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司” KOKAISTUDIOS的社会公共性实践——访Andrea Destefanis
上海世茂广场
Kokaistudios是一家涵盖建筑及室内设计的事务所,由意大利建筑师Filippo Gabbiani和Andrea Destefanis于2000年联合创立于威尼斯。其专注于发展文化、商业、酒店及零售等方面的项目,更广泛涉及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再造的项目,旨在为城市增添蓬勃生机。
作为一个外国公司,Kokaistudios很特别的是,他们不仅在中国工作,也在中国生活,这与许多仅仅在中国寻求业务发展的外国公司很不一样。甚至,他们自称为“上海公司”——他们从上海开始,办公室中中国人达70%;他们了解现代上海的特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亦不同于试图带来外来者眼光的外国公司。
被访者Andrea提及,“更新”是他们进入中国的契机。18年前的外滩18号使他们留下,而之后,建筑更新的概念在中国也很快地发展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起步点便是现代视角下的建筑、城市更新,致力于复合当代需求的功能性。
假如说“更新”是其起点,那么在访谈中,Andrea透露出的对“公共性”的不懈探索似乎更倾向于他们最核心的追求——这也来源于他们对于中国当今生活的亲身体会。
ANDREA DESTEFANIS
KOKAISTUDIOS联合创始人、合伙人
完整内容刊登于《建筑实践》2020年3月“办公新场景”特辑,请扫文末二维码购买
AP:您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当代社会的需求?
Andrea: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使得人们往往缺乏归属感。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他们非常需要社交空间,即可以共享和生活在一起的地方,找到可以与之建立联系并感到彼此连接的地方。我们认为,即便是工作场所、商业空间,或是书房空间,在国内它们都是城市的一部分,需要与城市高度融合,因此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需要模糊化。这是我们设计的空间最有趣的地方,社会也需要更多这样的空间——未预先设定,并可以以不同方式被使用。
安亭新镇中央广场改造
安亭新镇中央广场改造
AP:你们为何往往选择改造项目,而不是全新的建造方案?
Andrea:除开某些项目是历史遗产而无法拆除的现实情况,更新的魅力之一就是使用者将场址的故事和场所精神带入。这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从零开始设计。场址来自于历史,越来越多的人会希望生活在有归属感的地方。长期以来,总有人说数字化办公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数字化办公还是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它演变成协同工作,大家一起工作,分享经验与空间。因此,场所越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越能带给人协同感。
另一个原因是城市没有更多土地再去开发,因此开发商开始回溯城市,寻找其他可以增进的地方。
新泰仓库建筑改造
新泰仓库建筑改造
在昆明的项目中,客户来自于旧橡胶厂,希望能够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混合功能。这些原有建筑其实算不上历史建筑,所以很容易被拆除,但是我们决定保留其中的大部分,并新建了六个带有小巷通道空间的建筑,使它们相互连接,整体区块的活力也由此被提升。
昆明橡胶厂改造
昆明橡胶厂改造
中国许多的购物中心的空间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购物体验了,所以在中粮广场项目中,我们改变了其功能策划,将其改造为协同工作空间、酒店空间和商业空间的组合。改造后的办公空间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使用者也不再被局限于办公室之内。之后,此模式和原则也被应用到其他项目中。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各类空间协调统一——我认为这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北京中粮广场
AP:您通常参与早期阶段的规划和策划吗?
Andrea:是的。我们通常会做一些我们可以更多参与其中的项目,因为在设计项目时,我们希望能够尝试不同的挑战。我们需要确保客户是在我们这边的,因为我们非常清楚设计只是项目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更新项目中,设计只是开始部分,之后也需要管理并进行维护。特别是在更新的早期阶段,客户要与我们拥有相同的愿景,以便他们的营销策略将重点放在一些特定部分。当更深入进行如功能混合、生活方式、服务和办公空间这样的功能策划时,我们会和业主一起,让项目变得有力。建筑师的角色不仅是改变设计的空间,也要改变现实社会,通过项目真正地达成些什么。
我们的一些工作方式不是从设计角度,而是从社会角度入手的。未来不同的工作方式将更加融合。我们尝试与客户一起理解分析项目,并一起执行,以确保成果是他们需要的。实际上,我们是在为公众做设计。另外,我们需要研究当下和未来。在中国的建设速度下,尤其是在谈论更新项目时,建筑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其进程将持续数年之久。同时,确保客户的业务能够运行足够长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中粮广场
AP:与其他建筑事务所不同,您的事务所还有与人使用的空间更加紧密的室内设计业务。您认为这是您的优势吗?
Andrea:对我们来说,建筑和室内没有区别。意大利50年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建筑师认为,建筑师应该从学校到城市都进行设计。不管是设计家具还是城市的一部分,它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我们喜欢研究光、空间和流线。对我们来说,流线不仅是功能要素,也是人们在空间进行的活动的一部分。当我们做室内项目时,也会尽力营造不一样的空间。
我认为设计这件事需要很多年来完成。一个项目启动时,建筑要被看作是连接城市的一部分,并为城市创造出新能量。例如世贸项目,我们最初并没有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它之所以变得如此有力,原因之一就是另一位建筑师在其面前做了一个完美的方案——它们之间的相连、它们与城市的相连都构成了设计力量的一部分。
上海世茂广场
上海世茂广场
AP: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分别何时会选择更新建筑和室内?还是两者同时做?其需求有何不同?为什么有时他们选择同一位设计师同时做建筑和室内设计,而有时又选择不同的设计师呢?
Andrea:这种趋势的变化有多个原因。一是他们留意到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作为室内设计师来到中国,同时也设计建筑,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意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二,客户发现建筑和室内的设计都很消耗钱,而我们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因此从商业空间到私人项目、零售项目都可以做。
现在,客户总希望我们在更新项目中同时进行室内和建筑设计,因为仅凭室内设计理念几乎不可能完成室内设计更新,我们确实需要对此做出挑战。我们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创造流动空间和功能空间,很多室内创意需要同时在这两种空间中呈现。
上海世茂广场室内
AP:您希望在每个项目中都增加公共性吗?
Andrea:是的,在最初的外滩18号项目也是如此。它原来是银行的私有财产,而我们希望将这个空间拓展到交往场景——我们常常在私人空间中设计公共场所。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能够相互连接的这种景象让我十分欣慰。
当我们做商业改造项目时,重点不是商业本身,而是城市中的商业建筑。在中国,商场等商业空间是人们公共交往、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做商业空间相关的项目,是希望摧毁封闭的方盒子,证明此类空间也可以被改善为优秀的公共空间向公众开放。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其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使它们成为新公共空间的方式,以及使用该空间的人群。而对于更新项目,还有很多精力需要放在周边建成环境上——在考虑其商业性之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另外,很多建筑师都希望受到公共媒体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人们大多只能从杂志上看到建筑,而照片则是其中关键。但是照片毕竟不能代表一个项目——了解场地,通过设计诠释其复杂性,和原有场址一起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更为重要。
嘉佩乐建业里
嘉佩乐建业里
本文图片均由Kokaistudios提供
采访 / 史佳鑫
编辑 / 肖宁菲、徐抒文
© 建筑实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建筑实践》2020年03期“实践”板块
相关内容推荐
【新刊开售】
《建筑实践》2020年03月刊
“办公新场景”特辑
【新刊开售】
《建筑实践》2020年02月刊
“文化巨构”特辑
欢迎读者在后台留言,与我们分享与此期主题相关的想法,或提出您的建议与意见。
购买纸刊,请关注“建筑实践”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入官方微店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扫码进入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