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艺术家李青,生长于浙江湖州,从就读中国美院附中起就一直待在杭州,至今20余年。他一直在变着法子用“玩儿”的创作方式记录这个时代。他搜集全国各地的旧木窗,透过窗框画老楼、网红建筑、灯塔,还有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画里有画”的框形画,一幅画套着另外一幅,相互对话着。
“大家来找茬”系列让所有人在两幅画里找不同,烧脑又有趣。他还让两张画在没有干透之前“自己画自己”,看起来像是“毁”了两幅画,但其实是产生了新的作品。
不仅画画,他还喜欢摄影与影像艺术,拍了很多杭州老房子,记录一种即将逝去的生活。在李青这儿,他把作品编织成了博尔赫斯式的时空交织的迷宫。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香港巴塞尔展会上,艺术家李青的两件“窗子”系列的新作亮相。在他标志性的窗格背后,是高耸的“灯塔”。
“我们在遥望灯塔的时候,总是在想象远方与彼岸,试图走得更远.......一开始想到要去画灯塔,就是觉得它表现了当代人的一种心理,我们总想用理性构建远方的乌托邦世界。所以灯塔在我看来,是非常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李青回忆起画灯塔的初衷。
李青,《六座灯塔》,2021 - 摄影:Kitmin Lee。其中一幅,六座灯塔形状各异,塔身的原型来自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灯塔之间的光互相联系,组成多边形。特别的是窗格的花样,一眼就能看到6个不同颜色的立方体。李青解释说,这些镂空的纹路,都是老窗子自带的,他重新上了色,把“形”强调了出来。灯塔、光束的形状,及窗子自带的图案,三者间相互叠加,造型上有了“混响”的效果,层层递进,观看起来饶有兴致。李青,《邻窗·双子灯塔酒店》,2022 - 摄影:Kitmin Lee。
另一幅,李青虚构了一间“双子灯塔”酒店,以粉白为主色的两座双子灯塔,外形参考了中国南海某处的实景,展现雄性化的造型。
画面的右下方,是一位女子的背影,倚在粉色氤氲的泳池边,观看着前方的灯塔,一切又笼罩在闲适的消费主义氛围中。而画面中的她殊不知,画前、窗前的观众,又在窥视着她。
「李青:海景」展览现场,2017年纽约弗里兹博览会Frame单元。
从2011年到现在,李青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窗子”。从一开始规规整整的四方形框子,到拼接、再创造,“窗子”的形式、内容越来越丰富厚重。“窗格在画的前面,存在感很强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感和抽象性。”李青告诉我们。
窗,从哪里来?
在他的工作室,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窗子,摆得满满当当。
而其中最早的一批窗子,是他从杭州城里拆迁的工地找来的。慢慢地,搜集渠道也多了起来,总有朋友通知他,“我那边有旧窗户,你需不需要?”有时搜罗一趟,差不多就够画一两年了。李青说自己喜欢“每天都坐在那儿端详我的窗格”,然后想象它们后面适合搭配什么样的场景。
李青,《窗子·灯塔》,2011
最早的窗子绘画,李青用的是最为简单、四格的老窗户。2011年的这幅《窗子·灯塔》,画面很简洁:黑夜的海边,灯塔射出一束光。特别之处在于,窗户中间开了一条缝,用颜料填满。从侧面看,画面虽在不同平面,但连续。在李青看来,推开这扇窗的时候,就像“揭开了绘画的秘密”。
2020年,李青第一次使用纹样更加复杂的镂空窗格。《(S)top》中,画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塔尖,在上面加了几个霓虹灯字母“Top”。
李青说,“你可以理解成这里还有一个“S”字母,刚好被窗户中间的柱子挡住了。这就像一个双重含义的文字游戏:一件事情到达顶端(top)的时候,可能就停止(stop)了。”在李青看来,整个“窗子”系列就是他对绘画本体的一种追问,把西方透视法作为实体,添加到了绘画里面。“当观众站在老窗子前面的时候,会勾起对过去的时空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又与‘窗子’里画的当代建筑错位了。”
李青,《前台》,2021
2021年到2022年,他开始了创作他的新系列“框形画”,正如其名,这个系列是在一个本身就是一幅画的“框”中,画另一幅画。
今年的新作品中,李青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中国近些年的新建筑,以及在建筑美学的审美新趋势上,延续的是对当代消费主义、美学传统的思考。
李青选了不少当下流行的“网红建筑”,很有辨识度。他把这种视觉冲击力很大的几何式造型,表现到极致。
《悬浮的银行》,一座漂浮于半空的银行,实际上是杭州的中信银行大厦,由诺曼·福斯特设计,是杭州这几年的新地标建筑。
《阿那亚》画面中的小礼堂,是年轻人组团去秦皇岛休闲旅游,最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拍照的必经之地。
而这些框型外部的图像,则可能是从商业广告、刊物的插图中截取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世俗和消费主义的氛围。在海边的女性、“巨蛋”中社交的人物形象,都非常能够反映当下城市人,尤其是中产阶级新兴的生活方式。在“框形画”中,人物、环境和建筑,都布置在一个画面中,李青这样看待“框形画”:“人们带着消费的目的去‘占有’建筑......如今,建筑和这种生活方式互相塑造,我在画这些建筑和人物的时候,其实是带着调侃和戏谑意味的。”
李青还进一步将“框形画”和“窗子”系列组合变形,作品既是框形画,又在“画”中有窗框的出现,平面不断被打破。《Spa漫游2021》中,四周的边框上,呈现了一系列当代设计家居和空间设计中的美学元素,结合科幻电影《漫游太空2001》中的场景。李青让未来科技感元素,与Spa馆中常见的金属水龙头产生了某种对话。位于中部的“窗子”里,球形的建筑充斥网红风,一双男女浸泡在温泉池水之中,右边小窗中的霓虹灯,暧昧地闪烁着“Spa”的字样。整个场景既是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又是对当代美学和未来美学的探讨。「放大」展览现场,阿尔敏·莱希 - 伦敦,2020 /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
生于1981年的艺术家李青,长于书画之乡浙江湖州,从国美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一直留在杭州工作和生活。除了画油画,李青还做摄影,把“杭州房子”作为档案一样去记录。透过房子,他尤其想要了解的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他们的审美发生了什么变化。
“那些杭州房子的风格可能杂糅了很多不同地区、时代的风格,有包豪斯风格,有中国传统的风格,有玻璃幕墙这种特别浮夸的现代化风格,也有西方古典希腊罗马的柱头,甚至圆形的拱顶。这种审美的进程,是我特别感兴趣的。”
看起来普通的摄影作品,他实际上花了很多时间去拍,首先是时间点非常特殊,要等到一座房子周围都被拆光,就只剩它一座,“孤零零的时候才能去拍”。
其次对天气的要求也很苛刻,不能有太阳,不能下雨,只能在阴天拍摄,这样才能非常忠实地捕捉房子本身的色彩和状态。
李青的爸爸妈妈都是热爱文艺的教师,从小就培养他对艺术的修养。“我爸很喜欢美术和摄影,我妈喜欢朗诵和音乐,他们觉得一个男孩子总不好老在外面贪玩,所以小学一年级就让我去上了画画班。一开始也就画个金鱼,画个小鸡。”后来,李青自发地喜欢上了画画,觉得这个事儿挺酷的,就考了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一路读到国美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李青自称“自己还算是很幸运的人”,在职业道路上,并没有走很多坎坷的弯路。
2005年研究生第一年,他就参加了南京《未来考古学》的重要三年展,在业内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之后他就跟画廊合作,顺其自然地就成了职业艺术家。
李青,《大家来找茬·第3号(两图有十处不同)》,2005
李青,《大家来找茬·第5号(两图有十处不同)》,2005那次三年展上,李青初次亮相得到关注的7张作品,是“大家来找茬”系列。就像大家所熟知的“找茬”游戏,李青还在标题中提示了观众两幅画面中有几处不同,让观众充分地观察、参与到作品中。
李青,《大家来找茬·镜子(两图有九处不同)》,2005
照片的来源不一,有的是李青自己拍的照片,有的是新闻媒体上的图片。但是不管是哪件作品,两张画都不是“原图”。
比如《镜子》,记录的是李青曾经住过的公寓楼下的花坛边,一座被丢弃的梳妆台。但是使用痕迹,镜子里的人,是他的虚构。这个系列看似“游戏”,但背后有这样的深意:绘画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哪怕临摹一幅画,每一次的笔触也都不一样,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幅画。”
“互毁而同一的像”也是类似的玩法。看起来就像是两幅画在互相“画自己”。
在刚画完、颜料还没有干的时候,李青就把两幅画互相面对面,像拓印一样叠在一起。待分开之后,就是右边呈现的两幅作品。
比如《张国荣》中,左边的原图,一幅是他的日常照片,一幅是他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扮相,相当于他自己与他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叠加和交融。作品在展厅中展出的时候,会以一联四幅的形式出现,其中两张为原画的照片,两张是“被毁过”之后的作品,在空间里形成一种微妙的张力。
「放大」展览现场,阿尔敏·莱希 - 伦敦,2020 /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和阿尔敏·莱希。在采访过程中,李青一直强调他的系列作品在他自己看来像一个迷宫,它们会不断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力量也在新的作品中不断叠加,不断相互印证。
“我想试图成为一个博尔赫斯式的画家,他所有的写作构成了一个时空的迷宫,这种想象力刷新了当时人们对叙述一件故事的方法的认知,交织着对人在现代化之后的那种异化处境的描述。”
他也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时空和叙述方式上,能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青:后窗」展览现场,上海Prada荣宅,2019,下图中央作品《迷窗·荣宅》中里所画的建筑就是荣宅本身 /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和上海Prada荣宅 - 摄影:朱海。
当我们问到让李青印象最深的一场展览,他毫不犹豫地说是2019年在上海荣宅的个展。他的作品似乎融入了建筑之中,与上海的历史展开对话。“荣宅本身空间的性格很强,而我的作品与这个空间是既抗衡又协调的关系。我要做到的是利用荣宅的环境、装饰、历史、故事,去虚构一个新的故事,让新旧两个故事交织在一起。”「李青:后窗」展览现场,上海Prada荣宅,2019,下图中央作品《迷窗·荣宅》中里所画的建筑就是荣宅本身 / © 李青 - 致谢艺术家和上海Prada荣宅 - 摄影:朱海。
除了根据荣宅空间定制的《迷窗》,李青最满意的就是在Ballroom(舞厅)中的另一件地毯作品。
地毯上印着的图像,是杭州郊区的房子被拆迁掉后,地面上裸露的破碎地砖和废墟,“是现实中拆迁过后非常粗粝的现实”,与荣宅场地氛围体现出非常强烈的反差。
李青的工作状态,其实挺像“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他就会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在闲暇时间,他爱看看书,看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创作的时候,也喜欢听听书和音乐。
李青创作的“时空迷宫”,今年还会继续拓展,年底可能还会有个展,有好几个群展也正在准备中。他特别提到,自己还有一些钟意的窗框滞留在苏州,因为疫情暂时还没有去拿回来。
“总体来说,还算有条不紊的生活吧”。李青对下半年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看起来乐观笃定。
编辑:黄夕芮
责编:叶荔
图片提供:阿尔敏·莱希画廊与艺术家本人工作室
阿尔敏·莱希(巴黎 | 布鲁塞尔 | 伦敦 | 纽约 | 上海)于1997年创立,现代理70多位国际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晋艺术家,并致力于探索现代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阿尔敏·莱希也是阿尔敏与伯纳德·毕加索基金会(FABA)的两位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