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捷:荒野会(组照)|西游记
我们不缺乏对世界的知识和理性认识,但因为地域的阻隔,譬如南方人对北方,北方人对南方的时空感觉可能是缺乏的,而时空直观是我们获取世界感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形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构建一个知识主义的世界,并尽可能减少地域想象和偏见,克服地域的自卑与自大。
2021年的国庆节我和几个朋友,在银川集结,完成了一次河西走廊的穿越旅行,我们经过了大片戈壁沙漠。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我而言,大面积的荒漠是新奇的,何况河西走廊倒退千年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地方。我们似乎于大漠之中听见遥远的人声和车马声。我们拜访古迹,流连旷野。
黑戈壁之上,我和祖籍浙江青田,出生于宁夏的老夏闲聊荒漠,我的提问刻意保持“纯真的好奇”,也希望老夏的回答能够尽量还原他的时空直觉。可惜那天风实在太大,录音中老夏的话都被戈壁的风吹散了,后来我们在微信上重新问答了一次。
这一次的甘肃青海的行程——因为我要赶回来工作,退出了队伍从敦煌到西宁的行程——老夏完成了这一组值得我们收藏的合影。它强调了旷野,当然也强调了旷野和人的连接,将一段友谊置于天地之间的旷野。(陈有为)
贺兰山 宁夏石嘴山
祁连山 甘肃永昌
张掖高台
黑水国遗址 张掖
明海古城 张掖肃南
双塔水库烽燧 酒泉瓜州
双塔水库(据传唐玉门关故址) 甘肃酒泉
榆林河谷 瓜州榆林窟
寿昌古城遗址(龙勒城) 敦煌阳关
黑戈壁 敦煌
祁连山 青海苏干湖
黑独山 青海冷湖
梭梭林 青海德令哈
环湖牧场 青海橡皮山
青海湖 青海黑马河
和老夏聊聊荒漠
1.你祖籍青田,出生在宁夏,对于荒漠(包括沙漠和戈壁),从童年到成年,在感受上有什么变化?
从小我们生活在离黄河很近的地方,大概2公里,离山是有点距离的,但是开门就可以看到贺兰山。贺兰山和人居住的中间这些空白地带就是戈壁滩。我们小的时候是在厂矿大院长大的。那时候北方的树很少,一刮风,漫天黄沙,所以我们从小上学的时候满头、满耳蜗都会有沙子。从小这种环境给我带来应该不是愉快的体验。而且我听我父亲讲,他坐火车到石嘴山这一站,南方的这些知青、支援三线建设的人下车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抱头痛哭。我想南方人对这个反差是没法接受的。
我们从小在那长大当然是没得选择的,主要是刮风给我们带来更多不好的体验。如果说一些好的体验,比方说我们会在戈壁上抓一些小的动物,叫蛇溜子,类似南方的壁虎、蜥蜴类。那种壁虎我们经常抓,我们叫蛇溜子。我们抓到它以后会把它的尾巴切掉,尾巴切掉以后它还会动。蛇溜子是再生能力很强的,你把它尾巴切掉,它过段时间又长出来了。那个尾巴很奇妙,把它切掉它会动来动去,我们就撒泡尿把它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让它跑出去。
戈壁上还有一些植被,像黑枸杞,最多的是酸枣,酸枣成熟以后就一层皮,放在嘴里把皮咬破就非常酸,所以从小去戈壁大多是去爬山路过那片戈壁。我觉得我们从小还是渴望多一点树的感觉吧。在戈壁玩耍更是有点像苦中作乐。
我长大以后再回到宁夏,绿化好很多了,戈壁沙漠已经成了稀缺的资源,很多都是旅游区。
我们这一代还是有一些回忆在里面的,你说那个感情可能更多是回忆吧,回忆应该没有好坏,它还是会给我带来一种亲切感,但没有那种好奇感,比方说南方人来到北方那种“大漠孤烟直”之类的。比方说一旦看到戈壁或者一旦看到刮风的时候,那还是有条件反射,小时候的那种场景会历历在目,但是谈不上反感、不喜欢这种东西,但是现在因为去过的地方多,你说完全把理性摒除是不可能的,还是觉得这种地方不宜居等等。
2.面对荒漠的时候,情绪和心理活动,和面对大海有什么区别?
现在面对荒漠、戈壁或者沙漠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苍凉的感觉,我想大多数人是差不多的,甚至会有凄凉的感觉,因为我们会想到一些词,荒无人烟、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等等。所以面对戈壁的时候,我觉得它好像更多的是没有希望。沙漠的尽头还是沙漠,戈壁的尽头还是戈壁,就是这种感觉。而面对大海,我作为在北方长大的南方人,对大海还是保持新鲜、猎奇的。比方说我几乎应该是没有坐船出过海吧,在电视上看到坐船出海的镜头,但实际上还是没有那种体验的。另外,站在海边的那种新奇、那种憧憬,我刚才说荒漠是没有希望,但是大海会给我一种憧憬,我觉得大洋的彼岸会有一个文明、会有一些朝气蓬勃的生命,或者有一些神秘的族群等等,会有这样的想法,会有很多好奇。
另外,荒漠里没有提供食物,在人和自然的连接上面,荒漠显然差了点,它很少有水。当然了,我们去了西北很多地方,比方说青海湖、冷湖这些地方是有水,但是它是咸水湖,它产盐,你不会把那个水当作滋生生命的东西,会有直观的这种反应吧。当然青海湖滋生了一些生命,里面生长一种鱼类,那也是很可怜的,有些咸水湖是没有生命的。但大海不一样,大海里滋生了无数的生命,甚至有很多你不认识的生命。海鲜,现在也是一个跟人连接非常紧密的食物。
3.谈一谈《圣经》之中的荒漠?
《圣经》中常常把荒漠翻译成另外一个词,叫做旷野。当然旷野这个词翻译成荒漠问题也不大。《圣经》当中写作的都在以色列,以色列周边显然大部分的区域都是旷野。以色列应该是属于绿洲,因为它有约旦河穿过整个领土,上面有加利利湖,下面有死海,西边有地中海,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但是旷野显然对以色列非常重要,比方说打仗几乎都发生在旷野里面,比方说先知修行大多在旷野里面,甚至耶稣传道、修行、讲课,很多都是在旷野里面。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比方说以色列人被摩西带领离开埃及回到应许之地,就是迦南地,但是他们离开埃及以后又要穿过大片的旷野才能到以色列,本来几天的路程,结果他们走了四十年,就在旷野里面。
为什么走四十年?因为他们派侦探去以色列这个地方看,结果发现那个地方的人太凶猛了,长得太高大了,不敢进去。上帝就跟摩西说:“你看你没有信心,你们就为没有信心付上代价吧。”所以他们在旷野里流浪了四十年,这四十年就代表着以色列人被试炼了四十年。
“试炼”这个词有点类似于修行,但试炼是被动的。什么是被动呢?上帝要试验磨炼你,叫试炼。修行更多是主动的。所以以色列在旷野四十年就变成他们最刻骨铭心的教训之一。
第二个很重要的一个具体事例就是耶稣在传道的时候,他看到以色列很多的问题,他想安静一下,他就退到旷野里,禁食了40天,也是40。40天不吃东西,在那修行了40天。这个在新约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这是一个主动的修行。
4.在你的感受里,荒漠(旷野)是具体可感的,还是更倾向于符号?
旷野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具体的。首先我很熟悉它。当你想起它的时候,踩着石头的感觉、风吹的感觉、眼睛望过去的感觉,那都是非常具体的。比方说贺兰山是一个立体的形象,它又有一种符号感,还有黄河,它有历史,它有纵深。我觉得不一样。旷野可能符号的这种应该没有吧。
我上面也讲到了一点,就是我从小生活到后来从法国回来,荒漠、旷野是越来越少了,我们从小还是希望种更多的树,不要那么多的旷野、荒漠这些东西,因为它让我们吃了些苦头,不像大海。大家不会想到大海消失,但我们从小会想到荒漠消失,都被绿化、都被植被覆盖、都被水源覆盖是最好的。
5.人们为什么来到荒漠,荒漠给予我们什么?
一方面,人类历史的变迁,有些地方本身并不是荒漠,但是它在漫长的过程中变成荒漠了。我们这次从河西走廊也看到,气候的变化、水流的改道,抛开战争因素不说,让它这个城市消亡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不说特殊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边有资源。比方说塔克拉玛干那边的天然气,比方说甘肃、陕西、宁夏这边的油田、煤矿,这都是在荒漠、旷野才有的。当然那个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因为海洋改变以后露出陆地,西北这边以前大片的海洋,海洋的生物就演化成了石油。像宁夏的煤矿就是大片的森林,后来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煤炭,就这两种。显然以前被海洋和森林覆盖的地方现在都变成荒漠了。讲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其实这个东西是演变,我们现在看到的戈壁多数都是远古时候的海洋或者是森林。
6.你的作品,如果叫《荒野会》,在构思、景物和人物的安排上,你是怎么样考虑的?
这次的作品来讲,我就希望我们这帮朋友和我们这个行程,这一条河西走廊和我们历经的古城旷野,直接做一个联系,我们去访问了历史,我们去访问了远古,我们去访问了现在这片土地,就是这样。
这组作品我更多会放我们一些合影吧,可能十几张吧。一是纪念,是很特别的。本来最初的想法只是在我的家乡贺兰山拍一张,后来旅途当中就把这种地貌、历史的留念持续做下去了,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可能这个行为会一直做下去,可能我们以后会在温州、在广州甚至是在国外,我们都把这个东西延续下去,我觉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能够我们做一辈子。
夏伟捷
70年代末生人
曾修读神学,在巴黎一间华人教会工作8年
现从事摄影相关行业
关于冻土层
“冻土层”虽为我个人的小园地,从2021年开始将开放给更多的朋友。
“冻土层-声音”开放给那些有智识的声音,有趣的声音,有价值的声音……
“冻土层-影像”欢迎有生命经验和温度,有艺术情怀和追求,有世界视野和高度的当代影像作品……
稿件一律发到信箱:78389752@qq.com。
陈有为
写作者,摄影师,摄影评论人
《中国摄影报》专栏作者
想看更多文章,长按关注我的公众号
希望大家看完点个“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感谢支持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