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丨19篇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务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为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务处先后发布各类文件,要求全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当中凝聚知识的底蕴,另一方面要注重在知识的传播当中强调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


我校“课程思政”的整体布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计划。



典型案例



1


课程名称

电磁场与电磁波

课程类型

工程基础课

所属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适用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项目负责人

范瑜



思政育人目标

使学生充分理解电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能高度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内容。


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对于电磁环境污染与习近平关于环境保护重要思想的学习方面,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国内外目前的相关行业规定和法律法规,对国内外标准进行必要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安全标准远高于国际上多数国家。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与安全上始终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在课后,让学生对以上内容进一步研究探索,包括电磁防护知识、不同类别的电磁环境要求,电磁环境保护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等。要求学生完成课程报告提交,作为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次,在课堂的授课中,引入电磁场与电磁波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典型应用,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在此领域内的研究进展,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本课程设置了较为丰富的考核形式,就与课程思政的内容来说,考核的形式包括了:课程论文,自主学习报告,学生提交研究PPT并作独立讲解等。


教学反思

在后续的持续改进中,课程将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考虑:


1.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的考核力度,改变目前以学生提交课程学习报告为主的单一方式,在课程的试卷考核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考核;

2.在探究性教学中进一步加大自主学习力度,在电磁学发展史、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贡献等领域让学生能更多学习并感受到中国的伟大,也让学生了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3.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借鉴其它课程的考核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



2


课程名称

电梯电气原理与设计

案例名称

1.肃贪倡廉,守纪律、讲规矩,坚守电梯安全底线!

2.电梯制动器检修时溜车的检验案例

学习特点

电梯是一种大型的机电紧密结合的特种设备,其中有许多的电气部件组成。它们分别分布安装在机房、井道和厅外(层站)这三个区域里。

本节课程需要学生理解电梯电气部件分布位置及功能。需要学生结合电梯国家标准GB7588-2003,对于其原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认知结构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学 、电梯原理与结构

主讲

马家欣



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对电梯电气部件选型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电梯电气控制线路分析能力。理解作为电梯工程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效果及成果

本堂课在教学思想上力求让学生通过清楚的事例及实践的引导认识意识的本质,并充分认识电梯电气部件的工作原理;理解电梯工程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元素融合,润物无声。通过本课教学,力求对新课程有更深的认识,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充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集图、音、文字等于一身的优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抽象的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将抽象的电梯电气部件原理用生活化的例子很好的解决了。邀请学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完成小游戏,邀请学生进行事故分析,案例分析,在小游戏中蕴含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适时地点拨与总结将知识升华。在课后的练习中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


创建生活化的课程思政课堂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一节课的尝试,我将更坚定的走这样一条课程思政创新之路。


教学反思

对于案例的掌握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实际出发,学生的感同身受,引起学生的共情,润物细无声很重要,这部分的设计不够,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加强。

课程思政设及多方面的,学生能够接受并执行,但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进行构建,需要进行可量化的考核设计。



3


课程名称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课程类型

限选

所属学科

电子商务

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

项目负责人

姜友林



思政育人目标

1.了解电子商务法的产生

2.熟悉和理解电子商务法律条款(业务知识与思想政治素质兼融)

3.掌握电子商务法与大学生立德树人(提练业务知识与思想政治素养间的关系)


教学实施过程

1、教师开始实施第1次上课:

以一个案例“网上购物索赔案”开场,案情讲清楚,然后提出若干问题:

1、网站与美好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2、本案的买卖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是谁?

3、易趣网对其发布的虚假商业信息是否要承担责任?

4、因商业信息虚假遭受损失,消费者可以获得怎样的特殊保护?

5、消费者起诉网站或者起诉美好公司,应分别依据什么合同?

请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尝试作答。

提问,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进行点评。

于是,进行本章的教学展开。

1)电子商务法的产生

2)电子商务法条款:只介绍法律的基本结构。

下课之前,安排学生晚上搜搜个关于《电子商务法》方面的新闻,下次上课提问。


2、教师第2次上课:

教师安排学生以划分的小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小组长主持:安排各组员分段阅读各条款,其他组员认真听,并且作适当的记录。以这个方式轮流2次,各组员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看法等,进行思考。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电子商务法的学习通过采用入眼、入耳、入脑的方法,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局部的世界观。


3、教师第3次上课:

由于学生已经经过了对《电子商务法》的学习、讨论和思考,有了学习基础,教师正式进行《电子商务法》条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按条款内容,逐步展开,重要的条款反复讲,配合对学生提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学到知识,另外还要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养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4、教师第4次上课:

在前面完成对《电子商务法》条款的解读,并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后,教师开始实施本章的最后一次课:以实践为主题的教学。

1)进行案例教学

把第1次上课中的案例分析问题拿出来进行重新学习讨论,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形成参考答案。

2)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现场思考后回答。

3)安排实践任务:到校园宣传《电子商务法》,要求大家作好计划,在11月底完成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和实施,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成效和持续改进措施

取得的教学成效具体体现为:

1、学生不仅仅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也重视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表现,出勤率高,迟到旷课现象显著减少,许多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生活方面严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约束自己、塑造自己。

2、较为彻底地改变了学生重视期末考试、轻视平时考核的思想观念。在平时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认真准备期末考试,消除了考试作弊现象。

3、较为显著地改变了学生重视课程学习、轻视社会活动的思想观念。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课程学习后,进行一次校园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大家积极参与宣传海报的制作和电子商务法的宣传活动,获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和好评。


后期教学过程中,我和课题组一道,一方面继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学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精神,及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新元素融入教学工作、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做好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工作。



4


课程名称

安全管理学

课程类型

必修

所属学科

安全科学与技术

适用专业

安全工程

项目负责人

李爱英



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安全管理学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事故方面的统计、分析、调查、处理、预防、控制及应急管理等。


听课学习的人员包括校内本科生和校外成人教育,以及社会上公司企业高层领导、一线员工、安全管理者等等。在苏州、无锡、南通三市附近建有“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常熟理工学院。三市在近年来不断放大“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因此,苏州、无锡、南通三市的化工安全管理人才相当紧缺,《安全管理学》线下和线上(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和运行,可以更换地服务于苏州、无锡、南通三市的化工安全管理工作。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布置一个分析评价题目,比如,储罐的爆炸事故如何进行安全管理,利用敬行楼五楼机房仿真软件各组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每个人都要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发挥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组内讨论完毕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边先开始听学生的发言,在适当时间,参与讨论,提出同学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提出一些启迪性的想法,最终在学生自己动脑的情况下,完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报告。


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些知识点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一些通过分析而进行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成效和持续改进措施

转换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采取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才干的机会。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一些可能有所创新或具有独特见解的新课题等,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专题讨论和调研报告等活动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式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演讲或辩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全班演讲等,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雄辩、表达能力。


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多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果学生真正参与了整个分析评价过程,那么对学生来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将来就业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堂形式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课堂、实训和实践等。每种形式都有其利弊,作为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形式的优势,以此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另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模拟开展一些实践课堂,诸如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迈向更高的进程。



5


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导论

课程类型

必修

项目负责人

刘军军



思政育人目标

1.了解机械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了解机械的形成过程和机械的组成;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了解典型的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念、基本思想及理论基础、设计步骤;了解机械行业中健康、环境、安全以及机械工程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了解机械加工基本方法的概念、加工用的设备及其组成、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功能、用途、特点;了解典型的特种加工技术的概念、工艺过程、应用场合;了解工匠精神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重要性

3.了解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技术体系、系统组成、特点、应用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4.了解制造业新近发展起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概念、产生背景及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

机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作用越来越显著,随之也带来涉及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隐患。本案例在讲述机械的作用基础上,以一个小螺钉为引子,引导学生(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从设计角度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并引申到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并进一步介绍机械与EHS相关知识。


教学成效

在我校,“机械工程导论”是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机械工程入门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知识及所蕴含思政元素的学习,解决了学生对专业方向疑惑,增加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挖掘和梳理“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使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以及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思考与互动,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持续改进措施

目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以大班为主,互动较少,课时也较紧,授课方式方法较单一。今后可以开展走进工厂、走进实验室等现场教学,也可通过典型视频互动教学,以及邀请企业家工程师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行业动态,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6


课程名称

电工实训

课程类型

实践教学

所属学科

电气工程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项目负责人

罗野



思政育人目标

1.学生通过电工实训课程掌握电力系统基础知识;立足于国家的建设目标,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并通过项目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从要求到设计、从硬件搭建到运行测试工程。


2.学生在实训项目中对电气元器件测量、电路的组装、测量方法与步骤和使用中注意事项,熟练使用控制工程中常用仪表,并根据测量数据分析电路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3.实训过程中采用“7s”管理,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基本内容融入“7s”管理,进行考核。


4.学生在实训中,结合电路原理要独立完成操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问题请教老师或同学之间探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教学,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大学生电工实训教学是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而需要将思政课程融入电工实训教学中。


利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讲授并指导,提高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服务于社会,才能使教学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作为课程思政阵地体现时代价值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程的基本元素,不同层面具有不的内涵,24字精辟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情感认同和技能锻炼的行为习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程的基本元素融入教学,与7S管理理念与融合对接。


教学实施过程

(一)电工部分电力系统结构分析

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以具体事例为切入点,电工实训部分的课程导入路径,以电力系统结构图为例,电能来源于发电机经过中间环节到达负载取用电能的装置,为常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电气设备。中间环节包括一系列中间过程,发出电能后采取升压方式减小电能的损耗,通过远距离的输导线传输,将传输到的高压电降压分配。从发电到用电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目的实现的有效保证。中间环节具有是贯穿电力系统的纽带。如图1电力系统结构所示: 

图1 电力系统结构


(二)电子部分扩音机结构分析

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中的电子部分,以扩音机为例分析扩音机原理结构图,人发出的声音作为信号源,目的是在远距离听到并将声音信号放大。人发出的声音会在空气中衰减不会传播的很远,通过中间环节将信号源的声波进行放大,调谐、检波等的处理,中间环节可以实现经过扬声器听到不失真且可以发大的声音,中间环节是输入和输出的媒介和保证体系。如图2扩音机原理结构所示:

图2 扩音机原理结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体系

通过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案例结构图分析,启发引入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结构模式。掌握电工电子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资财富,服务于社会能为。达到目标成果先通过学生掌握的专业综合知识进行整体设计,由设计到成果的实现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的实训课程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作为中间环节,大学生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是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的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如图3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结构所示,中间环节是大学生的实际环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中间环节,是系统的最根本的保障体系。

图3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结构


教学成效

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让课堂内容更有感染力,让课堂形式更有亲和力,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实训教学环节可制定渗透育人元素的教学流程,采用案例式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知识和能力融合贯通,并开展设计成果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训教学,综合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课程考核构建课堂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科学、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适应社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导向结构中,学生能自然接受引起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促进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升了理论的理解力,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持续改进措施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需要氛围的营造,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加载与7S考核力度加大。综合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课程考核构建课堂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更科学、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适应社会报效祖国的人才。



7


课程名称

“外国文学(2)”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项目负责人

唐扣兰



思政育人目标

使学生全面了解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对于《论马克思》,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来解读每一章第一节“概述”里的教学内容。在解读每一章第一节里提到的文学思潮和各国的文学发展概况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指导学生联系每一阶段的社会现实分析这些文学思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各国文学现象的具体表现。


对于《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解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例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对于《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例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具有教诲的功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进一步从这些作品的教诲功能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教学成效

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很好地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理解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上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流派、重要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同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方法鉴赏与撰写外国文学评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达到了预期的课程学习成果。


持续改进措施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于2019年12月成为苏州市《新时代在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助推提升计划》立项项目,其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苏州市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九大报告》等重要资料,以便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外国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8


课程名称

柔性制造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程

所属学科

机械工程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项目负责人

王林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深感开展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中国制造2025深入契合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课程内容属于现代制造技术中着眼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以柔性制造为核心,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来培养专业化实用型人才,能够为长三角制造业的“机器换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基础,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家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想契合。


思政育人目标



案例分享

01

终生学习


案例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持续不断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启示我们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加强自我学习,进行终生学习,热爱专业,热爱生活。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现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一章节实施。


首先,讲解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由20世纪60年代的机械模式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模式,再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模式转变为2020年后的科学-社会模式。制造模式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改变而逐渐改变的。


在制造生产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我们受到了不少启示。应该看到,要紧跟时代前沿,不断学习,了解世界上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紧跟市场需求,适时作出改变,进行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注重创新,不断地在产业层面上改变思想观念,推动自主创新。对于学生而言,要树立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热爱学习,热爱专业。


教学成效

使学生全面了解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



02

团队协作


案例主题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不太擅长的方面。团队合作能够通过团队成员的互补性,有效的发挥团队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目标。在团队合作中,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团队的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这一章节实施。


首先介绍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由加工/处理工作站、物料传输与存储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FMS切削过程监控系统四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共立,各自完成对应的任务。同时,各系统之间进行物料、信息的交流和传输。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制造系统。


通过阐述和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分工合作,引出个人与团队的概念,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成效

在课堂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衔接,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启迪学生思考。同时,通过采用分小组的研究报告考核形式,强化团队的重要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03

工匠精神


案例主题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需要编制柔性加工工艺规程。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在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授课内容第三章“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第二小节实施。


首先介绍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基本步骤,包括零件组工艺性分析、定位基准的选择、工序简图尺寸标注的要求、拟定工作站加工工艺方案、工件装夹方案的确定、工序设计、工作站CNC机床分配、工作站CNC机床编程。


在进行定位基准选择的讲解时,通过典型零件的定位基准(图2)的选择准则,强调基准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要遵守法规法纪;在进行工序简图尺寸标注的要求时,引导学生要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做到精益求精,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实践出真知。


图2 典型零件的定位基准选择


通过阐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培养专注、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学成效

通过在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在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体会工匠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产生思考。



持续改进措施

柔性制造技术是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均以工程中应用为主,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弱化,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极为契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切差别。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中适当引入相关领域应用广泛以及先进的技术,扩展知识面。同时,在思政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相关性,保证思政内容与授课内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讲授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较为枯燥。因此,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柔性制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企业中的工程应用,引入了较多的工程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利用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典型柔性制造系统有直观的认识。


柔性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参考资料较少,教学资源不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具体主要包括授课课件的重新编写、工程案例的引入、多媒体案例的引入、教学实验室的开发等。同时,本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的内容不限于本案例中的具体案例。

由于培养方案的修改,本课程开展的次数较少。自2019年以后,本人积极参与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的改造和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的形式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讲解,引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为国家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9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技术

课程类型

通识基础课

所属学科

计算机科学

适用专业

全校非计算机专业

项目负责人

肖乐



思政育人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通识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强化思政内涵,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课程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点,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身心发展,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积极有利的思想信念,担负起历史的使命,社会的责任,激励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创新的信念。


教育实施过程

教师对思政课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案例、教学参考书目等内容进行筛选。比如,在组织“计算机逐梦史”这个专题的教学时,老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了精心筛选,设计出教学环节,选出典型计算机发展作为导入,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我国计算机发展,讨论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如何与中国梦统一起来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最终达到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一定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例如:学生不配合,或有的知识点或实践点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和答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解决办法和解决方案。


在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新教案、新课件。将各项计划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实施,实现授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教学成效

经过多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整体教学评价优秀,深受学生的欢迎。根据云班课中进行的《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融入思政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融入思政学习的新课堂表示满意,对于老师课堂组织的案例教学都能积极参与。学生对专业知识关注度高的同时,对融入专业的思政内容设置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90%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的引入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很新颖,让学生感觉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的总结,关注专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地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思想教育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以下是部分学生反馈和评价调查情况截图:





持续改进措施

1.主动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善教学形式,使教学风格能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


2. 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自身课堂管理能力,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3.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科交叉备课,能高效地在计算机课堂上融入更多思政元素。



10


课程名称

药物分子设计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程

所属学科

药学

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项目负责人

薛依婷



思政育人目标

1.掌握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前药设计、软药和硬药、代谢拮抗原理、受体理论、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等),了解先导化合物优化(基于筛选途径、基于靶点、基于性质、基于结构)的基本流程,并发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培育渗透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加强文化自信和使命感,为进一步从事药物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2.了解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这些特殊类型药物的设计思路与流程,能够对简单的药物开发进行设计(基于结构、基于性质),具备一定的使命感和创新思想。


教学实施过程

本章通过一个百年老药——阿司匹林的发现及解热镇痛靶点的研究,引出靶向治疗的重要性,而靶点又分为基因型靶点(实例:药物HERG毒性靶点研究)和机制性靶点(实例:胃溃疡药物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本章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对两类靶点的药物设计思路进行解读,选取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抗肿瘤药物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其实施过程如下:


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问题为:现在癌症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治愈率不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同学们知道的抗肿瘤药物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简单介绍癌症的成因、现状及全球的需求量,具体讲述抗肿瘤药物发展及设计思路:无特定靶点的传统抗癌药物、能够改善肿瘤组织选择性的抗癌药物、精准医疗——靶向药物治疗(肿瘤血管新生、PD-1)。针对抗肿瘤靶向治疗,介绍近20年全球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获批情况、市场规模及增速,展示生物药物在其中的占比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引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获批情况、龙头企业,分析国内外抗肿瘤药物研发优势与差距,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潜力,增强对本专业甚至本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部分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完成以下ppt作业(要求:针对所选主题,重点展示对我国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展望,以及由此对个人的触动和未来的规划):①简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以某种国产抗肿瘤药物为例,介绍其生产企业、机制、研发过程等,以ppt形式展示,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创新精神。②以抗肿瘤药物伊马替尼为例,请联系电影《我不是药神》,以ppt形式展现科学发展观,实现病有所医。


教学成效

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完成ppt,并进行课堂试讲,以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升华情况,并根据小组演讲的情况请班级成员及老师进行打分,以支撑课程目标。


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凝练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梳理,使教学内容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并与课程思政教育无缝连接深层次融合,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爱国情感获得与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统一。


多采用现代化移动工具,通过分组式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实现学生能力考查的全面化,将评价指标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既能评价学生,也能评价教师,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个体差异度分析,客观、准确地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11


课程名称

药理学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药学

适用专业

生物制药、生物工程

项目负责人

杨志刚



思政育人目标

1.以生理、生化为基础,掌握药物(毒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类系统与组织代表药物的作用、体内过程的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了解药理学新进展,便于今后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掌握不同类型药理毒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药物作用过程的本质, 并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科学家精神对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促进作用。明确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药企建立可追溯的诚信系统并积极严格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的保障。


教学实施过程

1、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药理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如何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日益突出。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时,对照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关毕业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有重点地精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课程理论和相关教育主题,从而实现生物药剂学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2、提炼和有机融入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点,确定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1)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结合药物的发展历程将相应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导入到课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如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共收载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余条,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文献之一;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当代药学家屠呦呦创造性地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又陆续成功研制双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多个新药,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激励学生明白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2)社会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是保障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条件。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滥用滋生超级细菌“等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帮助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


(3)法制观念

通过中枢阿片类镇痛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的知识点,结合“鸦片战争”史料和关于毒品的宣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毒品。结合现代药品、毒品发展态势,呼吁广大学生提高对毒品的警惕性,洁身自爱,远离毒品。


(4)科学素养

以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革命性药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学生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必然的偶然,“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偶然只留给那些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创新,且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5)团队合作

以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法或四联法使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协同作用、团队合作精神,尽量做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6)关爱生命

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应当对其有着敬畏的态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领悟敬畏生命,学会感恩。



3、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

(1)课前

推送资料和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积累丰富的思政素材。利用云班课平台创建课程,并将自主任务和相关学习资源上传至平台,同时发布讨论话题,安排学习计划。


云班课平台课程思政资源发布、讨论、小组汇报


(2)课中

多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结合药物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科学家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为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的同时,也要介绍课程的德育目标。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熏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相关主题案例,比如在中枢镇痛药章节中,学生可以对“明星吸毒”等现象展开辩论,从药物的成瘾性等不良作用以及明星的社会影响效应等多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动物实验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导学生尊重每一个为科学试验做出贡献的实验动物的生命。课后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展示主题内容,提高学生互助友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小组课程思政专题汇报


(3)课后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入基层体察民情。鼓励学生到社区为百姓宣传药物知识,使他们把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社会,提高百姓预防疾病的大健康意识,从而让字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培养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成效

2018-2019学年两个学期的《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均达到了工程认证要求的0.7。2019-2020学年的第二学期教学中,在日常教学涉及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开放的专题讨论环学生发言参与度高于95%,学生小组课程思政专题汇报平均评价成绩高于70分,期中考核中涉及课程思政题正确率高于80%。


课题组对2018级本科生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网络问卷调查,82%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90%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线上资源比较好,76%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84%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家事迹、药物案例事件等短视频、阅读材料形式的思政内容对提高学习兴趣较为有利。


将课程思政引入药理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明显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基本实现了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


学生课程思政题目考核情况


持续改进措施

1、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题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过渡之间显得生硬晦涩。课题组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及形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强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发挥自身创造性,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药理学》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及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因此,在专业课程融思政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尝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探究在教学环节中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融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构建课程合理评价体系

从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中容易出现单纯为考试而学习的状况,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被动模式,就必须构建适应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评价体系,调整成绩评定比重,凸显过程考核的比重,强调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活应用,提高平时参与活动中的表现分数比重,尤其是需要量化平常随堂练习、问题式教学环节表现情况、实践实训报告等环节成绩,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

课题组需进一步斟酌课程考核标准中的“德育”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适当的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为补充。课程尽量采取量化考核,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反馈分析,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善。


13


课程名称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能源动力类

适用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项目负责人

洪学鹍



思政育人目标

1、反思过去的学习态度2、建立起一张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知识体系的大框架3、了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重要性4、通过中外半导体芯片的差距,唤起学生为国家富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通过几组轻松的照片唤起大家反思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目的,抛出一些话题供大家思考,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5 分钟)例如:大学生是大“学生”,还是“大学”生?两者有什么区别?

图 1 大一到大四精神状态及学习状态


2、从中兴、华为事件说起(10 分钟)

图 2 中兴、华为事件


采用时间轴导入“热点事件”的方式(图 2),回顾“中兴”及“华为”事件。引发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美国要对中兴和华为进行限制?”背后的原因: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事件引发的后果:为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 3 华为的核心供应商列表


通过华为核心供应商的数据可以看出(图 3),很多高科技产品的“脉门”把握在别人的手中。这个“脉门”主要是半导体“芯片”。 


通过短视频“倪光南院士谈‘中兴’事件”进一步感受“芯片”的重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小讨论:观后感

图 4 倪光南:中兴事件视频截图


教学成效

1、将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观落到“实处”、“微处”及“恰处”:半导体知识和技术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四大发明带来的文化自信;中外芯片的现实差距及中兴、华为事件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呼吁为国家崛起而读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中英文视频、图文材料,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审美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比较法,强化课程内容的吸收,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芯片对比,中外芯片差距对比,大学物理与半导体物理的对比等


4、采用类比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点石成金”术、“针尖上的舞蹈”;


5、激发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观后感等 


6、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宏观层面的认识,梳理了课程的逻辑体系


持续改进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及谈心等方式,获取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前后,学生学习心态、行为及效果的数据,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4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所属学科

机械类

适用专业

机械类专业

项目负责人

姜巍



思政育人目标

(1)学习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典型和常用零部件性能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2)掌握一般热处理工艺的设计原理、选用方法等的一般规律,具有制定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总结归纳等基本技能,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材料与成型工艺过程中的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选材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


(5)了解新型功能材料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

1.情景分析

以下介绍针对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合金结构钢”的典型实施案例。在完成了有关于“合金结构钢”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设定了一个生产情景: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计划以 40Cr 制造某内燃机的曲轴,并附其加工工艺路线。假定学生就是此项目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师,要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热处理设计。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给出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以上实施案例相似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基本需要学生结合两到三章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讨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总结,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提升,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能力。


2. 先导案例 

以下介绍针对第四章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基础”的典型实施案例(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热处理——中国先进热处理技术助力工程机械腾飞.mp4”)。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讲解的是针对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课程引入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个实际案例,新一代“泵车之王”——86 米超高臂架泵车所用的 1800 兆帕高强钢板的热处理实例。在讲解了基础的热处理概念后,通过视频资源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通过热处理使得普通钢板转变成超高强钢板的过程。


图 1 三一重工 86 米高强超长臂架泵车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能够轻松的了解到在实际企业生产中的热处理的工作流程、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通过观看视频中工程师们在探索试验中的艰苦卓绝、严谨务实,学生们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道德感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而当介绍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生产 86 米高强超长臂架泵车的国家”时,大多数学生表现的尤为激动,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标达到了。 


与以上案例相类似的教学内容在本课程中有很多,例如在第一章第三节材料的其他性能中以利用世界之最的 8 万吨级模锻压机制造 C919 大型客机的起落架的生产过程为实际案例介绍塑性成型的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塑性成形——中国先进模锻技术打造 C919 客机.mp4”);以中国自主生产的焊接机器人生产汽车白车身为实际案例介绍焊接的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焊接——中国先进焊接技术助力汽车产业升级.mp4”)。


图 2 中国二重 8 万吨级模锻压机


通过实际生产案例,学生能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熟悉工业生产环节、了解产业先进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3. 问题讨论 

以下介绍针对第一章第三节“材料的硬度”的典型实施案例。在完成了有关于“材料的硬度”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通过设定问题:不同情况下选取何种方式进行硬度测试,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不同的讨论小组给出不同的零件或材料条件,根据刚刚学习完的基本知识进行讨论研究,获取最终结论。 


与以上实施案例相似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基本需要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讨论,才能够得到答案。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评判,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的提升。而且许多讨论的问题与实际生产相关度较高,通过扩展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问题可能在实际生产中产生何种危害,能够使学生重视设计安全性,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感。


教学成效

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更高,参与度更高,理解效果更好。 


1.知识点掌握效果提升通过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点的融合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对于课程相关的科研领域、企业生产情况、前沿技术等有了更丰富具体的了解。从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两个环节中的同类型题上,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设计后的班级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往年未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班级。


2.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通过课程设置的设计讨论类教学环节,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并且激发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有部分同学在讨论中找到了可以申请专利的设计创新点。


3.时代精神有效培养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在分析讨论、网络调研、视频学习、资源共享等过程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职业道德感等。


持续改进措施

1. 设计更巧妙的思政元素融入手段。目前应用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仍然较少,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将设计融入更多形式的思政元素引入方法。在知识讲授、课堂互动、实验环节等方面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合,做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切忌形式化和模式化。 


2. 思政元素的融入应注重立体全面。由于目前的课程主要以中班、大班教学为主,授课过程中的部分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有一定难度。在未来教学中,争取以小班教学为主,教学中提供实践演练、上台分享、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体验、反思的机会。在促进其知识内化的通过时,更好的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工匠精神。 


3.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强化协同育人。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团队中,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相对还是较为薄弱,而且还需要在课程中运用思政理念,难度更大。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针对课程团队建设,应更多的增加思政教师以及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共同讨论交流,打破专业壁垒,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15


课程名称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所属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适用专业

安全工程

项目负责人

姚嘉杰




思政育人目标

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分两个层次进行课程目标的确立:


第一个层次:《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现状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能够对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个层次:《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跟“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借助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安全工程师在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的内涵。更深层次让学生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对人生发展有何种影响及意义。


教育实施过程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考虑如何将课程思政要素点和专业知识点结合。而法律法规的课程是由许多可结合的地方,而且也不会显得特别的突兀。本门课程有一个优势就是安全生产工作是国家、社会及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对于课程思政地介绍不会太过于生硬。但是授课地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本身的枯燥性存在,所以也难免在授课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情况。


另外就是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在老师理论授课地过程中,知识点传递的效果略差。但是到了案例分析的部分,学生的接受度就会提高。对于案例的讨论也会热烈一些。因此课程思政要素点也更多地借助讨论完成。


教学成效

以课程来讲,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可以借助学生的教学成绩等来进行分析,为课程目标达成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两个学期批次的《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从2019-2020-1起,采用选取几位同学提交课程心得及典型案例心得学习体会的形式,来掌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要素点的掌握程度,预计将在2020-2021-1学期全面展开,考核的形式也会更巧妙,避免直接写心得这样过于机械的方式。


持续改进措施

(1)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点的结合

对于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元素点的挖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要素库实际上挖掘是不太够的,而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本身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要素,对于元素点的确定应当根据社会热点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课程思政要素点进行更新与打磨,形成独特的适用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要素库。


(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的思路

法律法规的知识点介绍,往往会有点枯燥。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是很高的。课程思政类也有类似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上,还需要继续苦下功夫,深入浅出并且生动丰富地将专业课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要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量

对于专业课来讲,如何在实现专业知识点的传递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建议通过课堂讨论与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要素在学生思想中的浸润。可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热点问题来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要素的掌握程度。



16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课程类型

必修

所属学科

机械工程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项目负责人

张斌



思政育人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会使用几何、微积分、矢量代数等数学工具来建立力学模型并求解的方法,了解力学对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2. 在采用力学方法研究实际工程问题中,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模型化方法,并熟悉机械工程中常见的机构和结构形式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的能力。


3.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形式的应力及变形分布规律,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 运用材料力学四种基本变形的应力、变形基本公式对结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计算,培养学生具有力学思维,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5. 掌握强度理论的思想方法并应用于组合变形等复杂应力状态的计算中;掌握压杆稳定临界应力的计算及压杆承载力计算;掌握杆件疲劳强度的基本计算公式;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6. 了解工程力学发展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



案例分享

01

领略中国智慧:激发学生前行的动力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或机械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这些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以保障工程对象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并以此方法指导现代建筑工程和机械工程的设计。


在《工程力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力学方面的智慧。比如中国著名的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和洪水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就蕴含了很多现代力学原理的知识。还有,中国很多的古房屋建筑,无论是在构造还是选材、布局等无不运用到力学知识。同时这些古建筑也与中国文化、宗教信仰、礼制文明、儒道之学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一些力学概念和公式之外,还要让学生们领略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因何而生、为何而建,以及这些建筑对于人的生活和文化形成的影响,如何建造更符合人性的建筑空间,使人保持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现代化的设计从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都融入物境、情境、意境,即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性、社会性、知识性”三性和谐地表达出来。


要培养新工科人才,首先要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真听、真懂、真信,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才能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前段时间因为韩国部署萨德导弹时间引发空前的爱国热潮,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的热爱。萨德导弹就是军工机械,从机械大概念来说就是机械,在我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中,在教学内容引入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机械专业的决心和信心。



02

厚植工程伦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懂理论会应用的工程师,肩负着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巨大责任,同时工程师的决策对社会环境,文化,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意识与责任教育”,推动“负责任的创新”。


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其沉船的原因除了当时船速太快以外,据科学家调查分析这艘船的铆钉质量太差也是是导致这场海难的主要原因。当时冰山不是直接撞在船体上的,而是与船壳钢板相擦。当船体受到挤压时,船体钢板间的铆钉受到了极大的剪切应力,发生了断裂进而造成了船体裂缝,从而使6个船舱浸满海水而沉入了大西洋底。这就是工程师在选择船体的零部件时缺乏责任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的一些经典知识。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


又比如压杆失稳工程结构和机械结构中有很多受压杆件,比如桥梁的立柱、起重机或装载机中的液压挺赶、螺旋千斤顶的螺杆等,当压力超过某一限度时,其直线平衡形式将不能保持,从而使杆件丧失正常工作能力。这种区别与强度失效和刚度失效的又一种失效形式,称为稳定失效。压杆失效与强度和刚度失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失效时的载荷远远低于后者,而且往往是突发的,因而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


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科学谨慎、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



03

倡导人文融通: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大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定理、公理和公式,理工“味”很浓,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穿插一些说文解字、国学经典、哲学理论等人文素材,顺其自然而不牵强附会,便能更好地做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比如:好多例题的求解过程都分为几个步骤,各个步骤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这其中就蕴含着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还比如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于材料力学研究的始终:构件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问题,这是一对矛盾,考虑安全就需要多用材料,用高强度材料;考虑经济,则要求少用材料,用较差的材料,这一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何协调呢?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公式给出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经济与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了起来。还比如材料力学的研究始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某一杆件的力学现象,科学家应用理论推导出力学公式,最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



04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教育实施过程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而且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建设刻不容缓。


《工程力学》虽然是一门理工专业课程,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思政元素可以给他们很好的启发。比如“装配应力”这个知识点,装配就像班级同学之间的配合关系一样,如果同学之间配合得好,整个班级就会积极蓬勃地发展,如果配合得不好,班级内部“应力”太大,自身会很容易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共同发展;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应用一些小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提醒学生下课时要关灯,关风扇,节约用电;不带食物进教室避免影响他人听课;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带走,不留在课桌上;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板书工整,节约粉笔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大学生只有具有以上良好品质,才能担任祖国建设生力军的重任。


在讲到梁的变形—连续协调,变形反映的是结构的整体性能,具有整体上的协调性。如果失去整体的变形协调,就会有两种结果。(1)材料局部破坏

(2)整体结构分裂。

课程思政的引入:一个社会、一个团体,整体协调性特别重要,只有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基体的力量,才会战无不胜。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




教学成效

1、更新考核评价理念,加重过程考核评价。

N+1考核方式兼顾期末考试的标杆考试与日常学习的过程考核,让期末考试与过程学习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N+1考核模式的分数权重分布为30%(期末考试)+70%(N项考核总分)。N的内容形式多样,在本门课中为单元测验、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创新活动。课程最终成绩为两个考核部分的加权成绩,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不低于45分。


“工程力学”课的评价更侧重于学习过程,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学习动机和态度发生变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赋予学生更多动手参与的机会、更多提升能力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未到学生基本上都请假)。“人到心也到”,课堂上干其他事情的人数大为减少,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通过调查,90%的学生认为教师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参与专业课的积极性有帮助或非常有帮助。


学生通过工程力学学习有多方面的收获。“N+1”全程考核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使思政元素和专业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比如,在考核过程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突出车辆设计,机械工程专业突出机械产品设计等,学生能力得到及时展现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


2、改变单一的考评方式、倡导多元的实践活动考评方式

根据“工程力学”课的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国内著名的工程案例,以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开展PPT展示、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等综合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逐渐形成力学思维,创新意识。学生课余生活得到充实和丰富。“N+1”全程考核方式会使学生在课前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和总结工作。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参与多样化考核和教学活动,在自身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课余生活,因为学生原本的课余时间就很充足。形式多样的教学,还让学生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使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实际、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欲。


“N+1”考核模式是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将“教”和“考”紧密结合起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有效地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式学习为思考式学习,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这就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中,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工程力学”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持续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要是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环境,以达到思政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教学案例的新颖性,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切合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力学思维,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考核方式的合理化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应该更合理化,考核方式更应注重过程化,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同时增加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17


课程名称

服装概论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所属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适用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

项目负责人

张技术



思政育人目标

“服装概论”是服装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服装类专业新生入学的首门专业课程,对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及未来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服装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建立服装学的基础概念和研究体系,对服装与服装设计,服装生产与加工、服装市场营销及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信心,强化学生的时代意识和伦理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爱国情怀,为后续开设的各门服装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需求在升级,服装也在发展。服装设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没的需求才能有市场。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也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肩上。从第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市场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佳的思政教育时机。


教育实施过程

2.1 服装秀开篇。

抓住大一新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好奇心,开课之前播放国内知名设计师(郭培,也可以是别的走进国际的国内知名设计师)在国际舞台的服装秀场视、国际知名品牌的年度发布会等开始服装概论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时尚潮流的境界。接着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服装是什么?服装设计师是做什么的,进而开始绪论的学习。


2.2 设计师成长历程激励学生。

通过展示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树立成长标杆,使学生明白设计师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也非遥不可及。如“郭培和她的玫瑰坊”、“夏奈尔与他的小黑衫”等,通过分享成名设计师的辛酸历程,感受他们执着的奋斗激情、丰富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从内心迸发出持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2.3 课堂专题讨论,启发学生。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行动?通过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国内服装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服装设计地位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性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2.4 深入剖析华服设计大赛,从专业角度增强文化自信。

 服装产品设计程序讲完之后,以“华服设计大赛”为例,对大赛设置的背景和设计要求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崛起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升华,中国元素应用的增强。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该如何传承、创新,使学生在专业作业中践行十九大提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


2.5 平时润物无声,期末测试巩固教育成果。

课程思政教育不同于思政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育应力求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力求润物细无声。按照思政教育教学方案设计的内容完成思政教育目标,注重平时知识点的融入教育,通过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通过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平时考核效果。为了巩固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在期末测试题中融入思政要素的考核,我们认为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论述题。通过开放设问,开放回答,比较容易让学生张开心扉,吐露心声。通过阅览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间接考量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


教学成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本届学生在平时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专业学习热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往届有提高,对思政要素的理解比较深入,期末的论述题测试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成为设计师的想法和愿望。但仍有部分学生(约占全部学生的5%)未能反映出对专业的热情,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这说明本课程的思政教育还存在死角,需要认真分析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经过深入分析原因,发现这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有问题,专业自信不够,需要特别关注和加以引导。


持续改进措施

1.分类引导,因材施教。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每个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追踪分析,建立分析模型,精准分析学生的状态,对症下药,确保每位学生不掉队。


2.专家领衔,知识模块化。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每个专题设计相应的任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同时聘请各模块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使学生切身感受服装设计大师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学习之道,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18


课程名称

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所属学科

软件工程

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项目负责人

周剑



思政育人目标

本次借助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立项的机会,我以软件工程专业《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为研究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本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它把项目管理的工程实践应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当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学习成果1:能够自行开发或选择恰当的软件工程工具和技术,利用适当的资源,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前景预测、功能或界面模拟。


学习成果2:能够针对不同的软件需求,了解其应用领域背景知识,说明其需求的合理性。


学习成果3:了解软件开发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软件行业的基本规范,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软件工程项目对环境、安全、文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习成果4:理解并掌握复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一定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要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就要坚持“四个自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逐步推进、试点先行的方案来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校院领导是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者和引领者,各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案例以及政治标准等关键环节进行审查,确保把“立德树人”的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并为不同的课程群分配不同的“政治任务”,明确不同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责任。


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思政教师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思政课与专业课保持协同作用,使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相互促进,实现课程思政的多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教学成效和持续改进措施

“课程思政”在《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期末考试的形式,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了,而采用项目实践的形式,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课程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课程案例的探讨,让学生觉得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都“活”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大家都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并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项目组近两年在《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IT行业各种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本课程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持续的宣传和推广,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对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不断的总结并改进。



19


课程名称

生物药剂学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所属学科

生命科学

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项目负责人

张晶



思政育人目标

 1、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定义及原理,掌握药物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了解药动学参数与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关系,能够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药学当中,最大程度增加其对人民群众疾病治疗的生活福祉。


2、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掌握药物剂型制备的基本流程,熟悉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熟练掌握实验专用设备、器械的正确使用及调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与严格规范的职业素养。


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开始,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问题为:“哪位同学在2018年下半年观看了电影《我不是药神》,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癌症治疗药物格列宁一瓶上万元,为什么那么贵?在这种情形,如何我们国家在生物医药开发的竞争力,开拓创新改善这种状况呢?我国国家医保改革如何能满足普通百姓在基本医疗方面的需求?如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在课程正式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药剂学的绪论部分。在第四部分“四、药剂学的发展”,结合课程内容有机溶入思政教育,向学生介绍几千年历史—“黄帝内经”有将中草药加工成汤、酒、丸、膏、丹、散,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洗剂、栓剂、软膏剂、糖浆剂等,以及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药物剂型近61种。同时,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制剂有了飞速发展。以情境式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的医药企业,特别是龙头制药企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介绍国外的大型制药企业及其核心医药产品,找出我国与国外医药企业的优势与差距。


在“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部分,结合第一代:传统的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第二代: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第三代: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第四代: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的教学内容,这里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以典型中草药青蒿素的剂型设计为例,来不同剂型的开发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不同剂型的效果。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中草药青蒿素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和其他两位科学家一共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来介绍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基于蓝墨云平台发布相关教学资源以及讨论话题,布置“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后作业,考核“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主题为“新药开发过程中涉及很多实际问题,比如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结合近年来,为满足国人在疾病治疗的迫切需求,国家在医保政策改革上做出的调整,来谈谈“科学发展观”思想如何长效促进我国药剂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500字以内,A4纸,手写拍照上传到蓝墨云作业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文献资料查阅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来认同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国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教学成效

注重思政内容与课堂知识点的自然有机融合,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拓展与升华知识的外延,自然而然地对本学科的发展有兴趣、有信心,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采用产出导向模式改革考核方式,通过课后作业与课堂小组讨论分享呈现的形式,让学生有获得感,考核结果(平时成绩课后作业部分)体现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在内的课程目标达成;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提出明确的持续改进措施,将更加注重思政内容的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


持续改进措施

将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断凝练课程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主线,注重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无缝连接深层次融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爱国情感获得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的统一。





END


本文来源:常熟理工学院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高校教师资源共享(五群)

(一、二、三、四群已满)


# 扫码关注 #

 · 海量学习资源    优质学习内容 ·

 ·共创、共享、共建 助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