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茜有这么大牌吗?工作室还发声明说抵制网络暴力?

女子必读的 女神书馆 2019-04-04

在喧嚣的世界里

做一个

沉静的读书人


主播:雨朦

作者:香蕉鱼



1


早上打开电脑,看见这条消息。



去查了完整页面,与抵制网络暴力有关。



宋茜抵制网络暴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她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先与杨洋一起共拒网络暴力,后单打独斗联合工作室一起发声明。


(2016年的声明)


事业有了起色,声明也没断过。


去年,郑重其事说明要求,点名让各路大V不要蓄意抹黑。


今年,也一样,一样的态度,一样的说辞。


结果,也如料想中,很快被人反击。



拿出“证据”实力诋毁一个人:



语气凶猛,红体大写,马赛克频出,证据隐隐约约,把大批群众,忽悠得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看这件事。


这种态度很正常。


关键在于,看了这种新闻之后,


你还会愿意,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去了解她这个人。


听到她的故事,你是否会不自觉的以为是为她洗白。


2


喜欢宋茜的,有很多人


不喜欢宋茜的,也大有人在。


先去韩国发展,后回国谋出路,这样的成名路,本身让她自带槽点。


刚出道时,她活泼,开朗,很喜欢社交网上与粉丝互动。因为在韩国发展,她分享时,写的是韩语。


后来,有粉丝要求她写中文。


新闻是这样报道的:



再次更新ins时,她写上了中,英,韩三种文字,才平息风波。


参加节目,主持人用中文为她倒数,让她说中文,她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内容。



常年驻扎机场,后面的人先骂起来,宋茜转头看了一眼,被骂耍大牌。


(字幕也不让人省心)


参加品牌活动,发微博说喜欢香奈儿的包,粉丝看到就送了一个包给她。


消息迅速被制作成娱乐播报:变相找粉丝要奢侈品。



层层递进,终于有人领悟了“小道消息的真谛”:


“想知道宋茜的负面新闻,我不是想黑她,而是想了解她。”



通过负面新闻去了解一个人?


哥,你真行。


只要说起明星,无论咖位高低,总有负面新闻可挖。


早些时候,有刘洲成的家暴新闻。


不久之前,有薛之谦与李雨桐。


最近,薛之谦发新歌《别》。


被吐槽:“还能翻身么?薛之谦新歌借机洗白,不料又被扒出抄袭。”



确实如今明星多数靠话题家里一下蝴蝶的翅膀都能引起一场负面龙卷风


负面新闻一多,顺理成章的以为,负面新闻也成了了解他人的合理渠道,这绝对是误解。


3


谁又真正了解一个明星?


为了父母的期望,宋茜从小学习舞蹈。


12岁,因为被少年宫的老师看中,北京那边又正好有个舞蹈班,老师鼓励她去考试看看。


顺利考上中学后,她离开青岛去了北京。


小时候,因家离学校远,她住在姥姥姥爷家。老人年纪大,不可能什么事都照顾到她,她也因“祸”得福,渐渐独立起来。


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她生活自理,顺便还把同学也照顾了,被套破了,她就帮她们补,鞋子破了也帮着缝,抽屉坏了,也自己尝试修补。


宋茜的生活,顺风顺水。


从附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


大三的时候,她以现代舞《画聆》获得北京市舞蹈大赛一等奖,随即被韩国知名娱乐公司SM看中。


做舞蹈演员,还是偶像明星?


当然是选择后者。


少女都有个明星梦,她也不例外。



娱乐公司的练习生制度向来以“残酷”著称。


这种残酷,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


宋茜刚来到公司,一,不会讲韩语。二,年龄稍大,20岁了,被戏称为“降落伞”。


她知道,被选中,不代表顺利出道。


与她一起练习的,都是十多岁的中学生。


她们比她更年轻,更有活力。


于是,几乎每天,她都早出晚归。


她要做的就是不断练习,将民族舞的霸气褪去,将街舞范儿的铠甲戴上。


早上十点去公司,晚上十点回家,熬到一两点是经常的事,有考试的话,就拖到四五点,那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转换舞蹈的路数不容易。


学语言更不容易。


她随时都背着字典,找翻译,找人说话。


字典上没有的,就去网站上找中文字幕。


两年不到,练就了一口纯正而流利的韩语。


2009年,她22岁了,作为f(x)组合的队长出道,老大不小的一枚新人。


综艺是新人打响知名度的利器,成员年龄小,搞笑、立Flag、与男演员搭档节目CP,都是她要去承担的事。


每五天,一个新组合诞生。


想让自己的组合脱颖而出,作为队长的宋茜带队一天跑三挡节目。


在各种虐星综艺中,她单手掰筷子,吃生鸡蛋,以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一波又一波的强悍努力的轰炸下,她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送外号“软体动物”。


成功,也意味着高要求,强迫症。


f(x)成员郑秀晶与姐姐郑秀妍一起拍《Jessica&Krystal》真人秀的时候,就曾吐槽她要求太高,太完美主义。



宋茜自己也承认:“我是那种,做什么事如果有一点点误差就会觉得自己挺没用的。”


三年来,她的名气限于国外。


2010年,真人秀《我们结婚吧》第二季,她和尼坤搭档扮演假想夫妻,才被大多数国内观众熟知。


他们突然发现,这个叫做宋茜的女孩来自青岛,说得一口地道青岛方言。


那几年,她和尼坤,合称为“维尼夫妇”,火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她。


为“维尼夫妇”在豆瓣上建专门的小组。


豆瓣电影里,也添加了专属的维尼夫妇条目。


随随便便,上头条,上热搜。



不知情的人,以为是真的在一起。


知情的人,希望是真的在一起。


收获了名利与人气,质疑也纷至沓来。


尼坤的身材,很有料,就像国民男神宋仲基。


有人说宋茜配不上尼坤。



当红时期,更有传言:尼坤利用宋茜赚眼球,宋茜又利用尼坤上位。


剪不断,理还乱。


时间像打翻了的红酒杯,一碎不复返。


越是红的时候,越是小心翼翼,越容易出差错。


尼坤酒驾的消息被爆,与少女时代成员Tiffany恋情曝光,人气下跌不少。


f(x)组合也面临存在危机。


宋茜腿伤未愈,长久不能归队,每五天就要冒出一个新组合的娱乐圈里,f(x)眼看要没落下去。


SM公司推新人,要么扶摇直上一时风光无两,要么默默无闻悄然消失于时光。


宋茜想做明星,想留下,就得找机会落脚。


她选择带团回国发展,之后又独自在圈内打拼——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这几年,她成了回国发展的明星中最好的一个,与韩庚、张艺兴一起,都是回国发展的当红明星。


然后,负面新闻出现了。


有人不理解她为什么会被黑。



而另一些人,就比较恶毒。



帖子一出,众人回应,结果绝对想不到:


“单纯觉得有心计不好亲近。”


“静态图只是让人看着难受的话,动态图就是宛如智障”


无缘无故,不喜欢一个人,可以吗?


可以。


觉得她丑,可以吗?


可以。


说得严肃些,专业些,个人喜好是指由于自己的国家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个人情感上的喜欢。


与诽谤,诋毁,有很大的差距。


要上升到网络暴力,还有一段广阔的奋斗空间。


大家心里都清楚。


网络暴力,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


定义明确,一目了然。


但是,从去年到现在,宋茜的每次声明,所用的词都是最严厉的那个:网络暴力。


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一步?


只要她做一件事,参加一个综艺,一定被骂。


劈头盖脸,乱七八糟。


完全脱离宋茜的掌控。


当我们侥幸地以为明星发声明是小题大做,无端矫情时,他们早已陷在这场战斗中无法自拔了。


4


宋茜如此,其他人又怎能幸免。


《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的时候,杜明礼的扮演者俞灏明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微博下面的评论,戾气爆棚。



范冰冰最近也发了一条微博,回击造谣:




没有人来为他们说话,多数人成了看客。


明星嘛,年轻,有钱,骂几句怎么了,又没当着面骂。


5


真的只有明星会受到网络攻击么?


保姆纵火案,林家一家五口,年轻母亲与三个孩子葬身火海,爸爸正好出差,幸免于难。


爸爸回来后,感觉世界颠倒,痛不欲生。


将物业告上法庭,申请赔款。


不当面骂的那些人说话了,“拿家人的命换钱。”


或许他们还为自己脑洞大开,非常高兴。


还有留学生李淑仪被美国男友杀害。



李淑仪看起来也是温柔的女孩。


这件事,从根本上,就是悲痛欲绝的事。


居然有人评论,“非要找老外,国人满足不了你?”


戾气这么重,真是让看新闻的人大开眼界。


身边的各种恶意就更不用说了。女孩子大了不结婚,是没人要,或者生理缺陷,心理缺陷。结了婚不生孩子,叫做有病。生了孩子,第一次当妈养娃不熟练,叫做连怎么做女人都不会。


这些理论的出现,真是因为一个人碍着另外一个人的眼?


因为他们无聊。


不仅无聊,而且对自己的无聊感到一股无端的怒气。


无聊,想打发时间。


愤怒,想发泄情绪。


玩嗨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骂的理直气壮,非常骄傲。


骂人,太轻易了,太简单了,不是吗?


张口就来,码字就成,几乎不需任何成本。


而代价呢,或许很大,或许很小——就像宋茜这样,去年发声明,今年接着发声明,然后接着被骂。


被骂的人,奄奄一息。

骂人的人,敲锣打鼓。


去年,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身亡。最核心的触发点,就是网络暴力。乔任梁去世后,那些杀人于无形的人,却转头站在“为他好”的立场上,狂骂没有转发微博的死者好友们无情无义。


加缪的书里,辟出一章,专门讨论自杀。


大概意思是,导致一个人自愿失去生命有很多种原因,接触过他的朋友,家人,甚至路人,一定要想想自己说了些什么,才把他推向了这个决定。


你一句我一句,看似事小,汇集起来,却像一把利刃,刺入人心。


想拔,已难。


微博上,有个段子,传开很久。



胡乱发泄自己的痛苦,合成新的哀怨,加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如果反过来,加在自己身上,又会是何种感想。


推己及人的事做不好,那就学会闭嘴。


别让无辜的人为你过度活跃的恶意买单。


就像电影《超脱》里,刘玉玲说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