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强烈推荐,欢迎转发、扩散,文末附下载链接)
经济日报发布《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强烈推荐,欢迎转发、扩散,文末附下载链接)
阅前须知
1.网站或订阅号转载文章需隔天(发布时间24小时以后),且须明确注明作者与来源,不得改写,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2.没有特殊说明下,订阅号所有文章(包含月度索引、年度报告精选等)涉及下载链接只保存5天,请留意文章发布时间,逾期不候,请不要添加能研君百度云账号,骚扰后果自负。
3.需转发获取下载地址的情况下,请不要使用小号或者找下属/实习生转发,否则后台直接拉黑。
4.需转发获取下载地址的情况下,不满足转发要求请勿骚扰能研君微信,否则直接拉黑。
5.订阅号只提供简单关键词查询,请勿向后台发送消息,如需联系订阅号工作人员,请加ERR能研君微信垂询(添加能研君后请提供工作名片),后台不负责回复任何问题,骚扰后果自负。
2022年9月,经济日报发布《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在此分享给大家,欢迎转发扩散!ERR能研微讯微讯2022年下半年情报征订工作开催,需要请联系能研君微信。欢迎能源行业研究方面的从业者申请加入ERR能研微讯开发的能源研究微信群,请关注本订阅号,提供单位姓名(或学校姓名),申请添加智库掌门人(二维码矩阵第一行右)微信,智库掌门人会进行进群审核(需要提供工作名片或学生证),已在能源研究群的人员请勿重复申请,市场销售勿扰;群组禁止不通过智库掌门人拉人进群。
全文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稳步迈向共同富裕?如何让资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如何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如何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如何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问题既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期性意义的问题。
今年以来,聚焦五大热点问题,经济日报组成30多人的专题调研组,深入采访部委、学者、智库、企业,历经3个多月,形成9万多字的调研报告。经济日报微信公号今天推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上、中、下三篇,以飨读者。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上)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上)
一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放眼全球,一场空前的经济社会变革已然开启,“双碳”航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有那些真正洞见“双碳”目标下革命性变化和巨大潜力的国家,才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只有那些主动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的弄潮者,才能占得发展先机。观察工业革命以来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经历了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由增转降的自然过程。基于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早日达成碳中和”,始于人们对地球变暖现实的自省与自律,后来成为被各国政府重视的一致性行动。如今,全球承诺碳中和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了130个。再将目光转向我们自身。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上,推进“双碳”既是顺天下大势而为,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朱海鹏摄(中经视觉)
—推进“双碳”,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也越来越接近上限。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73%和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近70%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5%的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对资源不当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另一方面是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遇到了不可持续的危机。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从长远看,相对于分布极不均衡的化石能源,如果能够构建起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就将大大降低国际地缘政治对我国的影响,提高能源安全自主保障水平,对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具有战略意义。—推进“双碳”,是我国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双碳”时代,世界经济将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全球能源版图面临革命性重构。地球上普遍存在的风、光,抹平了各国在自然资源上的差距,未来能源利用的重点将不再是资源争夺,而是技术竞争。事实上,新一轮产业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欧盟提出2035年前要完成深度脱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美国也计划在氢能、储能和先进核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存和运输、氢能发电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具有优势,其目标是氢能利用的综合系统成本降低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水平。竞争远不止此,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潮下,能源、电力、材料、建筑以及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多领域将出现一系列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机不可失,我国必须迎头赶上,争创新优势。全球碳中和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低碳化将成为产业链新标准。仅以苹果公司为例,根据该公司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其原材料获取、零部件生产、芯片制造、产品组装等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将倒逼整个产业链形成新标准。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拿到“通行证”。—推进“双碳”,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高度同根同源,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与经济转型,是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未来,随着末端污染治理的技术潜力收窄,源头减排将对我国2035年乃至2050年重点地区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发挥更大作用。由此,推进“双碳”的行动,也是当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着力点。从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生态系统是碳汇的重要来源。推进“双碳”,将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间共生联系,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将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等多重协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向好”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罗建荣摄(中经视觉)
—推进“双碳”,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去何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诸行动。以此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那就是气候问题亟待解决,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达成的,需要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首先,与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继续保持刚性增长。其次,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短的有近40年、长的有70年,而我国只有30年。挑战更在于,我国经济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多年来形成的高碳路径依赖存在较大惯性。以能源结构为例,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达85%左右,燃煤发电更是占到全部发电量的62%左右。再看产业结构,世界公认的高碳且难减排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石化、水泥等占比过高。我国钢铁产量全球占比超过50%,水泥产量全球占比接近60%。即便如此,当前一些地方仍抱有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发达国家的经历显示,如果不考虑绿能替代效应,那么碳减排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服务业占比达到70%左右,或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时,碳排放开始达峰并下降。而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这两个结构特征还有一段距离。李福孙摄(中经视觉)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决策和战略抉择,它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好高骛远。我国碳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加快构建了“双碳”政策体系。我国拥有开发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我国能源禀赋固然可以说是“多煤、缺油、少气”,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不应再被轻视。后者不仅储量巨大,而且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风能、太阳能均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同时还有可观的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固废能源化等。技术进步、规模化经济以及行业竞争,推动过去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急剧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优势,并进入平价上网阶段。特别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历经40年追赶,我国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资金投入能力与市场规模早已今非昔比。以我国风电设备生产为例,在起步阶段的1997年,每千瓦成本高达2500美元,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2010年,降至700美元左右;2015年以后,进一步减至500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新能源产业优势不仅得益于制造与创新能力,还因为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支撑。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上述因素有利于在全球形成磁力场效应,聚拢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换道超车创造条件。段俊利摄(中经视觉)
显而易见,相对于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我国还拥有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晚,新增的工业产能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产能和绿色基建来实现,避免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锁定效应”。此外,随着以重化工业较快发展为重要特征的工业化接近尾声,诸如前些年开始,钢铁水泥等行业大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传统制造业碳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转入平台期,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并向各产业领域渗透,将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转型收益。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内在要求。当然,在这样广泛而深远的绿色转型中,一定要掌握好节奏,不能引起能源短缺危机,也要将能源价格保持在相对低廉的水平,既给百姓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便利,又使我国制造业继续在世界上保持足够竞争力。一场跨度将长达40年的硬战持久战实现“双碳”目标,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它既是一场跨度将长达40年的硬战、持久战,也是我们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的一场治国理政能力大考。实现“双碳”目标,尤其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中央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成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成为“1+N”政策体系中的“1”,其他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都在推进之中。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加强统筹协调为首要之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汇聚起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强大合力。推动能源革命是主阵地。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不能盲目追求“去煤化”。应加快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李盛丹歌摄(中经视觉)
抓住机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实现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迈过去的坎儿。在这方面,既要不断做大增量,也要逐步优化存量。做大增量,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优化存量,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技术为王”,是推进“双碳”的鲜明特征。谁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面,谁就将占得发展先机。要更好发挥体制优势,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让绿色低碳发展人才充分涌流。强化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进“双碳”离不开政策保障。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补齐基础短板,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技术等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的义务,是国际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的责任。我国要及时主动把握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机遇期,在开放中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及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提升在世界科技治理体系的软实力、话语权,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面对实现“双碳”目标这一世纪大考,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高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在“双碳”变局中开新局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中)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进这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驾驭局面、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几对重大关系,有力有序推动重塑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如何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也只有在更好发展中得到解决。碳达峰碳中和,表面上是气候和环境问题,实则是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不计代价继续大干快上,那么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无疑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是在绿色转型模式下,那么发展内涵、资源条件、商业模式、企业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都会相应变化,推进“双碳”和经济增长之间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旧模式转型期,思想认识也要与时俱进。若以发展的老套路看“双碳”,看到的就是挑战和阻力,行动上只会停滞不前;若以发展的新思路看“双碳”,看到的就是机遇和动力,干工作愈加积极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双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质是环境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过去一直认为二者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经济增长过程中会牺牲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有能力负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就可以改善环境。而在碳排放的维度,现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其中70%以上为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可以在低碳状态下起飞。
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国早就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束缚,即从过去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到后来相互兼容,再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事实证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反而创造了大量新的增长机会,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2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1130万吨。同期,我国GDP增长超4倍,实现95%的贫困人口脱贫,第三产业占比从41.3%增长到53.9%,煤炭消费比重从72.4%下降到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3%,居民平均寿命由72.9岁提高到77.3岁。
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可以更清楚理解“双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约1.6倍。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增长,我国汽车产销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新能源车背后是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产业就是负增长;有了新能源汽车,汽车就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正是“双碳”目标的驱动。
历史地看,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相当艰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把握节奏。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下好全国一盘棋
如何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牵一发而动全身,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需要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一意志坚定信心,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下好全国一盘棋。
一方面,坚持目标引领,强化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从国际承诺上讲,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目标,不是国内某个地区、领域、行业的个体性目标;从谋划部署讲,“双碳”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协同,不能各行其是、单打独斗;从推进实施讲,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另一方面,基层实践不能生搬硬套文件,必须创造性开展工作。
推进“双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基于客观情况和基本规律,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整齐划一,政策措施也应避免“一刀切”。
具体来说,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要巩固减排成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地区和资源型地区要把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下好全国一盘棋,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又要在关键处落好子。推进“双碳”,各部门各地方须心怀“国之大者”,敢担当善作为,努力在系统变革性中找到最优解,谋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高耗能产业发展现已成为“双碳”目标下的焦点问题,既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听之任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并不是要遏制其优化调整,应做到总量控制下的科学布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提出,要尽快优化高耗能产业的跨区域布局,做到全国一盘棋。加快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将项目配置到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事实上,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推进各区域要素禀赋深度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大有可为。东部及中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能耗总量大,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些地区在承接西电的同时,把一些高耗能产业有序转移到西部地区,将扩大西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能力。只要因势利导,理顺体制机制,东中西部地区低碳协同发展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也是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方法。从2010年7月开始,有关部门先后启动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减排与发展双赢的模式。实践表明,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成效高于非试点地区,而且越早开展低碳试点的城市减排效果越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将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经验。
积小胜为大胜
如何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前一段时间,各地积极推进“双碳”工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冒进的,脱离实际搞“运动式减碳”,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对正常生产生活形成冲击;有走偏的,把碳达峰当成“攀高峰”,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给未来发展留后患;还有跟风的,空喊口号,炒作概念,乱贴标签,热衷做表面文章。这些变形走样的做法,暴露了不善为、乱作为的问题,反映出一些人对于“双碳”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还不适应,心理上甚至存在着某种焦虑和恐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着内在逻辑。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碳中和是碳达峰的紧约束。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减排压力就会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难度就越大。我国采用的是削峰发展模式,而非“碳冲锋”模式,旨在尽量压低峰位,为实现碳中和创造更好条件。
我国推进“双碳”,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近与远、把握时度效,切实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时序关系统一于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打好这场持久战,既要坚定战略定力,又要讲究战略战术,以长远规划引领阶段性任务,以战术目标的实现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求真务实,把握规律,注重实效。马拉松不能跑成百米赛,不能以短期思维看待中长期目标任务。比如,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需从目前的不足16%提升到2060年的80%以上。问题的核心是化石能源如何平稳退出,保证退出时不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若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会事与愿违。要在近40年的进程中细化出阶段目标,持续用力。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十五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升至20%左右、25%左右;到2060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再比如,一些关键技术也需要设定窗口期,明确技术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攻关。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只要保持战略耐心,把握节奏,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终归能将大挑战变成小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当前,把该干的事、能干的事干好。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时期是关键。各方面应全力做好谋篇布局、夯基垒台的工作,为迎接拐点、开创新局做好准备。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须迎难而上,奋力攻坚,为实现削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积极主动适应碳中和长期愿景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和影响。从长计议、科学谋划,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严防高碳路径锁定,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我国推进“双碳”,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经验可以套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劲头,在边干边学、开拓创新中走向未来。加强理论与实践互动,逐步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规律,完善做法,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扩大战果。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关键少数”尤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接续奋斗推进“双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引领,又需要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政策支持、创新环境、社会氛围,推动全国实现共同目标。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用好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逾2000家,覆盖企业的碳排放量逾40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总体上看,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碳市场是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的一项制度安排。尽管纳入到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约束和减排成本,但碳市场也通过交易机制提供更灵活的工具,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履约。可以说,碳市场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约束,更有激励。按照中央部署,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建设,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
其次,切实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章立制,做好预期引导和基础工作,有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要加快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打好包括法律、规划、规则、标准、宣教在内的组合拳,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察考核,做好任务分解与落实情况的督察考核。
注意发挥好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比如,在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时,通过税收调节抑制不合理需求,研究以碳税方式约束高排放行为。以及政府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绿色低碳消费等。
与此同时,要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敢于打破利益藩篱,大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完善电价和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再次,政府和市场各有分工、各有擅长,要协调配合、协同发力,通过“两手并用”发挥出最大效能。
十几年前,我国以可再生能源促进法为依据,推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迭代进步,现已收到显著成效。以光伏发电为例,10年前尚需对上网电价提供高额补贴,现在已经可以竞争平价上网。实践表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有关方面积极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财政补贴须把握好时度效,企业发展终归要靠自身的造血机能。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满足巨量资金需求,必须进行市场运作,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创新驱动,技术进步能够有效降低绿色溢价,稳中有进促转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绿色低碳技术整体仍处于“跟跑”状态,绿色低碳重大战略技术储备不足。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牢牢抓住能源转型牛鼻子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nekx-IR2DBd0aCi_FbqZg
提取码:0m9d
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气候和能源内容特点及潜在影响
区块链行业新能源技术应用发展白皮书
央国企碳中和行动:绿色电力助力工业脱碳进程
右滑查看相关报告精选(往期)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2020
中国发电企业和世界同类能源企业对标分析报告2021(摘要版)
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21版)
右滑查看推荐行业研究报告,热卖中
二维码矩阵
知识星球:能源行业最新资讯、政策、分析、研究报告追踪(从业十年+能研君每日分享,限时优惠,每日不足1元)
能源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下个够(每天更新8~12篇,限时优惠,每日不足0.33元)
资讯、报告号:ERR能研微讯订阅号二维码(左)丨咨询、情报、专家合作:ERR能研君(右)
视频、图表号:能研智库订阅号二维码(左)丨ERR能研微讯头条号、西瓜视频(右)
欢迎转载 版权说明
ERR能研微讯 微信公众号:Energy-report
3.4万能源人都在看的订阅号,聚焦世界能源行业热点资讯,发布最新能源研究报告,提供能源行业咨询。
本订阅号原创内容包含能源行业最新动态、趋势、深度调查、科技发现等内容,同时为读者带来国内外高端能源报告主要内容的提炼、摘要、翻译、编辑和综述,内容版权遵循Creative Commons协议。
可免费拷贝、分享、散发,但须明确注明作者与来源,文章转发需隔天,不得改写,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