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果想挽留一颗走上绝境的心,5分钟是不够的
我这两天看到了一封据说是心理咨询师写给胡鑫宇的信,名为《胡鑫宇,请给心理咨询师五分钟》,有读者想让我谈谈这封信。信的内容如下: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什么是你“人间值得”,什么是“活着的意义”。你15岁的青春,不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你甜美的微笑,不就是父母最得值得的骄傲?!你每一个存在的日子,都家庭圆满!你走之后的每一个清晨与傍晚,都是爹妈暗无天日!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现在的你“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而是想要结束痛苦”。你遇到了学习成绩不如意,上不了大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那是只是考试的结果,而不是人生全部。你说,同学关系紧张、师生交往不良。大家都很忙吧,各自照顾自己,不能分心与你。是的,你们在一起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大量的良师益友,喝酒到醉、聊天到睡。你说,活着就是痛苦。你厌世了,你情绪不高,你感觉愤怒或者悲伤。是的啊,每一个情绪,只有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那种情绪才有意义。如果你不在了,就没有机会感觉到悲伤与痛苦:刺激你发愤,激励你斗志,产生壮怀激烈的男儿豪情!孩子啊,请给我5分钟,我可以告诉你,世界上的独孤并非只有你一个人。有的人写下《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人终身残疾,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人,生而孤独,这是人的伟大情感中,珍贵的一种。我理解你,含着泪的微笑背后,自我设下的孤独牢笼,可以保护你,只要能从缝隙中呼吸空气,你,就有活下去的意义。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不是真是心理咨询师写的,如果真是的话,我挺惊讶的。里面有些话单独拎出来看也不能说不对,比如“上不了好学校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良师益友”这些话单论并没有错;写信者的动机可能也是好的,想劝阻一个人向死的心。所以这封信如果是一个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写的,我都可以理解为是“好心想劝,但不懂怎么劝”。但如果是从业人员就不应该了,因为学过临床心理学的人都要达到一个基础的要求:对求助者做到“共情”和“接纳”。这封信例举了很多很正能量的东西,但为什么起的作用却正好相反呢?因为说教意味太重,没有共情对方的痛苦。我一看到开头的“孩子啊,我可以告诉你”就直皱眉头,这种“过来人”的说教可能是他的真心话,但是潜台词却充满了否定:你不懂,你听我说。你做得不对,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怎么能这样?你应该那样。你感到痛苦是因为你的想法不正确,你的痛苦也不是什么真正的痛苦。这种指责式的安慰、否定式的劝导,会让情绪困扰者在本身的困扰之外又再增加一重“不被接纳感”和“自我怀疑”的困扰:我的痛苦被忽视了,大家都觉得是我做得不好。对于“接纳”这个说法,有些朋友可能对这个概念没有感性认识,觉得有点空洞,甚至会觉得“他都想自杀了,还一味接纳,难道要见死不救吗?”任由危机发生和发展,这不是“接纳”的含义。我来举例一个讲述,同学们就知道什么是“接纳”的做法了。案例讲述:我和男友分手多年,相互拉黑也从来没有联系过,我也很少向身边人提及他。我本来以为这个人已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直到前几天晚上我突然梦到了他。想到他带给我的痛苦和伤害,胸中意难平,我深夜Emo了。第二天向朋友们诉苦之后,得到的劝慰是:“你能不能从恋爱脑里面清醒过来啊,分手多少年了怎么还想这些。”“你就不该纠结这些事,应该把精力放在好好工作上。”“要怪只能怪自己,路是自己选的,面对现实吧。”我知道朋友们这么说也都是为我好,也劝自己“大家说得对,我真是个白痴,我应该好好工作,不应该纠结这些无聊的事情。”我压抑下所有的眼泪,但心里的委屈、愤怒、不平、抑郁却越发汹涌。还有一些朋友将我的痛苦情绪理解为“余情未了”。虽然我自己认为并不是,但是被别人说多了,连我也忍不住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是还爱他?”然后我的好朋友小A,她没有批评我,她去加了我前男友的微信,和他闲聊中了解了他的近况、他的工作、他的生活,然后告诉了我。我说:“你不认为我是对他余情未了吗?”她说:“我不知道啊,我只是觉得你应该很想知道他的近况而已。”我说:“你不怕我去打扰他的生活,然后搞乱自己的生活吗?”她说:“我知道你不会啊,你看你这些年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多好啊!人的心又不是水泥做的,有时情绪绷不住一下,多正常啊。”我说:“你不觉得我现在纠结这些事很幼稚可笑吗?”她说:“你整天清醒,在我面前都不能幼稚一下吗?”突然之间,我觉得胸中的那股不平之气,一下子顺了。那一刻我也确信了,我根本不是余情未了,我根本不是什么“还爱他”,我根本不关心那个前男友过得是好是坏,我也不想和他再有任何联系。我梦到他是因为当初的伤害从未被消解过,我诉苦是因为心中的委屈从来没有被接纳过。这种未得到消解的痛苦让别人误以为我是“余情未了”,当然,我没有责怪别人的意思,因为甚至连我自己都看不清自己的真实需求。但我很幸运的是有小A陪我一起任性,她看见了我的委屈,抚平了我的炸毛,她让我觉得谁都有偶尔犯傻的时候,这是正常的,她不加评判地接纳了我的幼稚行为,愈合了我的伤口。她没有给我讲大道理,但消解了我心中多年的积怨,让我与过去的伤痛和解了。上面的事例就是一个很绝妙的关于“接纳”的例子。“接纳”的意思,并不是说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危机或乱子都放任不管,而是说我们可以不加评价地陪伴着对方,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引导对方梳理情绪的线索,既让助人者了解对方更深层次的需求,也让求助者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当真实需求被暴露出来之后,不少求助者往往自己就有能力化解危机了。(不加评判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对方所有跟你想法不一致的地方都认为是对方有问题,然后自我满足式的一通输出——俗称“说教”“讲大而空的道理”)。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说“我是懂王,我来教你”,而是说“我能看见你有自救的能力,我来陪着你一起激发自己的自救能力”。我和鹿老师写这篇文章,目的并不是想批判,因为我们其实很难在第一时间对所有人所有事都做到不加评判的、无条件的接纳。但人类的可贵品质在于能够反思,能够兼听,多听多思考,也许我们以后就能在处理类似悲剧的时候,想到更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想说,一个人的心理困境如果已经到了想要走上绝路的程度,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治愈也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肯定不是5分钟就能搞定的。(如果你觉得“为什么我没有能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什么我没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危机”“为什么我遇不到那样的朋友”,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不要苛责自己。)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解锁科学姿势扫码关注Dr昕理学
2023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