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酒的邂逅丨漫谈《一小杯的快乐》中台湾诗人的现代酒诗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微信号:sjwhdh
让我们一起共享美好诗酒人生
当读到“把酒喝成故乡的月/空酒瓶望成一座荒岛”时,感觉酒分子飘逸的氛围已经罩住了书桌,我处其中。海风吹来的酒诗与我的阅读如榫头对接,尽显中华文化的美感。
大陆与台湾岛,版图的完整性是无需多说的肯定,而另一份浸入骨髓又伸延为另一维度的审美符号——诗酒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把海峡两岸的诗人带到“永不熄灭的酒之喷泉(羊令野的诗)”去洗礼或浇愁。
这愁,有人说是“万古愁”,也有人说是“一步即成的乡愁”,我说,这是诗歌中“难了”的“醉章”。
2017年立冬刚过,我作为获奖者(现代诗征文)嘉宾受邀赴泸州参加颁奖大会,会务组送给每人三本书,《一小杯的快乐》是最具份量的——酒诗精选,可见“酒精含量”绝对高度,闻一闻就会醉倒。
庆幸的是我一路都未拆此书薄膜塑料封装,直到返津一个月后的某天,正襟危坐,有备而待地慢慢启封——“莫停下酒樽”,“喝个罄尽”,最后醉在书中所选的台湾诗人的诗篇上。
此书有覃子豪、纪弦、羊令野、洛夫、余光中、罗门、管管、商禽、张默、晶晶、郑愁予、叶维廉、杨牧、席暮蓉等14位诗人上榜。(以下节选部分)
纪弦的诗。
书中选了他的3首酒诗,是诗选中选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三首诗读下来,感觉就是“一小杯的快乐”,纪弦的酒诗是自己对自己的“酬唱”,在酒中获一点小灵感赋就而成的。
可看他的诗《酒》
我需要的是酒——
那盈溢在你的艳红的圣杯里的
永不涸竭的生命泉
我之存在的唯一凭证哪
为了酒,那两唇间的奇迹
我是赴汤蹈火入地狱也不辞啊
饮我以瓶装的酒是无益的
你是妇人,也即醇酒
虽有“赴汤蹈火入地狱也不辞”的悲壮诗句,读者读起来断然没有什么伤感的投入,就像婚礼酒宴上新郎新娘的海盟山誓,有无论贫穷、疾病等不离不弃的词句,大家听归听,终究还是沉浸在婚礼喜庆氛围中。
酒,是纪弦的庄园。抑或说纪弦所写的酒,酿制自家的作坊,他会将酒调到适合自己的味口。有人说纪弦作为台湾现代诗派的鼻祖,倡导“纯诗”,即勿去触动社会生活,否则便不“纯”了,这几首还真的是他“理论”的实践。
洛夫的酒诗。
洛夫的诗以诗意的情节展开,如树,有枝有叶,读到最后,品尝到美果一个。
书中选了他三首诗,第一首《独饮十五行》,这是一首怀乡之诗,“壶中一滴一滴的长江黄河”,“唐诗中那只焚着一把雪的/红泥小火炉”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华文化的情有独钟。
“一仰成秋/再仰冬已深了”,这抬头喝酒仰脖而干的动作,极其逼真,贯串起时空的沧桑。这首诗语句精练,所谓的十五行,是诗人推敲出来的,倒数第二行就一个“干”字,如前所叙,这是喝酒的动作,“干”,既是豪爽也是挥之不掉的情愁。“干”,不尽的长江黄河。
莫非就是那
壶中一滴一滴的长江黄河
近些日子
我总是背对着镜子
独饮着
胸中的二三事件
嘴里嚼着鱿鱼干
愈嚼愈想
唐诗中那只焚着一把雪的
红泥小火炉
一仰成秋
再仰冬已深了
干
退瓶也只不过十三块五毛
第二首《与李贺共饮》,前一首是独饮,这一首是共饮,与唐朝诗人李贺共饮有什么新花样呢?李贺被称为鬼才,诗歌极富想象力。洛夫对李贺推崇有加。
起句“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就是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接之而来的诗句,对李贺的描写,如“有客骑驴自长安来”、“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岂能因不入唐诗三百首而相对发愁”等,这几句有诗文史料为依据,达到形象神象兼备。
读完读懂全诗,对李贺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常人借酒浇愁,洛夫借酒对诗鬼李贺着实“关心”了一场。这大概也是洛夫能成为当今台湾诗坛的大咖的原因吧。
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这时,我乍见窗外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背了一布袋的
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雨而降
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
羲和敲日的叮当声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
瘦得
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
涌起千顷波涛
嚼五香蚕豆似的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这小小的酒杯
我试着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绝
塞进一只酒瓮中
摇一摇,便见云雾腾升
语字醉舞而平仄乱撞
瓮破,你的肌肤碎裂成片
旷野上,隐闻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来来请坐,我要与你共饮
从历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并非等闲人物
岂能因不入唐诗三百首而相对发愁
从九品奉礼郎是个什么官?
这都不必去管它
当年你还不是在大醉后
把诗句呕吐在豪门的玉阶上
喝酒呀喝酒
今晚的月,大概不会为我们
这千古一聚而亮了
我要趁黑为你写一首晦涩的诗
不懂就让他们去不懂
不懂
为何我们读后相视大笑
第三首《饮罢》,独饮,共饮完了,确是该“饮罢”了。这是一首八行的短诗,写日常家居生活。“小饮”、“脱下长衫”、“洗脚”、“京腔”、“有人敲门”等很生活化。结句“丈母娘拎来一尾活鲫鱼”,更添家庭温馨色彩。
总的来说,洛夫的酒诗写得细腻,娓娓道来,有情节,有虚有实,在魔幻般的时间隧道穿越。和这样的诗人一起品酒,肯定像读一本有趣的百科全书一样,要什么有什么,且有炼句达意的内容提示,还有口味不错的下酒菜。
余光中的酒诗。
余先生著作译作齐上,散文诗歌兼备,中学西学通用。流沙河称其为“浴火的凤”。书中选了余光中的酒诗三首。
第一首《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此诗有引言,告诉读者此酒是梁实秋用于招待作者及同行诗友的。梁实秋乃文化界名家,能与之“言谈甚欢”,且享用他所珍藏的美酒,情趣盎然、诗意大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诗章节韵律有讲究,每节五行,第五行字数稍少几个,也就由原来舒缓的抒情转到节奏上的跳跃,更加明快些。每节押韵,随情节韵脚有变化。诗句多为长句,显然受西方语法影响,给人感觉严谨有余,生动不够。不过,整体看来可视为现代“格律诗”的“夹生版”。
内容围绕“一八四二年的葡萄”,想象一个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展示那时的南欧葡萄庄园。说是饮酒,却几乎没有一字提及现场饮酒的情景,也许是梁实秋在余光中心中的位置太重,不好下笔的缘故。
此诗,最后一句“尚有余温/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是整首诗的托,有这一句,诗回归到了现实,将东西方串到一起,有少许蕴意。
还盛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青紫色的僵尸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
第二首《空酒瓶》,有意思的是将“空酒瓶矗立成塔”,让看不见的寂寞众人皆知。诗短,意境绝佳,把冷幽的落寞拖出长长的身影。
第三首《寻李白》,这是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作。与洛夫的《与李贺共饮》好有一比。说余光中的诗总要说到“乡愁”,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乡愁”之源。文化的认可和传承就如一个人的血液与骨髓的认可和传承。文化不仅有抽象的概念来定义,也有具体的文化人物来承载。
对“诗仙”、“诗圣”等杰出代表的推崇,是后来者应有的表现。敬畏先贤,与他们在传统文化中交集,是当代诗人的本份。此诗散得比较开,但,只要牢记了以下几句诗是出自这首诗,就会觉得这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见:
郑愁予的诗。
书中选诗三首。第一首《边界酒店》。在不一般的地点写出不一般的乡愁。可以说乡愁是时间与空间的移步的效应。郑愁予在这里单从空间着笔,“多想跨过去/一步即成乡愁”,“将歌声吐出/便不只是立着像那雏菊/只凭边界立看”。
因缺乏足够的时间因素,他的乡愁也就淡淡地有些美丽的忧郁,也就正像他的歌声一样在边界来回穿梭。读来轻松的乡愁,却不敢轻易触动,另有一番滋味。
接壤处,默立些黄菊花
而他打远道来,清醒著喝酒
窗外是异国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
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
或者,就饮醉了也好
(他是热心的纳税人)
或者,将歌声吐出
便不只是立著像那雏菊
只凭边界立看
第二首《六月夜饮》。酒瓶之空寂与两鞋子之空寂相并列、相默契;松树与柳树的风相推搪、相牵引;这是六月夜饮的发现,更重大的发现是“六月夜/繁星繁星是手牵着手的”。——剥去诗中一些枝叶相连的词语,这就是整首诗的脉络。看来,六月夜饮,头脑是清醒的,才有这层层推进的思路。
第三首《NYC饮酒》。NYC,即纽约市的宿写。到异国,也学洋腔了。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从描写酒吧吊灯的摇摆,联想到东方与西方,联想到日出的位置,由此可咀嚼的东西神秘化了,看来,诗人“作为一个酒客是无选择的”来到纽约,是吗?显然不是,诗人想着的大概是东西方彼此融合吗?第二节写酒后回家,经过纽约著名的酒鬼街和曼哈顿桥的感受。
其中两句有点题之意:1.“而酒客的家/是无桥可通的”。2.“酒客在酒后是不辨色彩也不识方向的”。郑愁予的酒诗,总体来看明朗平和,诗的材料很精巧,没有那种酒后激进的情感宣泄。漫不经心的意识流,恰如其分地旁敲主题。
过去的都是历史,喝过而剩下的都是残酒,渗入了酒分子的诗又将成为什么呢?我猜想会成为诗人们丢在“信差袋里”欲寄而未寄的信笺,永远在路上。
也许在某个驿站某个码头,路人能偶遇能拾遗,背对西风吟诵一番。
往 期 精 彩
生活哪里是一层一层上台阶或下台阶,生活分明是踩着一块浮冰去另一块浮冰,却永不知岸在何处。by 吕彦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