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程回顾 | 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圆满举行

THUIAIL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 2022-09-14



清华大学法学院于2021年7月2日至4日举办了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以期为“计算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学位项目”吸引优质人才,探讨全面数字化转型时代“法律+技术”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本届夏令营共计收到227份有效申请材料,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86人经过简历筛选获得夏令营入营资格,最终有59名优秀本科生经过科研作业提交、成果汇报展示顺利通过考核。



一、开营仪式与主题演讲






7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开营仪式与主题演讲环节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丝敏副教授主持了开营仪式。高丝敏指出,计算法学项目自2017年以来就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名片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法律与科技交叉学科建设和复合人才建设的范例。高丝敏鼓励各位同学能够在夏令营期间积极参与并能够有所收获,并期待未来能够在清华园见到各位同学。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以《探索可计算的法律发展道路》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演讲伊始,申卫星首先对参与本次夏令营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参与本次夏令营的司法实务专家、校内各院系教师表示深切感谢,还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申卫星的主题演讲围绕计算法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发展态势、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学科的发展路径和法律的可计算发展路径等维度展开。申卫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便明确提及,学术发展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清华大学倡导的计算法学便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行法学与信息技术学科交叉的典范。总体上,计算法学主要包括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发的全新法律问题(Law for AI)、让新兴技术应用到法治建设之中(AI for Law)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法律问题的分析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简言之,计算法学具有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三大面向。而后,申卫星具体介绍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在校内跨学科平台建设、学术研究与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申卫星教授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背后所体现的不同可计算法律发展进路出发,介绍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在法律知识表示、司法数据利用能力、法律可计算建模、智慧司法程序创新、未来法律知识中心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的愿景,并向全体夏令营同学发出“让我们一起计算法律”的倡议。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与夏令营全体同学解读了《中国互联网司法发展的“时”与“势”》。首先,何帆对本次计算法学夏令营的召开表示祝贺。何帆的主题演讲主要包括中国互联网司法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或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何帆指出,互联网司法不仅涉及程序法所涵盖的在线诉讼规则,也包括法院如何在网络空间治理领域做出裁判和新兴技术如何在司法领域应用等具体问题。第一,互联网司法让司法程序实现“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自2012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的法院已经在互联网司法领域有了尝试。这对传统诉讼的亲历性原则与传统证据的实物性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视频技术发展与证据电子化已经为互联网司法解决了技术壁垒与理论障碍。第二,互联网司法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即“从3到305再到3500”。自2017年8月18日作为世界首个互联网法院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北京和广州两大互联网法院也相继成立。3家互联网法院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全程审理互联网案件的理论与实践。新冠肺炎疫情和法院繁简分流改革让305家试点法院能够在改革试点中引入互联网在线审理的思路与做法。今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第一个关于在线诉讼的司法解释,即《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该规则适用于全国3500个法院,推动了互联网司法的全面普及。第三,互联网司法让中国司法实现从“跟着跑”向“领着跑”的蝶变。过去,我们很大程度在模仿其他国家,并进行一点点探索。如今,随着互联网经济体量不断扩大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或暗刷流量等新兴法律问题层出不穷,中国法院在技术应用方面的理念与实践都非常超前。简言之,中国法院在互联网司法领域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第四,互联网司法还将进一步实现从简单检索到精准推送的跨越。当前,许多类案推送的数据库实际上还只能达到类案检索的程度,无法对一些相对复杂和概念多样的案件做到非常精细化的类案推送。因此,类案精准推送的应用将是未来互联网司法和计算法学需要着力的重要方向。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洪学军分享了关于《网络、数据、计算与互联网司法》的思考。洪学军首先表达了对夏令营成功举办的祝贺,并指出互联网司法体现了以互联网作为手段和以互联网作为对象的高度统一,而且还需要网络、数据和算法的手段和对象的高度统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互联网司法首先要从以“网上审”为中心转向以“网上案件”为中心,持续推进互联网审理机制变革为此,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异步审理模式,打造全国首个司法区块链平台,深化司法大数据平台的运用,从而进一步实现裁判职能与治理功能的融合,因应互联网时代的法治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司法工具智能化。其次,互联网司法要从内容治理转向算法治理并重,不断完善司法的治理规则。为此,杭州互联网法院始终接轨互联网规则,不断推进平台生态治理,激发数字经济市场活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在数字治理上实现了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再次,互联网司法还要从纠纷化解转向纠纷预防并重,以技术驱动构建网络纠纷预防法律机制。具体来说,这不仅需要通过个案审理实现对个别纠纷的定分止争,也需要通过裁判规则的提炼和输出,为某领域互联网的形态确立行为规则,甚至还需要构建预防性的法律机制,从而推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的双轮驱动。最后,互联网司法要从经验输出转向规则引领并重,并努力打造全球网络司法治理的中心,即互联网司法规则制定和纠纷化解的中心和互联网法治体系的司法文明传播中心。


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以《坚持以系统观念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充分激发互联网司法效能》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张春和首先对夏令营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而后结合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取得的经验。第一,以系统观念抓牢党建工作,聚合蓬勃发展之智。广州互联网法院始终强化院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建、队建、审判“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第二,以系统观念创新智慧诉服,凝聚司法科技之智。广州互联网法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耕科技融合的应用场景,构建成熟稳定的在线诉讼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一次都不用跑”的诉讼体验。第三,以系统观念推动审判工作,构建裁判规则之智。广州互联网法院聚焦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明确网络空间交易规则、行为规范和权利边界。第四,以系统观念破解执行难题,凸现善意文明之智。广州互联网法院以大数据思维推动信息技术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执行工作模式,着力打通当事人诉讼权益保护“最后一公里”。第五,以系统观念聚焦协同共治,释放多元解纷之智。广州互联网法院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为目标,以法院主导、多方共治、协同互联、自我成长为主线,不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努力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于晓虹副教授基于不同学科的视角,分享了《交叉学科视角下的计算法学研究》。于晓虹首先祝贺本次夏令营召开,并对同学们表示欢迎。于晓虹的主题演讲围绕计算法学的定义、计算法学研究的展开进路及其具体交叉领域做了深入探讨,并指出深度挖掘新鲜数据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知中国的司法实践,实现法律知识体系的本土化,从而更好地与一般性的前沿理论对话。首先,计算法学研究是结合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大数据混合研究。计算法学研究是通过全新方法、全新数据更好地识别法律的概念、事实、关系和理论之间的因果性与时序性,计算法学与法学的规范研究将在未来很可能实现兼容发展。其次,计算法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新生学科,但是具有非常深厚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具体来看,法社会学能从法律之外观察和理解法律,能让我们在行动和实践中考察法律;法政治学通过法律模型、态度模型和策略模型等不同理论进路研究司法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法经济学基于效率和资源配置视角探讨法律与人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交叉学科视角下的计算法学研究展开还是要基于法律的基本概念,根据全新社会事实和技术条件,生发新的理论假设,收集系统性证据,对各种理论价值进行可验证、可证伪的验证,从而推动全新知识的创造。以司法决策等基于行动者视角的研究领域便具有巨大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司法实践和法律运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知远副教授以《面向智慧司法应用的自然语言处理》为题向夏令营同学分享了法律科技研究的心得。演讲开始,刘知远介绍了本次讲座的背景和与法学院长期以来的合作。刘知远的主题演讲主要从法律智能的定义出发,并结合具体开展的各类研究工作,向全体营员分享了法律科技研究的诸多心得体会。法律智能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法律工作者提升工作效率,并为不熟悉法律的公众提供咨询服务。从专业上来讲,法律与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也同时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方面,虽然法律智能领域拥有大量数据,但是标注数据仍比较稀缺。许多数据很难应用到需要有监督数据或标注数据的任务上,而法律领域则以无标注数据为主。未来,如何利用无标注数据提升模型训练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律智能领域还需要非常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融入人工智能的法律任务中是开展法律智能研究的重要努力方向。实现第三代人工智能就需要将数据与知识充分融合,法律智能便是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具体来看,法律智能能够在某种程度实现数据驱动、知识指导或规则驱动的有机结合。一些预训练模型的建构与深度学习模型的融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判决预测等工作。此外,法律智能也能够有助于研究法学学术问题,如:如何判断和控制法官裁判的不公平或不一致的程度等。未来,法律智能还能为法律领域提供更多支持,希望更多同学能投身到AI for Law的研究与学习中来。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王钺副研究员在主题演讲环节作了《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变迁与数字化转型》为题的报告。王钺的报告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阐释,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时代变革背后的数字逻辑,即技术变革是如何影响如今产业格局的形成的。王钺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等不同的例子,深刻阐释了产业上下游中的合作关系,并指出数字化赋能增加了可观测性,增加了技术的透明度和可见性。但是,一些非技术因素可能会让数字化赋能的可观测性造成困难,这种困难尤其体现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中。因此,合理利用数字化转型所仰赖的技术手段则有可能解决这样的困局,并可能开启全新业态或产业格局。


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教授向夏令营同学分享了《网络流量劫持行为的法律分析思路》。崔国斌为同学们具体剖析了网络流量劫持行为中的具体法律问题,让同学们能够借此机会了解法律人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崔国斌介绍了破坏用户界面完整性的导流行为,并剖析了这种导流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指出评价这种导流行为的现有法律规定主要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和第12条。既有规定的主要问题在于:具体条款过于具体僵化,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原则条款则过于抽象,对于实践中个案的指导意义有限。然后,崔国斌又分析了相关法院判决是如何对相应条款进行具体化的,并指出未来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思路改进需要谨慎考虑服务商对用户界面享有的某种自然控制权的观点,而这种自然控制权的观点与网络空间多任务并行的运行机制并不相符,所以确定外界干扰或插件破坏界面完整性的外部性便显得尤其重要,即这有没有误导用户对产品或服务来源产生错误认识,有没有损害第三方利益,有没有破坏用户隐私或损害网络安全。



二、行业发展分享交流会





7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之行业发展分享交流会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召开。该交流会云集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平安银行、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华宇元典、清律律师事务所、幂律科技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律师事务所、法律科技企业的实务专家代表,他们分享了各自领域内的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云主持本场活动。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律师从行业视角分享了关于《如何在科技领域展现法律人价值》的经验和思考。熊定中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校友,参与了众多学术立法的课题研究,是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最高院重大课题的参与人,在众多媒体上也发表了多篇有关于科技互联网领域的专业文章。熊定中指出各位同学的工科背景对计算法学所指向的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如何体现法律人价值具有较大优势。结合具体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熊定中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万众创新的局面下,公司商业活动的形态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应的法律服务人员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法律人才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在新维度、新领域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即商业创新中的法律价值。而后通过实务案例和合规项目的分享,熊定中期望同学们未来能够真正掌握技术手段及其对应的法律含义,实现在科技领域中的法律人价值。


蚂蚁集团隐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分享了《知识大融通时代的个人信息》。李海英也是计算法学专业的校外合作导师,连续两年指导计算法学学生的实习工作。李海英通过《知识大融通》一书中描绘的未来社会需要科技与人文科学的交融,从个人信息保护切入,围绕技术、社会学、心理学、执法、企业等角度,讨论了新时代中对具有技术背景的跨学科法律人才的需求和必要意义。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政法事业部高级专家段智峰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简介》。段智峰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并从司法人工智能的背景、技术和实践展开,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最终指出司法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米坤分享了《法律AI在政法部门业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米坤在政法信息化领域有着二十余年的从业经验。米坤围绕法律科技和法律人工智能、华业法律科技的业务员成效,以及法律科技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通过法律科技中的15个典型场景向同学们分享了法律AI在政法部门业务工作的探索、实践和未来趋势。


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法务专家、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熊涛分享了《数字经济时代,法律人才需要哪些核心能力?》。熊涛通过与同学们在线互动性质的分享,结合在工作中的经验,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向同学们分享了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法务人的特质、阿里巴巴的人才观和培养体系,以及互联网法务所需具备的核心技能。最后为同学们提出了中肯和宝贵的建议。


平安银行总行政府金融部数智政务负责人刘珊珊分享了《法律科技在破产实务中的实践应用》。通过介绍平安银行参与的智慧司法建设的具体情况,以破产实务为例,详细介绍了智慧破产管理平台的服务及其成效,指出在实务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刘珊珊认为,在未来的法律发展长河中,法律科技将是法治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最大程度确保客观、提高效率,实现真正的公平,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来协同共建。


北京幂律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天扬分享了《AI如何审合同?》。张天扬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和博士毕业生,毕业之后就投身于法律科技行业的创业之中。张天扬首先介绍了幂律的发展史。其次通过产品演示向同学们分享AI审理合同的流程,通过对全过程的分析,向同学们介绍AI背后运作的逻辑,以及数据标注和各类算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让同学们了解法律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程度以及计算法学的优势。

各位行业专家分享完毕后,对于营员们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回应。至此,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夏令营行业发展分享交流会顺利结束。



三、学术专题讨论





7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之学术分组讨论环节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学术分组讨论分为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兴法律问题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包括法律要素与当事人关联性分析、民间借贷案件法律要素识别、裁判文书切分与要素抽取工具设计与开发和民间借贷诉讼数据可视化等内容;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兴法律问题则主要包括可计算法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发展基础理论、平台数据如何进行权属分配的社会现实问题、技术和法律如何协调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规范、算法可解释性治理的制度设计问题和互联网平台之间进行互联互通的争议问题辩驳等内容。总的来说,同学们通过积极讨论与思考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投入程度、专业素养,以及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潜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法律要素与当事人的关联性分析”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在面对真实场景数据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组共有9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计算法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姚峰担任主持人。在本次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精心准备了讨论材料,对任务定义、数据分析、模型选择和效果展示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讨论。参与讨论的同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一部分同学将该任务定义成MRC 任务或者文本匹配任务,另一部分同学将其定义为NER任务,并且针对不同的任务定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同学们针对各自数据分析和模型设计过程中的痛点展开了深入探讨,对于法律场景下的技术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民间借贷案件法律要素识别”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在面对真实场景下的法律数据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组共有13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信息工程科研助理王晨璐担任主持人。在本次讨论环节中,同学们充分展示了投入程度、专业素养、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在对任务理解的部分,将问题视作命名实体识别还是多任务多标签分类问题,进行了不同的看法和交流。针对数据不平衡、长文本处理、模型优化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工作,针对其他同学的研究思路、方法模型进行了积极的提问,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分享,对技术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裁判文书切分与要素抽取工具设计与开发”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工程能力。该组共有8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计算法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庆泉担任主持人。在解题展示环节,同学们对裁判文书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代码中体现了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同时,同学们对各自的解决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在集体讨论环节,针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针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如何利用裁判文书开发法律科技应用的问题,同学们基于现有研究和专业背景,从法律工作者和公众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需求的法律科技应用。

“民间借贷诉讼数据可视化”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工程能力。该组共有6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计算法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少春担任主持人。在可视化系统展示环节,同学们在对于数据的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时空可视化、关联度分析可视化、实体关系可视化等可视化技术,对于民间借贷逾5000份半结构化数据的内在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不仅挖掘和分析出数据中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也通过与法律知识相结合,尝试探讨了法条与案情关联性、涉虚假诉讼的数据特征等更深层次的结合点和思考方向。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同学们针对各自数据分析和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痛点展开了深入探讨。对于法律需求的判断标准、法律可视化任务的定义、可视化技术如何赋能司法等方向性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此外,针对一些技术细节,如案件发生时间和审理时间不一致的处理、涉案金额的判定、标签关联性的挖掘方法等也有更为细致的讨论和分享。总体而言,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思考,充分展示了各自的专业基础与思维能力。


“平台数据如何进行权属分配的社会现实问题”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该组共有5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旭博士担任主持人。同学们结合对数据本质状态的理解,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对不同数据主体利益的评价,对数据争端相关案例的观察等方面,从平台数据能否构成权利客体、平台数据权利的性质如何、平台数据权利如何分配、平台数据类型对数据权属分配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对平台数据如何进行权属分配的社会现实问题轮流进行了展示和讨论。最后,杨旭对每位同学进行了提问和点评。


“技术和法律如何协调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规范”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该组共有该组共有7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计算法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石玉珍担任主持人。同学们从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痛点切入,探讨了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界限与路径,并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于如何利用联邦学习、差分隐私、安全多方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更有效地保障个人信息权益。同学们认为,“去标识化”与“匿名化”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楚,应当进一步明确实现“去标识化”的技术路径。在不同的场景下,“去标识化”的具体含义可能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场景作进一步的明确。应当充分考量隐私计算技术的局限性,避免对于技术的单方依赖,需结合成本收益分析为各方主体设定恰当的义务还有同学结合自身的技术背景,综合应用区块链、同态加密、差分隐私等技术,提出了医疗、数据交易等特定场景下初步的隐私计算解决方案。


“算法可解释性治理的制度设计问题”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该组共有7位营员参与,由北京科技大学张凌寒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同学们通过自我展示、互相点评与自由讨论三个环节,对算法可解释性制度的必要性、算法可解释制度的范围与对象、算法可解释制度的内容,以及推荐算法、美团骑手路线规划算法、量刑算法等多个场景下算法可解释制度的具体设计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同学们阅读了相关法学的文献材料,结合自己的理工科背景知识,对该问题展开了具有文理融合特色的学术交流。同学们认为,算法可解释性的治理架构不仅仅是对于受到算法决策主体可主张的解释权问题,而是从事前的算法设计、事中的数据访问、事后的具体决策解释等多个时间节点上对设计者、控制者、使用者等多个主体的治理。数据与算法解释的关系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有同学提出应将算法解释下沉至数据解释,甚或直接作为算法解释的核心,也有同学提出反驳认为算法决策解释更应偏重于权重设计与目标的解释。同学们敏锐地发现了技术标准在算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同学提出了在算法设计层面就以技术标准要求其进行具有“可解释性”的架构设计。在内容优化、目标优化、场景优化的方案,也有同学给出了自己“模型卡”的设计方案,增强用户可视化理解算法决策设计。


“可计算法律的科学研究如何发展基础理论”互联网平台之间进行互联互通的争议问题辩驳”两个专题的学术讨论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两组共有2位营员参与,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云刘云担任主持人。两位同学以较大的勇气分别选择了这两个并不热门、但是理论很深的话题。对于可计算法律的实现路径,选题同学定义了可计算法律工具的地位、目标、处理对象,同时对法律可计算面临的问题,最终提出了理论上的解决办法。选题同学认为,可以优先选择简单、规则明晰的领域进行可计算模型建构,在数据上需要构建数据要素和结构化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任务采取代码驱动和数据驱动的不同方法,系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良好的评估标准。对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争议问题,选题同学做了“互联网平台数据垄断问题治理研究——始于协议互联互通方法”的研究报告,同学提出:互联互通的原始定义是“可以让计算机一起工作”。四种互联互通的方式的区别在于平台之间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标准化的程度越大、对经营者自由的影响也越大,但同时对垄断行为的打击也越大;标准化的方式不同,经营者自由被影响的方式就不同,垄断被治理的领域也不同,此处并不存在一个最优解。同时认为,互联互通问题并非想要找出所有处在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而是只找出几个最为突出的企业,对其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要求;尽量谨慎的选择“数据守门人”企业,这也有利于减小对经营者自由的影响。两位同学还分别对对方的讨论做出了评议,并给出了完善的建议。


学术专题讨论环节共有59名营员通过提前准备讨论材料,完成自我展示、互相评议与自由讨论,并在各组主持人的引导下推选出小组代表进行下午学术成果集中展示汇报环节。



四、学术讨论集中展示&在校计算法学学生交流会




7月3日下午,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之“学术讨论集中展示、在校计算法学学生交流会”在线上召开。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云、2019级计算法学硕士生代表、2020级计算法学硕士生代表、夏令营全体同学线上参加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级计算法学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石玉珍主持。


首先,9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使用PPT演讲的形式汇报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各组同学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前期自学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本组选题进行充分分析与探索,能够较好地把握法学与现代信息科技的结合点,体现了同学们在计算法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潜力。


其次,2019级计算法学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李天烁、张子谦、杨浩以及2020级计算法学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甘雨丰、姚峰分享了自己入学以来的经历与感悟。在校生代表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实习机会、科研方向、校园生活等,并真诚地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切身体会。


再次,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云进行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方向全日制法律硕士项目的宣讲。刘云分别详细介绍了本届计算法学硕士招生的基本情况、为什么举办计算法学夏令营、为什么设立计算法学方向全日制法律硕士学位项目、计算法学项目的培养方式、修业年限和学分要求、法律硕士通用必修课、计算法学特色课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八个方面,使营员们得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计算法学专业。而后,各位同学在师资力量、导师选择、学科融合等方面积极提问,刘云和各位在校生代表一一进行了针对性的解答。下午的学术讨论集中展示、在校计算法学学生交流会顺利结束。


最后,申卫星总结道,计算法学学生应当同时具备计算的思维和法学的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法律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融合不是机械地混合,而是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计算法学至今仍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计算法学中获得成长与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充实、塑造计算法学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五、夏令营营员成果汇报





7月4日上午8:30-12:00和下午13:30-15:45,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之成果汇报顺利召开。共计59名营员按照选题被分为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裁判智能辅助算法、前沿法律技术问题、前沿技术法律问题、法律自然语言处理等五个组,营员们通过PPT演讲的形式向评委老师展示了自己对于计算法学领域某一具体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评委老师做5分钟提问交流。


向下滑动查看详情



该环节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前沿新兴问题的敏锐度、问题意识及其解决能力、交叉学科研究潜力、科学思维能力等。营员们的选题和研究方法新颖,论证科学合理,充分展示出交叉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来自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计算法学教研室主任王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赵精武,阿里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晓力,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云、杨旭、章颖、刘迪,法律信息工程科研助理王晨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吴玥悦、研究生王聿中担任了汇报考核组的评委,认真听取了营员们就计算法学相关内容的研究报告,并进行了提问与交流。



六、计算法学夏令营结营仪式





7月4日下午16:30,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之结营仪式顺利举行,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云主持。在结营仪式上,各组评委代表都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出色表现,并基于不同视角向各位同学提出恳切建议。


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章颖点评指出,同学们一方面能够集中讨论数据安全法项下的法律与技术,能够就隐私计算等具体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法律问题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能够就个人信息保护的场景化提出思考,并对其表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较强的技术解决能力。但是,这些研究要进一步引入计算思维和法学方法,并就特定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进行深化,而且还要对技术手段应用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和法律责任及其救济进行思考。最后,章颖也建议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计算思维与方法,从权利义务、法律关系和价值衡量等角度来尝试解决各种治理问题。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信息工程科研助理王晨璐首先感谢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并完成夏令营所要求的各项课题任务,并点评指出,同学们在技术应用方面完成度相对较高,能够满足一些实际的应用需求,但还需要对如何从技术视角理解法律和如何解决某个法律问题作出回应,从而更好地达到技术与法律双向赋能的效果。


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计算法学教研室主任王燃点评指出,本次计算法学夏令营的营员选题本质上反映了我国计算法学学科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更反映了我国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趋势。而且,这些选题反映了同学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交叉研究能力,甚至展现了较大的创新性与新颖性。


阿里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首先对同学们任务理解与实现的能力表示了认可,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期许。首先,司法行业的自然语言处理一定要着眼于法律行业所要实现的目标。其次,具体目标任务的定义非常关键,很可能影响最终的实现效果。再次,培养动手能力永远是最关键的。复次,研究的前提是要对数据有充分又清晰的认识,切忌直接将数据直接放到模型中输出结果。最后,计算法学的着眼点一定是在怎么样更好地结合法律知识来完成计算机技术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何将法学任务定义成计算机任务、如何探寻人工智能的边界以寻求与法律的平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作总结发言。申卫星感谢参与本次夏令营的司法实务专家、校内兄弟院系教师、兄弟院校老师以及实务界的合作伙伴们,夏令营不仅起到人才选拔的作用,也为大家搭建了学术研究交流与能力提升的平台。回顾历届夏令营以来的发展,申卫星指出大家对计算法学的概念、立法发展、产业发展以及技术突破都有了迭代性的全新认识。这也能够反映在同学们在本次夏令营汇报中所展现的强烈问题意识和报告内容的深度上。所以,申卫星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法律思维与技术紧密结合,非常欢迎同学们报考清华大学法学院,更希望本次夏令营能够成为大家未来共同成长的重要起点。


(部分截图)

本次夏令营中,共计59位参与成果汇报展示的营员均顺利结营,其中26人获评“卓越营员”称号,31人获评“优秀营员”,2人获评“合格营员”。


至此,为期三天的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顺利结营。通过主题演讲、学术讨论、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等形式,来自众多国内高校的营员们对计算法学的内涵和学科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为计算法学项目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与研究基础。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公众号

实时获取“计算法学”新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