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陀传》有声书76下 | 佛陀也会变老(下)

一行禅师 花雨满天生命家园 2020-08-22

佛  陀  传

Old Path White Clouds

 -76下- 



禮敬彼世尊、 阿罗漢 、正等正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 有声书由纭禾师兄朗读,点击播放,边听边读


1


一天,阿阇世王与他的妻子、儿子乌达衣巴达和母亲毗提醯太后一起晚饭。乌达衣巴达太子已经三岁,但因为大王对他甚为溺爱,以致他被宠坏了。吃饭时,太子要求他的小狗也与他同桌做伴。虽然这不是惯常所容许的,但大王这次也破例批准。感到自己似乎有点过分纵容儿子,大王对母亲解释说:“与狗同桌吃饭,我也知道是不大雅观。但小孩硬要这样,我也没他奈何。”

 

毗提醯太后答道:“你是因为爱惜你的儿子,才由得他这样做,这实在不足为奇。你可记得你父王曾因为对你呵护,替你吞下手上的脓液吗?”

 

阿阇世王记不起这件事,于是便请母亲给他说明。

 

太后述说:“一天,我们发现你的手指变得红肿,才知道原来在指甲下起了恶疮。你疼痛难忍,整天啼哭不停。你父亲替你担心,因此也不能入睡。他抱你到他的枕边,把你的小手指放进他的嘴里。跟着,他便把你的手指吸啜,以使你的疼痛减轻。他一直这样,替你吸啜了整整四日四夜,直至恶疮熟破。这时,他又把脓液吸去。过程之中,他仍不敢把你的手指从口里拿出,恐防你的疼痛未有全消。因此,恶疮的脓液他全吞下肚里。从这次的事件,你应该知道父亲是如何爱护你了。你现在让你的儿子与狗同食,也只不过是爱子心切罢了。我是非常了解的。”

 

大王突然双手抱头,走出房间,再没有回来吃他未吃完的晚餐。那夜之后,他的精神状况更趋恶化,他终于请戌博迦前来替他诊治。阿阇世王向戌博迦申诉他的悔疚与内心的折磨,又告诉戌博迦所有的婆罗门和教士都帮不了他。戌博迦只坐着,却一言不发。大王问道:“戌博迦,你为何不说话?”

 

戌博迦这才答道:“我只可以告诉你,乔达摩导师才是唯一可以帮助你的人。你去请示他吧。”

 

大王一时没有响应。后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但我肯定乔达摩导师必定对我仇恨。”

 

戌博迦不同意他的想法:“别这样想吧。乔达摩导师是不会憎恨别人的。他是你父亲的导师和好朋友,你去找他,就如同去见你的亲父。如果你去见他,你一定会找到内心的安宁,你应该可以因此而补救你所造成的破坏。我的医术远远不及佛陀的医术高明,他虽然不是一个受过正统训练的医师,但他却是医师中的医师,很多人都称他为‘大医王’。”

 

大王同意会对戌博迦的建议做考虑。

 

2


佛陀在灵鹫山逗留了几个月。他前往区内各修道中心探访,又答应到芒果园住一个月。就在这段时间,戌博迦安排了阿阇世王与佛陀的会面。


在一个月色优美的夜晚,大王乘着大象,在一列侍从、妃妾和毗提醯太后的陪同下前来。抵达果园的时候,四周一片寂静,大王顿时感到慌张畏惧。戌博迦曾告诉他,佛陀与一千个比丘同在这里居住,果真的话,怎会是如此悄静?会是对他故意戏弄,还是戌博迦给他埋伏的陷阱?他对戌博迦直问这是否是对他做出的报复。戌博迦大笑起来,他指向讲法堂那边圆窗透着的微微灯火。

 

戌博迦说:“佛陀和他的比丘,此刻全在里面。”

 

大王从大象上下来,进入讲堂,他的随从家眷都尾随而入。戌博迦指着坐在台上背倚支柱的人,说道:“佛陀就在那儿。”

 

大王被这集体专注的沉默感动。一千个比丘宁静地围绕着佛陀,就是衣袍的折动声也听不到。阿阇世王与佛陀仅曾有数面之缘,因为他一向都没有跟父亲一起参加佛陀的法会。

 

佛陀请他们坐下来。大王鞠躬后说道:“世尊,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曾在宫中听过你说话。我现在想问你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修行的果实,能令千万的人出家修道以期得证呢?”

 

佛陀问他有没有问过其他导师同样的问题。大王说,他曾如此询问过许多不同的导师,包括提婆达多,但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佛陀说:“陛下,今晚‘如来’将会告诉你正法教理的果实,一些可以在当下享用的果实,又可以在未来收割的果实。你不需寻求高远的答案,你只需要看清楚你手里持着的芒果。

 

“陛下,打个比喻。一个仆人从早到晚都要听随主人的意思,去满足主人的要求。一天,他问自己:‘我和主人都是人,为什么我要甘愿被他奴役?’这仆人决定不要再当仆人,而出家去当比丘。他过着贞洁、勤奋和专念的生活。他日中一食,修习行禅坐禅,在生活中的言行都表现着安详与尊严,他变成了一个贤德和受尊敬的僧人。虽然你知道他昔日曾是仆从,但当你现在见到他的时候,你会否对他这样说:‘过来,小伙子,我要你从早到晚把我侍奉,全听我的吩咐。’”

 

大王说:“世尊,当然不会,我一定不会用这种态度对他说话的。我会恭敬地对他作礼,给他供食,并会保证他受到僧人在法律上应有的庇护。”

 

佛陀说:“陛下,这就是比丘修行所得的第一个果实。他已从种族、社会以至阶级的偏见中解脱出来,他已重获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大王说:“好极了,世尊!请你继续说多一点。”

 

佛陀又说:“陛下,一个人的尊严只是第一果。一个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条戒律以能常住于平和之中。没有守戒的人,比较容易误入歧途,他们可能会犯欺骗、醉酒、奸淫、邪盗,甚或谋杀等罪行。这种种的行为,都会带给他们的身心可怕的惩罚,更会在被捕时被严刑处分。一个比丘因为守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和不喝酒,以及二百多条其他的戒律,这样他便可以比一般人容易实践心理上较自在的生活。这也就是另一个可以在当下享用的果实了。”

 

大王说:“真好,世尊!请你继续吧。”

 

佛陀说:“陛下,一个比丘只拥有三衣一钵,他从不会怕被贼劫,也绝不需要防夜盗。他可以随意地睡在树下,了无忧虑。从恐惧释放出来的自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这又是另一种修行所致的现受之果。”

 

大王感动得全身颤抖,说道:“很好,世尊!请再说下去。”

 

佛陀继续:“陛下,一个比丘过的生活非常简单。虽然他每天只吃一餐,但他钵里的食物,却是来自千百个不同的家庭。他不会追名逐利,他只用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别无他求。住在此种无拘无束的自在之中,便是此刻可以享受之果。”

 

大王又说:“了不起,世尊!请继续说下去。”

 

佛陀说:“陛下,如果你懂得怎样修行呼吸的觉察和观想,你便可以体验到修行大道的人的那种快乐了,那是禅修的悦乐。一个比丘观察六根以能降服心性的五种障碍——贪欲、嗔恨、痴迷、怠惰、怀疑。他专注地观察呼吸以能创造滋养身心的喜悦,这能帮助他在开悟之道上有所进展。感官上所产生的快感,绝不能与禅修而得的悦乐相比。禅悦能贯彻身心,消除所有的焦虑、哀伤与悲愁,使行者经验生命的奇真。陛下,这是当下可享受的最重要的修行果实之一。”

 

大王说:“太奇妙了,世尊!请你继续。”

 

佛陀继续说:“陛下,又因为一个比丘常住于正念而且坚守戒律,他便可以生起正定而洞悉万法。由于洞悉万法,他便可见到一切法无常无我之性,因而不再为世法所缠缚。他于是便可以切断所有烦恼的缠结——贪念、愤恨、欲求、懈怠、怀疑、身见、边见、妄见、邪见和误以为是正见的错见。断除这所有的缠结之后,这个比丘便可证得解脱和自在。陛下,解脱就是真正的快乐,而且是修行的最大果实之一。今晚在这里坐着的比丘,有些已证得此果。陛下,这是即生可证之果。”

 

大王赞叹道:“妙极了,世尊!希望你再多说一点。”

 

佛陀又说:“陛下,由于彻照万法的实性,一个比丘知道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是一不是多、不来不去。因为有了这样的了解,一个比丘便不再分别。他以平等心视一切法,全无障碍。他乘驾着生死的波涛,以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他给众生引见大道,以使他们能一尝解脱悦乐的滋味。陛下,能够帮助他人从贪、嗔、痴的迷宫中解放出来,是最大的乐事。这种快乐,是可以从现在伸展到未来的修行极果。陛下,在他的所有接触中,一个比丘都不会忘记要导人入贤德与解脱之道的重任。比丘不会党羽参政,他们只会为社会的和平、道德和快乐做出贡献。修行的果实并不是只为比丘所利乐的,它们也是国家人民可承继的利业。”

 

大王站起来,至诚恭敬地合上双掌,他说:“至尊之师!世尊!你用简单之词,却已把我燃亮了。你已让我见到正法的真正价值。世尊,你已帮我把破碎了的,重建起来;掩盖了的,重现出来。你又替我在迷失中找回正确的方向,将黑暗变为光明。我请求你,世尊,接纳我为你的弟子吧,就如你昔日接纳我的父母一样。”

 

大王俯伏在佛陀面前。

 

佛陀点头答允,他请舍利弗尊者教大王与王后念《三皈依文》。他们读诵之后,大王说道:“现在已很晚了,请容许我们先行告退,因为明早我还要有早朝。”

 

佛陀再次点头应允。

 

3


佛陀与阿阇世王的会面,对所有在场的人都有利益。大王精神上的折磨大为好转。那夜,他梦见父亲对着他微笑,使他感到以往所造的创伤都得以复原。大王的心性已全然改变过来,这为他的国民带来了无限喜悦。

 

自此之后,大王常私自往访佛陀,他再没有骑象前来,更不需要有侍卫同行。他就如他的父亲昔日一般,爬着盘旋山坡的精雕石级而上山。在这些会谈之中,阿阇世王向佛陀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当着佛陀面前忏悔他过往的罪行。佛陀就视他如自己的儿子一般,提醒大王要亲近贤良之士。

 

安居行将结束之际,戌博迦请佛陀让他出家成为比丘。佛陀接纳他的要求,并给他起了维摩维憍陈纳的法号,佛陀准许他继续在芒果园居住。这里已住有将近二百名比丘,也是佛陀在灵鹫山意外受伤后被照顾的地方。这儿的芒果树长得非常茂密,使精舍的居住环境十分怡人。维摩维憍陈纳比丘继续在这里种植草药,以供僧团的比丘享用。

连载中,敬请关注收听


(注:《佛陀传》中文版权归“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所有,河南文艺出版社出品。)


愿此功德种善根

累世怨亲同沾恩

由斯解脱诸苦恼

共证菩提度有情


......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佛陀传》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