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业军|迷楼:穿越时间的空间——论王安忆《考工记》
内容提要:《考工记》是一座纸面上的迷楼,上百年的时间以空间的形式被收纳其中。复活并串联起这些时间断片的,是作为“无”的阿陈。要从历史暗影里打捞出那些业已湮没的断片,叙事人必须拥有极 大的善意,而王安忆的善意主要源于她的红色血缘中流淌着的“清丽 的精神”。服膺于“清丽的精神”,她就是一个纯良的人,试图写出 一本纯良的书。
关键词:王安忆 《考工记》 迷楼 “清丽的精神”
一、一块墓碑,一面巨大的白旗
王安忆说,那幢旧宅子无可挽回地颓圮下去,烂成一摊,变成瓦砾场,唯余门前一座方碑,勒石铭记,市级文保,“就像一块墓碑”。不过王安忆要让宅 子在大虞的手上“天工开物”一般地重发生机。但是,除了第四章“集后处”汪 同志派来的一老一少做了些补苴罅漏的工作外,直至最后一章的最后两节,“文 化大革命”结束,鸠占鹊巢的瓶盖厂关门大吉,陈书玉这才开始为修葺宅子而整日里奔走,而且,他的奔走还将陆续迷失于历史的湮没不闻、产权的纠葛和大虞的去世,鬼打墙一样,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如此,我们才能理解阿陈为何 会哭倒于大虞的棺前,他的伤心一来像奚子所说,兄弟如牙齿,紧紧相依,缺了一颗,就都松动了;二来是因为大虞死了,老一辈懂得“攻木之本”的大木匠没 了,修葺还从何说起?让大木匠遽然凋零,釜底抽薪地摧毁修葺大计,属于王安忆从原生活保留的部分。她说,旧宅子里的老人,应该就是阿陈的原型吧,经常 骑车去青浦郊区,看望几个专攻清代木结构建筑的大木匠,岁月流逝,大木匠们相继离世,修葺大计既不得不胎死腹中,小说就只能如此收尾:上海大开发,四处起高楼,这片自建房却迟迟不动迁,形成一个盆地,宅子则是盆地的锅底,防火墙也歪斜了,“就像一面巨大的白旗”。
△《考工记》,王安忆著,花城出版社,2018年9月
就算有些痕迹有幸被写进了典籍,终究还是逃不过一个虚无,因为典籍从 来就不是牢靠的。阿陈去图书馆搜寻宅子的鳞爪,才算知道典籍是怎么回事了: “那些黄脆的字纸,沾不得半点‘液体’,一沾即没入虚无......”这里的“液体”指茶水、墨汁,更指打量字纸的眼光,字纸和它一遇合,即烟消云散。以感 知黑暗为志业,王安忆就必须挣脱时代的势利眼光,打碎坚硬的逻辑和公式,对 她的人物抱有更大、更多的善意,更决绝、更通透的理解。于是,她总是不忍心 把人物想得太坏。阿陈觉得:“人是困窘,事是困窘,世道皆为困窘。”困窘之人就难免尴尬之事,对于这些尴尬的人、事,她和阿陈一一加以原宥。比如,得势的奚子一直在疏离他们,阿陈想,他一定有他的身不由己;落难时前来投奔自己的奚子则是可怜的,他越是有着一个大大超出自己和大虞之常识的寥廓世界, 就越是可怜。哪怕是小说中唯一乖张到令人憎嫌的人物,姑婆,哪怕姑婆正在贴 一张与剥削家庭一刀两断的大字报,阿陈依旧从那个陌生的落款去揣想姑婆也是 一个常人:“原来姑婆有一个娟秀的闺名,想她也是从女儿长大,由嫩到熟,老朽成这不识时务的样子。”
(向上滑动启阅)
注释:
1.18 王安忆:《小说的创作》,《小说课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93、296页。
2.王安忆:《小说是什么?》,《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9页。
3.关于这一重紧张、悖论,王安忆有过多种表述。比如,“......从‘我’出发,走到 ‘无我’的时间和空间,为‘无我’建筑一个乐园,以有限建筑无限”。“以有限建 筑无限”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恰是这一份不可能令她越发神往:“在‘我’的边界,仰望无边无际的‘无我’,真是深邃,你的目光将接壤处推远,推远,远到无限。” 《相逢俄克拉何马——俄克拉何马大学发言》,《成长初始革命年》,译林出版社 2019年版,第167页。
4.8. 王安忆:《小说应有另一种人生》,《长篇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此文为麦田版 《考工记》的“跋”。
5.《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00页。
6.[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章灿译,田晓菲、王宇根校,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7.纪德重述忒修斯的故事时,依旧乞灵于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把忒修斯和他的随从们带出 迷宫。关于迷宫,阿里阿德涅和她身后的纪德这样宣判:“迷宫的香烟及其散播的遗 忘”令人心醉神迷,恍若梦境,但这一切无非是“一时的堕落”。这一判词流露出世 人对于幽暗、混沌、暧昧的由来已久的恐惧。《忒修斯》,《田园交响曲》,李玉民 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176~184页。
9.王安忆强调,小说家必须处理好人物的“生计问题”,“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生计问题 合理地向我解释清楚,你的所有的精神的追求,无论是落后的也好,现代的也好,都 不能说服我,我无法相信你告诉我的”。《小说的当下处境》,《小说课堂》,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5~256页。
10.巧合的是,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正是话剧版《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导演,作为“事件”的 汪同志之于作为“故事”的陈喜,莫非是王安忆与父亲进行隔世对话的一种方式?
11.参见汪民安的《福柯、本雅明与阿甘本:什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年第6期。
12.王安忆、张新颖:《文明的缝隙,除不尽的余数,抽象的美学——关于〈匿名〉的对 谈》,《南方文坛》2016年第2期。
13.王安忆:《翻身的日子》,王安忆整理《茹志娟日记(1947—1965)》,大象出版社 2006年版,第70页。
14.冰心:《入世才人粲若花》,傅光明、许正林编《冰心散文全编》(下编),浙江文 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15.王安忆:《成长》,王安忆整理《茹志娟日记(1947—1965)》,大象出版社2006年 版,第26页。
16.王安忆:《改编〈金锁记〉》,《小说课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页。
17.王安忆:《朝圣》,《成长初始革命年》,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237页。
19.王安忆:《教育的意义——二〇一二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发言》,《成长初 始革命年》,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页。
20.王安忆:《张爱玲之于我》,《书城》2010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翟业军,男,1977年生于江苏省宝应县,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旋即留校任教。2008年被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底,任职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曾任韩国崇实大学交换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春韭集》《金风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