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浪为什么不喜欢前浪的赞美诗

白鹿 张昕 Dr昕理学 2023-07-09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个属于我们广大青年的日子。

 

早上起来三条同学给我发来了一段B站视频,让我点评一下为什么《奔涌吧!后浪》中年人看了厌恶,年轻人看了也揶揄。

 

(常看我公众号的读者都知道,我一直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些社会现象,纯点评热点事件这种事很少干。但是今天是青年节嘛,我打算就放飞一下自我,来给大家炖点儿鸡汤吧!)

 

先说说我的感觉吧——无感。大概我因为一直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吧,凡是不涉及原则问题的事情,我好像很难产生极端(喜好or厌恶)的情绪,所以我也没有觉得有大家说得那么恶心。

 

为了理解大家的不适感从何而来,我就又去搜了一下,中年人和年轻人分别吐槽《后浪》的点是什么。

 

中年人主要吐槽的是:

“各种姿势跪舔年轻人,结果只是一群中年人的自high。”

“制作方为了讨好年轻人,已经连底裤都不要了。”

“前浪担心自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于是刻意发浪。”



这个我觉得,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年龄危机。这种年龄危机(意识到了年轻人已经成为市场的重点攻略对象),会引发焦虑,从而产生防御性攻击的心理。

 

年轻人主要吐槽的是:

“您赞美的这都是有钱的后浪。”

“《后浪》里那些吃喝玩乐我体会不到,还是房租涨了500块给我触动更大。”

“我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更没有资格奔涌。”



这就看出这条演讲视频的问题来了——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个视频最大的问题是跪舔年轻人,我反而觉得它的问题在于,描绘了宏伟的理想,唱了高昂的赞歌(让中年人觉得“跪舔),展现的却是狭隘的、单一的视角(让年轻人觉得脱离现实),二者碰撞之后很容易让人产生认知失调。

 

说到青年人拥有探索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青年人正处于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阶段,正在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其必经之路就是探索和选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拥有探索和选择权利的人,确实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都有这个权利吗?我见到的更多的是被现实毒打得没有撤退可言的年轻人。

 

说到年轻人的“不惑”。我反倒觉得年轻人应该“迷茫”,应该“惑”。因为迷茫才代表着思考,迷茫才代表探索的动力。没有迷茫的过程,何来自我同一性的完成?相比起青春的疼痛,我更害怕的是年轻人确定而又不惑的“丧”。

 

说到学习。“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现代文明的成功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这话说得也没什么逻辑,人类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只要没死呢,我们就都可以学习,都可以享用,也并不只是专门为年轻人准备的礼物。而且,与其为年轻人专门准备丰富的学习内容,倒不如赋予他们更多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允许他们读无用之书,学无用之学,来得更实际一些。

 

要说什么人会喜欢看这类视频,我想应该不是年轻人,也不是中年屌丝,而是领导。为啥呢?因为这篇演说有点像画大饼,描绘了一副美好的,但不具体、不落地的蓝图。内容大而空(我不说它假,因为它陈述的是一部分的事实,比如说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个科技繁荣、生活安定的时代,也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在做着“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这样的事情),高度拔得太高,但是落脚点却太狭隘——将一代人享受到的经济发展红利,硬生生拔高成了一代人的成就,呐喊着“我们羡慕你们,我们敬佩你们,你们拥有了我们梦寐以求却不曾拥有的blabla”,结果中年人听了不满“你们现在的吃喝玩乐难道不是先辈奋斗来的吗”,年轻人听了不服“难道我们的生活就只有吃喝玩乐吗”,所以不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篇演讲初衷有多么坏,但是我也能理解为何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它——极力恭维某个群体,既让这个群体为自己虚假的高大地位感到尴尬,也让另一面的群体自然嘲笑对方的假“高大”。

 

胡适说:“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今日的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是少谈一些飘在空中的东西,少空谈好听的主义,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地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多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所以,趁着北大校庆之际,还是引用北大先哲的话吧——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扫码关注

Dr昕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