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百度
5
bxss.me
6
1'
7
@诉说趣闻
8
习近平
9
http: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百度
5
bxss.me
6
1'
7
@诉说趣闻
8
习近平
9
http:bxss.me/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关于字节基建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1年10月28日
2021年11月2日
2021年11月4日
2021年12月5日
2021年12月6日
2021年12月8日
2022年7月12日
2022年7月13日
2022年7月13日
2022年7月14日
2022年7月14日
2022年7月15日
2022年7月15日
2022年7月16日
2022年7月16日
2022年7月17日
2022年7月17日
2022年7月18日
2022年7月18日
2023年11月10日
2023年11月10日
2023年11月11日
2023年11月11日
2023年11月12日
2023年11月12日
2023年11月13日
2023年11月13日
2023年11月14日
2023年11月14日
2023年11月15日
2023年11月15日
2023年11月16日
2023年11月16日
2023年11月17日
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好文荐读)
猫妙妙
2021-10-28
他是被上帝都恨的人
文:酷玩实验室 编:木叶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故事,听完以后我脑海里只有一句话: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
▌沈志华是谁呢?
大概是运气最差的人
这人从小就一个梦想,那就是搞学术。他学习门门第一,去考清华,却因为成绩太好落榜,于是他就安安心心当良民,却又被诬陷杀人,无奈下海经商,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头号黄金贩子,最后回到了学术的原点。
真的,我都想分点运气给他。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那一年,沈志华在北京出生了。这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爱好——读书,但是在芸芸众书中,他最偏爱一本叫《科学家谈21世纪》的书。
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还是手工业时代,这书里讲的全是40年后的事情,没错,高科技:“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深入地下、海底去开矿?机器人怎样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
这就好比你让我去想,2060年的中国到底啥样。坦白讲,小编我都想不出来,再看当时的沈志华,还是个小屁孩,这么早就开始畅想21世纪了你敢信?!
这本《如来神掌》一般的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当科学家!
你别说,沈志华还真的聪明,小学门门满分,初中更是成功进入北京四中——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这就意味着他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清华的校门。
但是再回头看看他的出生年代,1950这四个数字仿佛变成了四个大字:“生不逢时”。因为他一毕业就赶上了文革。
这就像,沈志华本该拿着自己一手好牌继往开来进入清华,但是旁边突然出来个搅局的,直接把牌桌子给掀了,这局谁也别想打了。
▌上帝点名
科研梦戛然而止
清华上不了,学术搞不成,无奈的他跑去当了个海军空航兵,专门负责修飞机。这份差事咋说也和工程师搭个边,勉勉强强算“半个科学家”。沈志华逐渐陷入痴迷——在那会的大环境下,别人忙着背《毛选》,他却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躲在小黑屋里看小黄专业书。
他的专业能力,像乘坐神州十一号一样,蹭蹭蹭向上飞升。才19岁,他就当上了机械师,和部队的砖家平起平坐。
时间一长,就连师长都对他青睐有加,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新星!
那个年代人才稀少,受到鼓励的沈志华心里美滋滋地。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全身心扑在业务上,废寝忘食。
只是没想到,当兵第三年,沈志华的牌桌又翻了,他的霉运再次到来。
有一天,指导员突然宣布他复员的消息,就是要他离开部队。沈志华懵逼了,复员??沈志华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生是部队的人,死是部队的死人。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复员”这个词儿。
他一再向指导员确认,指导员却坚定地看着他,意思是:就是你,没错。
沈志华心里既不解又委屈,三年来他苦心孤诣,见着发动机比见着妈还亲,如果自己要被复员,那配留下来的人,一定所剩无几。
指导员看着他懵逼的样子,也暗自心疼起来,只能松口留下一句“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
听到这样的话,沈志华一个七尺男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委屈啊,气愤啊!梦想戛然而止,他却连为什么都不知道。
那阵子,他心烦意乱,每天借酒消愁,一难过就跑去停机坪上,扑在飞机上失声痛哭。这心爱的小飞机,再也跟他没关系了。
而沈志华的悲伤,不能撼动军令一丝一毫。他只能拎着行李,从海军空航兵的佼佼者变成了发电厂的工人。
后来,沈志华才知道这次复员居然是因为有人揭发他曾杀过人,但是沈志华根本没有......
沈志华不懂这个举报的人是何居心,莫非是嫉妒自己的才华?他费心费力找到举报人,又专程去见了他。但是当这个人真的站在他面前,他说出的答案却好像是在开玩笑一样——我不认识你啊,我就是为了立功,随便写了个名字。
无法想象,沈志华当时有多么崩溃。
沈志华不明白,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他,随便写个名字都能随便到自己头上。
▌发电厂的清理工
因为成绩太好而无缘清华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复员后的沈志华,只能乖乖来到了发电厂。
在发电厂的日子并不好过,沈志华的工作是修磨煤机。磨煤机里到处都是残存的煤粉,每天工作完成后,他满身满脸都是黑乎乎的煤粉,就连吐出的口水都是黑乎乎的。别人晚上看见他,都以为是谁家牙成精了,在路上飘呢。
沈志华做着发电厂的工作,但是他心里还是委屈。他时不时就会想到童年的那本书《科学家谈21世纪 》,科学家的梦挠得他心痒痒。
于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
他每晚下了班,都要虔诚地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自己数理化的课本,一道题一道题进行演算。
沈志华每次演算完,就将草稿纸堆到房屋一角。两年过去,他的草稿纸叠起来居然比椅子还要高。
终于,机会来了。1973年,全国搞了场大学入学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布成绩时,他四门科目门门第一。就连大家连题都读不懂的数学,他都考了满分。
看着这样的成绩,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小伙子竟然是个学神!
就连清华的老师看了这个成绩,都忍不住夸赞他,恨不得立马挖他做自己学生。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总算对自己有了个交代。就在他收拾行囊准备去清华报道时,突如其来的一条消息,让他彻底懵了:
“总分只有15分的张铁生,获取了这次清华的名额”。张铁生是谁?
原来,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张铁生的人,啥也不会,论学术水平差沈志华十万八千里。但是别看他习学的啥也不是,小词儿倒是一套一套的,考理化时索性破罐破摔,利用答卷的“闲暇”时间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信里,他不仅夸了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刻苦努力,还顺带diss了一把那群经常学习的,说他们是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这封信传到了厂领导那里,领导一看心花怒放,说这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啊,于是一拍桌子将清华的名额给了他......
而他们眼中的书呆子,不就是门门考第一的沈志华么!就因为这样一封信,厂里对沈志华进行了批判,他们说他不安心当工人,不安心做无产阶级,非要往臭知识分子圈子里面钻,走白专道路。听说他还在学英语,干脆给他扣了个崇洋媚外的帽子。
沈志华就这样以门门第一的成绩,与清华失之交臂。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沈志华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落得这么惨兮兮的下场,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想当科学家。
于是,他将理化书撕得粉碎,气急败坏地说:我要去搞清楚共产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迅速搞懂这个体制,他没事就往图书馆跑,哪怕在文革打压知识分子时,他也始终不改初心。
▌努力没有白费
灾祸却总是从天上来
好在文革很快结束,次年中国恢复高考。他居然同时考上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日报》还把他当作自学成才典型,在头版进行了报道。最终,他选择就读社科院。
可以,这很ok,只要坐等通知书就不会有什么幺蛾子了。但是沈志华却没控制住自己,他心想既然研究社会主义有用,那我干脆再深入研究下吧!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目的是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左倾。
只是文章写完了一天、两天、三天......时间过去了好久,录取通知书却一直没送来。
这会儿,他才知道当时社科院的副院长邓力群,看到了这篇文章后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觉得沈志华和他们的政见不同,这种人可不敢要,干脆将他的录取通知书给扣了下来。
但是沈志华再也不想接受命运的摆布,想到要与社科院失之交臂,他急坏了。直接冲进了邓力群家里,将这段时间的研究所学一股脑全吐露出来了。
听完他的阐述,邓力群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心里想着只要你真有才能,好好学习,为国家做点贡献还是可以的。就这样,他终于拿到了通知书。
好不容易能做自己心爱的学术,沈志华干劲十足。不到三年他就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堪称学神级人物。
这样的成绩,毕业时评个优秀毕业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厄运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
离毕业答辩还有16天,一群警察突然冲进了他家,将他直接铐走,说他泄漏国家机密,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当时沈志华的内心就是,你看我像国家机密么...
真犯罪也就算了,然而实际上是美国在纽约抓了名中国人,说他窃取了美国不少机密文件。听闻这个消息后,
中国人急了,既然你们非说抓住中国间谍,那我们干脆也来抓个美国间谍吧。于是,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博士华丽丽地躺枪了。
不巧的是,沈志华曾给这位美国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的内部杂志。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沈志华又有什么办法,只能乖乖开始了自己的牢狱生活。
▌监狱的图书馆
在他的床铺底下
牢狱里的生活又能怎样呢,除了望着窗外的空气发呆,就是放风时对着门口的小草说话,沈志华心里苦啊:怎么我的生活就这么惨兮兮,老天爷对别人,通常都是给一巴掌给颗糖,可给我沈志华呢?却是一巴掌接一巴掌,打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他靠在一旁的墙上思索着,我今年才32岁,难道我这一生就只能这样了?
藏在心里多年的学术梦想一下子涌上来,沈志华想先把还未定稿的硕士论文给写完吧,要是条件允许就写成一本书吧。
说干就干,监狱里没有笔,他就用牙膏皮写字。没有纸,他就在《列宁选集》的边上记下自己每一点思考。需要专业书了,他就让家里人送来。
监狱地方小,送来的书没地方放,他就将书压到床铺底下,时间一长掀开床铺满满当当全是书。
那会儿人们都说,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
靠着这股子劲儿,不到一年时间,沈志华就在监狱中完成了长达40万字的《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详细讲述了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不管他有多牛逼,毕竟是进去过的人啊,没有单位敢要他,社科院也没法给他补发学位。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干起了摆摊做生意的个体户,后来,又选择南下做生意。
可是他居然还没对科研死心。离开北京时,他去了趟社科院,专程和导师告别。他含着眼泪对导师说:
我现在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只好离乡背井,暂时放弃学问。如果有一天我沈志华能赚到钱,就一定还回来跟您做学问。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南下之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人家门厅里。没有公司要,他干脆给老板拎包。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直到找到份稳定的工作,月薪700元。
生活看似稳定了下来,他的日子也没那么窘迫了。这时,他听说社科院的同学要出一套书,没有人审稿,他想了想,立马放弃了现有的工作,飞奔回了北京。
人们说他傻了啊,被学术坑了那么多年,怎么还一有机会,就头也不回地扎进去呢?可他却不觉得苦,没钱吃饭,就啃方便面,钻到一间小屋子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
眼睛都快看瞎了,可他觉得没什么,他心里想着: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重回学术界的机会了。
凭着这股子韧劲,这套书很快编完了,他兴冲冲地跑去各大学术机构,希望能讨来一碗饭吃。
可是,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学术机构,低三下四的看人脸色,得来的都只有这一个答复:
你有污点,没档案,没职称,我们不能要你。
▌“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的学术梦想
天要亡他,纵然他再想做学术他又能如何?他灰溜溜的重回南方,做起了外贸的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批做黄金的朋友,干脆入了他们的伙。
可贩卖黄金需要正规批文,不然就算走私。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见到了北京市黄金管理局处长,跟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处长问他:你为什么要走贩卖黄金这条路呀?沈志华坦诚地说:我就想赚点钱,以后有机会了,还能回去搞学问。
听着他这一番话,处长感动了。在那个年代,这么潜心搞学问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这样,沈志华拿到了批文。
批文来之不易,他每个月都要飞几次北京进货,每块25公斤的金砖,每次背两三块。
那一年,他一个人就做了有半吨的黄金。以至于黄金界的人都称他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
就这样,凭借一点一点的积累。今天多几千,明天多几万,他的黄金业务风生水起,很快赚到了第一笔钱,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已经走上人生巅峰,旅个游放个风不好吗?可他这个人啊就是轴,在监狱时穷困潦倒要搞学问,眼快瞎了也不放弃学问,现在有了钱还是忍不住去搞学术。
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1991年,沈志华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接着,又拿出一笔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看到研究者们甘于寂寞,他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还自费为他们举办高层学术会议。
很多学者出不起往返机票,担心他们因为穷不能来,他就放话说:与会学者们的住宿、伙食,会议所需的经费和资料,全部由我来承担。
就连飞机票他也一起报,一项项文化活动就这样,在他手里操办起来了。
看着自己总算在学术界有了立足之地,沈志华开心的不得了。这一回,总算没有人能将他从学术界里赶出去了。
到目前为止,他的基金会已资助出版了64部史学专著,资助费用高达上百万。每年他还拿出十几万,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幸亏有他
才得到无价的苏联档案
然而,只是开开会出出书,沈志华是不满足的。90年代那会儿,俄罗斯局势混乱,苏联档案解禁,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来说,可是笔宝贵的财富。沈志华心动了,他提出了“抢档案”的想法。可苏联的档案,复印一页就要2.8美元,成千上百页的复印下来就是天价啊,没有研究所肯拿出来。
沈志华急了,一旦这次错过,可就再也没机会了。于是,他与社科研究所商量了下,联手成立了“苏联历史档案集”课题组,组建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会,他还拿出140万人民币,准备去俄罗斯复印档案。
可按当时1美元=8块人民币来说,沈志华的140万人民币,也就不到二十来万美元而已,又能复印多少资料呢。
沈志华的经商经历派上用场了,他带了几瓶酒,走访各研究所,专门找苏联研究学者喝酒,喝的迷迷糊糊之际,哥们间的感情也上来了。沈志华抛出正题,我想弄点儿你们苏联的档案回去,麻烦哥哥们帮帮忙,给我整点复印件呗,再给每个人手里塞上300美元,这事儿就成了。
就这样,他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复印到了苏联第一手资料。
1996年至2002年间,在他搜集的解密档案中:有关中苏关系档案(1921-1991)22卷,约4500页;有关朝鲜战争(1948-1953)17卷,约3400页;有关苏联与朝鲜关系(1945-1960)9卷,约2000页;有关苏联历史(1917-1991)27卷,约5500页。还有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俄文原件33卷,约7000页。
有了这些一手资料,沈志华开始了档案的编写工作。历时7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将一套3
4卷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编写完成
。它是我国编译出版的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
除此之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等一系列图书也出版了。
只是出于某些原因,《中苏关系史纲》已不在加印。
他编写的这些档案,得到了学术界极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这样认为他的做法,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史记》《三国志》中所做的那样,直面历史,不为尊者讳。
即便是敌人,也客观冷静地分析,并给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还有一位知名世界史专家说:
“有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批史料,修正了不少史学界的错误观点,澄清了许多历史悬案。我们现在对朝鲜战争的了解,许多都来源于他的这些史料。
怪不得人们都说,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
不过,事情到这儿并没有停止。他还把这批来之不易的档案所有俄文档案副本
,免费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供所有人自由查阅。
他用了整个前半生倾尽全力走近他心爱的学术,却一次次被上天捉弄,可就算上天虐他千百遍,他却待学术如初恋。
大概就连上天也感动了吧,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终于第一个站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
他还出了一本新书,叫作《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十分好看。
历经大半辈子,从少年意气走到白发婆娑,他终于实现此生的梦想—
—正式回归学术界。
看完了沈志华的故事,不禁让人感慨。
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
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他经历过癫狂的岁月,他是历史的“代言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百折不挠、著作等身,沈志华老师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他凭着一手的解密档案和对历史的敏锐嗅觉,现如今成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
并以其勤奋、执着和对历史的挚爱书写了中国史学界的传奇。
沈志华身上那些故事,再复万言,亦难穷尽。但,要了解沈志华,
只看他闲谈时的寥寥数语,或者听他的传奇经历,终究是隔靴搔痒。还需要回到他的作品。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
沈志华作品集”(含绝版)
见证沈志华老师的人生历程,还原最真的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
沈志华作品不是很多,要集齐汇编十分不易
。他的作品集中,《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这本书更是沈志华老师对外
第一次公开发售,
极具收藏价值
。另一本《中苏关系史纲》则不再加印。
以最真实的史料,说出最真实的历史。杨奎松等名家郑重推荐。
感兴趣的书友,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绝版)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