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长征》感悟到的逆境领导力5条原则

宫玉振 总裁读书会 2023-09-05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北京大学国发院管理学教授宫玉振,在总裁读书会上领读《长征》一书的发言整理而成。值此举国欢庆之时,回顾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犹如点燃在我们内心一盏永恒的明灯,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长征》(作者: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书是《长征》。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学党史,进行党史教育,而《长征》是党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今天回头看长征,它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今天在座很多是企业家、管理者,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长征是一个逆境领导力的典型案例。今天我一方面想介绍本书大致的内容,更主要是想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这本书非常全面地介绍了长征的全过程。从1934年的红六军团、红七军团,作为先头部队出发,一直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部队在陕北会师。这里有一方面军的长征,有二方面军的长征,也有四方面军的长征,包括徐海东部队的长征,全面地呈现了各支部队红军长征的过程。这本书也非常形象地把长征中大的事件,包括大家熟悉的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师等都非常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大家读这本书,70多万字,会非常有收获。这本书虽然比较厚,但非常耐读。很多朋友跟我说,这本书拿起来,放不下。因为王树增老师会用他非常独特的语言,把大家带到那个场景之中,真正还原这段历史。

接下来的主要时间,我想和跟大家分享我对长征的这种感悟,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长征其实是一个逆境领导力的典型案例。

我们今天许多的企业处于逆境之中,一是疫情的影响,二是像中美关系贸易战对企业的影响,很多的企业生存非常的艰难。逆境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人礼伟大的组织往往是在逆境之中成长起来的。逆境给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和组织提供最好的成长机会。在逆境之中,优秀的领导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自身和团队的潜能,为组织奠定走向卓越的根基,为组织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我将结合这本书和长征的案例,分享逆境领导力的5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以舍为得

什么都想守住的人,一定是什么都守不住。在战争的环境下,有时候为了维护全局的、整体的利益,必须果断地牺牲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组织,要想保全自己,就必须有敢于放弃和敢于收缩的勇气,必须有这种以退为进、以舍为得智慧

普鲁士有一个著名的国王叫腓特烈大帝,他曾经讲过一段话:平庸之人想保住一切,而理智者只关注主要事物。为此他们会受到一些回避敌人的打击,会遭受一些小的损失,但这是为了避免招致更大的损失。想保住一切的人什么也保不住。

毛主席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常有这样的情形,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就是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我们在敌人第5次围剿的时候赔了本,毛主席把第5次反围剿比喻成一场买卖,我们赔了。就是因为这一条,不想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毛主席这段话,在长征这本书里,大家一定会有非常强烈的共鸣。以舍为得,舍不是目的,舍是为了找到新的有利的大势。

第二条原则:因势利导

中国人特别重视“势“这个概念。“势”是力量的放大器,没有人能够跟大势相抗衡。真正的战略家,高明之处在于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但是我们看势永远是不同趋势的组合,关键要在整体的逆势之中找到有利的态势,把整体的劣势转化成局部的优势,这样一来才能取得在逆势之下扩张的动力。

长征非常典型的一个是逆境突围。第5次反围剿失败说明什么道理?土地革命战争的高潮已经过去了,这一波高潮已经过去,这是一个现实。当这个高潮过去的时候,红军抓住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什么?一个新的大的趋势,就是日本入侵华北,民族矛盾开始取代国内矛盾,抗日呼声开始高涨,抗日战争的大势正在兴起。我们党明智的、厉害的地方,是打出了一个旗号叫北上抗日。

北上抗日使得一支已经处于失败状态的军队,找到了一个新的生存理由,更主要是抓住了一个新的大势,这样一来和整个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当整个抗日战争开始成为社会共识的时候,我们党顺势而为,借势而上,迅速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势利导。当一个过去的大事已经过去之时,一定要找到新的、潜在的正在兴起的大势,把资源给投入进去。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这个势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具备对大势的洞察力。

毛主席为什么成为中共本土产生的第一个领袖?在毛主席之前,中共的领袖都是共产国际任命的。毛主席是中共本土产生的第一个领袖,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对大势的理解和把握远远超出其他人。

第三条原则:机动灵活

以舍为得,找到了新的大势。但是环境是动荡的、是变化的,一定要借助灵活。当整体形势不利的时候,作为领导一定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要保持战略的柔性组织的弹性决策的灵活性还有机变能力。一旦有突破的机会,就要迅速投入强大的力量,这是逆境突围非常重要关键的法则。

我们看长征非常有意思,长征不是谁设计出来的,长征也不是一开始要到陕北去的。长征一开始是要到湘西,会合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在湘西重建根据地。但是湘江一战,蒋介石判断出了红军的行军方向,提前在湘南这个地方布防。毛主席这时候提出来不能到湘西去。于是,黎平会议他明确提出,转兵西进,进入贵州,以遵义为核心建立根据地,因为贵州的国民党兵力空虚,这样一来渡过了乌江,占领了遵义。

结果到了遵义,发现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建根据地,这个地方四面全是大江大河,很容易被国民党封锁。这时候刘伯承和聂荣臻两个四川人就给中央提议:放弃遵义,北渡长江,到四川会合张国焘、徐向前的四方面军,在川西北重建根据地。这才有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最后到了川西北。

但是到了川西北跟四方面军会师发现,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建根据地。因为川西北,也就是今天的阿坝地区,高原地区,这个地方很难养活这10万人。就在围绕是南下还是北上之时,中央和张国焘打起来了。毛主席被迫单独带领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北上的过程中,依然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一直到甘肃的哈达铺,在国民党的邮局里发现国民党的报纸里有记载,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下决心到陕北去。

为此,我们看到长征是一个不断调整计划、不断改变计划的过程。包括长征具体的过程中,四渡赤水也不是谁设计出来的。一渡的时候没有想到二渡,二渡没有想到三渡,但是三渡想到了四渡。这就是逆境突围的真实案例。

环境最大的特点是动荡的动态的不确定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看到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为此,这种灵活性、机动灵活的能力,是领导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毛主席曾经讲过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扎西的时候,他专门给各个军团发过一封电报,说必须要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候向东,有时候向西。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的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一定要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过程中,对领导者来说,就需要一种灵活的思维,不能是一根筋,不能僵化、不能固化。毛主席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是许多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有时候你想进两步,你必须退一步,要充满弹性。

红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度灵活的组织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敏捷组织、弹性组织。尤其扎西整编以后,红军就是三个层级。中央、军团除了红一军团之外,其余的各个军团是团,军团直接辖团,三级组织,机动灵活,扁平化,非常敏捷。而国民党40万大军为什么挡不住红军3万人,让红军在赤水这个地方最后突围,完成了四渡赤水。因为国民党是一个刚性化、官僚化的组织,红军则是一个机动灵活、敏捷型的组织。这是长征能够胜利的非常重要一个要素:机动灵活。但是机动灵活也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不断地改变方向,有时候下面也会产生疑问:领导到底知道要去哪吧?他会沮丧,也会郁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进入到第四条原则。

第四条原则:坚定信念

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可以做到机动灵活,它对组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尤其是领导者一定要坚定信念。从最坎坷的经历中去寻找积极的意义,从最严峻的考验中去汲取力量和智慧,这是优秀领导的重要品质。越是在逆境之中,领导者越没有沮丧的权利。所有人都可以沮丧,领导是不可以沮丧的。越是在充满负面信息的环境中,领导者越要有给组织以充分的信心。但是前提就是作为领导,你自己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还有强大的信念。

古德里安,纳粹德国名将“闪击战之父“,他曾经讲过一句话:没有绝望的形势,只有绝望的人。形势永远不会绝望,除非你自己放弃希望。如果领导者放弃了希望,那就真是就没有希望了。毛主席也讲过一句话: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我们前面讲长征,长征一四方面军,后来在草地上分手以后,毛主席率领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这个时候红军长征由出发时的86000人,已经剩下8000人左右。用周恩来的话说,红军已经被拖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这时候要过六盘山,要进入陕北。陕北什么情况,没有人知道,前途是完全不确定的,完全是迷茫的。但是毛主席在六盘山写了一首著名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从这首词里你感受不到任何的郁闷、沮丧 、迷茫、 彷徨,你能感受的是一种乐观、一种信念、一种兴奋、一种全局就在我手中,一种未来就在我眼前这种感觉。这是领袖,他能够在大家最迷茫的时候,用自己的内心之火燃起大家奋斗的这种精神,靠的就是领导者坚定的意志,还有强大的信念。逆境领导力最核心的就是领导者一定要把信心、把信念传递给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并且鼓舞起团队的士气。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要取决于一条,这就是第五条原则——价值驱动。

第五条原则:价值驱动

我们最后讲价值驱动,不是说价值驱动不重要,而是最重要的一条。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应该强化团队的凝聚力,但是真正能够超越生死的,一定是组织的价值追求。仅仅靠利益来凝聚的团队就是雇佣军,就是土匪,就是军阀,它无法形成历经苦难而留牢不可破的战斗的力量。军阀的特点是有利而来,利尽而散。有利的时候来得比谁都快,但是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跑得同样比谁都快。所以在逆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的凝聚力,比在任何时候都会更加深刻、更加清晰。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到四渡赤水,到长征路上,带企业家学员去上课。我经常会问大家:如果这是一支军阀的队伍,这是一支国民党队伍,离开苏区以后不久就散掉了。为什么到了四川、到了贵州还有3万人,为什么还能剩下这么多人?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话:因为这是一支有理念的部队、是有信仰的部队。我们今天回头看长征战士非常的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装备极差,每天面临的是生和死的考验。为什么不会散?就是一种价值,一种理念。价值驱动在长征的过程中,在逆境突围的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长征每个人都会走到最后吗?不会的,长征其实也是一个脱落的过程。前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消失了,有人会掉队,有人会投降,有人甚至会叛逃,这都是非常现实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重要一条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出现了动摇。能够走到最后的一定是跟你有共同的价值、共同信仰的一批人,能够支撑这支队伍走到最后的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共产党军队最大的优势。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时就曾经给中央写报告说,为什么井冈山那么苦的条件下红军不会散?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共产党起义的部队,党的组织建立在团一级,团里当年有指导员。团里才有指导员,团以下基本上没有党的组织。所以南昌起义的时候,这些士兵甚至包括军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南下,要占领广东,发动第二次北伐,结果一边走一边散。班长问排长走不走,走,枪一扔就走掉了。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甚至是蔡廷楷一个师都走掉了,等到了广东已经剩的人不太多了。

毛主席发动的是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和南昌起义还不一样,南昌起义是正规军,它是有纪律的。毛主席的部队,秋收起义的部队大量是农军,没有什么纪律,没有经过很多训练,很多人根本没有训练过,这支队伍怎么稳定就变成了对毛主席最大的挑战。我们知道毛主席上井冈山之前搞了个“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核心就是支部建在连上,营以上有党委,连里边有支部,班排有小组。每一个班十个战士,十个里边三四个是党员,党的组织因此变成了军队组织的核心。只要党的组织不溃散,军队就不会溃散。更主要是党的理念通过这种军队的组织来到了每一个士兵的身边,下沉,对士兵实实在在产生了作用。这就是毛主席讲的红军为什么不会散,很重要的原因,这是有理念的部队。

今天回头看红军,它的优势,一个是组织的优势,一个是宣传的优势。组织因为宣传而有了灵魂,宣传因为组织而得以落地。这是红军能够遭受这么大的打击,能够经历这么大的挫折,甚至能够最后突围,非常倔强地、顽强地完成了长征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伟大的组织背后一定要有伟大的价值追求,我想这是长征给我们最大的这种启发。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样的队伍肯定是有它强大的生存力和战斗力。

班固在其《汉书》里曾经讲过一句话: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我觉得这四句话用来形容长征,描述长征是特别合适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但是最忌讳的是什么?胜则一日千里,负则一败涂地。优秀的组织它可以经历失败,但是它永远有卷土重来死而复生的机会

今天回头看《长征》,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最后的一个感受:长征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长征为中共选出了毛主席这样的领袖。毛主席在长征之前是一度被边缘化的,在长征的过程中,经过遵义会议,经过草地的会师,一步步变成了被大家所公认的军队领袖,最后成为整个党组织的领袖。长征为中共选出了毛主席这样的领袖,还有打造出了一支铁的队伍。这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他们分开,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这样的苦难都可以经历,还有什么样的苦不能承受的?长征因此就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了一种天命的感觉,长征因此成为中共走向新的胜利的一个起点。

我们任何一个组织平时都会有惯性,都会有惰性,而这种逆境会逼着一个组织去升级你的竞争优势,它会逼出一个组织内在的生存潜力。曾国藩曾经讲过: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通便是好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非常困难,心力交瘁的时候,但是你挺直了打通了,脱胎换骨一条好汉。凡是杀你不死的,只能使你更强大。像长征这样的逆境,它一定会逼着一个组织要升级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杀出一条血路,这样一来把对手给拉开。经历这样的逆境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组织、你的团队、你的文化、你的战略、甚至包括你个人的自我认知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经历这样的事情,你就可以走以前你根本不敢走的路,打以前你根本不敢打的仗,下以前你根本下不了的决心,找出以前你根本看不到的机会,去取得你以前从来没法取得的胜利。

我们今天每个人,尤其企业家,都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我们遇到这种挫折、遇到这种逆境之时,我们想想长征,想想红军,读读这本书,这样的苦难都可以经受,什么样的苦难不可以过来?这样你有了这种意识,你就可以把长征的精神,变成自己团队的精神,你的队伍就会像红军一样的铁军。我想这本书,这应该是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