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兴对白丨他只是一位极端的东亚父亲

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
2024-10-04

瞬息万变的时代,真实的力量尤为珍贵。真实不仅是电影的灵魂,更是我们理解世界和彼此的关键。在纪录片的镜头下,真实生活的点滴被放大、被记录,成为我们审视自我与社会的镜像。

2012年除夕,4岁的幼童何宜德在纽约零下13℃的雪地中裸跑迎接农历新年。视频上传网络后,他迅速走红,同时,他的父亲、“鹰爸”何烈胜也成为舆论焦点。在严酷天气下对何宜德进行训练只是“鹰爸”极端教育方式的冰山一角。在他的“push”下,何宜德11岁便完成了南京大学的自考专科学业。

“鹰式教育”挑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但从结果来看,何烈胜确实加速了儿子的学业成功。

2020-2021年,青年导演曲伸、贾道成带着对“自主教育试验”的好奇,深入“鹰爸”一家8个月,拍摄出纪录短片《加速人生》。影片通过冷静的镜头语言和客观的视角,展现了这一家庭的生活,并在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获得“麒麟新锐非剧情短片”大奖。

今年夏天,在国际数学竞赛上表现突出的中专生姜萍站上风口浪尖,再次回顾这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影片,有了新的必要性。以下是曲伸导演的分享。

《加速人生》海报


01
不同的横截面

IM: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纪录片导演?

曲伸:一方面,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比较偏向纪实影像。在我们日常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多多地关注一些纪实的作品或者纪录片。

另一方面,我本人也比较喜欢纪录片。纪录片与故事片是截然不同的,纪录片是通过真实发生的故事、或者真实人物的生活场景取材,架构整个片子。纪录片比故事片更打动我的,是它能够带给人更深沉的思考和更深层的情感,更能让我们看到社会不同的横截面。

后来,我也会尝试自己去拍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每一次都需要与拍摄对象相处比较长的时间,这就相当于在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过程中,我进入了别人的生命历程。这种感受,就像是“高兴别人的高兴,悲伤别人的悲伤”。

作为一个冷静的导演、客观者去观察别人的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原来的生活轨迹外,还有更多的可能。这是纪录片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愿意不断地去创作的动力。

曲伸导演

IM:为什么会选择拍摄“鹰爸”一家?

曲伸:2012年,何宜德在美国“裸跑”,网络上就有了很高的热度。2020年,箭厂视频发布了聚焦“鹰爸”一家的片子,但我后来看完后发现,这部片子还是站在传统的观点上,去讲“鹰爸”怎样去控制他的孩子。

我就在想,为什么网上所有的声音都那么同质化?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在纪录片里去讲单一面向的故事,因为人绝对不是单一维度的生物。我当时比较好奇,就联系了箭厂的老师,要了“鹰爸”的联系方式。跟“鹰爸”商量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大家共同去完成这个片子的创作。

箭厂视频关于“鹰爸”一家的纪录片

IM:沟通的过程顺利吗?

曲伸:最开始“鹰爸”是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媒体把他塑造的形象都很刻板。他问我,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想要拍成什么样?我说,我就是想真实地去表达你的教育观点,去记录“鹰爸”和多多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他说,如果你想拍的话,我们明天上午8点见一面。当时我还在哈尔滨,他在南京,我立刻订了机票,当晚上就飞到了南京。我们见面后聊了一些事情,我就开始尝试着先去做记录,然后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建立了信任,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创作。


02
与真实的距离

IM:影片大部分内容都在他们家的小环境里,镜头、剧组人员离拍摄对象很近,拍摄时会不会担心他们有表演痕迹?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曲伸:当然会担心。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就是拍摄对象为了迎合你的创作去演绎一些内容。我们通过两点去处理。第一,我们会先拍摄一些内容,然后去判断他们是不是在演,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会把这些可能是演绎出来的内容删掉。

第二,我们讲“长期主义”。一个演技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在演。作为创作者,我们在现场也会判断什么时候是他们真实的状态。其实,在《加速人生》的创作过程中,所谓的“演”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认定那种单纯的表演,而是,拍摄对象在镜头的催化作用下,可能会有一些夸张化的表达。这种夸张化表达不涉及真假的问题,而是放大生活细节。如果是这样的“演”,其实也符合纪录片“真实”的含义。

《加速人生》片场照

IM:在拍摄过程中,会不会对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多多产生比如同情的情感?

曲伸:我们带着《加速人生》参加电影节展的时候,常说一句话:一场以爱为名的教育实验正在进行中。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样,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至于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当然,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在相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情。多多是一个特别活泼、特别有主见、特别有想法的孩子。我们日常相处更多是像朋友一样。但是,纪录片创作则要求我必须是一个中立者的视角,去看、去观察、去剪辑。

IM:“一场以爱为名的教育实验”,这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主题吗?

曲伸:拍摄前期其实没有太多对于主题的考虑。当时只是想怎么通过镜头把故事讲好,更多元地呈现人物面向。但到拍摄后期,包括剪辑的时候,我们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个创作的思路,然后凝结成了一个主题。

加速人生》剧照

IM:《加速人生》成片之后,“鹰爸”怎么看待它的?

曲伸:“鹰爸”觉得挺难能可贵的,因为展现出来了他比较复杂的面向。以往的一些片子或者新闻都是在讲他怎么控制孩子,但是《加速人生》不一样。在《加速人生》里,大家看到的这种控制,你可能会认为是“鹰爸”对孩子成长的直接控制。但我们当时在导演阐述里也提到了,观众在批判“鹰爸”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在中国,有多少人在高考时是根据父母的行业选择专业的,这些专业是他们真正热爱的吗?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强调成绩和考上好大学,这何尝不是一种控制呢?上个月二十几号,互联网充斥着高考查分的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是孩子面对电脑查分,分数常常是680、690,最终都是清华北大。后来,人民日报评论说423分也值得被关注,但高分视频已经已经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主流舆论。

这种现象反映了主流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孩子应该考上好大学。但如果孩子突破自我,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反观“鹰爸”对孩子的教育,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与其他东亚家长的控制相比,他只是更极端了一点。
我觉得这部片子反映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03
生活轨迹的更多可能

IM:注意到您有一部纪录片叫《来日方长》,介绍是这样的“本片记录了三位主人公的生活,或许能给观众一些答案:既然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决定如何去生活。他们可以接受平凡,但绝不平凡地活着。即使生活荆棘丛生,但请始终相信来日方长”,能不能聊聊您选择这几位主人公的原因?

曲伸:《来日方长》的创作灵感来源是《生活万岁》,它用并无交集的十四段故事讲了十四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来日方长》里,我就选取了三个人物。

第一位是一名脑瘫诗人。当时我在北京坐地铁到通州北关,到那一站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人在地铁通道里面读诗。他说话极其不清楚,却坚持在地铁通道里读诗,而且读的是他自己写的诗。我就产生了好奇,跟他聊天,当天晚上就跟他去到他在北京住的地方。

我知道了他有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孩子,他在公交车上给他的儿子写诗。这样的小人物,他对于自己孩子的情感、对于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对于诗歌的纯粹的热爱,在当时特别打动我。所以我就把他作为我们片子当中的一组人物。

《来日方长》剧照

第二位我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的。中国传媒大学有很多学生剧组,有一次,我去到朋友的一个剧组,里面有个群演,是位50多岁的青岛阿姨。我了解到,她不是为了生活来北京当群演,她就是热爱表演。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12月,北京在下大雪,她住在燕郊,那天晚上她因为房屋的问题被房东赶出来了,她只能继续去找一个新房子。

那天特别冷,风大,雪大,她用大布袋子背着行李在大雪中走,搞得很狼狈。回到出租屋里面,我很好奇,镜头对准她,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为什么就一定要在北京当群众演员?她说,她热爱表演,她的梦想就是拿到奥斯卡奖,一个属于她的小金人。这个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戏剧反差。一位50多岁的青岛大姨,她的梦想是拿到美国奥斯卡。这种最简单的对表演的挚爱,让我选择她作为我这个片子中记录的第二个人物。

第三位是山西平遥的一位职业哭丧人。他的工作很简单,谁家有白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别人哭灵。我们采访调研的时候,发现他在快手直播,他自己的妈妈就坐在旁边,然后他在另外一个屋子里面应网友的要求去唱他在母亲去世的这种白事上要唱的歌。当然他也不是为了挣钱,对他来说,直播是一种生活习惯。他就被我选成了这个片子里面第三个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希望能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同的生活。

《来日方长》剧照

IM:感觉您对生活的观察非常细微,那么在题材选择时,您更倾向于从哪里获取灵感?会刻意地去收集和记录灵感吗?

曲伸:分为两方面。第一,我觉得纪录片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慢下来去观察这个世界。影视技术中有一种拍摄方法叫做子弹时间,表现为时间仿佛被冻结,主角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而周围的一切则显得相对静止。纪录片导演可能都要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能力,要学会去仔细地观察生活。比如说,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要么是工作上班,要么是在学校上课,要么就是跟朋友出去玩。那么在这个两点之间这一条线的过程中,旁边有没有值得被关注到的支线?实际上是有的。对于想要去创作的纪录片导演来讲,可能就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必须迫使自己慢下来去观察周围的生活。

第二,刚才你提到一个词,叫“刻意”,我赞成这样的说法。我们想要去创作的时候,肯定是要刻意做一点什么东西的。从我的经验来看,这种“刻意”表现为有目的性地去找一些新闻报道,然后在大量新闻素材中去挖掘可以被记录或者能够被记录的人物和故事。

短片的豆瓣短评里,常见“客观”“冷静”的评价,与众多带着明确批判视角的影片不同,《加速人生》是相对克制的,更能让我们最小化先入为主的立场,冷静地去认识这个家庭。

曲伸说,很多情况下,人是圆形的。“所谓圆形的人,就是他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始终在不停地变化。圆有无数条切线,过任意一点做切线,得到的切线的方向都不一样。人就像圆,绝对不是单一面向的。”呈现真实的多维度与复杂性,是他拍摄纪录片的追求。而我们始终相信,真实生活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文 | 但为君故
编辑 | 三九
排版 | 玉珊



关于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全球高校华人青年影视创作新力量为目标,集竞赛、论坛、训练营、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M两岸青年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