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奋进十年·市州篇|绵阳:精准定位谋发展 壮大总量提质效 奋力谱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紧紧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制造强市、产业强市建设,建立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举措和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推动绵阳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量规模、提高发展质效,全市工业发展保持稳定向好的良好态势。
绵阳京东方
一
抓总量提升 强对上争取
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抢抓国、省重大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将发展实体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制定出台《绵阳市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业经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转换。
先后引进京东方、惠科、巨星等百亿级以上工业项目,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引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96.3亿元、技改投资3132.3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776.3亿元提升至3121亿元,年均增速5.6%;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由531.2亿元提升至1035.5亿元,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5%。
基于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绵阳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市、全国应收账款融资试点市、全国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市、全国首批5G试点商用城市、全国首批千兆城市等,应收账款融资试点获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累计争取各类国家、省资金支持项目2100余个,获资金支持近40亿元。
长虹先进压缩机智能制造生产线
二
抓产业布局 强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绵阳从未停止,并在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等方面,精准落子。
1
优化重点优势产业布局。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先后制定《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等,按照集中、集聚、集群、集约要求和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明确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做到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协调统一,推动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新格局。
2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对标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绵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等“1+4”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激光产业等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加速构建中国科技城现代产业体系。新型显示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绵阳列入四川省首批制造强市试点名单,着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地标。全市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的74.9%。
3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绵阳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46.8%。
4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绵阳获批四川首批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蜀信链节点建设城市”以来,全市已建成5G基站近8000个,建成超算中心2个,在建四川区域级数据中心1个,通信网络各类指标稳居全省第二。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绵阳长虹集团建设了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华丰公司、绵阳惠科光电、雅化绵阳公司等构建了本行业内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全市制造业重点领域已建成智能工厂27个、数字化车间60个、数字化生产线230余条,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9.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7.8%。
绵阳经纬达网络变压器自动化生产线
三
抓企业培育 强创新引领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为发挥企业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绵阳“量”与“质”两手抓,最大程度释放企业的“势”与“能”。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群体。
落实省“贡嘎培优”行动计划等,全市先后印发《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计划》等,加速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绵阳2户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100强,3户企业入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名单,均居四川第1位;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户、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100强7户,总数均居全省第2位。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增加至1220户,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3户。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市着力完善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推进科技与产业结合。培育创新主体,全市获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认定23家,已培育省级企业中心106家。深层次发展产学研,加速建设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入股、人才培训、成果孵化等产学研发展模式,已成功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九洲集团专业化数字电视开发平台掌握了密钥管理和算法、CA同密技术、控制字传输技术以及数字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华丰公司在2mm连接器、圆形599连接器、高速背板连接器等实现突破,中国电科九所完成通信(5G、6G)用环行器、隔离器等试制,高铝盖板玻璃、偏光片基膜产品、医用回旋加速器、康普顿相机等填补国内空白,吡啶类化合物催化氯化系统集成技术、碳化法制备红矾钠技术等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四
抓服务保障 强载体建设
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还在强化各项要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也获得了显著成效,为绵阳奋力谱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保驾护航。
1
提升要素资源保供水平。
全力保障工业企业水电油气运地等要素资源供给,全市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达到125座,实现对重点工业企业全覆盖,电力市场化交易普惠政策惠及面逐年扩大,重点火电、水电企业发电能力稳定,全市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8.46%。推动建成中石油新建芦溪-莫家管线等,全市“双气源、三管线”的天然气保障格局加速形成,实现日均天然气保供能力达到300万立方米、全年11亿立方米的用气量保障。积极落实省级用地审批权下放政策,实施园区“标准地”供应,重点区域工业用地保障进一步增强。
2
增强产业园区承载能力。
对标落实省“5+1”重点特色园区建设,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加强产业园区服务和指导,协调解决园区在主特产业布局、标准厂房建设、要素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着力推动产业园区外塑“颜值”、内提“气质”,全市2个国家级园区、8个省级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已聚集规上工业企业832户、集聚度达68.1%,形成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
3
推动企业困难问题化解。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务实开展“面对面收集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听情况、问需求、商对策,坚持不懈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服务绿卡制度等措施办法,大力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暖企”行动等。建立完善企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逐一分析研判,将企业诉求以“发点球”的方式协同联动相关责任单位加快解决,推动东材科技厂房积水等一批历史遗留困难得以解决。
👉️26日,我省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四川出台22条举措推动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 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强心剂”!四川启动“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业增长攻坚行动
👉️1—8月,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