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亚:从把基金会“做大做强”到“做稳做实” | 鸿鹄学子访谈录
导读:
为记录和展现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困惑、思考和感悟,鸿鹄计划项目组策划“鸿鹄学子访谈录”。本期专访了鸿鹄计划2021学员、担任象山县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不满1年的张雪亚。
鸿鹄计划旨在陪伴秘书长走好前三年,成就基金会未来领导者。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了解、加入鸿鹄计划。
▲本文经嘉宾确认发布,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姓名:张雪亚
机构:象山县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
担任秘书长时间:11个月
每逢周末的晚上,一批可爱的“公益小天使”都会活跃在象山县的万达广场,令孩子们期待已久的“周末亲子跳蚤市场”如约而至,叫卖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知道,他们支付的每一笔钱都将用于资助贫困地区与自己一样正在求学的孩子。这场暖心活动背后的策划方, 正是象山县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作为秘书长,也是唯一的全职员工 ,张雪亚也时常热情上阵,陪孩子们在周末度过美好的夜晚。
*周末亲子跳蚤市场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0年9月基金会登记成立之初,张雪亚被委任为秘书长。初创的基金会和首任秘书长——年轻、有奔头、一往无前。
“当时我们都不太知道‘基金’和‘基金会’的区别,也不知道基金会需要全职人员”,为了帮助理事长胡耀之先生完成他“想要成立一家基金会帮助更多人”的毕生理想,张雪亚秘书长抱着助人为乐的心态,一脚迈进了基金会行业的大门。当时的她对基金会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层面,“以为一年做几场活动、发一些钱就可以了”。申请加入鸿鹄计划的时候,她的梦想是“把基金会做大做强”;而现在是“把基金会做稳做实”。她说自己除了坚持下去,还要坚持学习,“最起码坚持3~5年”。
过去的数十年,张雪亚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活跃在一线,她是“浙江省十大杰出义工”,也是“宁波市最美志愿者”。从最初的志愿者慢慢成长为象山县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会长、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现在的她已然能在基金会独当一面。扩展办公的场地和人员、摸索出一个品牌项目、做好合规争取公募资格……未来要做的工作满满当当,她的心也满满当当。
“知识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边做一边学”,十几年的光阴里张雪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成长和蜕变。不论是过去工作中的骨干培训,还是申请鸿鹄计划,并主动成为“鸿鹄日签”小组的成员,她从未轻易与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擦肩而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大旸基金会和张雪亚秘书长在过去相互选择,更无比期待能在未来彼此成就。
编者注:鸿鹄日签由鸿鹄计划学员发起,每天通过一张精美海报介绍一家基金会的精品项目,旨在拓宽鸿鹄计划学员的业界视野,促进项目合作。
#01
成长
CFF:您成为秘书长之前作为志愿者经历非常丰富,个人成绩也很突出,还获评了浙江省十大杰出义工和宁波市最美志愿者。您是从什么时候转为全职公益人的?能否分享一下从志愿者转变为全职公益人的经历?
张秘:首先非常感谢鸿鹄计划给了我这样一个分享的机会,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个人做一个总结。在基金会行业,我是一个年轻的小白;但是在志愿者行业,我可能算一个“老年人”了,因为本身也有十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从志愿者到全职公益人的转变,乍一听好像是个很短的时间跨度,但是实际上我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因为我是去年才入行到基金会。之前我都是比较自由地从事志愿服务,从2006年开始,我一直是在民间组织做志愿者,直到2015年我到象山县慈善总会担任了义工分会的会长,2018年被特招到慈善总会做副秘书长。成为全职公益人给我的成长有很多,各种内部建设、制度管理都要抓,跟现在成为基金会秘书长后要做的一些事情类似,我也是慢慢成长为全职公益人的。
当初做志愿是为了我的孩子。他小时候爷爷奶奶很宠他,我想让他体会一些人间疾苦,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当时我们这边有一个帮助特殊儿童的“爱心阳光家园”志愿活动,除了这个我后来又带他去敬老院做志愿服务,这对他触动很大。当时敬老院比较简陋,他回来后就说“妈妈等你老了我不会把你送到敬老院的”,因为他觉得这个地方太苦了。我一开始是周末有空了就带孩子去做,慢慢就变成了一个负责人队长,然后也开始做一些项目。
2016年,我设计了一个由社会组织立项的天使康复特殊儿童关爱项目。这个项目比较大型,而且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主要是帮助一些重病残障儿童,深入到他们的家庭。当年组织的180余场大小活动,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带队的,所以我把自己原来个体工商户的工作放弃了,2016年为了做这个项目也瘦了8斤,这也算“瘦身成功”。那时候也差不多是全职了,工作日8小时加上周末的活动,时间也基本都花在公益上面。
*情暖龟兹暖冬冬衣行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时学到了一些组织策划、资源链接方面的知识,也积累了一些影响力和人脉,这也是做公益带来的收获。后来当了义工分会的会长后我开始组建队伍,志愿者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好,就分类组建成了多支各具特色的队伍,让队长们带领他们去18个乡镇分片区做一些传统的志愿服务。我在慈善总会也学到了一些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项目建设的知识,用这些知识,也带出了几位队长。
CFF:您刚提到,初做志愿者时您还有自己本身的事业,当时去做这样的转变和取舍,是否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结?您的家人又是怎么看待的?
张雪亚:的确,花的时间精力比想象中的多。一开始组织一个活动, QQ群里说一下这星期我们去哪里,没空就不去了,比较闲散,但是到后来要做月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还有传统节日活动,后勤这块占用时间越来越多,比如接触了这个群体以后,会发现到了敬老的时间,老人们也等着我们去理发、做服务,他们也很孤单。要慢慢地有计划地去做这些事情,花费的时间精力非常多。
上次看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彭艳妮秘书长的文章《不学习,就灭亡》,我很感同身受。因为从2011年开始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参加市里、省里参加一些志愿骨干的培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原来做志愿服务还要学那么多,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队伍管理、项目运作方面的知识。做志愿者的感受就是我们是一个“铁打的营盘”,但是更多的是“流水的兵”,很多志愿者可能因为家事、或到后来觉得没兴趣,就离开了。这十几年来身边坚持下来的也并不很多,而留下来很多是常一起参与培训学习的同伴,所以我觉得做公益很需要学习。
现在我们基金会策划的活动,即便是那些偶尔报名参加的志愿者,我都要给他们进行一个活动前的简短培训。记得2016年做项目的时候,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们招募了两个退休老师去走访一户特殊家庭。老师们很善良,我们想家访效果肯定会很好。结果没想到她们习惯了老师的口吻,看到家里有点脏乱,就不停地跟帮助对象说这里该怎么整理、孩子好可怜、家庭很不幸之类的话,最后给了些钱,结果导致服务对象很不舒服,那天晚上他们就给我打了电话,说伤害了自尊心,让我们不要再去他们家,不要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多,虽然我们设计了很多志愿服务项目,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做了很高大上的样子,但是服务对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帮助也不一定适合他们,更重要的是要避免二次伤害。所以我一直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给志愿者做培训,时间精力花得多了,就变成一个全职的公益人。
虽然2018年才正式成为全职,但是其实之前有好几年也基本上等于全职,其他的工作慢慢也扔掉了,所以在这里也非常感谢我家人的支持。本来我做公益的初衷就是想身体力行,培养孩子长大孝顺我们、孝顺老人,知道人间疾苦。后来随着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家人发现我不唠叨了、在物质上的追求也少了,而精神方面更满足了;很多朋友也在电视上面看到我做的活动,还会跟我家人说 “做这个挺好的”,所以我们家人都是受益者。
*为百位困难老人送新年新衣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而且我孩子三年级的时候胆子很小很害羞,当时第一次去阳光家园,看到那些热情非凡的孩子们,他还怕哭了。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到后来会跟那些孩子们一起手拉手做游戏、教他们识字画画。初中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聊起,他说“妈妈我利用了两天中午的时间跟我一个同学聊那些生病的小孩、困难的小孩,又聊到他爸妈和老师的关心和家庭多幸福,我同学就打消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做公益让他看问题、看事情变得全面,生活作风上也变得节约,不乱买东西,还经常省下零花钱捐给那些患病的孩子。
我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做公益,忙的时候家人和爸妈也会抱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很支持的,因为他们都看到我做公益很快乐,没有从前的那种焦虑了,孩子无形中也受益。我身边有很多跟着的志愿者,他们的家庭如果不支持、家属有什么想法,我会让他们处理好再来,因为家庭不理解的话做起来会很累。我是挺幸运的,一开始用业余时间去做,慢慢发现很适合自己,然后就变成了一个全职的公益人。
#02
蜕变
CFF:您从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到基金会秘书长,这一身份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作为基金会的首任秘书长,能否讲讲基金会诞生的过程?
张雪亚:慈善总会在很多人心目中有一些半官方的属性,因为领导都是退休的老干部。首先我是慈善总会培育出来的,过去的学习的机会、活动的资金很多都来自慈善总会每年一定的支持。汶川地震时我们首次跟慈善总会合作,自发上街筹款得到了他们的支持。2018年的时候,总会领导跟我说要将义工分会设成部门,一致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我从一个志愿者队长成长到义工分会会长,都隶属在慈善总会下面。领导很看重,待遇也挺好,我当时也纠结了好一会,因为我觉得去上班了就不一样了,成为工作人员就不同于志愿者,服务观念也可能也会有冲突变化。但是更多人鼓励和支持我,我就接受委任了,而且在那些非常有管理经验的领导们手下学到了很多,完成了很多工作。
后来主要是自己身体原因做了一个手术,家人希望我好好休养身体,而且在志愿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存在一些限制和不适应,我就想我可能还是适合民间机构的这种工作节奏和状态。想明白了以后我就辞职了,打算先休养一段时间再看看以后的方向。
我们基金会的现任理事长胡耀之先生,早在很多年前就设立了“善行象山基金”和“大旸慈善基金”。他每年都会捐几十万用于助学和助困,我做的救助白血病病童的项目也得到了这些专项基金的支持。当时他通过朋友了解到我辞职在家,就很诚恳地约了一起喝茶聊天,他谈到他毕生的理想就是成立一个基金会,除了拿出最初注册的200万原始基金,他后续将捐出一两千万的红木家具、工艺品义卖,来做一个自己的基金会,当时听了心里挺感动的。其实当时我们都不太清楚“基金”跟“基金会”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基金会需要全职人员,就答应做起来。开始筹备后,才知道要全职人员,当时我肯定是最合适的人选,我就跟我家人做思想工作,我说这是理事长毕生的理想,他身边如果有合适的人早就做起来了;第二是我真心佩服他自己出钱做基金会,在我们象山也是首家民间的基金会,想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先做几年把基础打起来,慢慢地等基金会成熟了,让其他人接班做秘书长也可以。我家人看我身体恢复了也同意了。
这是我们基金会成立的一个小故事。
*生活中的张雪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3
“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CFF:您在课程作业中提到“想把基金会做大做强”,您理解的“好基金会”是什么样的?当前基金会处于成立初期,您最关心的是什么?未来三年有怎样的发展规划?您个人未来3-5年的职业/工作规划又是怎样的呢?
张雪亚:其实我刚接手时挺紧张的,因为没有接触过基金会。过去我只承接过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焕新乐园”项目;通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链接捐过款;也在旅行中看到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一些基金会的活动,但是对具体运作真的一点都不了解。没成立之前,我们以为很简单,由理事长出资,就开始筹备注册。我们的理事们,以及我自己对基金会的认知也停留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层面上,以为一年做几场活动、发一些钱就可以了。入行后就发现不止这些,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不如继续只做专项基金就好,不用成立基金会。
所以,我是进了这个行业以后才开始不断地去学习怎么做好基金会。而且很多志愿服务的同行听说成立了基金会,都说“如果是你在做,肯定会把它做好的”。我想,这也是大家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于是我就背负着这个使命和期待走进了基金会行业。
在基金会行业中,我完全是一个小白,因为我过去甚至连《基金会管理条例》都没看过。刚参加鸿鹄计划的时候,我还说“想把基金会做大做强”,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好傻好天真”啊。现在的想法不一样了,我们要先把基金会“做稳做实”,然后和理事会一起把资金池做大,日积月累才能把基金会“做大做强”,做一个“好基金会”。
基金会成立不到一年时间,我们现在是从两个方面去做的:一个是做好我们的项目,另一个是争取公募资格。因为志愿服务工作是我的强项,所以组建了志愿队伍,去做一些老百姓看得见的志愿活动。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有影响力的项目,所以还需要更有效地去推动,我们也把它列入了基金会的三年发展规划中。所以我还得坚持下去,最起码坚持3~5年。
学了鸿鹄计划的课程以后,我发现还要做自己的职业规划。我们过去做志愿服务是没有职业规划的,有空就去做,没空肯定是先忙自己的事情。现在就是探索学习,努力成长为一个专业负责的秘书长。因为目前大旸基金会就我一个全职,大部分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基金会要常态化运作,想做点影响出来,就要花精力去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边学一边规划,虽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鸿鹄计划会带领我们往基金会管理、职业规划那些方向去学习。
所以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幸运,当我刚开始做秘书长的时候,突然就有这么好的一个培训学习的机会。鸿鹄计划让我一下子就接触了全国这么多基金会的秘书长。而且我发现这些秘书长大多还是年轻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都比较强,同学们提供的一些资料给了我非常大的收获。虽然平时很忙,课程不会每天都听,但是我会认真做笔记,有空的时候翻一翻,可能某位老师的某句话当时没有理解的,经过实操,现在再看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鸿鹄计划的学习让我觉得我既然进入了基金会行业,就要做点有影响力的事情,把基金会做好。而且我们还有一个目标是向公募基金会发展,基金会做大做强,对象山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总之,不管是公募还是非公募,我们现在合规地去做,要做的东西非常多,我就慢慢学。
*大旸阳光陪伴项目,看望重症儿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CFF:您刚提到要朝着公募基金会的方向去努力,大旸基金会当前是已经在行动中还是仍在计划中?
张雪亚:目前我们基金会对外募捐的渠道主要是和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合作,通过腾讯公益等发布合作项目。而我们自身主要是做好合规建设和等级评估。我们刚刚召开的理事会,大家一起讨论分工,按照我们当地民政部门的评审要求,开始每个月做一次自评,看看目前能达到几分,未来又要达到几分。这也是在运用鸿鹄计划里学到的合规建设的知识,如果不是一家合规的基金会,评估没到一定等级,想争取公募资格那不是说大话吗?所以还是要实打实地去做这些。
鸿鹄计划让我找到了学习的伙伴和老师,结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我还专门给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的游劢秘书长打过好几次电话向他咨询,因为他们基金会的合规建设就做得非常好。一些具体的板块我们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和怎么展现,我也向他请教了很多。还有我们温州的青山慈善基金会的张炳钩秘书长,我也会经常向他请教学习。
有些发展规划对我们基金会来说可能一时消化不了,但是“合规建设”是我们可以慢慢做起来的。现在我们每个月的自评,把整个理事会都动员起来。因为我们理事会一致认同,首先要紧的工作一个是合规建设,第二个就是筹资。
平时理事会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筹资上,想把资金池再做大一些,吸引身边的企业家来捐款。因为光靠理事长和他个人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很多好的基金会它不是仅凭理事长个人和企业的影响力,而是靠自有的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更多的捐赠人,所以我们肯定是要往这个方面去做。
CFF:对于和理事会的沟通,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张雪亚:我们不是那种“理事们指挥,然后秘书长去做”的模式,我们都是互相探讨提意见,开理事会商讨,哪个意见合适就采纳哪个,这方面我们比较民主的。
随着新的理事加入,后期可能会有很多碰撞,那更是良性发展的需要, 在工作上面提各种建议和意见会碰撞出更好的火花,大家都是为了把基金会做得更好嘛。我觉得基金会这个舞台给了我们挺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愿意去做,就有实现的舞台。
CFF:能否和我们分享您在鸿鹄日签活动中的感受?看过了那么多基金会项目,您认为什么是“好项目”,以及如何做好项目?
张雪亚:做鸿鹄日签我觉得挺好的,因为我过去虽然做了一些项目,我们这边的服务对象也有需求,但是也都是把其他优秀的项目复制过来然后在我们当地实施,使这些群体受益。我对项目非常敏感,因为自己也是做项目出身,所以在做鸿鹄日签的时候,看到的好项目我都会摘录在本子上。有些项目平时我不太会去关注,但是加入日签小组以后,我肯定要仔细看它的内容,也因此学到了很多。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是在帮忙,到后来我就会很认真地看这些项目,也会在网上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然后再看看能不能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后做一些创新。
现在我们基金会的项目大都还是“大旸基金”之前的一些项目的延续,我们在项目的走访中做一些数据的积累,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手资料都比较齐全,包括和民政部门的对接。我现在在思考以后是不是可以发动更多的资源,活用到项目中去;是不是可以发起一些养殖培训、直播带货培训类的项目,但是我们现在刚起步也没那么快,可能3~5年后会摸索出一些好的新项目,然后再去链接一些优秀的资源把它做出来。现在我们做的这些传统救助类的项目没有影响力,因为资金、人员有限,只能是一点雪中送炭,做不到对服务对象有更大的提升和帮助,只能解决当前的一点困难。
CFF:好的项目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大旸基金会也有自己独特的筹款方式——红木艺术品义卖。之前您在鸿鹄计划学员的自我介绍中提到,“由于基金会目前还在筹备阶段,主要的工作是筹款”。半年过去了,您的主要工作有什么变化吗?
张雪亚:义卖是筹款的方式之一。但是需要拓宽筹款方式,网络也是重要的筹款渠道,我们助困助学的项目通过腾讯公益募捐,得到了很多不认识的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还有小额的捐赠,我们也吸收了多笔5000~1万元的定向捐赠,虽然流程繁琐一些,但只要把资金做得规范,也是个很好的方式。从去年9月份成立到现在,我们总共筹款大约130多万,其中理事长捐赠品义卖的款项有90多万,另外有一部分是通过开展活动筹款,还有我们的志愿者经常不定期捐款或月捐,一年下来已经迈出了原来单纯由理事长个人出资的范围了,还是蛮开心的。
现在理事会主要负责筹款,基金会以做好项目为主。当然,现在还是探索阶段,我们将不断思考做出自己的品牌项目。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是百姓能看得见的东西,不仅是把善款用出去,还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以获得大家的信任。所以我们这些工作都会最后落实到项目中去体现出来。
*大旸阳光助学项目,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CFF:目前基金会只有您一个全职,支撑这些大小项目的运作应该离不开广大的志愿者网络,您在志愿者管理、未来的员工规模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张雪亚:我们的志愿者是以小组模式划分的,有些跟了我很多年的资深志愿者,有带队能力的,发展为志愿者骨干,平常我不定期给他们做一些培训,活动之前作一个分工。我自己尽量有空也一起带队,因为我觉得不能脱离团队,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凝聚力和便于随时把握各方的需求。我们现在有20来名骨干,在保证有时间精力的情况下,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去带队承接各个活动。参加活动志愿者那是非常多了,都是根据不同领域的服务活动来招募。
因为我过去积累的经验,活动基本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筹划好,与各个单位的资源链接、报批流程基本上都我自己做。我们这次理事会上也讨论到办公场地扩大、人员招募的问题。理事长也考虑到后续要做大基金会,现在的人员和场地规模肯定是不够的,现在也开始物色人员,能做日常一些的比如档案管理、办公室内务、项目文案等工作。
很幸运的是,十几年来我县民政主管部门为我们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组织是非常的支持。比如我印象较深刻的是,当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上不太理解民间社会组织是干什么的,或者以为志愿者做公益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就会及时纠正那种认知,声明志愿者不是免费劳动力等等。同样,当去年基金会成立后,我们的主管部门对基金会非常支持和认可。对基金会在日常工作中的活动、财务、党建等工作都做了非常耐心细致的指导,我们有什么好的想法也都向他们请示交流。有时我们开理事会也会邀请主管部门参加,并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
#04
“秘书长有话说”
CFF:您最近最关注哪个行业话题或事件?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雪亚:最近我们关注的就是救灾,包括我也转发了基金会行业在发挥救灾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的一些报道,只有在真正听取了多方的反馈、深入了解了以后,才会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的听闻可能会存在偏差。我们也在探讨,在救灾领域基金会如何发挥优势。我那天还提出可以做一个救灾的信息库,避免浪费资源和遗漏求助信息,实际上我们理事长对这块也很感兴趣,因为我们象山的台风灾害也很频繁,他也想在救灾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昨天我们还谈到了共同富裕,我也在努力学,因为我现在还不知道我们怎么样涉足这个领域。有很多话题是知道的,但是最终能不能跟自己的业务结合,落实到项目中去,这方面还是有点困惑。凡是公益里能用得上的知识,我每天都会花点时间去看。包括最近社会工作的资格考试,我也一直在推荐我们的志愿者去参加,因为我觉得志愿者学习了社工知识以后,才能更好的用专业的知识去做专业的服务。我这两年也一直在看社工类的书籍,改变了很多认知,所以我会推动他们一起学习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的知识。
CFF:借此机会,您最想向所有的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们说些什么?
张雪亚:第一,不合法不合规的事情千万不能做,这是基金会发展的基石。公开透明和社会的信任非常重要,也是我自己很警醒的方面,如果一家基金会被大众质疑,整个行业的声誉也有可能被弄垮。
第二,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要多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很多知识和能力根本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收获的。
第三,就像鸿鹄计划的老师们说的,要成为一个专业负责的秘书长、要有领导力,必须受得了委屈,要有勇气、要坚定、要有恒心,还要打破自己、突破创新。我觉得有些知识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边做一边学,但是要坚定、要坚持下去,不然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了,坚持下来你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等过了几年发现自己真的把它做大了、做好了,也很幸福。好的基金会也不是一下就那么大、一下子做出名的,都是靠日积月累,这也给了我恒心、信心。
彩蛋:关于大旸基金会
象山县大旸公益慈善基金会于2020年9月登记成立,属非公募基金会,由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民营企业家胡耀之先生出资成立并担任理事长。
基金会成立以来,已实施大旸阳光助学、大旸阳光陪伴、大旸阳光助孤等帮助困境儿童项目。同时基金会开展一系列对困难和特殊群体的关爱活动,其中开展的“情暖龟兹暖冬冬衣”活动被人民日报转发。至2020年底共资助和帮扶困难群众500余人。
口号:日行易善,慈惠大千。
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弘扬“善行象山”精神,搭建公益慈善平台,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推荐阅读:
策划、策划 | 鸿鹄计划项目组
访谈、整理 | 吴晓婧鸿鹄项目
鸿鹄计划由国强公益基金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注册机构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于2020年共同发起,是为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量身打造的成长体系,旨在陪伴新任和后备秘书长发展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格局的卓越基金会领导者。
鸿鹄计划聚焦秘书长任内关键前三年的核心痛点和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导师陪伴辅导、社群共建共学、在线资源中心等一系列方式,助力秘书长建立思维框架、提升专业技能、开阔行业视野。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