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本文原载于《出版广角》2022年第6期,作者为张蕾、何云峰。

◉ 同行评议是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标准配置。学术期刊发表之所以必须引入同行评议,主要是从知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第一,学术发表中引入同行评议是国际学界的共识。

第二,从同行评议的目的来看,同行评议作为一种学术发表领域的规范,主要是为了维护学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整体性和规范性,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化运作,形成学术发表过程的标准化动作。

第三,从机构发展的角度看,同行评议是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 我国学术期刊要在国际上获得学术话语权,就必须充分认识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并合理引入和完善。

第一,不能因为同行评议的缺点而否认其积极作用。

第二,同行评议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学术知识和创新的漏判和误判。

第三,同行评议能够彰显学术期刊的学术共同体属性。

◉ 我国学术期刊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除了要对各自评议类型有准确把握和合理选择,还应关注国际学术期刊界的发展趋势,实时调整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

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张蕾、何云峰


为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引入同行评议十分必要,因为同行评议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术公平的重要机制,是学术期刊发表的标准环节。在国际上同行评议也被认为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内,人们也越来越认可同行评议机制,很多专家学者和编辑逐渐接纳、参与和信任这一机制。《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同行评议机制,这给新时代如何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因此,在学术期刊发表中,我们应认真探讨如何有效引入和完善同行评议机制,尤其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同行评议机制。只有合理引入同行评议,学术期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的学术发表才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加快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下,本文尝试从“期刊生态”整体视角探讨学术期刊与知识体系的互构关系及其如何服务和作用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一宏伟工程。生态,指生物在土壤、气候等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期刊生态则是指学术期刊群的整体生存发展状态及其内外环境,包括期刊数量、质量、结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等。学术期刊依托于学科专业,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紧密相关。探讨期刊生态,首先有必要厘清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及其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关系。


一、学术期刊发表为什么必须引入同行评议

我国在学术期刊发表中引入同行评议的时间较短,至今还存在不少没有引入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但在同行评议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缺点。正如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行评议机制的优势能够促进期刊发展,其不足则可能会影响期刊发表的信誉。当这一机制的缺点暴露,人们开始怀疑同行评议的可靠性。在此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同行评议机制更加可靠和可信,如何保证同行评议机制的有效运行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尤其是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发表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同行评议并没有普遍被采用,已经引入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在具体操作机制上也不尽完善。如此,我国的学术期刊发表是否需要广泛推行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否能有效促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此,国内学术期刊界的认识并没有达成一致。

笔者认为,同行评议是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标准配置。如果要跟国际学术期刊界互动,并获得相应的学术发表话语权,我国的学术期刊必须认真采纳这一已被公认的标准,否则,不仅不能获得话语权,而且可能无法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学术期刊发表之所以必须引入同行评议,主要是从知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第一,学术发表中引入同行评议是国际学界的共识。采用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基本的入门标准,必须达到这一标准才能获得国际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的认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有2000余种,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术发表过程中同行评议机制并不健全。我国进行学术期刊建设,尤其是建设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要对国际学术期刊的基本规则特征有充分认识,遵循国际学术期刊的基本共识。我们的学术只有同国际接轨,才能更好地加入国际学术界,获得国际影响力。当前多数学术期刊致力于走国际化路线,获得国际声誉,大多基于这种考量。因此,学术期刊发表引入并完善同行评议机制是当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从同行评议的目的来看,同行评议作为一种学术发表领域的规范,主要是为了维护学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整体性和规范性,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规范化运作,形成学术发表过程的标准化动作。通过同行评议评估学术论文的有效性,评价论文的质量和原创价值等,过滤无效或低质量文章。学术发表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体行为,并非只是作者或者编辑的行为,它关涉范围很广且具有公共性,还关系学术界的整体发展问题,因此,学术发表应遵循其规则和发展规律。学术论文不同于其他创作,它是学者的研究性成果,其评判标准是该论文对人类知识增长的贡献。学术发表活动应促进学术发展,其知识论依据是应该促进人类知识的增长,因此,学术发表的主要目的是把具有原创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发表出来并进行传播,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或者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佐证。

第三,从机构发展的角度看,同行评议是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同行评议有内容过滤的作用,可以将质量好的文章推向高质量期刊,从而使文章进入高质量的传播平台,而学术期刊也可因其刊载的高质量内容实现品牌构建。可见,同行评议制度可以促进学术期刊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虽然同行评议并不能识别出所有的高质量文章,但它能够筛选出不合格、质量较差甚至充斥常识性错误的文章,学术界对同行评议的这一重要作用是一致认可的。从这个角度看,同行评议对学术期刊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同行评议制度可以有效杜绝选稿用稿过程中的“关系稿”“人情稿”。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期刊在选稿和用稿中能够坚持质量原则的保障,学术期刊的编辑应严格遵循同行评议的程序,根据评议结果决定稿件采用与否。在完善的评议制度中,评议活动及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能够获得各方的认可和共同遵循,从而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学术活动的有效创新。


二、同行评议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行评议在学术创新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正是因为学术期刊界看到了这种积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同行评议机制的引入。同行评议的设计初衷是促进平等发表,使所有待发表成果按照真知识创新的一致标准审查后得以公开发表,但不诚实评议和同行误判,将影响到真知识创新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学术期刊要在国际上获得学术话语权,就必须充分认识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并合理引入和完善。

第一,不能因为同行评议的缺点而否认其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同行评议的确存在某些不足,毕竟任何制度的存在都不是绝对完美的,都有不足或片面之处,但一种优秀的制度总是瑕不掩瑜的,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同行评议制度以知识论标准对待所有稿件,坚持平等发表原则,体现了学术平等。此外,同行评议制度体现了学术评价行为的规范化,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公器公用”,对文章质量的筛选功能可促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同行评议通过让专业的人做出专业评价,可促进编辑部与作者的共同成长。但是,同行评议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评议专家必须认真投入;同行评议专家必须是真正的相关领域专家;同行评议有多种类型,学术期刊必须选择合适的类型;同行评议本身有严格的程序,必须遵循操作规范。可见,同行评议存在问题可能不是其自身的缺陷,而是根源于其他因素。因此,简单地抓住同行评议的缺点,对其予以一概否认,不符合辩证法的原则。

第二,同行评议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学术知识和创新的漏判和误判。如果没有同行评议,仅靠编辑的判断决定一篇文章能否刊用,是不科学的。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数量有限,而每一学科有诸多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其知识范围之广、更新速度之快是编辑所不能完全识别和掌握的。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或学科,也极有可能因为编辑不及时掌握学术发展动态而不能识别稿件的学术创新价值,从而错过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的及时发表。有些研究所涉及的知识在编辑的学科能力之外或者属于交叉学科,可能就会出现编辑漏判甚至误判的情况,这对学术创新和期刊发展将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予以弥补。学术领域内的专家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可以避免对知识性错误的漏判和对学术创新的误判,甚至对论文结构是否存在缺陷、研究方法是否有效、资料数据是否清晰可靠、研究结论是否符合逻辑等问题,评议专家也可做出相应的评判和建议,这对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同行评议能够彰显学术期刊的学术共同体属性。学术共同体是学术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学术期刊必须符合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学术发表是属于专业领域的专业性活动,只有坚持专业人士做专业事情,才能把学术期刊办好。同行评议中的专家都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他们的专业评议代表的是共同体的声音,属于个人意见表述但体现的是共同体的裁判。任何评议专家在评议的时候应保证自己的评议结果公平公正,经得住学术共同体的检视,只要坚持这样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同行评议就能做到降低主观性,减少偏见和成见,恪守中立原则。学术共同体属性的增强恰恰是学术期刊质量最根本的指示器,离开同行评议,这个指示器就会失灵,也就无所谓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了。

总体来看,体现学术平等的同行评议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但同时,我们应重视同行评议制度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规避不足,使其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同行评议的积极推动。


三、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同行评议类型的合理选择

同行评议本身有多种类型,只有选择合适的同行评议类型,才能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在运用同行评议时,应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同行评议类型。常见的类型有单向匿名评议、双向匿名评议、开放型同行评议、透明型同行评议、合作型同行评议、成果型同行评议和共享型同行评议。每种同行评议类型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学术期刊在具体选用时须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对其灵活运用。

1.单向匿名评议

单向匿名评议(Single blind review),即隐去评议人的信息,在评议过程中,评议人的姓名信息对被评议人隐匿,文章作者不知道评议人的信息,而被评议人的姓名信息对评议人则是公开的。在选取和采用同行评议类型时,有的学术期刊认为没有必要把作者姓名信息隐去,因此评议人可以看到作者姓名。国内不少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采用单向匿名评议。这一评议类型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防止被评议人对评议人施加影响,被评议人不能获取评议人信息,可以避免其对评议人的评议过程造成干扰,评议人可以相对独立地对论文进行评议;二是评议人可以获取被评议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从而对被评议文章做出中肯评价,被评议人的信息是向评议人公开的,评议人可以通过任何可能的渠道了解被评议人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进展,评议人不仅可以根据被评议的文章本身做出评判得出结论,还可以将文章同该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放到作者的整个研究中考量,从而更好地判断正在评议的文章在其系统研究中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价值。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就是看被评议的文章是否符合知识论原则,即是否推进了知识的发展。单向匿名评议能够综合衡量文章,但是公开作者信息(作者的职称、职务以及头衔等)可能会影响评议的客观公正。

2.双向匿名评议

双向匿名评议(Double blind review),即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姓名信息都是隐匿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双向匿名评议的优点是评议过程较为客观和公正,尤其对于年轻学者,其研究没有特别易识别的特征或风格,也难以判断其所属单位或研究派别,评议人仅能就文章本身的质量做出判断。因此,对评议人隐去作者的信息可以避免身份歧视或偏见,使年轻研究者获得更多的机会,这对培育学术界的新生力量而言非常重要。在笔者看来,这种公平和公正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只能做到相对客观和公正。研究者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视域决定其只能研究相关领域的一个或者几个方向,其观点和写作风格成为学术身份识别码。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够根据文章特征大致判断作者身份,因此并不能做到完全双向匿名。另外,双向匿名评议比较适合学术期刊的自投稿件,而约稿一般面向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如果通过评议得出不利于发表的结论,如何处理也是难题,对学术期刊的公共关系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

3.开放型同行评议

开放型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即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这里的公开不仅是评议人和被评议人个人信息的双向公开,而且是向所有人完全公开,这一评议方式的优点是公开透明,有助于提高评议人的责任心,一旦评议信息完全公开,受到公众的监督,评议人会更认真和慎重地做出评议。该评议方式受到很多学者的大力支持,也有很多研究对此提出倡议。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实行具有较大难度,因为在这一评议过程中,评议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面对的是某一领域知名作者的文章时,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难公开做出否定性的评议,因此,很多评议人不愿公开评审意见。另外,在人情社会中,当评议人的信息完全公开,难免会出现“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此时评议过程将受到干扰,评议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4.透明型同行评议

透明型同行评议(Transparent peer review),即在征得评议人同意后将评审意见和文章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但多数学术期刊在采用这种评议形式的时候会尊重评议人公开姓名的自由选择权利。如果评议人不愿公开个人姓名信息,按照国际惯例是将审稿意见公开,但用一个代号指称审稿人,例如审稿人甲、审稿人乙、审稿人丙等。透明型同行评议主要是将审稿意见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审稿人负责任地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据此向作者和读者传达自身的用稿和发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关系稿件”。这种评议方式的缺点是,如果评议人不负责任或者专业水平不高,给出的审稿意见有失误,文章和审稿意见的发表将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5.合作型同行评议

合作型同行评议(Collaborative review),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议人一起提交一份统一的审稿意见,或作者在一个或多个审稿人的指导下修改稿件。这种评议的意见比较全面,对于稿件的修改完善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对年轻学者学术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如果两个或者多个评议人之间在评审意见上存在分歧,一时难以达成一致,会影响评议的顺利开展,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6.成果型同行评议

成果型同行评议也称发表后同行评议(Postpublication review),即文章发表之后评议人对论文进行点评和开展讨论。成果型同行评议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同行评议,通常是对发表之前评审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也就是说,在文章发表之前根据需要选择评议类型进行评议,在文章发表之后评议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评议,这是对发表前评议环节的补充。最常见的成果型评议是编读交流园地(如专家、读者的来信)和发表商榷文章,对所发表文章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更正、刊登勘误表,也可以就文章本身开展讨论。成果型同行评议有助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从而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但是,如果通过后期的评议发现错误过多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将严重影响刊物声誉。

7.共享型同行评议

共享型同行评议(Transferrable peer review),即期刊出版单位如果同时有几本类似刊物,而且刊物间有合作平台,同行评议的文章以及审稿意见便可以共享,从一个刊物的编辑部整体移交到另一个刊物的编辑部。例如,一个期刊单位的综合性社科期刊收到教育类稿件,通过匿名审稿后,编辑部认为稿件更适合教育类专业期刊,于是就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将稿件共享给专业期刊。这样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资源优化,使高质量的稿件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避免因刊物自身定位而错失优质稿件。另外,资源共享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审稿意见,避免审稿流程尤其是盲审、外审环节的多次重复,减少资源浪费。但共享型同行评议在评议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刊物会刻意将某些优质稿件出让,通过多本杂志的互相合作达到提高引用率的目的,这不是真正的共享,而是对共享型同行评议的不合理运用。

除以上几种常见的同行评议类型,国际学术期刊界经常采用的同行评议类型也值得关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方盲审(Triple blind review),即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匹配审稿人和送审稿件,编辑部中所有的人(编辑和主编)都不知道谁是审稿人以及在审读谁的稿件;另一种是互动型同行评议(Interactive review),即审稿人和作者直接对话,作者受指导修改稿件。对于年轻作者的稿件,互动型同行评议值得鼓励,对于“人情稿”“关系稿”,学术期刊也可通过互动型同行评议予以修正。

学术期刊发表采用的同行评议类型有很多,每一种评议形式均有其优缺点,也有其操作规范步骤,学术期刊应根据自身定位采取合适的评议形式,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评议形式,以提升办刊质量。其中,三方盲审、互动型同行评议的运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同行评议的各种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并且评议过程更加透明和公平,在未来的评议过程中,同行评议应更加强调学术共同体精神。我国学术期刊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除了要对各自评议类型有准确把握和合理选择,还应关注国际学术期刊界的发展趋势,实时调整和优化同行评议制度。

从国际大趋势来看,学术期刊不仅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制度来把关文章质量,而且往往会公开自己刊物所采用的同行评议形式,以便作者知情,决定是否投稿。更重要的是,只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才有可能被各种学术数据库收录,而数据库收录往往又是学术期刊树立发表形象的关键。因此,合理选择同行评议的形式,健全同行评议制度,不仅是一种学术发表的形式,也是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简介

张蕾,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往期推荐

观点

我们应如何开展学术批评和争鸣

撷英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刊界

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正式启动

方圆

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学习词典

数迹

2022年度CSSCI源刊出版数据初览(扩展版)

智汇

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书简

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点」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