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下载 |《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出炉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致力于成为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11月22-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度盛会以“坚守初心、共谋发展”为主题,诚邀大家齐聚福州,探讨坚守初心之道,共谋未来发展之路。
11月23日9:00-12:00,以“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平行论坛将在西湖宾馆贵宾楼 • 荷亭厅举行。本场平行论坛将发布同名报告,以下为大家提前分享报告精简版,更多精彩请关注和参与该平行论坛。
前言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以建设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为使命。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在不同地区举办“城市峰会”有力地搅动了当地基金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在一批领先基金会、枢纽机构和公益领导人的推动下,各地公益生态都有了较好发展。尤其是福建公益近几年异军突起,无论是社会组织数量还是活跃度,都呈现出可喜变化,特别是基金会,在数量和资产规模两方面快速增长。其中,有一部分福建基金会通过采用资助或联合资助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在地NGO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开拓新的公益模式,积极参与行业生态建设,大力支持公益组织和公益人才发展,在激活福建公益慈善氛围、推动福建公益生态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福建公益模式”。
2019年4月26日,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的“‘基’极建设——基金会如何推动行业发展”的秘书长说主题活动在北京举办。在本次活动上,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游劢介绍了基金会在推动福建公益生态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中首次提及的“福建模式”获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案例,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梳理、呈现福建省的公益生态及其形成过程,尤其是基金会在其中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出相应的工作模式,为其他区域基金会推动行业生态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历时半年,得到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轮值主席——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同时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福建省高心灵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也积极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到了福建省内外众多伙伴的友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研究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以“生态视角”进行的初次尝试,实际上这也是国内外近几年讨论的新课题,因此在工作中难免有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指正,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更多有价值的讨论,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9年10月
一、报告背景
最近几年,有关生态以及生态系统的观点开始在各个领域中盛行起来。在政治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需要营造政治生态。在商业领域中,企业家们开始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不但政治领域抑或商业领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态,公益领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随着公益慈善部门的发展,公益生态系统也逐渐成了公益慈善领域的热门话题。
2008年,《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较早地刊载了有关慈善生态系统的文章。2014年以来,WINGS针对慈善生态的基础设施组织开展了系列研究。近几年,国内公益界也越来越重视公益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南都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组织都开始着力推动公益生态建设。但是,与国外相比,抑或与实践相比,学术界针对公益慈善生态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则明显滞后和缺乏,而且也缺乏对于区域公益生态发展经验的深度分析。
本报告认为,公益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在公益慈善范畴下的一种表现。进一步来讲,公益生态系统指的是参与和涉及公益慈善活动的不同主体经由互动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本报告中,我们主要关注区域公益生态,并以福建省公益生态发展作为案例,来分析公益生态的演化过程、构成要素和发展趋势,以及基金会在公益生态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福建省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福建省本身有着悠久和广泛的公益慈善根基;另一方面,福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富人群体,而且这些富人高度关注并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虽然福建的这些环境条件确实让省域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较早起步,但是我们认为福建省公益慈善的特殊之处在于公益生态系统的转型和演化,因为省内具有现代特点的公益慈善在2013年之后迅速勃发起来,形成了一个充满联系、互动和创新的公益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几家基金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在自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协作,强调专业人才和组织发展,并且在省内建立起形式各异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机制。由于福建省本身有一定基础,基金会在这一基础上推动了公益生态的形成,所以报告将基金会的作用概括为“催化区域公益生态”。
报告将福建省域内的公益生态发展划分为三个大致阶段,即前生态阶段、探索生态化阶段、生态初步形成阶段。2012年及以前是前生态阶段,整体生态呈现碎片化,且存量较小、互动和网络化不足。在此阶段,省域内以救济为特征的传统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较为活跃,并且占主体。2013年-2015年是探索生态化发展阶段,具有现代公益理念和专业责任的公益组织开始大量出现,公益领域内的要素规模迅速扩张,要素之间稳定的互动开始出现。2016年以来属于生态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公益生态要素的存量已经达到比较大的规模,对于质量的要求日益凸显,要素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和多样,公益慈善氛围积极活跃,而且生态的服务功能不断成长。
图 1 福建省域公益生态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
二、基金会如何催化区域公益生态?
(一)基金会的生态位
在调研中,我们列举了12种与公益生态系统相关的机构,并让福建的社会组织受访者勾选出他们认为属于核心行动者的机构。同时,我们还增加了一个其他选项,以供受访者补充其他可能未涉及的机构。我们根据调研结果绘制了一个生态关系结构图,将这些行动者分为三大类,即核心机构、次核心机构和外核机构。
图2 公益生态系统主要行动者
12类机构之间的关联程度反映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不同生态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到,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则属于核心机构,而且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政府也属于核心机构。支持性机构和网络或平台型组织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不直接针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而是主要面向核心层的公益组织,所以属于次核心机构。另外6类机构因为在省域生态中的涉入程度不一,且核心目标不在于公益慈善、但又或多或少地与前两层发生关联,所以属于外核机构。考虑到这六类机构的范围有限,所以我们将其他机构放在了这一类之后,以表示其他可能与公益慈善发展相关但未涵盖的机构。
(二)基金会的生态催化类项目及效果评价
我们针对福建省内基金会开展的行业支持类项目进行了调查。梳理发现,省内基金会在第二阶段以来主要实施了12个旨在推动公益生态构建和发展的项目。在第二阶段,基金会已经开始关注到公益生态的构建工作,并且做了一定的探索。其中典型的例子是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和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但是,实际上,直到2016年以后,在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等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这些生态催化项目才大量出现。
图3福建省内的行业支持项目的效果评价
说明:P1大地之子计划;P2束脩计划-支持公益人成长学习;P3福建省公益传播班;P4福建公益沙龙;P5香柏计划;P6榕树伙伴计划-福建公益领袖人才培养;P7香草计划-公益人筹款能力训练营;P8善才种子项目-扶持县域社会组织成长;P9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管理班;P10宽疾计划-医务社会工作陪伴与支持;P11姐妹乡伴-乡村妇女自组织支持计划;P12社会组织公益大讲堂、P13不清楚。
在目标方面,这些项目都聚焦于专业人才培养、组织能力建设、社群网络搭建等方面。而且,这些项目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既有关注整体行业发展,也有关注特定议题或领域,比如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公益传播人才等。总的来看,这些项目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第一,这些项目主要由少数几家基金会发起。尽管福建省的基金会总量已经超过了350家,但是活跃的基金会数量仍然较少,关注公益生态发展和构建的基金会则更少,其中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是四家的核心发起或资助方。
第二,这些基金会采取了联合发起及资助的合作形式。尽管只有少数几家基金会在有意识地推动公益生态发展,但是行业支持性项目却非常丰富和多样。四家机构通过不同程度地合作,为这些项目提供了资金资助,使这些项目可以持续开展。由于是多家基金会合作出资,所以平均到每家机构的资金额度都比较小。这样做既减轻了发起方或出资方的经济压力,也使得每家机构都可以从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受益。
第三,在这些行业支持性项目中,承办或执行项目的机构都是中间型公益机构,即具备一定枢纽或支持功能的公益组织。受基金会的委托,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务中心等机构成为实际的项目执行方,专门针对民间社会组织进行支持和服务。因为福建省内的基金会自身规模都较小,将项目发包给拥有一定实力的中间型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发挥这些专业组织的长处。当然,由于中间型组织的规模和能力都还有限,这些合作的过程也能够进一步培养中间型组织自身的能力。
第四,省域的行业支持性项目关注基层公益力量。在省域公益生态中,基金会能够相对容易地接触到基层的公益人和公益组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倡导下,省内基金会对于县域和乡村发展发展问题格外关注。比如,正荣集团专门捐赠1000万元成立了永泰乡村复兴基金会。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也都把支持乡村公益列为了重要的项目方向。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的社会组织代表对省内的行业支持项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受访者对“榕树伙伴计划”(P7)、和“束脩计划”(P2)的评价最高,大约60%的受访者都认为这两个项目最有价值。受访者对于其他项目的评价也比较高。而且,受访者表示,这些行业支持类项目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分别是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86%)、培养了机构和人的专业能力(82%)、建立了公益人之间的社群连接(77%)。这些项目的价值还体现在提供了信息和资讯(67%)、增进了机构间的互信合作(62%)等方面。此外,认为提供了物质性支持(46%)、提升外界认可(42%)的比例也比较高。
总的来说,福建省基金会的行业支持项目抓住了福建公益人才缺乏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并且也在激活省域公益氛围、推动公益生态构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项目,基金会才在第三阶段的公益生态发展中扮演了关键催化者的角色。
(三)基金会催化省域公益生态的策略
报告指出,福建省内的基金会在第二阶段(探索生态化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生态初步形成阶段)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发展演化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图4福建省内基金会推动生态发展的策略模型
第一个策略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指的是基金会自身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找准定位,明确战略方向和变革路径。除了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能通过聘请专业的公益领导人来操盘外,绝大多数的基金会都需要一个成长期。从福建省的情况来看,这个成长期大约在三到五年。在这一段时间里,基金会需要在自身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努力开拓出品牌化的项目,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项目团队。同时,基金会还需要在治理、领导以及战略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精进,并且尽快形成自己的变革理论。这里所谓的自我成长并不是说基金会要埋头苦干,而是强调基金会要快速升级并跻身专业型的现代基金会行列中。
第二个策略是广泛协作。基金会居于公益生态系统的核心层,并在核心层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因此,基金会的协作对象是非常多样性的,既有其他基金会同行,也有政府部门、公益服务机构,还有中间型机构以及外核层的多类机构。换句话说,基金会开展协作绝不仅限于和公益组织之间的协作,而是要在强化内圈互动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增强跨部门的、跨领域的、跨地域的协作关系。
第三个策略是专业主义。专业精神是公益慈善组织乃至公益生态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福建省基金会之所以能够有意愿去推动公益生态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意识到了省内公益组织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欠缺。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在2013年就与高校合作开设了公益慈善研修班(EMP);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也与国际公益学院合作开展了“香柏计划”,而其秘书长游劢也是国际公益学院的校友;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甫一履职就强调,基金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培养专业的公益人才。
第四个策略是网络搭建。网络构建策略关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的行动者、多样的人群中搭建联系,增强互信合作,消除误解和矛盾,并且促使网络成员从交流和互动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基金会不是直接的受益者,而受基金会搭建的社群或网络影响的成员才是受益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或社群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或者社会资本,而基金会则是这种公共产品或社会资本的创造者。
三、基金会催化区域公益生态的经验和建议
在前面,报告已经讨论了省内公益生态发展的过程以及基金会所起的催化作用。最后,我们简要地指出几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方便不同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反思和借鉴
(一)对于所有不同类型的公益行动者的建议
一是学会运用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思考。公益生态系统视角首先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其次它还是一种关系式的思维方式,即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当我们使用这一视角的时候,需要先搞清楚公益生态的基本构成情况,然后去分析不同要素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最后再去反思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以及在这个生态位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潜在的各种机遇。
二是要关注、支持并参与公益生态的建设。因为公益生态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接触和参与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整个生态。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推动公益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利用公益生态中的养分来推动自身工作以及所在组织的发展。公益生态发展的目标是提升系统的服务功能,使系统中不同的要素都能够从中受益。公益生态中的各种行动者要积极利用和分享生态的服务功能,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和组织建设。
(二)对于省内基金会的建议
就省内基金会而言,报告的反思部分已经指出了许多生态发展过程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在此,我们着重补充说明两个方面。
一是要敢于承担基金会的责任。何谓基金会的责任?报告强调,基金会的责任就是基金会作为公益财产的受托方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负有的各项义务。基金会的利益相关方是多样的,同时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公信力、治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我们主要强调其中一项尤其关键的责任,即基金会要能够积极主动地支持公益生态的发展,为其他公益生态行动者创造空间、提供资源、提升能力以及相互陪伴。在这个方面,福建的一些基金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它们关注专业人才和组织的发展,它们运用小规模的资源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氛围。
二是要善于抓住基金会的机遇。这几年,有关“公益寒冬”的悲观论调颇有市场。我们在调研中却发现,越是基层或一线的地方,公益的力量就越有活力和韧性。而且,如今,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商业和技术不断重视社会投资,社会对于公益慈善的认同和参与持续提升,公益和慈善已经成为了社会共同的追求。随着公益生态的扩大和完善,基金会在生态中的核心角色将不断显露出来,基金会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会更有作为。所以,基金会的机遇不在别处,就在广泛联动的公益生态中。
(三)福建经验的独特性以及对于省外基金会的启示
在福建基金会在推动公益生态发展的经验中,有许多是值得省外机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最后,我们主要谈一谈福建基金会做呈现出来的独特性,希望能够引起省外公益同行的思考。我们将这个独特性归纳为“3+2+2”模式,即关注三类人的价值,建立两种互动合作关系,使用联合资助和小额支持的项目策略。
第一,尊重并发掘人的潜能(3类人群)。我们在这里所指的“人”,大致包括三大类:一类是基金会负责人和员工;第二类是与基金会合作的公益服务组织的项目人员;第三类是最终受益的社会群体。对于前两类人,基金会相信只要通过影响和培育专业的公益人才,公益服务就能够不断创新,公益组织就能够得到发展。同样的,在对公益组织的提供支持时,基金会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组织能力建设来推动公益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此外,服务对象也是基金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因为做好公益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要去推动人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需要是人们主动的、由自己决定的改变和成长,而不应该是被迫的调整。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项目或服务必须从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出发。在福建,基金会强调需求导向的服务设计,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基金会更加看重过程,以及项目是否契合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了真正抓住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基金会往往要和执行项目的公益服务组织一起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探讨,并且不断试验、改进和项目迭代。
第二,营造有序的生态关系(2种关系)。之所以福建的公益氛围很活跃,是因为省内公益人之间有大量、广泛且频繁的互动。2016年以来省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其中,需要强调的是,非正式的互动关系是福建公益生态的一项独特优势,它对于生态的发展和维持至关重要。有的情况下,基金会可能需要有意识地推动一些非正式的互动转变成比较稳定的机制。比如,“福建公益沙龙”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置了秘书处,并且制定了工作计划;规范化之后的沙龙不仅影响力大幅提升,而且活动的持续性也得到了保证。总之,在推动生态发展时,基金会需要不断鼓励、支持和发展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协作并且搭建网络。
第三,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2种策略)。在活跃的几家基金会中,它们在支持行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实际上并不高。这些生态发展项目大多都是采取了联合资助、小额支持的策略。这种模式通过集中资源来进行较大范围的资助项目,灵活地回应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发挥出了小额资金的杠杆效应。对于基金会而言,此类项目模式具有经济实用的优势,它所需投入的资金量很小,也不会对机构整体的项目规划产生太大影响,而且还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项目指导:卢玮静 吕全斌 谭红波
项目实施:洪峰 周帅
报告主笔:周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基金会论坛官网预览
或在PC端下载本报告。
报告资助机构简介
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10月,由恒申控股集团捐资发起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是福建省5A级基金会;荣获“先进党支部”称号;荣获福州市“巾帼文明岗”称号;中基透明指数FTI全国并列第一。基金会紧密结合集团“创造美好生活奇迹”的企业文化,关注福建省内妇女群体、乡村学校教育、公益行业支持三个领域。
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2018年加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轮值主席。
福建省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是由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捐资发起,于2009年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公益基金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基金会整合集团内外各类公益慈善资源,以帮困助学、奉献爱心为宗旨,开展各类教育、救灾、扶贫公益慈善活动。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3月10日,是一家经由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4A级基金会,中基透明指数FTI全国并列第一,业务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公益机构与个人提供心灵滋养与专业支持,影响和支持公益机构的发展,从而促进公益生态圈的发展。
福建省高心灵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9月,是传统文化领域的全国唯一公募基金会。高心灵基金会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成立3周年,已经公益赠送出传统文化图书一百万册以上,并且举办有省厅政府盖章的结业证书的传统文化培训,培养了一批“有道、有术、有证”的传统文化师资。
排版 | 胡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