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源周报:Science、Nat. Nano.、JACS、AM、Mater. Today等大合集!

研之成理 2022-05-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献精选 Author 能源小分队

温馨提示:本推文包含22篇文献,预计阅读时间约22min,大家挑感兴趣的关注。p.s.文末会附有过去三周周报链接。


1. Nat. Nanotechnol.:选择性金属有机骨架凝胶膜可实现可充电有机电池的长寿命循环

可充电有机电池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目前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池的低成本,可持续和可大量生产的替代品。但是,严重的电极溶解问题和有机氧化还原中间体的溶解(穿梭效应)困扰了这些电池的容量保持能力和循环能力。在这里,报道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凝胶膜作为有机电池隔膜的用途。MOF-凝胶隔膜固有的均质微孔充当目标有机中间体的渗透选择通道,从而在不牺牲功率的情况下缓解了穿梭问题。使用MOF凝胶隔膜和5,5'-二甲基-2,2'-双对苯醌(Me2BBQ)作为电极的电池显示出高循环稳定性,在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2.9%,相当于容量每个周期约有0.008%的衰减,在3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约为171 mA hg-1。MOF-凝胶隔膜的分子和离子筛分能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为孔径可以调节到适应于特定的有机电极材料上。使用MOF凝胶隔膜来防止可溶性有机氧化还原中间体发生副反应可能会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可充电有机电池。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0788-x

2. Science: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材料的合理设计

由于钠的自然丰富性,钠离子电池已在电网规模的能量存储中引起广泛关注。此类电池的性能受到可用电极材料的限制,尤其是对于钠离子层状氧化物,这激发了对组成多样性的探索。 电极材料的组成决定了结构化学对电化学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很难预测,特别是对于复杂的组成。在这里我们介绍了“阳离子势能”,它解释层状材料的关键相互作用,并可以预测堆叠结构。通过合理设计和制备具有改善性能的层状电极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当堆叠结构决定功能特性时,此方法为碱金属层状氧化物的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7/708

3. Adv. Mater.:设计用于4.5 V Li || LiCoO2电池的宽温度操作的高级原位电极/电解质中间相

带有LiCoO2(LCO)正极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对能量存储市场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便携式电子产品而言。然而,它们的发展受到在高压和挑战性温度下的劣质性能的极大限制。在此,报告了通过使用先进的电解质在锂负极和LCO极上原位形成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出具有LCO极的高度稳定的锂(Li)金属电池。LCO正极可提供约190 mAh g-1的高比容量,并在4.5 V(甚至高达4.55 V)的高充电电压和-30至55°C的宽温度范围内显示出显着改善的电池性能。这项工作指出了开发用于实际应用的Li || LCO电池的有前途的方法。此方法还可用于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改善其他电池的高压性能。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898

4. Adv. Mater. :优先在石墨化纳米片上设计FeN4边缘位点,在可充电空气电池中实现高活性和持久性的氧电催化

碳基质边缘的单原子FeN4位点被认为比平面中对氧的电催化活性更高。但是,传统的高温热解工艺无法精确地设计出活性位点的位置,直至原子级。在理论预测的启发下,本文开发了一种自我牺牲的模板方法,以获得整合在高度石墨化纳米片结构中的边缘富集的FeN4位点。引入原位形成的Fe团簇,以催化石墨碳的生长,诱导多孔结构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促进FeN4优先锚固至其接近。

由于这些特性,结果催化剂(以Fe/N-G-SAC表示)在氧还原反应和析氧反应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中ORR的半波电位为0.89 V,OER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为0.37 V。此外,Fe / N-G-SAC正极在可充电锌空气电池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性能,其低至0.78 V的充放电电势差和超过240个循环的长期可循环性,优于贵金属基准。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900

5. Adv. Mater. :具有超高循环稳定性的低成本钛溴液流电池,用于电网规模的储能

液流电池是最有前途的大型储能系统之一。但是,当前使用的液流电池的运行成本效益低,并且能量密度低,这限制了它们的商业化。本文报道了一种钛溴液流电池(TBFB),具有极低的运行成本和出色的稳定性。在该电池中,使用一种新型的络合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来稳定溴/多溴化物并抑制Br扩散。结果表明,该络合剂可有效抑制Br的穿梭效应并降低Br引起的腐蚀性,进而显着提高钛溴液流电池系统的可靠性。新型钛溴液流电池在4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95%的库仑效率和83%的能量效率。而且,它可以平稳运行1000多个周期,而不会降低容量。

此外,组装好的300 W 钛溴液流电池堆可以连续运行500个以上的循环,从而证实了所建议的钛溴液流电池的实际适用性。由于钛溴液流电池利用超低成本电解质(41.29美元/ kWh-1)和多孔聚烯烃膜,因此它是一种可靠且低成本的储能设备。因此,考虑到其超高的稳定性和低成本,钛溴液流电池可以用作大规模的储能设备。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036

6. Nat. Commun.:高效的能量转移可减轻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分子电荷提取层中的寄生光吸收

有机半导体通常用作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电荷提取层。然而,在面向太阳光的前分子层中的寄生光吸收(在到达钙钛矿层之前,太阳光必须通过该寄生光传播)会降低此类设备的功率转换效率。在这里,我们证明可以通过从光激发聚合物层到下面的钙钛矿的有效激发能转移来消除这种损失实验观察到的一系列不同的聚合物薄膜与甲基铵碘化铅钙钛矿层之间的能量转移被用作对机理的有效性进行建模的基础,该机理是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层厚度,光致发光量子效率和吸收系数的函数。我们的发现表明,对于显示出高光致发光量子效率的薄(≤10 nm)有机电荷提取层,可以实现有效的能量转移。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与钙钛矿的界面形成如何影响这种薄聚合物层的形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268-w

7. Mater.Today: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了解全固态锂电池

由于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易燃和潜在有毒的有机液体电解质,在安全性,能量密度方面,全固态锂电池(ASSLB)被认为比传统的基于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LIB)具有实质优势,包括电池包装和可操作的温度范围。但是,全固态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和操作机理与常规锂离子电池明显不同。因此,尚未充分了解的全固态锂电池的故障机制需要特别注意。为了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的性能并实现其实际应用,弄清全固态锂电池循环期间电极,固体电解质及其界面和相间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为以高空间分辨率进行全固态锂电池操作期间的结构和化学变化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方法。

本文中,对全固态锂电池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是实时观察电极,固体电解质及其界面中发生的反应和降解。揭示了新型的电化学-机械耦合现象,并突出了机理的见解。这篇综述涵盖了全固态锂电池中广泛使用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展示了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在阐明基本机理和为开发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提供设计指导方面的普遍适用性。最后,讨论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084?via%3Dihub

8. Mater.Today:超高库仑效率电解液使Li || SPAN电池具有出色的循环性能

提高锂金属负极循环的库伦效率是实现长寿命可充电锂电池的决定性步骤。在这里,我们设计了一种在氟醚中稀释的高浓度盐/醚电解质:1.8M LiFSI(二乙醚/双(2,2,2-三氟乙基)醚)溶于DEE / BTFE,在0.5mAcm-2和1 mAh 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900个以上的循环平均库仑效率为99.37%该电解质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时还保持了创纪录的98.7%的库仑效率,表明它具有在高正极负载下提供快速充电的能力。形貌分析表明,长时间循环后无锂枝晶生成,而表面分析证实在循环后的锂表面上形成了坚固的富含LiF的固态电解质层。

此外,我们发现,这种基于醚的电解质与低成本,高容量的SPAN(硫化聚丙烯腈)正极高度兼容,在这种情况下,所构建的Li || SPAN电池的可逆正极容量为579 mAh g-1,并在1200次循环后无衰减。构造的高面积负载SPAN电极(> 3.5 mAh cm-2)与金属锂配对组成的电池在1.75mA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维持锂金属的库仑效率为99.30%。计算模拟表明,在饱和状态下,Li-FSI络合物形成接触离子对,其中第一溶剂化壳包含DEE分子,第二溶剂化壳包含DEE / BTFE的混合物。这项研究为高能量密度Li || SPAN电池的稳定循环提供了一条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382?via%3Dihub

9. Adv. Energ. Mater.:防碘扩散和自放电的自组装固体凝胶阴极制备稳定柔性水溶液锌-碘电池

水性可充电锌-碘电池(ARZIBs)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持续能源储存形式,其元素含量非常丰富,对环境也很有帮助。由于可溶多碘在水介质中的扩散特性,固体碘利用率低,自放电现象严重影响了装置的稳定性和设计。通过使用固体凝胶反应与含高活性碘组分的水基凝胶嵌段共聚物中的水基凝胶反应来限制碘的扩散,从而建立具有自放电控制的固态ARZIB。该阴极凝胶具有两亲性,可为碘提供高溶解度和来自立方微晶自组装结构的更好的离子导电性。由于在核壳界面和胶束疏水核心内的自捕获聚碘,这种凝胶可防止碘离子在阴极的多层自组装中的长程扩散。相反,正锌离子容易通过亲水性聚环氧乙烷富水通道扩散。这种固体基质的放电容量为210 mAh g1(在1摄氏度下),500次循环后的稳定性为94.3%,包括自放电保护。该柔性模块装置在变形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灵活性,并且能够以稳定的性能为小工具提供动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1997

10. Adv. Energ. Mater.:实现高性能混合锌电池的电极功能分离设计

通过在锌-空气电池中引入碱性锌-过渡金属化合物(Zn–MX)电池功能,可同时达到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然而,传统的单层电极设计不能同时满足亲水界面(促进离子转移以最大化Zn-MX电池功能)和疏水界面(用于促进气体扩散以最大化Zn-Air电池功能)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功能分离的设计,它将两个电池的功能分配给阴极的两个面。该电极由一层疏水性MnS层和一层亲水性NixCo1xS2层组成。用Ni–Co–S纳米团簇修饰,可以实现平滑的气体扩散和高效的氧电催化;亲水性的NixCo1xS2,有利于快速的离子转移和卓越的储能性能。具有功能分离电极的电池显示出高的短期放电电压≈1.7 V,和高倍率恒流充放电性能,在100 mA cm2下具有高达153 mW cm2功率密度。5 mA cm2下具有75%的良好往返效率,330 h的稳定循环后电压间隙≈0.7 V。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2992

11. Adv. Mater.封面文章:基于范德华异质结构的多工作模式发光场效应晶体管

二维半导体在电调谐光电子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单层过渡金属二乙醇化合物(TMDs)具有很强的激子光致发光(PL),但由于电荷注入和电子-空穴复合效率较低,其有效电致发光(EL)一直未能实现。在这里,展示了由单层WSe2通道和石墨烯触点组成的多操作模式发光场效应晶体管(LEFETs),石墨烯触点与两个顶部栅极耦合,用于选择性和平衡地注入电荷载流子。在室温下,由于注入电子和空穴在受限二维通道中的有效复合,可在室温下获得约6%的高外量子效率。此外,通道和触点的电可调谐性实现了多操作模式,例如反双极、耗尽和单极区域,可用于极性可调场效应晶体管和光电探测器。这项工作显示了在二维半导体列菲特中应用的巨大潜力,这些半导体LEFET是一种高效、多功能、异质集成的新型光电子器件。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3567


12. Adv. Energ. Mater.:在高压水溶性石墨锌金属双离子电池中使用天然石墨

安全性和成本是大规模储能的关键指标。由于当前锂离子电池技术中使用了非水电解质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因此安全性、成本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石墨具有工作电位高、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双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由于电化学稳定窗口很窄(1.23V),寻找合适的水电解质是一个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种石墨-锌-金属水溶液双离子电池,其电压约为2.3–2.5 V,在水性锌电池中具有非常高的电压,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0%,并且在200 mA g–1的充放电电流下可提供≈110 mAh g1当充放电电流为5000 mA g1,可获得接近60 mAh g1的电流。使用高浓度无锂双盐水电解质,使天然石墨成为可逆阴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70169

13. Adv. Funct. Mater.:低成本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全电喷雾技术

随着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PSCs)的功率转换效率超过25%,PSCs向初步工业化迈进了一步。在从实验室制造转移到工业制造之前,诸如可扩展性、材料成本和生产线兼容性等对制造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在这里,报告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突破。碳基PSC具有氟掺杂氧化锡(FTO)/电子传输层/钙钛矿/碳结构,无需空穴传输层和贵金属电极,实现超低成本配置。这种PSC体系结构采用可扩展和工业兼容的电喷雾(ES)制造技术,可实现所有电池层的连续打印。ES沉积的电子传输层和钙钛矿层的性能与实验室规模的旋涂法相当。与传统的刮片法相比,电沉积碳电极层具有优越的导电性和界面微观结构。以14%的无碳转化率为基准,完全可以与PS41的功率转换率相媲美。这些结果将对PSC的可扩展生产产生影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6803

14. Adv. Mater.:100米长热拉伸超级电容器纤维,用于3D打印和纺织品

超级电容纤维具有充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等优点,有望为柔性织物电子产品提供动力。然而,迄今为止,只生产了短长度的功能纤维超级电容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一种超级电容器光纤,以解决扩展性、灵活性、包层抗渗性和性能方面的剩余挑战。这是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制造方法来实现的,在这种方法中,一个大尺寸的预制件被热拉入一个功能齐全的储能光纤中。预成型体由五部分组成:热可逆多孔电极和电解质凝胶;导电聚合物和铜微丝集电器;以及一个密封的包层。这一过程产生了100米连续功能超级电容器纤维,比以往任何报告都长一个数量级。除了柔韧性(5 mm曲率半径)、抗湿性(100次洗涤循环)和强度(68 MPa),这些纤维在3.0 V下的能量密度为306 μWh cm2,在1.6 V下的电容保持率约为13 000次循环的100%。为了证明这种纤维的实用性,它是机器编织的,并用作3D打印的长丝。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4971

15. Adv. Mater.:石墨烯上铜纳米线自发分裂为量子点抑制锂枝晶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碳同素异形体,其可控生长已成为探索其独特科学性质和应用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铜(Cu)晶体结构对石墨烯生长的影响。发现晶界是反应活性的来源。在生长的石墨烯作用下,多晶铜纳米线自发地分裂成约3nm的铜量子点。这些铜量子点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上,它们阻止了石墨烯的长程有序生长。这些原位支撑在石墨烯上的铜量子点具有很高的抑制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生长的作用。基于这一有趣的发现,可以大规模地制备锚定在全碳石墨烯上的铜量子点,并实现铜量子点在电化学领域的独特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4379

16. J. Am. Chem. Soc.: 替代有机间隔物,可提高含Ruddlesden-popper相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化物钙钛矿ruddlesen-popper (RP)相是一种类似的可溶解处理半导体的层状亚类,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发展长期太阳能光电方面。它们被定义为(A’)2(A)n−1PbnX3n+1 (A’=间隔阳离子,A =笼阳离子,X =卤化物阴离子)。低温自组装薄膜的定向控制是控制垂直于衬底的载流子输运能力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里,研究者们报道了一种新的化学衍生物,从分子的角度设计使用新型间隔阳离子3-苯基-2-丙烯铵(PPA)与共轭主链作为低温策略组装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首先,我们使用x射线衍射解决和精制单晶的晶体结构通式(PPA) 2 (FA0.5MA0.5n−1 pbni3n + 1 (n = 2和3,空间群C2),然后使用混合卤(PPA) 2 (Cs0.05 (FA0.88MA0.12) 0.95n−1 pbn (I0.88Br0.123 n + 1类似物来实现更高效的器件。在形成RP相的同时,PPA与无机八面体之间的多个氢键加强了层状结构。我们观察到薄膜目标层厚度指数增加从n = 2到n = 4,那么水平无机层的择优取向逐步意识到随着增加存在高-n或3 d相,用一种改进的自由电荷载体基质电导率和垂直。因此,采用PPA-RP钙钛矿的平面p-i-n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14.76%,在85℃和85%湿度条件下,经过600小时的封装后,效率为93.8±0.25% (ISOS-D-3)。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0c09647

17. Adv. Mater.:分离和结晶动力学对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作用

如今,功率转换效率已超过17%,因此长使用寿命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非富勒烯受体可以结晶并破坏装置,但是受体结晶的基本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受到的关注有限。在这里,研究者们测得的了两个最先进的非富勒烯受体ITIC-2ClITIC-2F在室温(RT)扩散系数分别为3.4×10−232.0×10−22 低系数足以提供形态的动力学稳定性,以防止在室温下发生混合。 另外,在ITIC-2F和ITIC-2Cl之间发现了结晶特性的深层差异。 二次离子质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掠入射宽角X射线散射和显微镜观察到的差异可能直接与设备降解有关,并且归因于成核和生长速率的显着不同,在RT处的增长率相差12倍。ITIC-4F和ITIC-4Cl具有相似的特性。结果揭示了扩散系数和熔化焓在控制生长速率中的重要性,并且卤化的差异可以极大地改变结晶动力学和器件稳定性。此外,还描述了如何从DSC和显微镜实验中推断出低成核密度和大生长速率,这些实验可用于指导分子设计的稳定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5348

18. Adv. Mater.:协同优化使大面积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能够维持小面积刚性设备98%以上的PCE

缝模涂布通常被认为是制造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的最有效的大规模方法。但是,相应的设备性能大大落后于旋涂设备。在本文中,研究者们协同地优化了有源层的形态,柔性基板的特性以及处理温度,从而为柔性单电池和模块两者都获得了高功率转换效率(PCE)。结果,1 cm 2的 柔性设备产生了12.16%的出色PCE,而旋涂小面积(0.04 cm2 )刚性设备PCE则为12.37%。同样,对于面积为25 cm2 面积的,观察到PCE为10.09%。因此,通过协同优化显着减少了与升级相关的效率损失。此外,在以10 mm的弯曲半径弯曲1000次之后,这些柔性设备仍会产生其原始PCE的99%以上,而在手套箱中存放6000 h以上后,该PCE会达到其初始值的103%,表明出色的设备灵活性以及出色的货架稳定性。因此,这些结果有希望地证实,在不久的将来,大型区域OSC的升级潜力巨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5153

19. Adv. Mater.:热力学性质和分子填料解释了三种D18:NFA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加工程序

最近,基于D18:Y6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的功率转换效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8%以上。研究者们扩展了最初的工作,并将基于D18的OSC与三种非富勒烯受体Y6,IT-4F和IEICO-4Cl的器件性能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它们的分子堆积特性和可混溶性。D18聚合物在所有薄膜中均显示出异常强的扩链性和出色的主链有序性,这可能有助于其出色的空穴传输性能。热力学特性表明D18:Y6和D18:IT-4F在室温下的混溶性接近于渗透阈值 这对应于理想的淬火深度,并解释了溶剂蒸汽退火而不是热退火的使用。相比之下,D18:IEICO-4Cl是一种低混溶性系统,在铸造过程中淬火深度较深,形态控制较差,性能较低。PC 的三元共混物失效 71 BM 很可能是由于Y6最初的理想混溶性所致,这表明D18开发成功的三元或四元太阳能电池的策略可能与其他高性能供体不同。这项工作揭示了基于D18的光伏器件的几种独特的性能-性能关系,并有助于指导设计或制造效率更高的OSC。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5386 

20. Nat. Commun.:长寿命和无混乱的电荷转移状态使吸热电荷分离高效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

尽管供体-受体能量偏移接近零以驱动电荷分离并克服电子与空穴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但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仍可显示高电荷产生率。在这里,研究者们使用时间分辨光谱法来显示这些系统中的自由电荷是由界面电荷转移状态的热活化解离产生的,该离解在室温下发生数百皮秒,比基于富勒烯的体系慢三个数量级。在以后遇到自由电子-空穴时,电荷转移态和发射激子都将再生,从而在激子,电荷转移态和自由电荷之间建立平衡。我们的结果表明,在这些系统中形成长寿命且无序的电荷转移状态使它们能够在准热力学条件下紧密运行,而无需能量偏移来驱动界面电荷分离并实现抑制的非辐射重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332-5

21. Adv. Energ. Mater.: PbS纳米片的首选生长方向可为稳定,可复制和高效的太阳能电池保留钙钛矿红外光的收集

基于甲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代表了钙钛矿铅系列的最大理论效率。然而,钙钛矿甲脒在空气中表现出明显的降解。PbS的表面化学已用于改善甲脒黑相的稳定性。在此,研究者们使用具有(100)优先晶体取向的PbS纳米片,可增强钙钛矿晶粒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并提高材料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结果,获得了钙钛矿晶粒的垂直生长,23 mA/cm-2 的稳定电流密度 ,这是钙钛矿晶粒以及在光谱的红外区域中稳定了4个月的电流效率的的最佳稳定性成就之一。此外,通过优化钙钛矿基质中的PbS浓度,可以获得比控制装置更好的重现性。这些结果验证了PbS纳米片的协同使用以改善甲脒稳定性和性能再现性,并为使用亚稳钙钛矿活性相保留其光收集能力铺平了道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2422

22. Adv. Energ. Mater.: 通过n型小分子添加剂辅助缺陷钝化,具有运行稳定性的高性能反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在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PSC)中,人们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调节晶粒尺寸和改善钙钛矿的膜质量。在钙钛矿中添加材料对于高性能PSC尤其有希望,因为添加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晶体结构。尽管添加剂工程方法大大提高了PSC的效率,但钙钛矿薄膜的不稳定性仍然是PSC商业化的主要瓶颈。在本文中,研究者们将n型共轭小分子(YTh2)引入了PSC中,同时增强了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Y-Th2通过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有效地钝化钙钛矿中的缺陷态,从而增加了钙钛矿吸收剂的晶粒尺寸和质量。包含Y-Th2添加剂的反向PSC的功率转换效率为21.5%,而参考器件为18.3%。钙钛矿中疏水性和分子间氢键的改善也大大提高了操作稳定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1920

相关推荐:
2020.10.13-能源周报:Science、Nat. Energy、Angew、AM、EES、Joule等大合集!
2020.10.20-能源周报:Nat. Energy、Nat. Mater.、JACS、Angew、AM、Joule等大合集!
2020.10.27-能源周报:JACS、Angew、AM、Matter等大合集!
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
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
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
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5. 催化板块汇总
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
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研之成理后台自主查询。

科研交流微信群:

催化/能源交流群,请添加微信:yzcl93

理论计算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cl2098

科研绘图交流群,请添加微信:17857127498

写作/表征交流群,请添加微信:xueshan1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