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属于全球“稀缺资源”,四川起手布局抢占市场
2月4日,周六,位于成都市双流区麓山大道二段666号的中国移动四川南区枢纽中心,首批1700台服务器已安置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
虽是周末,四川移动IDC高级网络工程师魏元吉仍在现场全程紧盯调试进程。
按照规划,该枢纽中心的设计服务器容量为6万台,1700台服务器占比不到3%。但魏元吉一点也不敢耽搁安装进度,“服务器还没上线,就已经有几十个客户在谈合作了。”
与常规的通用服务器不同,这1700台服务器为AI服务器,主要提供人工智能算力。
保“冷”拼算力
“黄色的线缆为光纤尾线,蓝灰相间的是高压直流,黑色的是220V家用三相电。我们脚下的管道,就是整个机房的水冷系统。”机房里,魏元吉一边检查,一边介绍。
检查的重点,是水温。来到机房中间的一条廊道,魏元吉指着地上一块透明玻璃说:“这1700台服务器,采用的是水冷技术,管道中水的温度是关键。”
玻璃下,可以看到两支双金属温度计:一支显示进水温度,一支显示出水温度。进水温度为12摄氏度,出水温度为20摄氏度。“这8摄氏度的温差,就是从服务器里带出来的热量,装两支温度计是我们控制服务器温度的重要手段。”
魏元吉介绍,与通用服务器注重逻辑运算不同,AI服务器更注重纯算力的运算。它的发热量,要比通用服务器大许多,“温度一高,服务器就会降频运行,性能折损会超过一大半。高端服务器瞬间变为低端服务器。这个现象在AI服务器中尤其明显。”
温度的严控并没有带来过多的能耗。魏元吉介绍,整个枢纽中心还采用了微模块、高压直流、热管背板等多种先进节能技术,PUE值(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控制在1.3以内,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服务器的运行环境有着明确标准:温度22摄氏度到28摄氏度,湿度40%到70%。巡检过程中,机房中最明显的声音,就是风扇转动的嗡嗡声。魏元吉介绍,它们会根据环境适时调整转速,帮助服务器降低温度。
枢纽中心的首批1700台AI服务器已安装完毕。
每排服务器的第一个机体,被称为“列头柜”。上面的显示屏上清晰地滚动着温度、湿度、进水、出水、风机等所有信息。“如出现问题,它会自动预警通知维护人员。”
当天,动力环境监控工程师陈强就打开管道,对预警系统进行维护,“系统很敏感,有时出现水锈也会判断成有漏水点,我们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工程师对服务器进行调试。
追“热”抓机遇
当天,四川移动计划建设部云网总监徐杰和同事们就与3批有AI算力需求的客户进行了商谈,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
“AI算力,目前来看主要用来执行图像与视觉处理,这些应用正是当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风口。”徐杰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成都全部人工智能企业共实现营收413.9亿元,同比增长107%。
目前从全球来看,AI算力属于“稀缺资源”。英特尔此前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AI模型计算量,正在以每年10倍的速度递增。
“这就是我们优先布置这1700台服务器的原因。”徐杰说。
以当下流行的短视频为例,徐杰进一步解释道:“用户在互联网平台观看视频,AI算法可识别出视频中的信息标签,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标签化信息与用户画像自动匹配,从而准确地分析出其兴趣点。在保障客户隐私及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精准推送。”
整个中国移动四川南区枢纽中心的运算,都将围绕以AI算力为代表的“热”数据运算进行。“有及时运算需求的‘热’数据附加值更高,这更符合我们在成都设立数据中心的定位。”徐杰说。
魏元吉介绍,AI算力的运用非常广泛,一切跟视觉、语音相关的应用都包含在内。他指了指机房顶部的摄像头说:“这个监控摄像头就是应用之一,机房一旦发生异常,它将快速识别并预警,24小时都能工作,这是人力巡检不能达到的。”
在人工智能蓝海中找准突破口
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算力算效如何更“先进”?AI算力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按照《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四川将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该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可见一斑。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AI算力所占比重不大,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起手布局AI服务器,既是市场需求使然,也是建设方希望通过AI样板应用的打造,形成更好的经验,从而在这片广袤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有研究数据显示,这个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全球40%的AI算力来自中国。但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随着成都AI算力布局的不断深入,以及“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相信四川今后能在全球AI算力框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