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训练营 | 萧汝冠:剪辑师是“点醒”导演的那个人



作为2021年IM两岸青年影展“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的导师,著名剪辑师萧汝冠因疫情无法来到平潭,他身不由己,也倍感惋惜。早在开营之前,他便期待着与学员近距离、长时间的对话,期盼着精彩的思想火花,也向往着人生中的第一次福建之行。


11月18日,萧汝冠老师克服种种困难,于线上和学员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师授课,他结合了这个时代下电影创作人的创作环境和平台重要性的思考:“现在网络平台实在是太发达了,发达到很多人都可以随便拍,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他看来,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甚至是充满国际性的,而IM创作训练营便是给予作品孵化的平台,让学员作品拥有成为经典的机会和可能。下文是本次课堂的部分精彩实录。





萧汝冠,剪辑师。毕业于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广告学系,对电影产生兴趣,至影剧系电影科旁听相关课程,受到黄建业、张昌彦、李道明等老师的启发,从业后结识廖庆松,受到深远影响。曾任长澍传播制片助理、意象后制公司Avid剪接师及台北影业公司剪接师。目前在北京有个人剪辑工作室,参与大陆影片的企划与剪辑指导。代表作有《十七岁的单车》《歌舞中国》《最好的时光》等。



导师课堂:藉白居易叙事展开《生门》剧集


为什么想做当代的白居易?

萧汝冠的主题分享,从他与陈为军导演合作《生门》作品背后的故事开始……

导师萧汝冠与学员、现场嘉宾打招呼



萧汝冠


我今天谈一个态度。片子有很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用任何手段来告诉观众我们要讲什么。我就来讲一讲我当时跟《生门》的导演陈为军见面时的对话,我们两个的对话决定了我现在做事情的基础和动力。


《生门》


在2017年之前,我处理的大部分是剧情片、故事片,我很少碰纪录片。2017年的时候,我在上海跟陈为军第一次见面,那次见面很意外,却惺惺相惜,非常投机。他告诉我说:“萧老师,我以前拍了《请投我一票》,也拍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出路》,还在影展,至少在纪录片界,在国际,都还蛮知名的。”我回应他,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片子。他接着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萧老师,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厌倦了我的片子只有在影展,以及少数做纪录片的人看到。我现在希望我的片子能被我生长的地方看到。在大陆,如果有人看我的影像、我的创作,我觉得我才有意义。”他又接着说:“为什么找你?因为你是搞故事片的,希望我的纪录片要用故事片的方式来呈现。我希望不是影展的人,是一帮老百姓都能够看到我的片,也会喜欢我的片。”我就问他说,你的纪录片用音乐吗?他说:“我从来不用音乐。”我说,你的片子都是一个人物按时间说吗?如果你想靠近观众,我就不照线性来讲。你如果要靠近观众,我要大量用音乐。他愣了很久,也考虑了很久,最后终于给我一个笑脸,说,只要能够靠近观众,什么手段他都愿意试试看!


我们那天下午聊了好久,聊得非常痛快。之后,我们换了一个话题,也是今天最重要的,要跟你们讲的……创作在每个年代都有它的形式,在最繁荣的大唐帝国出现了很多风格迥异的诗人,譬如说浪漫狂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隐讳莫测的李商隐,面对这个帝国所有的现象,我们互相问起:“在大唐盛世,我们要当哪一种诗人?”不到两秒的时间,我们两个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当白居易!”因为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大家最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什么是好电影?好片子是没有读过书,甚至不认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都能被你影响,这才是真正好的影片应该有的样子。



萧汝冠



为什么选择白居易?白居易在创作每一首诗时都有一个规矩:把新作的诗念给路边不认识的老太太听,如果她听得懂,创作才叫成功。我想通过这个小故事表达的是,创作时一定要把故事讲精彩、说明白。你要传达的寓意和所有的思维,是应该藏在浅显的故事下面,这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不代表说白居易就最好,只是我喜欢,我想要这么做。不管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都是非常消耗体力和精神的事情。旷日累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我要让更多人看到,所以我选择让更多人看到的方法。意大利的费里尼最像李白,你说他好不好?好的不得了。俄国有一个大师叫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他拍的电影就很像李商隐,你说看得明白吗?第一次好像看懂一点,第二次好像又推翻前面看的,随着不同年纪去看又不太一样,我觉得这也是他擅长的方法。往后,你们会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慢慢摸索,你到底地适合当李白?还是杜甫、李商隐、白居易?我找到了我的选择,我要当白居易。


我是闯入纪录片里面的一只“小白兔”。纪录片是什么?坦白讲,我其实是个门外汉。有缺点,也有好处。纪录片到底要把事情讲到什么尺度?我很模糊。但是,因为我不明白,所以我没有包袱,我觉得怎么好看、怎么说得明白,我就怎么做,这也是一个优点。


我就这样一路走下来。从2017年到了北京操作《生门》这个大项目,到后来做《城市梦》,再到更庞大的项目,大到我们的素材有4000个小时,有上百个人物,我们一个团队做了三年还没有做完。我用戏剧张力,频繁使用音乐,该紧张的时候就用动作片的方式出现,该情感放松的时候就用爱情片的方式出现。用好莱坞的叙事方法也好,或者戏剧的任何方法,只要片子讲得流畅、讲得漂亮,我就怎么说。我甚至用了很多当下美剧惯用的手法,留悬念,很多悬念空在那里就是不告诉你,让你更想看。我也常常做反差对比,为了让我的戏剧性更强。


根据自己到大陆4-5年的观察,萧汝冠发现绝大部分纪录片存在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问题,仿佛是站在影像的制高点。观众看不懂,是导演讲故事能力的不足,而不应该是观众水平的不足。这是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萧汝冠



在北京待了一阵子,我去过很多场合,跟很多人交流,我经常发现,片子放完之后,导演想要表达的跟观众想了解的常常是断裂的。我也不会说一定对或错,我只是回到我自己的选择,要我来处理的话,我得要先让观众知道你在讲什么?你必须要把故事讲清楚,再来谈这个故事背后要映射什么。坦白讲,我想要模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限,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希望你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忘了你在看纪录片,这是我在做的事情。


总之,创作有无限多种可能,你们要找到你们自己最擅长的那个可能。萧老师我最想当白居易,我就要把白居易的手段学到最好。我在这个行业待久了,我永远把自己当成“小白兔”,你才可以去吸收更多的能量。我还一直在学习,包括今天跟好多组学员的沟通,对我来讲都在学习。



导师萧汝冠与学员合影


 



导师专访:剪辑师是“点醒”导演的那个人



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如果非要突出剪辑师在其中的作用的话,他扮演了第一个观众的视角。


作为经验丰富的剪辑师,萧汝冠便是那个“点醒”导演的人:“尤其是纪录片导演,他在选题的时候一定是经过长期观察和介入的,找到施力点之后,他会至少花一年以上的时间做调研,这意味着,他会比我们这些局外人更加投入,甚至是钻牛角尖。当外界的人要走进一个导演已经花了2-3年或更长时间构建的世界,便存在了‘你觉得我们看得懂,但恰恰全世界只有导演自己一个人懂’的信息断层问题。所以,我这个时候就扮演了第一个观众的角度。提醒导演,让他从过于专注的状态中跳脱出来。”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海报


沟通,是剪辑师与导演合作时最重要,需要花大量时间完成的环节。“你想说什么?你想表达什么?你拍到了什么?”是萧汝冠在项目开始之初最经常问导演的三个问题,为的是了解导演最原始的创作动机或者渴望:“沟通的时间我花得越长,我后面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因为导演不会来吵我了,哈哈!”


声音、蒙太奇的组合,是剪辑师的创作手段;而声音的恰当使用往往让你事半功倍。“声音在剪辑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有时候千言万语,一段音乐就帮你完成了!”萧汝冠说。




导师专访:广告人踏入电影圈。很巧,很幸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IM两岸青年影展作为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的专业影像节展,也好奇导师们作为过来人的成长之路。


一则30秒的口香糖电视广告,让萧汝冠感受到了影像的魅力,在念广告学专业的同时,他大学4年都在学校旁听电影课程,对电影日渐着迷:“一个有厚度、生活阅历丰富的导演,他们如何透过影像这个手段来表达他对人的悲悯以及对社会的一种关怀,你会发现原来有各式各样好玩的、有趣的、生动的、活泼的方法来表达、展现的可能。太妙了!学无止境!”



《最好的时光》电影海报



毕业后在广告业工作了若干年,因机缘巧合踏入了电影圈。所谓的机缘,萧汝冠感慨自己何等幸运:“我28岁的那年,碰巧赶上‘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诞生,更巧的是,我被(广告)公司派去学这个东西。当我学会这个技术后,刚好在台湾的导演们也想用,徐小明就是第一个想用非线性编辑来完成剪辑工作的人!”突破了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让电影剪辑变得快捷简便,也为导演创作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非线编”的诞生又相继吸引了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的前来,而因为掌握了“非线编”的使用,萧汝冠顺理成章地接触、跟班了一这批优秀的导演,开启了深度的合作:“那时候很巧,就只有我会(非线编),真的!我好幸运!”


是巧合,很幸运,但听完萧汝冠的故事后,笔者脑海里也不禁想起一句经常听到却又被忽略的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许是这个理吧?




导师寄语:年轻人最重大的本事,就是可以无所顾忌地去探索、冒险!



年轻或者新生的影像创作人如何练就创作的本领?萧汝冠认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学校的教育和课堂上提供的成功案例,再从这些案例找到自身的兴趣;二是充分的生活体验,这是更重要且更难的部分。“生活体验比学校告诉你如何做电影重要100倍!”萧汝冠说,“如果没有跟各路人马、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你怎么能看到他真正心里在想什么?你如果不懂一个中下阶层他会为了一个面包饱受煎熬,如何拍一个可能要花三天才能够吃到一顿温饱的人,你没办法牵核心的。所以你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要去观察各式各样的人,你必须去经历,你才有本事去告诉别人说我观察到他们生活的吉光片羽。”


其实年轻人最重大的本事,就是可以无所顾忌的去探索,去冒险。“侯孝贤先生告诉过我说‘经验是不可被取代的’,当我跟你讲我怎么冒险的时候,我只是讲完,并没有办法进到你的血液里,意味着你也要跟我们一样要跌跌撞撞要去冒那个险,你要拿你的刀砍出一条路,最后才是属于你的。”萧汝冠说道:“最后,我想借助IM这个平台跟对年轻人说:拿出你的刀,砍出一条你自己的路来!”




关于IMFF



IM两岸青年影展(In Moments Film Festival,缩写:IMFF)是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IM是“In Moments”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作为高校青年影视创作人成长路上的支持与见证者,IM倡导青年创作人以影像为手段,呈现多元时代下社会发展的真诚表达。

In Moments Film Festival(IMFF)is a professional film festival including short filmcompetition, forum and screening, which aims to support youth film creation andprod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is short for "In Moments", which means "from this moment on". As a supporter and witness to the growth of young film cre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 advocates young creators and filmmakers to present a sincere express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pluralistic culture er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