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由世界观vs局限世界观:退煤无悔的争论

Editor's Note

能源学术界清流董老师的随想,站在中立角度看退煤。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别有董天 Author 董长贵

20204月,《自然-气候变化》封面文章为“Economic dynamic of coal phase out”,打开期刊内容一看,论文真正的标题为“Coal-exit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reductions outweigh economic impacts”(翻译:退煤的健康和环境收益超过经济损失)。在百度上稍微搜了下这篇文章,发现这个封面竟然参加了今年4月份《自然》杂志旗下封面照片的选美。下面附上这张封面照片(本人感觉并没有论文里的图2酷炫)。

 

 

言归正传,《自然-气候变化》这篇文章其实说的是各国“退煤”(煤炭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一选择总体来说会利大于弊;英文舆论世界里把这篇文章总结为“退煤”是世界的一种无悔选择(no-regret strategy)。文章中这个利主要指减少煤炭燃烧带来的健康收益和环境收益,弊主要指使用替代性高价清洁能源带来的消费损失。

 

应该说上述观点并没有多大的新意,毕竟我们都知道烧煤不好、但是煤便宜的道理。然而,作者一开始对煤炭收益的定位跟大多数文献相比还是有一定新意的。作者说道,煤炭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大家都知道,它确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是老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去劝说减煤并没有多大效果,原因是存在地区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搭便车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是全球收益,但是减煤的成本却是单个国家承担。因此,应该从减煤带来的当地收益来鼓励和劝说一个国家去减煤。

 

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考虑的外部收益是退煤带来的当地空气污染成效,而环境收益也仅限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提升;像减缓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收益不能作为重点收益来讨论。经过这样一界定,论文发现,退煤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仍然是(本地)利大于(本地)弊。用论文结果举例来说,退煤给中国在2050年带来的消费损失只有2050GDP0.7%,而本地两项收益却有2%GDP(见下图)。印度的利弊比例更加惊人!背后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目前煤炭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全球最为严重。



 

退煤真的像论文说的那样无悔么?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中国和印度还在大力上煤电项目?为什么德国退煤计划一再拖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经济学家Thomas Sowell在他1987年著作《A Conflict of Visions》中提到的两种世界观:自由世界观(Unconstrained Vision)和局限世界观(Constrained Vision)。我看Youtube视频底下有人评论说Thomas Sowell是个天才,现在觉着有几分道理。

 

自由世界观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并且人高度可塑,问题再难总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案;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笨、或者不道德,总会有更加智慧、更高道德感的人想出更好的社会政策来解决一个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个美好的未来就是感召人们和改变人们的最好利器。

 

而局限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私的、认知存在局限,并且人和制度很难改变。问题永远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在提出新方案时需要审慎、考虑过往和周遭种种,需要做出各种平衡和妥协,即使新方案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和遇到不可预期现象,因此需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有时不改变也是可取的。最终需要激励措施去激励或惩罚人,而不能从道德层面去感化人。


显然,《自然-气候变化》这篇文章持的是一种自由世界观:作者试图用无煤世界里的生命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来说服各个国家退煤。虽然这样做比持气候变化观点一派要更贴近实际,但是这样的文章也许也只能是摆在案头上看看,做不得实用。在真实世界和局限世界里,退煤涉及面甚广,可谓困难重重、阻力山大,远没有论文描述的那么简单。

 

这篇文章的结尾也提到了退煤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政府执行力堪忧、既得利益群体难对付、分配效应的处理和执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困难,但是作者们总体还是持乐观态度。他们举了2017年全球气候谈判时一些国家成立的后煤电联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的正面例子。一些国家自发组成这个俱乐部,宣誓要各自完全取缔煤电。有意思的是这个俱乐部里大部分是富二代,而且部分国家在加入前就已经不用煤电了。

 

就中国而言,退煤真的像论文说的那么好,也是一种无悔选择么?如果仅说煤炭去产能,这个还可以理解和接受,毕竟是多余的产能,但是退煤说的是减少煤炭消费。我国目前煤炭消费的大头是发电/热、炼钢、水泥、化工,大幅减少这些部门的煤炭消费、达到气候变化温升2度目标会利大于弊?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定的。当今世界各国中还充斥着电力、汽油和地铁稍稍涨价就有群众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活动。可想而知取缔煤炭何其困难?


那么,论文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这篇论文的作者使用的是一个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AM)叫REMIND,这个模型是德国波茨坦研究所(PIK)几十人团队多年努力奋战的结果。模型大体说煤炭作为一种能源形式可以被其他能源形式所替代,就是价格贵点;经济生产活动中能源作为一种要素也可以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就是产出低点。这样一来,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就要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一些(弊)。但这样做的好处是退煤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老百姓健康长寿和物种多样性提升(利)。论文最后通过各种换算,得出退煤利大于弊,是一种无悔选择。

 

对中国而言,退煤利大于弊的结论要出问题也只能是两种情况:一是利被高估,二是弊被低估,个人感觉这里弊被低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然而,退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能源替代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第一,替代能否可行?第二,替代了的后续问题如何解决?即使是替代的可行性问题也要分技术可行、经济可行和社会可行多个层面。虽然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迅速,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煤电成本水平,但是发电占比仍然较低,这背后可能主要还是搁浅资产处置的问题。这些一个个问题构成了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局限,不能像持自由世界观的人那样简单忽视掉或者靠理想感召来处理。


反过来,审慎的局限世界观会认为,如果一些国家提出了退煤或者减煤计划,那么说明这些行动计划对这些国家来说利大于弊,反之则是弊大于利。当然,比这更复杂的一种可能性是这些国家(决策者)的考虑是有偏的、策略性的,需要更加客观中立的评估和判断。然而,问题越复杂越难以说清楚谁对谁错,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再说,对全球有利的也不一定对国家有利,对国家有利的也不一定对个体有利。这些复杂性都是解决问题时需要深思熟虑的。

 

依此看来,持自由世界观的人和局限世界观的人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他们会在各自频道上永远争吵下去。这样的例子远不止本文所说的退煤无悔;看论文多了,你还会发现永远有人在说碳税是最佳的环境市场政策、远胜过可再生能源补贴;电价交叉补贴极大地扭曲了市场、需要立刻取消掉;政府干预你走开、且看市场交易风景多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