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兴对白 | 我不是天才

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
2024-10-04


2020年,杨名阿尔泰导演带着他大一拍摄的《山下野兽》来到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一举拿下最佳剧情短片。


短片以小型公路片的形式,讲了一个特殊的亲情、成长故事。乌兰察布的草原上,一个蒙古族青年“混混”,被父亲绑好,押送去山上修行,一路上,父子之间几次爆发战争。短片既莽撞青涩,又精准成熟,引发一系列有关影片与导演的热议。如今,杨名阿尔泰除了继续导演工作外,又创立了一间电影补习社,成为了创业者与老师。


4年后,我们再次与杨名阿尔泰聊起这部短片,他主动为原来的自己祛魅,讲述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经时间的沉淀之后,他又会为短片新人给出怎样的创作建议?


《山下野兽》海报



01

创作起点


IM:这个故事源于您16岁的亲身经历。您曾在其他采访中说过,推动您去表达的常常是一些个人化的经验和情绪。当时选择将这段经历拍成影片是出于什么?是充沛的表达欲望,一定要拍它不可,还是这个故事您比较能把握好细节,讲好它?


杨名阿尔泰:后者会多一点,算是比较现实的考量。创作机缘是19年的暑假作业,一个动作练习。我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死活要表达的东西。当时和好哥们胡英海在内蒙古玩得很开心,觉得风景真漂亮,简直就是《天堂之日》。


风景好,制作便宜,效果拔群。胡英海还说,我这壮胳膊,坑坑洼洼的皮肤,在城市里是get不到我的帅的,把我往这一放才get到了我那种“粗糙的帅”。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好东西都在这了。


《山下野兽》剧照


我觉得从现实考量是很必要的。每个新手导演上来都不缺“我不表达我憋得慌”的想法,真缺的反倒是能不能“无我”一点,看看到底什么能真的拍好。要真是拍电影,咱就为电影好嘛!我觉得我是在以一种比较冷静、客观、中肯的方式来看待这些。我自己现在也带学生,他们经常想特飞的主意,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又没那么好,往往缺乏了对电影和现实的连接的判断。


我当时能把《山下野兽》拍出来,主要是有胡英海帮助我做了很多非常客观、中肯的决定。他当时经验比我足,我说想往大师范走,镜头长一点,带有点形而上的东西。他就说应该更落地一些,看能不能类型化一点,和这么大情节的故事结合起来。


IM:所以当时是更偏脚踏实地的考虑,而不是觉得这个事情特牛,必须拿出来展示一下。


杨名阿尔泰:我一开始真不知道这故事特牛,因为这种事在我们草原真挺普通的,甚至是挺丢人的。相当于小孩子“犯病”,天天狂躁的不行,让父母担心,才去山上了。都算是家丑一桩,不好意思跟别人说。结果来了大城市,人家一听,“诶呦,草原传奇!”


《山下野兽》中的杨名阿尔泰

 

IM:您之后的作品,也是像这样来源于直接体验么?


杨名阿尔泰:是的,我的毕业作品《鬣狗》拍的是在北京学美术的故事,《关于那次对话》也是我本人的爱情故事。拍自己的事的好处就是熟,知道这些事都咋发生的、咋结束的,那你在处理蒙太奇,处理视听语言的时候,能处理得很有性格,很有感受。这个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很有效的,可能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生猛”。很多年轻导演的处女座,都爱拍点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然后影像很极致,我觉得就可能来源于此。


但是我觉得处理自己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我已经自说自话够久了。我现在更想处理点别人的故事了。现在觉得社会上的事情也很值得去讲,包括想怎么做一些大家都想看的东西。处理自己的经历算是学习的过程。


IM:从讲自己的故事过渡到讲别人的故事,您觉得关键在哪?


杨名阿尔泰:我通过处理短片来学着客观。处理自己的故事像一个心理剖析的过程。比如《关于那次对话》,是写我和交了五年的女朋友分手前的最后一次对话。我当时其实很疑惑,我们怎么最后就这样了呢。但是文字是客观的,当你不在这个情绪里后,第二天一看,唉,怎么全给自己说话呢?你客观地反复观看自己,等把自己研究明白了,就开始研究对方,越来越客观。最后就是借着这些机会,把自己从这个事件里整个挑出来。


短片做多了,学会了一些创作的本质的东西,然后再做起长片,等到处理别人的事儿的时候,会更公正。我觉得搞创作是需要公正的,不能太有具体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判断,这也是好片子的特点之一。创作是要以人为本,对于人也不分坏人好人,等前面拍自己的故事时学会这个本领,自己都能把自己剔除出去,那再去处理别人故事的时候就能更清楚地看待别人。


《山下野兽》拍摄现场



02 

天才祛魅


IM:听说您这部短片是大一完成的,这个节点上,大多数创作者都还是刚入门,但您的作品已经比较成熟了,在此之前积累过哪些经验?


杨名阿尔泰:有好多人说我“才大一就拍成这样”“横空出世的天才”什么的。感谢大家的赞誉,不过这只是个噱头,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一部拍成这样当然不合理了。这根本就不是第一次,我甚至不能叫一个新手。《山下》虽然是我大一拍的,但是我 15 岁就开始拍电影了,而且是很认真地拍。15 岁拍完第一个,17 岁上了美院附中之后,从高一就写剧本,高二拍,高三做后期,第二部片子就有46分钟,而且是很全方位、很认真做的,最后电影院还放了两场,把学校的人都叫来看。所以制作的全流程我都熟悉,《山下》是我的第三部短片。


《山下野兽》拍摄现场

 

IM:这部片子有多大比重是按照原始的分镜表拍摄的,又有多少即兴创作的部分?


杨名阿尔泰:最后拍出来基本上跟分镜头是没有区别的,因为我是学美术的,所以每个镜头都抠得比较细,而且我还可以抱我的摄影爸爸们大腿。当然也有即兴的,但是少,比如最后被上山那段路边的马、羊。


我这种片子即兴的风险太大了。《山下野兽》还有《鬣狗》都是比较紧、比较精致的片子,叙事比较快。我都是按远全中近特的传统蒙太奇叙事。但是后面可能还想再多做一些即兴的尝试。


IM:所以您很看重按计划拍摄。


杨名阿尔泰:对,这跟我的性格也有关系。首先我想做商业片,一旦进入市场,逻辑就是花小钱干大事,花小钱就要善于计划,不按计划就可能有超支的风险。其次和我个人喜好也有关,我之前画画就是喜欢精致一点,让人觉得很有完成度。我去巴黎卢浮宫的时候,就被那些很完整、很恢弘的古典艺术震撼,看蓬皮杜那些当代作品时,生理感受就比较弱。但我也不敢说死,爵士乐我也特喜欢,所以大概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条件允许,我也想试试其他的。


IM:有不少评论说您的作品很“精准”,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您拍片时会追求“精准”吗?


杨名阿尔泰:我确实是追求精准的。我觉得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想精准,只是大家都想让自己看上去松弛。不精准了就会变得散漫,但是其实极度的精准反而能带来松弛感。因为极度的精准就能让所有的节奏都卡在拍上,但是又很舒服,没有那么满。


大师是可以做到又舒服又准的,该松的松,该紧的紧,但是该有的全都有,我觉得这样的东西肯定是最好的。所以大家说我准就说明我还做的不咋地,能看出来我紧,还不够好。要是大家看完觉得很松,但又觉得好,这是最牛的。


《山下野兽》拍摄现场

 

IM:《山下》的豆瓣评分高达8分,这对于学生作品来说是相当高的分数。您会给自己打几分?差的部分是差在哪里?


杨名阿尔泰:我觉得这 8 分其实虚高了,其中是有感情分的。我现在对于叙事也不大满意,太快了,有点齁。我自己觉得7.0、 7.1 还行,至少讲明白了一个小事儿,该做的也都做了,就是合格的学生水准吧。

 


03 

多拍,多拍,多拍


IM:4年前,您在IM的收获对您的创作之旅产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之后作品的进度是什么?


杨名阿尔泰:钱!就是最实际的帮助,咱别说虚的,拍片需要钱,人给咱钱,IM就是牛啊。


现在《山下野兽》的长片已经开始堪景了;之前的《关于那次对话》剧本和分镜脚本也都做完,有时间就拍;《鬣狗》也都制作完成,只是还没发。长片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够弄很久了,我现在 26 岁,也不着急。


《山下野兽》拍摄现场

 

IM:您是怎样想到建立“X99电影补习社”这个机构的?它好像不是一个单一的辅导机构,更像是一个电影院校、电影人的社区。


杨名阿尔泰:我上了大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带艺考,补贴在电影学院拍片子的支出。片子获奖后,我在电影节上认识了许多电影创作者。因此我长期和两个群体深刻的打着交道,他们是我在电影节上认识的已经获得业内广泛认可的电影创作者们和备考北电的艺考生们。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喜欢电影。


然后我和我的伙伴们就想要不咱弄个平台,让这些上了道儿的人,回来带这些想上道的孩子。我们把这两拨需求一匹配就有了这个电影公司:一方面它能解决创作者们的生活问题,这里的所有老师都在孕育自己的项目,钻研着电影;另一方面又能让艺考的孩子们直接跟创作者连接,碰碰真东西。


这儿的孩子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热爱电影的人,看到他们这么热爱,就感觉电影之神在继续普照大地,我们则是正在经受考验的使者们,他们是刚刚感受到电影之神蒙罩光芒的人。未来,我们也要拍点自己的东西,这样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X99暑期电影节最佳短片剧组,入围FIRST超短片单元初选 

X99电影补习社大戏现场


IM:对于即将开始制作短片的新人,最想分享什么样的建议和经验?


杨名阿尔泰: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不要被电影史和那些你看过、学过的伟大作品压垮了,大胆去拍。我身边的新人经常想弄全新的,觉得重复是不好的、丢人现眼的。但只要去看过电影史,就会知道所有的东西都被做过了,所以不要想去做全新的,不要被这个束住手脚,做就完了。哪怕你拍一个跟之前的电影大师一模一样的,那你也真的能学着很多东西,也很厉害了,拍过和没拍过真的是天差地别。


第二,要把自己最真诚的东西放进去,别把自己藏起来。


最后一点是尽可能让你的作品够极致,越极致越厉害。越是新手,做东西的时候就越容易瞻前顾后,心里犹豫这么做对不对,想要平衡一切,想兼顾文艺和商业,克制与张扬,最后只会都得不到,变成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小曲难唱口难开”的样子,就会平庸,我相信在艺术创作中,平庸就是失败。                                              

文|瞧呀

编辑|三九

排版|玉珊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全球高校华人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M两岸青年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