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青春放映 |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19天,23所高校,2023年青春放映上半场昨天圆满收官!镜头之下,是久别相逢时的欢呼、雀跃,是漆黑之中的专注、投入,是畅所欲言时的欢欣、鼓舞。感谢所有台前幕后的老师、同学、志愿者,让炽热的回忆永远翻涌。



上海站、北京站的旅途,是青春放映“重启”键按下后的第一次遇见。在映后交流的过程中,一双双渴望了解电影、了解创作的明眸闪烁着,这也让我们对于下一次的见面有了更多期待。


下半年,青春放映活动将去往更多城市、解锁更多高校,结识更多热爱电影的你们。在此之前,我们特别挑选了上半场讨论度较高的两部影片《地儿》《缄默》整理总结了上海、北京两地的高校同学们所提及次数较多的问题,为你们提供一个了解影片和导演的窗口。


此外,大家还可以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官方视频号。本月起,青春放映将在每周四20:00,开展“云端沙龙”系列活动,不仅能线上看片,还有大咖嘉宾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创作的那点事儿。


扫描二维码关注IM两岸青年影展视频号



观众:导演您好,您是怎么想到创作《地儿》这样一个故事的?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
李家和: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具体的缘由和最终审判结果我没有过问,但是这个喜剧变悲剧的过程很触动我,于是我借助这样一个偶发事件,再结合场地条件、拍摄天数等实际因素,虚构了人物设定以及后半段寻“地儿”的故事。我认为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都是多变的,所以希望通过这个虚构的寻地儿故事来呈现人性的多变,以及与自我、与他人的博弈



观众:据说拍摄成本不到5000元,可以透露一下怎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场景的真实、自然吗?
李家和:一是免费的安静场地。影片中的场景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农村,拍摄前我骑着小电车到处转,找适合拍摄的安静场地,采用同期声帮我省去了后期配音成本
二是设备使用。我当时只有一台微单、一个三脚架,一个录音机和录音筒,因为设备有限,所以采用了固定机位的拍摄方法。灯光方面,也只是用了一个卤素灯泡进行打光。


三是道具使用。比如澡堂的戏份,那个澡堂没有热水提供,所以我们用烟饼营造了热水雾气的效果。 



观众:地儿全片色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您认为两种对比强烈的色调运用于一部作品中,对于真实呈现有什么作用?
李家和:我觉得颜色的冷暖、光线的明暗都是在服务剧情和渲染情绪。在主角光头出狱时,暖色影调预示着他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想重新做人、回归社会的强烈欲望;意外来临之时,暖色调慢慢过渡到冷色调,伴随着阴天、雨天的到来,共同营造了压抑、恐惧、悲伤和未知的氛围
有一个镜头是窗户的左边是冷色、右边是暖色,通过主角在冷色窗户的时候来表达他与整个暖色世界的格格不入,也想表达即便主角出狱时想重新做人,但周围人(包括父母)不给他这个机会,依旧带着隔阂和有色眼镜去看待他。



观众:那假设没有碰到阴天、雨天,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营造氛围、推进剧情?
李家和:其实天气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开始,我只沿着冷暖色调对比的思路去设计,结果在拍摄的时候意外碰上了大雨。被关在小别墅时,我就觉得这个景象很符合人物的悲伤心境,所以就赶紧抓住了这个意外惊喜九天时间里赶巧经历了晴、阴、雨等各种天气,让整个影片的过渡更为自然,还顺带节约了造雨成本。



观众:《地儿》是一部剧情片,但您提到三位演员都是素人,没有表演经验,这会给拍摄带来困难吗?


李家和:其实三位演员都很有天赋,在镜头面前非常的松弛、自然,再加上他们是我的大学同学。就因为我们足够了解对方,所以他们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get我想要的效果。 观众:想知道您日常是如何跟三位演员说戏的?
李家和:我尽量不给大家规范台词。一场戏如果有三个中心点,那他们只要能表达出这三个主题,说话的顺序、语气、动作、快慢等等都无所谓,我觉得这样展现出的是比较自然的状态。



观众:在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对您有什么影响?


李家和:因为我是摄影专业出身的,当我跟指导老师谈起想要拍片时,他就鼓励我多看、多拍。对于这次短片的创作,投电影节并不是我的初衷,而是我改行的一次尝试。我觉得影片就是动态的简历,它能让更多人看到我,能让我有一个导演方向的工作。投戛纳国际电影节这件事我都没敢告诉别人,怕大家觉得我不自量力。能够拿到这个奖,对于我继续走导演这条路,对于我们团队继续坚持创作,都是莫大的鼓励。




观众:我在开头看到主人公阿德时就知道他是有故事的人,导演您是怎么想纪录这样一个题材的?
郭宇星:进行毕业创作前的三、四个月,我在网上找了将近100个选题,到了草拟大纲(场景、内容、制作流程等)的阶段又统统否决了。当时处于一种放弃的状态,我就开始刷综艺节目《奇葩大会》,碰巧看到了阿德。
我觉得他非常有意思,读了他出的书,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新闻采访、视频片段。发现他此前并没有被跟拍的经历,我就尝试通过微博、Facebook去联系他,他听到有这么个事情还是比较愿意的。



观众:您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郭宇星:没有帮手。《缄默》是我的硕士毕业作品,每个同学当时都在找选题、忙拍摄,所以只能靠自己完成拍摄、录音,为了方便连脚架都没带。建议大家还是多多合作,效果会事半功倍。

 


观众:您在拍摄过程中,哪些故事的发展是超出意料的?


郭宇星:基本上都没想到。我在拍摄前并没有预想大纲,剪辑时才开始考虑情节架构。一开始还借鉴了好莱坞的类型片,大概剪辑了一个版本后,我会发现他的故事可以有更好的剧情走向。但是,阿德在宾馆卸妆的那段令我特别意外。我当时只是在那边拍,没想到他会说话。

 


观众:拍摄这个片子大概花了多久?
郭宇星:一共拍摄了两次,前后加起来大概27天。第一次拍摄占用了阿德整整两周时间,第二次是剪辑之后的补拍,所以拍摄计划非常明确。



观众:《缄默》跟周浩导演的作品《孤注》都拍摄了阿德,您如何评价两部片子和他之间的关系?
郭宇星:我跟周浩导演聊过这个事情。《孤注》的主题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缄默》的主题是“艺术追求”。因为周浩导演是调查记者出身,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挖掘会更深刻。
纪录片拍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阅历,二、三十岁要拍出前辈五、六十岁的观点和看法,对我来说是做不到的,《缄默》还是“学生气”会更多点。



一段旅程结束,但青春放映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下半年,我们将前往更多城市、探寻更多可能。如果你是院校相关专业老师、相关社团负责人、艺文空间或自媒体主理人,期待能够与你共同发起IM青春放映活动。通过“IM两岸青年影展”公众号菜单栏选择“青春放映”或登录官方网站:https://www.imff.net.cn/了解活动具体要求并填写报名表,我们将尽快与你联系。


💫扫描添加IMFF小助手即可了解最新活动排期💫

也可以加入微信群,认识更多IM的伙伴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M两岸青年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