设备和团队人数的原因,我改为了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很简单,很(有)效率,也很符合整体的视听感受,符合故事的发展。片中所有的色调和构图都是为了营造氛围,塑造人物,烘托情绪。


《地》剧照



03 

多拍,多拍,多拍


IM:短片是学生时期的创作开始,据说《地儿》是您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个短片作品,能否谈谈您在大学期间拍摄短片的经历?


李家和:我的专业是影视摄影与制作,我们有很多的课程安排,从拉片、摹片到联合拍摄,包括剪辑、调色、后期特效课程等等,实践拍摄作业居多,自己拍、自己剪、自己后期,树立了很好的剪辑思路,也能很直接的找到拍摄时的不足,积攒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最开始(我)还是以摄影的身份去实践拍摄的,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下,我担任了一次导演工作,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才慢慢开始尝试导演这个角色。


IM:从美术到摄影再到导演,在您看来这样的过往经历从哪些方面为这样的角色转型打下基础呢?


李家和:过往的美术学习,的确为我打下了很好的美学基础,建立了我的美学认知,提升了审美,我感觉艺术都是相通的。


大学期间,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进行了很多的实践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学的摄影专业,提升了我对于视听的把控和实践的基础,以及对器材的运用等等。这些专业的储备,能让我在脑海里快速构建出明确的画面感,帮助我完成剧作的初步构思。


《地拍摄现场


IM:距离《地儿》的完成已经过去了两年,能否请您谈谈近期的创作计划?


李家和:目前觉得自己还需要再历练一下,在长片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再拍几部短片历练一下自己,增添一些实践经验。


IM:相较两年前的自己,如今的你更想表达怎样的内容?


李家和:这个也不能很确定呢,想表达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时间,需要成长,来告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IM: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会想从哪些方面更上一层楼?


李家和:我希望有更多演员老师的加入,更先进的器材使用,更加标准的制作流程,包括更加多元、丰富的视听手法和更多的场面调度等等。


IM:着手长片创作以来,您遇到过哪些挑战?


李家和:得写出一个好剧本,再来考虑其他事情。


这段时间创作出了很多故事内容,但是没有太多想拍出来的欲望。还是需要再历练和成长一下(笑)。


《地儿》海报


The vague people, The ambiguous heart. The blurred window,An obscure place.


《地儿》海报中的这行字既是电影主题的浓缩,也在无形中暗喻青年创作者在初创期的某种心境:在被看到之前,所有的摸索都在迷雾中,只能带着不安和期待寻找自己的位置。


即便开局不俗,不到30岁的李家和也还尚且是位带着羞涩、不安和迷茫刚刚入行的新导演。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他告诉IM:“我像大家一样,热爱着这份职业。能把热爱当成事业,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我能在创作中得到快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都是命运的使然吧,我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把我慢慢推到了导演这个职位上,那我就继续努力,不辜负这份好运。”


于他来言,未来或许有更多掌声、荣光,也或许伴有遗憾、历练。但无限的可能性不正是创作这条道路上最迷人的风景吗?


努力和时间一定会带来成长。


文|荞麦君

编辑|三九



第4届IM两岸青年影展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进行中!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截止2024年6月30日!

征案公告《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征案开启 | 从项目到银幕

报名过程中如有疑问,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IM小助手”在线咨询。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全球高校华人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M两岸青年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