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皇后:光绪的皇后,中国最后一位太后,亲手断送了大清王朝
在喧嚣的世界里
做一个
沉静的读书人
主播:雨朦
作者:香蕉鱼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用在隆裕皇后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她十九岁那年,适逢光绪选妃,因为是慈禧的内侄女,于是走了个过场便成了地位尊贵的皇后。
(隆裕皇后)
慈禧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坚信他们以后会幸福快乐。
然而,新婚当夜,光绪非常不情愿地站在隆裕皇后的面前,大哭着说:“姐姐,我非常的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难啊。”
两人曾是关系很好的表姐与表弟,如今却要做夫妻了。光绪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经常闹脾气,每次皇后出现,他就把自己的鞋子踢掉。
光绪很小孩子脾气,皇后却相当的稳重。但是,她这种稳重是由于没有主见,不敢说话罢了。
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期朝廷》这本书里,详细记载了皇后平时的为人处世:
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多是蛀牙。
(非常符合描写的隆裕皇后)
我们觐见她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
每到夏天,人们就会看到皇后在侍女的簇拥下,漫无目的的散步。她也总是怕打扰到别人,所以绝不插手任何事情。
尽管如此谦和,无害,光绪还是一点都不喜欢她。婚后他脾气闹得厉害,表面上相敬如宾,私下里却对她爱答不理,也不肯跟她同居,所以隆裕皇后一生都没有生育。
在很多的传说里,珍妃聪明漂亮,隆裕皇后嫉妒她,便经常到慈禧那里告发珍妃,于是珍妃便受到了责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隆裕皇后是一个非常小心翼翼的人,她与光绪皇帝的夫妻关系堪比陌生人,可她为了不让人发觉,只是一个劲儿地把怨气往肚子里憋。她想改善与皇帝的关系,可不知道从那里下手。于是,她就只是到慈禧那里去哭诉。
慈禧也不好说什么,只对光绪旁敲侧击,让他照顾一下皇后的情绪。但光绪只是答应了,私下里毫无作为。
(慈禧和隆裕皇后)
她在后宫之中,虽是一个皇后,但她夹在慈禧与皇帝之间,地位非常尴尬,再加上她自身学识浅薄,她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这两个人总是意见不合。
对上她不能有任何意见,对下她也唯唯诺诺,不敢管教珍妃与瑾妃,就是对太监,她也是低声细语,不敢有任何意见。
每当宫中有大事发生,女官们去问她的意见,她总是说:“我还能说什么啊。我根本没有能力告诉你们什么,也说不出什么来。”
她的行为处事不带一点个人风格,似乎完全体现了皇权礼仪规制运转的需要。她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去太后那里请安,然后带着珍妃与瑾妃两人一起在太后面前侍奉,晚上就回自己的寝宫,顾影自怜。
日复一日,自动运转的生活,没有错误,不存在正确,它只是旋转着,不断的旋转着,没有思考,没有停顿,更没有延迟。
正因为依赖于这样不用思考的“运转”,她整个人木讷,对世事不带任何思维上的敏锐。她心中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缓和与皇帝的夫妻关系,如何在慈禧的威慑下安全的度过一日又一日。
每天,隆裕皇后心里琢磨的只是做一个好媳妇。两边讨好,稳定两方的针锋相对。
按理说,慈禧应该是喜欢她的,毕竟是自己的内侄女。可是越是没有立场,越是谁也不待见她了。
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慈禧看见桌上没有桑葚,于是就对太监说:“今年的桑葚没有了?”
太监说,“今年桑葚缺。”
第二天,慈禧看见容龄与隆裕皇后站在一起聊天,手里还吃着桑葚,她走上前去问容龄,“你这桑葚哪来的?”
容龄直言不讳:“皇后院里树上的。”
她转头问隆裕,“昨天我问他们今年为什么没有桑葚,你也在旁边,怎么不言语一声。”
说完,慈禧怒气冲冲的离开了。
隆裕皇后吓得浑身颤抖,赶紧命太监将院子里树上的桑葚打下来,恭恭敬敬地送到慈禧那儿去了。
(隆裕皇后)
慈禧觉得她这个皇后当的不称职,为她的迟钝与木讷气得捶头顿足。
她知道慈禧对自己的木讷很恼火,但她资质不够,无法改掉。
她本想着皇帝没几年就会喜欢他的,如今皇帝天天宠幸珍妃,对珍妃十分骄纵,对珍妃的各种越轨行为不但不压制,还积极鼓励。
而她不过是一个牺牲品,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
那年,珍妃因为卖官的问题,遭到了慈禧的严厉的斥责。慈禧下令对珍妃褫衣廷杖,也就是脱了衣服进行仗行。
见到珍妃被打的遍体鳞伤,伤口通红,胆小怕事的隆裕皇后立刻被吓晕过去。
醒来后,她便听见慈禧说,“即使是吓死皇后,从今以后也再不会为光绪册立皇后了。”语气中,充满了愤怒。
隆裕皇后感到,自己正在经历一场噩梦。宫里,她从来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惹事,却还是换来了如此结局,她活得太窝囊了,真的。
入宫后,她很想家,想请求慈禧让父母进宫与自己见一面,可是她不敢。她会的只是逆来顺受,遵照别人的请求办事。
她太拘谨,就连与父亲见面,也只是在给慈禧当班时,与作为臣子的父亲偷偷的对望一眼。
有一次,她的妹妹进宫看她,就对她说,“父亲很想你,但是家里没你的照片。”
于是,隆裕皇后那个时期的想法就是:我得为爹爹弄一张照片。
宫里最会摆弄照片的是珍妃,她与珍妃关系不好,不愿去请她,慈禧那边她也不敢直接请示,不得已,只好让容龄偷偷地帮着照了一张,让人送给父亲。
(隆裕皇后)
戊戌政变爆发后,太后把光绪囚禁在了瀛台。隆裕皇后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是好。慈禧这是要废掉皇帝的征兆吗?她终于决定自己做皇帝了吗?
她不敢多想,只是做好自己的作为一个妻子该做的事:通过李莲英安排去瀛台见了皇帝一面。
刚走过了水,她就看见一排士兵。那时正值隆冬时节,按理说,水是结冰的,可慈禧听说光绪想带着小太监在冰上走走,便立即下令让人把冰敲碎了。
她走上前去,只见皇帝的卧室内,窗户上的纸早已破烂,寒风呼啸着在房间里穿过,连光绪的被褥都破得露出了棉絮。
两人此次相见,已经是光绪病重之时。皇帝见了她,一下子哭了出来。她也觉得同病相怜,也哭了。当天,两人便抱头痛哭许久,终于说了一些心里话。
1908年,光绪去世后,慈禧也去世了。她怎么也想不到是这个结果,一下子手足无措。她惊慌地问太监李莲英,“我可怎么办好啊?”
李莲英说,“主子可传大臣上来问主意。”
她立即遵从,召了摄政王与庆亲王进宫觐见。
臣子们告诉她,老佛爷立了溥仪为新皇帝,下了谕旨封她为皇太后。
听到这个消息,她非常高兴,似乎有某种象征着自由的清泉流进了心里。
她用感恩的语气说,“我要向老佛爷谢恩啊。”说完,她便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溥仪即位了,改为宣统元年。
(影视剧中的隆裕太后和溥仪)
她决定按照慈禧的样子,开始自己的垂帘听政。
她也有一个像李莲英一样的心腹太监小德张。
小德张仗着她对自己的信任,疯狂地掠材。她刚当上太后,便自觉要为光绪与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娇子换成了青色的,她把这事交给小德张,结果一顶娇子置办下来,总共花去70万两。
然而,太后的位子还没焐热,她就在袁世凯的屡次威逼下,召开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读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宣统退位后,袁世凯宣布了共和。
(袁世凯)
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上签了字之后,心中百感交集。
她不明白“共和”是什么意思。签字后的第二天一早,她依然梳妆打扮,风风火火地去上早朝。
她一直在等大臣上朝,可是过了很久,袁世凯几位大臣依旧不见踪影。
这时,她才懵懵懂懂地问身边的人:“今天的军机大臣们怎么还不来?”
奏事处回答说,“袁世凯说了,从此都不来了。”
隆裕太后大惊失色,“难道大清国,我把它断送了?”
从此,她起居无常,食不下咽。
她焦虑过了头,常常在宫中漫无目的地的走来走去,太监们只好提个水果袋子跟着她。
签订退位诏书的第二年,她便去世了。享年45岁。
她的去世是真正的国家大事。袁世凯亲自去皇宫吊唁,还称赞她是赞成共和,思想超前的新女性。
葬礼结束后,她与光绪合葬在西陵。
从此,隆裕太后成了一个能够标志封建帝制彻底结束的人物。
(隆裕太后)
很多人都说,她一生的悲剧是慈禧造成的。更有人说,是光绪的冷漠给她的个性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但不可否认的是,隆裕太后在宫中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是逆来顺受,缺乏主见的木偶。
她与慈禧同出一门,都叫做叶赫那拉氏,却缺乏慈禧的政治头脑。
她一生最渴望的就是有人能代替她做决定,而最后一任替她做决定者袁世凯却让她在糊里糊涂中将大清国给丢了。
作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她并不具备做太后的资格,自始至终不过是一个尴尬而无奈的角色而已。
她从来不是真正的傀儡,心灵却像傀儡那般,不受人摆布便不知如何是好。
这样优柔寡断的个性,只能换来最凄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