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神秘面纱||走进上饶,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之旅(中)
本文接上一篇:走进上饶,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之旅(上)
江西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圣地。道教尊崇的四大天师(貌似没有佛教的四大金刚出名)——张天师张道陵,许天师许逊,萨天师萨守坚,葛天师葛玄,除了萨天师之外,其他三位天师都在江西的名山当中结庐而居,修炼正果。葛玄的侄孙葛洪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至今山上仍然遗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
三清山景点——葛洪献丹
张天师张道陵是四大天师中最早的一位。他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八世孙,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他在江西龙虎山创立了中国道教的一支早期民间组织,凡入该组织者交五斗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教”。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道陵的孙子即是三国时期的张鲁,也是第三代五斗米教教主,他在汉中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道教神权政府。张鲁自号“师君”,为五斗米教政教合一的首脑。五斗米教将信徒分为四等,分别为鬼卒、鬼吏、奸令和祭酒,其中以祭酒的等级最高。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
听这“鬼卒”、“鬼使”的名字,总透着一股阴森的感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亡灵法师,召唤不死生物呢!
第三代五斗米教教主张鲁
后来五斗米教改名正一教或天师道,成为南传道教的始祖,正一教的总坛天师府一直都设在龙虎山,历代天师都是张道陵的后世子孙。
龙虎山天师府
有南传道教,自然也有北传道教。北传道教的始祖,就是创立了太平道,发动黄巾大起义的张角。太平道没落之后,延续至今的北传道教,就是在活死人墓中修炼的王重阳,所建立的全真教。
太平道创始教主张角
周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宗教化,成为儒教,并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但是在西汉初期曾经掌握话语权的黄老之学并没有消亡,劣势之下的黄老之学最终与阴阳方术等神秘学因素结合在一起,演变成了道教。道教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与儒教存在激烈斗争。黄巾大起义就是道教斗争的高潮,在起义失败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后,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又逐渐占据上风。
信奉儒教的陶渊明做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受不了官场的倾轧排挤,解绶去职,留下一句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从此开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涯。
他的这句话被简化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般理解为体现陶渊明刚正不阿、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格。这个解释固然不错,但是通常将“五斗米”解释为晋代县令的俸禄,意思是不为吃俸禄而向权贵低头,就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隋书·百官志》没有记载南北朝时期县令的俸禄到底是多少,但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却有记载:县令长皆为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古时候一石为十斗。五斗也只有半石,试想陶渊明作为彭泽县令的俸禄,怎么可能只有五斗呢?
实际上,陶渊明说的“五斗米”指的是五斗米教。五斗米教最初是贫苦人民中流传的宗教,到了西晋时期,五斗米教开始在一部分士大夫中间传播,东晋以后,葛洪更进一步改造,将儒学加以糅合,主张“小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强调君臣上下的秩序是自然法则,同时将采药炼丹、养生延年溶进教义中,五斗米教逐渐成为以江南王谢等豪门世族最为推崇的宗教,摇身一变成为权贵的象征。
这种转变过程与基督教早期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极为类似,基督教是由一名犹太木匠的儿子耶稣创立,最初在受欺压的底层民众间传播,特别是在奴隶中广受欢迎,但是很快就变成了罗马贵族中传播的宗教。
耶稣传教
罗马帝国原有的的国教罗马多神教、其他各民族宗教或者古希腊的各种思想流派,以及早期科学萌芽,完全不是基督教的对手。在欧洲大地上,基督教消灭了其他所有宗教以及思想流派,一统意识形态领域,禁锢人们的思想,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的罗马帝国更加难以抵御难民的侵袭。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从此开启千年愚昧黑暗的中世纪。
如果对比同时期中国出现的蛮族入侵、衣冠南渡以及“五胡乱华”,欧洲在蛮族入侵之后,罗马文化由东罗马帝国(类似中国的东晋)保存,而西罗马的土地上,相当于“五胡乱罗马”整整持续了一千年。
与“五胡乱华”性质类似的西罗马帝国灭亡
在中国的土地上,始终存在不同思想流派的斗争,很难出现一种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陶渊明熟读四书五经、崇尚经学,作为一名典型的儒士,有建功立业、达济天下的壮志。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儒道之争十分激烈,五斗米教占据上风,而儒教遭受排挤。陶渊明第一次出仕的工作是江州祭酒,他的顶头上司是会稽内史王凝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著名才女谢道韫的老公。
中国人起名字讲究为尊者讳,王羲之和王凝之为何名字都带一个“之”?不仅如此,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此外还有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等等,这些人之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五斗米教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江州祭酒这个与五斗米教中的教职重名的职务,很有东晋特色,掌管着兵、贼、仓、户、水、铠等各个部门,是一个很重要的实权职位。王凝之信教太深,每天不理政事,神神叨叨,疯疯癫癫。陶渊明经常苦恼于王凝之是把他当作官府的祭酒还是教中的祭酒,他隐隐觉得后者的成分可能更多些。他的抱负难以施展,但又不愿与这帮装神弄鬼之徒同流合污,于是辞职回家了。后来又有两次出仕,都受到官场上五斗米教教徒的排挤和压制,因此对五斗米教徒深恶痛绝,对东晋官场彻底失望。
可见,把“五斗米”解释为五斗米教徒,延伸为控制东晋官场的腐朽宗教势力,才符合当时的历史。公元399年,五斗米教徒孙恩作乱,王凝之不出兵也不设防,而是踏星步斗,拜神起乩。官署请求出兵,王凝之说:我已经向大仙请示,借了数万鬼兵驻守各个要塞,不用担心反贼。
所谓的“鬼兵鬼卒”,只存在于这个二货的脑海之中,于是孙恩毫无悬念地攻入会稽,王凝之及其子女全部遇难。反倒是谢道韫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谢道韫
以上所说的道教,好像跟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出尘脱俗,修仙证果的道教不太一样啊?道教到底是怎么发展出来的?跟老子庄子的道家又有什么关系?怎么又扯到儒道之争,变成造反叛乱的宗教呢?又怎么跟腐朽堕落的东晋官场扯上关系,又怎么变成后来这个人畜无害的样子?
相传道家创始人是西周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李耳,据说他生下来须发皆白,像一个老头,因此被称作“老子”,他将道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因此被尊为道祖。但道家思想源流比这还要早得多。
老子
虞舜的老师单卷就是一位得道之人。单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因善道术,有德行,被时人尊称为单父,他居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单父县。唐尧坐天下听说单卷得了道,就面朝北来侍奉他,等到尧把天下让给虞舜以后,舜又去亲近他,要把天下让给他,但是单卷坚辞不受,隐居山林。单卷的事迹就如同古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辛辛纳图斯,这位“西方单卷”卸任执政官后回家种地,敌人打来了被任命为独裁官,带着大家打完仗后大印一扔,接着回家种地。到任后主动退休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就被比喻为这位模范官员,美国还有个市叫辛辛那提,就是为了纪念这事。
从单卷的事迹可以看出,在尧舜的时代,道家思想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因此道家思想的源头比这还要更早。
连天子都不愿意做的道家先师单卷
原始人类鸿蒙初开,开始思索并试图理解自身以及宇宙万物。原始人类将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抽象为“灵魂”,运用类比方法,把人生性的灵魂对象化、客观化,并推及其他一切事物,认为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于是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每一个“灵”背后都是一种神灵在支配,这就形成了多神教;而认为一切都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在支配,则是一神教。无论多神还是一神,这个神都是人格化的神祗。
人格化的上帝
中国古人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非人格化的宇宙规律“道”来支配,宇宙万物的创始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太极,“二”指两仪,“三”指三才。所谓“三生万物”就是认为天、地、人三才生万物。这就是道家的思想渊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则是“天人合一”。有关“道”的思想,在《道德经》之前的《易经》、《归藏》中均有体现。相传,这一思想渊源来自于黄帝。道家信仰讲究和谐相处,不说征服与被征服。
道教将道家的自然规律“道”,重新人格化为“太上老君”,实际是思想发展上的一种倒退。但是对于宗教本身来说,只有人格化具象化,才能够降低认知门槛,便于大范围传播。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的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初来源是不是将“道”人格化,也很难说啊。
西方世界在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之后,从基督教神学中发展出所谓的“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就与道家思想殊途同归。自然神论的奠基之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现,标志着欧洲人终于打破宗教蒙昧,近代科学由此发端。
自然神论的奠基之作——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老子之后,道家出现分化,形成三大主流派别,如强调脱离外物牵绊、实现个人修为的老庄派,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黄老派,以及介于老庄派和黄老派之间,强调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整体和谐的杨朱派。“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受道家思想影响,例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际上就兼有老庄派和黄老派的影响。陶渊明在隐居之后,思想也就逐渐向道家老庄派靠拢。这都体现了中国思想流派之间,一直存在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融合的特点。
如果把与道家不同的思想看作邪魔外道,那么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道心种魔” 、“魔心种道”都是很常见的。因为思想本来就是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就连成天说这个是异端、那个是异端的基督教,也在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其他宗教的思想。
春秋战国的世界,可以说是道家的世界,光是道家不同分支之间的斗争,就足以搅得世界天翻地复了……
(未完待续)
下一章将讲述:战国时代的道家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