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心时代国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5点收到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无不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感悟心学智慧,超拔我们的人生。
王阳明说:“譬之树木,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再去种根。”他从小立志要做圣人,但他的老师娄谅先生对他说:“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王阳明将老师的教诲牢牢记在心底。他毕生苦读,直到中年时才悟出心学的真谛。欧阳修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说,人们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即使是聪明勇敢的人,也有可能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入困顿。需得扎稳根基,才能放开手脚,去伸展、去吸收。向着太阳,自由生长。林清玄说:“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仿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
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烦恼是污泥,只要心静,烦恼自然会消失。我们要懂得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醒。
有一次,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她的奖章,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奖章那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人生是需要静下来慢慢沉淀的。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物的本质就是静,只有静才能回归生命。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保持一颗静心。
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朝堂上遭到排挤,而他的父亲恰巧也在此时病逝。一时间内外交困。王阳明说:“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裂蚀,然后才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圣人的心,犹如镜子般明亮,不沾纤尘。常人的心,会有污垢杂质。需要狠心刮磨一番,才能看到原本的光泽。在他看来,一生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只不过是磨炼心性的一个过程。
忍得过困境、咬得紧牙关,坚持到底,才有机会东山再起。并不是每一块石头都能成为璞玉,也不是每一只贝壳都能孕育出珍珠。必须忍得住切磋琢磨,容得下心里的砂砾,才能闪耀宝光。《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敏的人,背着瓦罐去集市上卖,走在路上,一不小心,把瓦罐摔倒地上,全部摔得粉碎。孟敏头也不回,径直朝前走去。有人不解,追着他问:“你为什么不回头看一看?”孟敏说:“我看又有何用?前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遇到同样的事,我们往往很难如此头也不回,洒脱地放下。或消沉,或懊恼,或迷恋,或自责,都是因为放不下。能拿得起,是一种能力;能放得下,更是一种大智慧。
很欣赏这样一段话:“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忍耐、宽容、节制。做人的最高策略是:勇于斗争,善于让步。站着是做人应有的骨气,低头是必不可缺的人生智慧。”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跟过去郑重告别。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只有放下,才能面对未来。作家贾平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朋友有口吃,说话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了一个人问路,不巧的是这个人也有口吃,所以朋友一直一言不发地看着他。事后,贾平凹问朋友,为什么明明知道路却还是不说话告诉他。朋友答道:“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他。”
古语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一个人说出口的话,既体现了教养,也暴露了层次。说话正的人,开口时四两拨千斤,令人如沐春风;沉默时拿捏分寸,让人心生愉悦。他们知道界限,懂得分寸,适时沉默,事事得体周全,时时顾及他人感受,能最大限度与人产生共情。
行得正做得端,做人有尺,做事有度,凡事讲分寸、守底线,这样的人生才能张弛有度。同意的点个“在看”,也请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641256827@qq.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感恩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