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人纳米界的半壁江山(Charles. M. Lieber的华人弟子们)

Monster 研之成理 2021-12-21

前期内容我们详细介绍了Lieber的研究历程。从其研究历程中,不难发现Lieber课题组的一大特点是一直都有很多中国学生。很多开创性工作也是出自中国学生之手。早期的这些学生,如今很多已经成为当今纳米界的大牛和巨牛。下面跟着小编来一一见识一下:

声明:因为Lieber的华人学生太多(截止2016年,共有 72位),所以本次统计只包括已经毕业并在高校担任教职的博士生。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未考证国籍,所以统称为华人:

1. Chen, Chia-Chun (Jay)   陳家俊   1988 – 1993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课题组主页:     

     陳家俊教授应该是Lieber教授的第三位华人弟子(前两位都进入企业做研发)。博士后师从纳米界的另一位巨牛Alivisatos。1996年回到台湾,1999至今一直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陳家俊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a.将磁性纳米颗粒(FePt Nanoparticles)运用到体内外核磁成像(Tips:韩国的Hyeon在这一方向也做的很好)。

b. 纳米材料的光电应用:主要包括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c. 纳米材料作为药物传递载体。

 
2. Hongjie Dai  戴宏杰    1990 – 1995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

这位大牛就不用我多介绍了,2016年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悄悄告诉你他的H-index已经超过130)。Nano Research(素有华人纳米杂志之称)的主编。当初有幸听过大牛的报告。戴教授不仅科研做的好人长得也很帅,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在Lieber组获得博士学位后,拜师诺奖得主Richard Smalley门下做了两年博后。随后到斯坦福大学开始独立从事研究。戴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a. 纳米材料的合成:最为出名的是Carbon Nanotube、Graphene Sheet/Ribbons

b. 纳米材料(纳米氧化物、硫化物)用于储能

c. 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NIR-II): 戴教授课题组开发出多种新型近红外荧光试剂,包括碳纳米管、量子点、共轭聚合物等。并以此创建了 Nirmidas(http://www.nirmidas.com/)生物科技公司。

 
3. Jie Liu     1990–1996

杜克大学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 . Liu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a. 三维可切割碳基气溶胶的发展,并将其运用到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b. 高密度单壁、多壁碳管/半导体管的可控合成及其在NanoFET和Sensor方面的应用。


4. Peidong Yang   杨培东   1993–1997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nanowires.berkeley.edu/

这位更不用介绍了,应该是Lieber的华人学生里面名气最响的一位了。集才华与奖项于一身的男子。今年与戴宏杰教授一起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JACs副主编(各位是不是有很多文章被他拒了…)。杨培东教授研究领域众多,但基本都是以纳米线材料为核心,实现各种能量(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间的转化。基本分类如下:

a.  Nanowire Photonics:2001年首次合成出纳米线激光器。并因此成为诺奖的热门人选。

b.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今年华人纳米会议中,杨培东教授参加了纳米催化板块的讨论,发表了自己对纳米催化和人工光合作用的理解(视频链接:https: //v. qq. com /x/ page/e0313jqk4w5.html)。从近几年发表文章来看,这一领域正在成为杨培东课题组的重点研究方向。

c.Nanowire based Photovoltaics : 如将各种纳米线运用于太阳能电池以提高效率。

d.Nanowire Thermoelectrics:基于硅纳米线的热电材料,能够高效回收工业废热。基于此技术,2009年杨培东教授和加州理工的另一名教授共同创建Alphabet energy公司。融资金额超过3500万美元。


5. Stanislaus S. Wong   1994–1998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Wong 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Carbon Nanotube的功能化改造:从材料到应用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功能化改造。Prof Wong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b. 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Wong课题组主要集中在常压、低温、绿色合成体系的研究。合成材料包括纳米氧化物和盐类。

c. 利用NEXAFS来探究单层和多层纳米管的局部结构信息。

d. 探针显微技术在位点反应方面的应用。


6. Barry Chin Li Cheung    1995–2001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chemweb.unl.edu/cheung/

Prof. Cheung的研究方向是纳米催化。致力于探究纳米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镧系氧化物、硫化物的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研究。


7. Liwei Chen   陈立桅   1996–2001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课题组主页:

陈立桅教授的研究一直以能源问题为中心,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发高效的能源转换与存储技术。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光伏锂电界面三个方向、其中的界面研究特别强调在器件工作状态下对载流子迁移的微观表征。


8. Jianfang Wang    王建方    1996–2002

香港中文大学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

近年来,王建方教授的研究一直聚焦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其表面Plasmon效应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a. 贵金属纳米晶的可控合成

b.贵金属纳米晶的组装

c. 贵金属纳米晶表面增强Plasmon的研究


9.  Xiangfeng Duan   段镶锋    1996–200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xduan.chem.ucla.edu/index.html

段教授2002年博士毕业之后并没有立即去高校,而是作为首席科学家就职于Nanosyn公司。2008年来到UCLA,13年成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如下:

a. 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表征

b. 纳米材料的电子、光子学应用

c. 纳米材料在能源转化、储存领域的应用

d. 纳米材料在生物应用 

10. Yu Huang   黄昱    1999–200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

正如你们所知道的,Prof. Huang是Prof. Duan的夫人。同是科大本科、同是Lieber的博士生,还进了同一所学校任职。从研究方向来分析,Prof. Duan研究偏物理一些,而其夫人的研究偏化学一些。这两年Prof. Huang在电化学和电催化领域大展身手,接连发表了好几篇Science(我们前期都有相关分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a.溶液相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尤其是对于其形貌的控制。

b.纳米晶相转变的研究

c.纳米材料的催化应用和能源相关应用:侧重于电化学的应用。

d.纳米器件的功能化 

11. Ouyang Min   1997–2001

马里兰大学物理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www2.physics.umd.edu/~mouyang/

Prof. Ouyang 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物理应用。打开他的课题组主页发现2010年后就没有更新了。小编也未能找到Prof. Ouyang 在2010年以后的研究兴趣。


12. Yi Cui    崔屹    1997–2002

斯坦福大学材料与工程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

这位也是华人纳米界的大牛。今年已经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两篇还有多篇Nature子刊。其研究领域广泛,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对Li离子电池的研究。并一直强调从实际出发做材料研究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崔屹教授已经创建以及共同创建公司五家。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a.   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比如具有手性结构纳米线的合成。

b.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崔教授的重点研究方向,发表多篇重量级文章,并以此创立Amprius公司。

c. 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

d. 针对PM2.5的纳米纤维过滤器:近两年来,崔教授以纳米线为基础,制备能够有效隔绝PM2.5的过滤材料(虽然身在美帝,心系祖国呀......)。

e. 纳米材料的原位TEM表征 


13. Zhaohui Zhong     2000–2005

密西根大学电子工程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Zhong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纳米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子、光伏方面的应用。

14. Wu, Yue   2001–2006

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 Wu的研究方向如下:

a. 高温下纳米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在热电领域的应用

b. 基于纳米线的热电材料:研究特色在于大规模的合成。

c. 利用相转变和相转变材料进行热能储存与利用方面的研究。


15. Yang Chen     2001–2006

普渡大学化学系、物理系        副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www.chem.purdue.edu/yang/

Prof. Chen 的研究方向分为以下四大类:

a. 纳米线的可控合成

b. 新型纳米电子器件的构建

c. 纳米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

d.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界面效应


16. Gengfeng Zhen  郑耿峰  2001–2006

复旦大学化学系   教授

课题组主页:

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a.    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组装

b.    光电化学器件和电化学储能研究

c.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界面研究。

17.  jie Xiang    2002–2006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助理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 Xiang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一直致力于将纳米技术运用于信息以及计算机科学。

18. Yajie Dong  2003–2010

 中弗罗里达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助理教授

课题组主页:

Prof. Dong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纳米线和量子点纳米晶的光电子学应用: 

19. Guihua Yu     2003–2009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 机械工程系        助理教授

课题组主页: http://yugroup.me.utexas.edu/index.php/about

Prof.Yu的研究集中于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热电材料等领域。


20. Yongjie Hu     2004–201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工程系    助理教授

课题组主页:

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能量的转化与储存方面应用

21. Bozhi Tian   田博之    2004–2010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助理教授

课题组主页:http://tianlab.uchicago.edu/index.html

复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rof.Tian的大名。复旦赵东元院士的得意弟子,在复旦读硕士期间就发了多篇高档次文章。后来到哈佛大学,师从Lieber教授。博士后师从巨巨巨牛Prof. Robert Langer(Langer组每年的科研经费近千万美元,创立几十家公司,每年的诺奖呼声都非常强烈)。如今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纵览以上这些从事纳米研究的华人们。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方面做点文章。但Prof.Tian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有意义和技术含量。Prof.Tian正在尝试利用半导体纳米材料检测和模仿细胞内外的各种生理行为。这些工作与其在Lieber组所从事的研究有一定的延续性。


总结:    

Lieber的这些华人学生们,各个都是聪敏、勤奋,其中有不少科大少年班出身。独立从事研究后也都是围绕纳米材料而展开。基本离不开“合成、自组装、应用”这三大类。应用方面能源、生物最为火热。


对于封面图片的说明:图是我在Lieber教授的一位美女学生的微博下载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为方便研友们进行学术讨论,研之成理也开创了自己的QQ群,1号群:已满;2号群:已满;3号群:585629919。欢迎大家加入进行激烈的学术讨论!

本文版权属于研之成理,转载请通过QQ联系我们,未经许可请勿盗版,谢谢!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号rationalscience,轻松关注我们,谢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