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三大问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Author 刘跃进

本文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刘跃进先生。


◆ 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政治站位问题

◉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首先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要有全局的政治意识。

◆ 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思想引领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学术的方式,提供有创造性的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传播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 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学术突破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支点:第一,社会科学必须关注社会。第二,人文学科必须关注人文。

◉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最终还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探索中国式的学术道路。
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我们的学术如何得到社会的理解,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表达与传播至关重要。

◉最好的教科书应当是一个时代学术的总结。


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三大问题

刘跃进

  //  

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2年10月23日)上的发言

过去三十年,我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先后担任《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等刊物的主编,一直在思考如何办好刊物的问题。这里,我结合办刊工作,谈谈学习党的二十大文件精神的体会。

1.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政治站位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昭示着中华民族已经进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车道。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综合实力的现代化,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并轨前行的现代化。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进步,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度介入国家的发展洪流中。应当说,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刊物肩负着引领思想潮流、提升学术水平、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使命。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学术问题的背后,有着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政治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刊物绝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的同盟体,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思想的摇篮,是时代的鼓手,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办好这类刊物,首先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要有全局的政治意识。

《中古文学文献学》


2.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思想引领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学术的方式,提供有创造性的思想。一个严肃的学者,一份学术的刊物,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如果缺乏思想的创造,那是没有生命力的。无论什么行业,思想总是最重要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两个结合”中激发了民族的创造伟力,强化了民族的四个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长久、更深沉的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传播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在这个领域,有两个重要分支,一是社会科学,一是人文科学。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话,那么社会科学偏重于硬实力,直接面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战场;人文学科则是软实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要求提供有创造性的思想,则是共同的目标。

《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


3.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学术突破问题

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我们聚精会神求发展,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经过几代的人辛勤努力,我们对于发达国家的观察视角有了重要的变化,从仰视到平视,从倾慕到自信。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最初阶段,我们积极引进国外学术文化思想,努力尝试各种学术方法。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尝试已不新鲜。环顾四周,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学术竞争。一段时期内,我们失去了曾经的榜样,需要自己探索前行,如何发展?如何突破?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那就是走中国式的道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我们的学术发展才会有生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任务才能如期完成。

刚才几位专家都谈到,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瓶颈期。学术论文有一种浓厚的八股味道,为学术而学术,脱离社会,脱离民生,大家无所适从,找不到突破的方向。在很多方面,国家亟需我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跟进的动力。很多学者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说自话。这个问题,大家感同身受,认为需要面对,必须解决。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支点:第一,社会科学必须关注社会,没有社会关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第二,人文学科必须关注人文,没有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最终还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探索中国式的学术道路。

在实际办刊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譬如,主动设置议题与被动等稿,涉及制度性捆绑与自主性发挥的矛盾;专栏设置与刊物定位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与学术表达的大众化问题。如此等等,都需要深入思考,积极解决。

选到好的稿件,是每一位编辑的期待。这就需要与作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好的选题。选题很好,如果急于求成,又变成了一种应景文章。譬如笔谈,就很难避免这个问题。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作者做长期的思考、积累和写作。因此,这类选题,需要编辑长时间的跟踪。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要有学术视野,更需要有学术的耐心。

一些栏目的设置可以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同时要保留一些常设专栏,起到学术引领性作用。不管是文史哲,还是政经法,每个刊物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常设栏目上。抓好栏目设计,可以形成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问题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术研究确确实实有走向小众化的趋势。最近一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种情形得到极大的改观。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我们的学术如何得到社会的理解,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表达与传播至关重要。有效的传播方式,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不必说;而更好的表达方式,则需要广大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现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八股气息外,还有一种平庸的教科书色彩。教科书当然很重要,最好的教科书应当是一个时代学术的总结。比较蹩脚的教科书就是分门别类、四平八稳,没有个性,没有生命。为了更好地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可能需要放下身段,努力探索,寻找一种活泼的、流畅的表达方式,让本应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活起来。这可能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

《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

作者简介

刘跃进,195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


往期推荐

观点

何为人文经典

书简

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数迹

多维看文摘(2019—2021)

刊界

学术集刊的“商务”方阵

方圆

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及金句中英对照

智汇

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第一辑)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三大问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