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能源周报:Nature、Nat. Energy、AEM、AFM等大合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献精选 Author 能源小分队
锂金属电池有望在超低温(低于−30℃)下工作时,将电池级能量密度提高到300Whkg−1以上。能够在这些极端温度下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电池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它们固有地减少了对外部加热的需求。在这里,本文证明了电解质的局部溶剂化结构决定了超低温下的电荷转移行为,这对于实现高锂金属库仑效率和避免枝晶生长至关重要。这些见解应用于锂金属全电池,其中高负荷3.5mAhcm−2硫化聚丙烯腈(SPAN)阴极与1倍过量锂金属阳极配对。当分别在−40和−60°C下循环时,电池保留了84%和76%的室温容量,在50次循环中表现出稳定的性能。这项工作提供了超低温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的设计标准,并代表了低温电池性能的决定性步骤。
可充电固态钠离子电池(SSSB)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储能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硫化物基固体电解质与高压氧化物阴极之间的电化学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它们的长期循环性能和实用性。在这里,本文报道了离子导体NaY1-xZrxCl6(NYZC)的发现,它既具有电化学稳定性(高达3.8V vs.Na/Na+),又与氧化物阴极具有化学相容性。在室温下,其离子电导率高达6.6×10−5Scm−1,比氧化物涂层高几个数量级,这归因于丰富的Na空位和协同的MCl6旋转,导致极低的界面阻抗。由NaCrO2+NYZC复合阴极、Na3PS4电解液和Na-Sn阳极组成的SSSB在室温下具有97.1%的第一循环库仑效率,在40°C下可循环1000多次,容量保持率为89.3%。这些发现突出了卤化物在SSSB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无机固体电解质钠金属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下一代无锂储能系统中受到广泛关注。在此,与传统上使用的聚合物/陶瓷/聚合物三明治电解质相比,提出了一种高效、绿色、可扩展的粉末抛光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热解聚丙烯腈改性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电解液,以减轻集成复合材料SSE的极化,改善电解液与钠阳极的界面接触。此外,在优选的各向同性硫化聚丙烯腈(SPAN)中间层中引入S可引发聚丙烯腈与化学键合短链S-S段的脱氢和环化反应,这些短链S-S段可与Na+键合以重新分配界面电场并均匀输送的Na+通量,导致钠沉积行为从枝晶生长模式向侧向扁平生长趋势转变。共轭聚合物主链具有离域自由基,可以激活形成的短链硫化物重新连接到主链上,从而保持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得益于合理的界面设计,Na/SPAN-NASICON/Na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了创纪录的1.4 mA cm-2。此外,SPAN用作组装固态Na/SPAN-NASICON/SPAN Na-有机硫电池的阴极,显示出优越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合理的基于跨度的结构设计策略为固态碱金属电池的潜在应用提供了一条途径。
P2层状阴极材料中不同的钠占据位可以重组钠离子的分布,改变钠离子/空位的超结构,这对钠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输运和储存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在此,通过诱导Sb5+离子对过渡金属正下方的Na位产生强烈排斥作用,成功地调节了P2-Na0.67[Mn0.66Ni0.33]O2阴极中两个不同Na位(过渡金属离子下方的位和c方向氧离子下方的位)的占有率。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离子正下方Na含量的降低有利于P2层状阴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显示可逆Mn3.3+/Mn4+和Ni2+/Ni3+氧化还原偶分别在1.8–2.3和2.3–4.2 V的不同电压区域提供电荷补偿。透射X射线显微镜证实了整个电极颗粒上均匀的氧化还原反应。此外,Sb取代可以通过阻止氧在a-b平面上滑动来抑制高压区的P2-O2相变,从而确保循环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本文介绍了O′3型Na[Ni2/3−xCoxSb1/3]O2(Na[Ni2/3Sb1/3]O2-Na[Co2/3Sb1/3]O2固溶体)的合理设计。由于Co3+/2+氧化还原反应的困难,Na[Ni2/3−xCoxSb1/3]O2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被设计成通过电化学氧化将Co2+氧化成Co3+,在氧化物基体中建立导电网络,之后形成的Co3+不参与电化学反应,但提高了结构的导电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Na1−y[Ni2/3−xCoxSb1/3]O2脱钠过程中,Co3+形成后,禁带能量降低。Na[Ni2/3−xCoxSb1/3]O2(x=1/6)电极在改善导电性的同时使用氧化的Co3+物种,在2C(400 mA g−1)下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约为72.5%,甚至在50 C(10 A g−1)下也具有活性。操作X射线衍射和非原位X射线吸收近边缘结构研究表明,与电化学驱动的结构中存在的Na[Ni2/3Sb1/3]O2相比,充电和放电时晶格变化受到抑制。这些发现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为其结构转变和先进正极材料的电子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电解液添加剂在决定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材料发展相比,钠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界面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首次将丁二酸酐(SA)作为碳酸氟乙烯酯(FEC)的协同成膜添加剂进行了研究,并显著提高了双添加剂Na/Na0.6Li0.15Ni0.15Mn0.55Cu0.15O2(NLNMC)电池的使用寿命,在1 C下的400次循环中保持87.2%的容量保持率。相比之下,仅添加两种添加剂中的一种或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要差得多。加入SA后,循环NLNMC材料表面的界面层变得均匀、稳定,其中含有较多的富氧有机物和较少的NaF。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能谱(EDS)结果表明,SA的加入对钠阳极部分的界面层也有影响。此外,在线微分电化学质谱(OEM)测试表明,与仅使用FECs相比,双添加剂电池在最初的两个循环中产生较少的CO2,这表明SA在实际应用中的另一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