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边躺平,一边努力

白鹿 张昕 Dr昕理学 2022-06-19

疫情之下众人皆难。中年人面临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真切物质难关,而青年人面临的困境则是飘渺但沉重的,他们可能正在经历高考/考研/考公/求职,正处于“身份转换”和“身份找寻”的人生重要关口,而艰难的外部环境无疑会加大这个过程的难度

 

我很能理解青年人此刻的困境,因为我当初也经历过这个困境——在身份转换的人生关口,遇上了艰难的外部环境。在我博士临近毕业找工作之际,遇到了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当时的我并没有上帝视角,我不知道我的待业状态会是多久,我只知道我研究的这个领域,全世界可能也就只有几个职位开放招聘,它们一年不招聘,我就一年没工作,当时的心情是很绝望的。

 

我也更能理解中年人此刻的困境,因为我就正在经历这个。

 

不管是十几年前,还是此刻,支撑我度过难关的,就是“躺平着努力”的心态(也就是我上篇文章里说到的“仰泳”)。

 

有人说:“躺着怎么努力啊?我仰泳的时候一放松就沉下去了。”那当然了,如果你本身不会游泳,就算理智上再怎么知道“挣扎只会让肌肉紧绷,下沉更快”,求生本能还是会让你陷入胡乱扑腾,真正能让你放松的前提,首先还是你得会游泳——会游泳才能不紧张,不紧张才能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才能漂浮,漂浮才能蓄力,有了力量才能在靠近岸边的时候一把上岸。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还是先停止胡思乱想,好好地去练游泳的基本功。

 

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1、摆脱“自我设限”的心态

 

在上篇文章里,有些人误解我的意思,认为停止挣扎就是放弃求生,是摆烂。

 

那我还是要强调:不内耗 ≠摆烂。

 

摆烂,指的是一个人认为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而我说躺平,不是说让你默默忍受,更不是放弃求生任由事态失控,而是让你蛰伏,蓄力

 

让你停止胡乱挣扎,说的是摆脱精神内耗的状态。因为精神内耗会大量消耗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使人处于精神极度疲惫的状态,一边在心理上焦虑不已,另一边在行动上又停滞不前。

 

精神内耗往往会由于过度担忧结果不好,而在内心进行反复纠结,极限拉扯,导致行动上迟疑不决,无法迈出前进步伐。

 

摆烂看似躺平,实则正是精神内耗的结局,其实就是“自我设限(self-handicap)”,因为预期到了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所以干脆不努力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预先保护策略”。这个策略是以自尊保护为目的,而非任务表现。

 

相反,躺平(不内耗)却是以节省认知资源为目标,其终极目标还是要提升表现(只不过不是即时的提升);躺平是对未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再以某个具体的结果(考学、升职、赚钱)为目标。F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就指出,良好的心态可以短期内拓宽你的注意范围,长期上构建个人资源(就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包括自身的认知功能,也包括环境中的他人支持等),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提升幸福感。最后,我们将躺平(不内耗)所节省下的认知资源,一股劲投入你认为重要的活动中,资源的节约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浪费了,越是珍贵的东西,越要用得有价值。

 

比如最近因为疫情影响,我们的工作开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对鹿老师说:“你不是一直想要写小说吗?正好趁着现在闲工夫多,不如就开始动笔写。”她说:“可是我怕我写的小说没市场,一想到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人看,也赚不到钱,我就不想写了。”

 

我说:“你这就是典型的过分执着于成绩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设限。你还不如现在就不要想着出名赚钱的事情,每天写一小章,你的小说早就写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立志要当“畊宏女孩”“畊宏男孩”,你一下设立一个“暴瘦20斤”的目标,然后前三天每天狂跳一个半小时,上秤一幺,发现还重了两斤?累了,毁灭吧!干脆不练了,躺着看电视喝可乐吃薯片。你这就不如不设立那些具体又远大的目标,每天就量力而行地去做,哪怕只是跳半小时,哪怕20分钟,但是每天坚持,不要去数日子,不要天天称体重,不要天天量腰围,时间长了,你一定会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各种向好的变化。


看出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没?摆烂,是一边焦虑内耗一边无所事事的结果;而躺平,是一边保持平和的心态,一边按部就班地完成该做的工作。

 

2、改变你的“成就动机”

 

在逆境中想要避免落入“自我设限”的陷阱,就要学会转变“成就动机”。

 

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种: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前者以取得成绩为目标(比如考北大,比如赚大钱),后者以提升自我、掌握知识为目标(比如读书本身、钻研某个技术本身就能带来成就动机)。

 

在顺境下,无论是成绩目标者还是掌握目标者,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都是高于平常人的。毕竟有志者事竟成,不是说着玩玩的。

 

但在逆境下就不同了。在逆境中,你原定的计划往往无法按照你想象的步骤去实施,结果往往不遂人愿。在这种时候,以获得成绩为目标的人,一旦结果失败,就会陷入巨大的挫折感,从而丧失了成就动机。而以提升自我为目标的人,结果失败带来的打击就相对较小,因为他们可以从过程本身得到收获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逆境中要转变成就动机——因为如果你一味追求结果,并预期到结果可能很难实现的时候,很有可能就陷入了茫然的焦虑,而不去有所行动。

 

而不执着于结果的人,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你会发现你不断的自我提升,终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我自己,当年发现“找到大学的教职”这个目标并不是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时候,我就调整了成就动机,不再以“当教授”为目标,而是转变成以“好好做学问”为目标——我不再设想将来好会怎么样,坏又怎么样,停止精神上的内耗,只专注于眼下的事情:用心读文献、用心做实验,用心写论文。不要因为自己的胡思乱想耽误了该做的学术工作。

 

所以后来当那全球仅有的几个职位恢复招聘的时候,我也因为学术表现还不错而得到了梦中情职。

 

所以我们在逆境中的时候,不妨试试将成就动机从“取得成绩”转变为“自我提升”。该写书的写书,该画画的画画,该锻炼的锻炼,该考什么证的全都去给我考上,练好一身基本功,等疫情一结束就惊艳所有人。

 

现在我在疫情中仍然是这样,我将先前的那些“评职称”“赚多少钱”的成绩目标都先放下,将成就动机再次转变成“好好做学问”——不去设想将来,是躺平,踏实做好眼下,是努力——这就是仰泳的姿势。

 

3、做一些需要专注却不耗费心神的事情


有些同学跟我说,自己的焦虑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无法上课。那我说的好好继续工作学习,对部分人来说可能压力和难度稍大了一些。

 

那我们可以试着从一些“需要专注却不需要耗费心神”的事情开始尝试改变。比如浇花、打扫卫生等,读书等。需要专注,意味着收回思绪,停止胡思乱想不需要耗费心神,则避免了因为占用太多认知资源反而更焦虑

 

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就不要一下子就想着“我今天要写完三整篇论文”,还是“要看完200页书”,“要减肥20斤”,这样又会让你因为目标难以实现而陷入“自我设限”的停滞状态。

 

但我们也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就没日没夜地玩游戏、刷短视频,这样又会因为毫无意义和毫无收获而陷入更深层次的焦虑。

 

比如我和鹿老师,隔离在家很焦虑的时候就先从喂鱼、修剪花草,读一首唐诗、练一页字做起,这都是有助于我们收回思绪,避免胡思乱想,但是又不会太占用认知资源的小事情

 

(但是鹿老师既然是一个成绩目标偏重的人,那么单纯让她修身养性,可能就无法带给她很好的获得感。于是她改良了这些活动:改成护肤、适量运动、种小葱、整理房间等等。这些活动即需要专注,又不费脑,还能获得成就感——“今天的我又比昨天更健康了”“种的小葱够多不怕隔离了”“家里更干净了”。)

 

而且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小贴士,你每天一起来就将要做的这些事情列出来:1、浇花 2、跳刘畊宏20分钟 3、贴面膜15分钟 4、打扫卫生、整理收纳 5、煲汤 6、洗碗……像这样罗列出来,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这样做很关键,因为给任务清单打勾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当这一件件的小事完成以后,你会有成就感和收获感,于是就会减轻一点焦虑。这就有助于心态放平,心态平和了,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投入下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这个基础上再每天学习一小时专业课,还是每天写几页书。如果状态好,就再加大任务量;如果觉得压力大了,就再退回一点,减小任务量,循序渐进。

 

4、不要忘记规律的健康生活

 

因为我是从一个很瘦的瘦子,慢慢长胖的,所以我有一点很深的体会:胖起来以后,仰泳真的无师自通。

 

所以,这就提示我们要为自己的身体储存能量,关注自己的身体(规律饮食、规律作息、规律锻炼),其实健康的身体也可以提升你的认知能力,让你能更好地早日实现目标。

 

如果你感到焦虑,又不想考虑那些压力山大的工作、学习的事情,那你就去睡觉,或者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我自己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就去睡觉,睡醒了又是一条好汉。

 

这样哪怕你再躺平,起码到最后你会有个好身体。只要活得够长,就一定能迎来转机。


最后讲几句题外话~~~


前几天鹿老师的研究生同学群里热闹了一把。有一位老哥们直播唱歌,其他同学一边发弹幕,一边打赏,一边在群里发当年的老照片,一边回忆过去,一边各自诉说眼下的困境,一边互相宽慰打气。大家一会儿流泪,一会儿大笑,都很感谢有这个下午,治愈了疫情中隔离的坏心情。


鹿sama突然问我:“当时在香港求学和工作的时候,我感到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苦的,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每个片段都变成了甜的呢?


因为那时的我们正处于定义自我、找寻自我以及明确自我身份转换阶段回忆觉得甜,是目标实现之后的获得感重新赋予了它们意义当时觉得苦,是因为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曾经拼尽了全力


我希望我们现在经历的苦,若干年以后回想起来,也会是甜的。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扫码关注

Dr昕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