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无用之用为大用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

                                     

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儒家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作是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强调在学习中体悟。体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就包括实践之义,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在体悟时,儒家还非常强调面对不同的个体要有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哪怕是可以普遍适用的东西,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处理。


中国哲学强调在实践中体悟,而不是纯理论的推理。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义,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万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内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规范外在之物。王阳明通过格物来印证自己内心之理的正确性,他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对万物的认识都离不开心中之理,反过来,对万物的认识可以检验自己的心中之理,这就是“致良知”。

《传习录译注》


“古人之学,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张栻集》卷一),诚意是勿自欺,通常的说法就是慎独,自己不欺骗自己,当然不能去欺骗别人,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要做到“不欺暗室”就可以被称作正人君子了。诚意让你的心不起邪念,破除虚妄的念头,意诚了,心就正了,“正”是平正、中正之义,达到中正平和是最好的状态。《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整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不管是内省还是外求,都是要正心,保持中正平和之心,这对天地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来讲,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过程,修身是将其付诸实践,而不只是理论的探讨。中国古人讲的修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既要通过学习了解各种道理,也要下学“人伦日用”。子曰:“下学而上达。”(《论语·学而》)上达必须下学,修身是把上达和下学结合起来的环节。


庄子祠前的对联——至文原不朽,大用岂无功


庄子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最终还是要归结为有用。无用之用是指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具有指导性、宏观性。我们常讲哲学是“无用之用为大用”的学问,它可能没有可操作性,但它有指导性,能让人们明白事理,做到融会贯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无用”有“大用”是没问题的,但是不用,无用也发挥不出大用。


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的、他人的,我们要去学习吸取,但更多的是自己要在实践中去学习、体悟,要做有心人,不仅要用眼、耳、鼻、舌、身去读书,更要用心读书,对看到的、听到的多用心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固定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历史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要去找适合自己的修身方法。


在近代,有很多民间的、我们不太熟悉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也应该受到重视。我觉得有两位值得学习,一位是王凤仪,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民,但他结合了儒、释、道思想讲国学,提倡人的孝行、为善,在东北民间有相当大的影响。


段正元


另一位叫段正元,他是一位道德实践家,虽然没什么名气,也没有身份地位,但他成立了道德实践会,在民国时期遍布南北。他倡导生活实践,他对道德有如下解释:“道者,路也,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万物所各具也。”即道是天地万物共同经由的道路;德是天地万物各自的特性,我觉得他对道德的解释是最准确的。他根据这一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读书万卷,不如知道一言;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的口号。现在一些人埋头读书、著书,但读书是为了积累资本,著书是为了谋取名利。可以说,这些人急需段正元的道德实践思想,尤其是“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更为可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认识到的道理要落实到实践上去,身心合一、身体力行。我反复强调中国的哲学是体悟哲学,结果落了一个外号“楼体悟”。我认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但是也不能只埋头苦干,还得有悟,所以说体不离悟,悟不离体,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总方向。


我们学什么都不要把知识当作死的对象来学,把知识对象化、固定化,与自身的为人处世不发生直接的关联,我想这样的知识是无用的,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所受用,要对自己、他人、社会有所受用。我们该怎么做?我认为,要从自身做起。先学先得意,先学先有体会,能够影响、感化多少人,就去一点点地向四周发散。国学院培养的学生,就像大海中的小石子,我希望这颗小石子丢到大海中能够把波音不断往外发散。


现在要把基础打好,对哲学有个真切的体会。如果要用西方的哲学研究中国的文化,也不是不可以,也需要有这样做研究的人。但是,总的倾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体,就有悟;有悟,就要体;有知,就有行;有行,就要知。体悟和知行要统一,悟了,就要去做。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有所受用。

 

(本文节选自《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

《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

楼宇烈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603-5

30.00元



本书是楼宇烈教授六十余年思想精华,来自北京大学火爆的中国哲学大课堂。哲学给人的印象是艰深难懂的,但是经过楼宇烈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变得亲切灵动。楼先生醍醐灌顶式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培养大众的哲学思维方式,构筑中国哲学的宽广知识体系。本书是大众学习中国哲学的必读佳作。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伯鸿微店购买作者签名版(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往期推荐

方圆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正式发布

刊界

人文经济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C刊最新目录

书简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概览(大学出版社 1)

数迹

C刊公号热文——教育学和心理学(7-9月)

观点

学派、门派还是流派?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智汇

国家高端智库系列报告出版概览(一)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扫描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