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讲透《王志纲论战略》(全书精编)

王志纲 总裁读书会 2022-12-25

(整理:朱慧清)

导读:本文为《王志纲论战略》全书内容精编,总裁读书会首发。本书于202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这是一本基于作者三十多年战略咨询经验与精华荟萃之作,既从战略哲学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进行系统性梳理,又加以大量的本土实践进行总结和诠释;既有大的格局、境界、情怀和视野,也有具体的经验、案例、方法和路径,值得细细阅读品味。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战略

东方战略思维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战略咨询公司,我们不排斥,也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盲从,而是结合中国本土的智慧与哲学,深入把握东方战略思维的内涵。因为只有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精神、哲学有相当的理解和体验,并辅之以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

关于东方战略思维特点,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东方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第二,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东方思维是复合型思维。

坚持东方战略的路并不好走,面对社会上的许多流言蜚语,我的回答很简单:看任何问题,都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否则就是坐井观天。从商业机会的角度看,中国是未来全世界的机会洼地,也是未来世界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源之一。谁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中国,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战略的定义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战略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能力;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地做事是一种能力。战略思维是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间的桥梁;战略能力是一种稀缺能力,可以通过刻意学习来获得。

战略的作用

一个好的战略带来四方面的作用:

抢占制高点:找到项目的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并以此为基点,谋求有利的结果。

搭建新平台:在新的平台上解决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包括组织、资源、协同等。

把握话语权:解决树什么旗、唱什么调,也就是价值主张的问题。

打造新模具:确定落地的抓手,解决从哪做起和从哪突破的问题。

具体到组织的话,好的战略表现为四个建立:建立新秩序、建立新平台、建立新主张、建立新抓手。

我眼中的好战略

一个成功的战略要打通学、术、道,纵横官、产、学;前者是一种思维方式,后者是一种整合手段。

学、术、道:学,认知阶段,即在学校和书本里学到的学院派的知识。术,感知阶段,即功能、应用和操作之术,将学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专业性的能力和技巧。道,悟知阶段,是学与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纵横官、产、学,即要求咨询顾问介入其中,提供“去掉专家的片面,取其深刻;去掉领导的浅薄,取其全面”的这种方案,以期达成尽可能深刻的全面,并且符合市场逻辑。

战略两大支点:哲学与人性


战略与哲学

战略是智慧之学,反映认知深度,体现了哲学认识论思想。战略是思维之法,讲究思辨精神,体现了哲学方法论思想。战略是行动之术,指导行为发展,体现了哲学实践论思想。

战略与人性

人性无非三大特点:贪婪、侥幸和虚荣,所有人概莫能外。其他弱点,如懦弱、懒惰、嫉妒、傲慢、自负等,都能从这贪婪、虚荣、侥幸的“人性三原色”上找到解释。

中国社会今天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由人的欲望无限扩张、非理性释放、失控带来的。我们既要承认、肯定、激励人的欲望,同时也要构建法制的防线和道德伦理的底线,一方面对“要我做”——激励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一方面对“我要做”——设定边界与规则,把自由框定在秩序的框架之内。

如何理解战略三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

认识论是战略的源泉与根基,它推动方法论与实践论的产生,认识论是战略制定的出发点。方法论是工具与手段,生发于认知论,作用于实践论,是战略路径的选择。实践论是验证、反馈、检验和校正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战略目标的执行。战略不以“实践论”为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循环往复的过程。

战略认知  


发现、关联、一分为三

如何更好地掌握“认识论”,我有三句受用一生的箴言:

第一句是罗素的名言“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经验、阅历,真正厉害的战略家往往是天赋与经验的结合。

第二句是已故时事评论家阮次山先生说的,“世界上貌似不关联的东西都是关联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发现其内在相关性,并且打通它”。一个好的战略需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整合天下资源,为我所用,使之产生新内容、新火花。

第三句是我自己总结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在两极之间有着广阔的灰度地带,要学会一分为三地看问题”。这个理论非我独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称之为“灰度理论”。

领导者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都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凡事从人性丛林里冲杀出来的成功者,都是妥协的高手,懂得在适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妥协。

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内心的投射,每个人所依仗的思维体系和决策方式背后都有着时代的深刻烙印。要准确地认识你所处的世界,就离不开宏大的格局和世界观。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认识论最核心的原则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战略内在的复杂联系才能被揭示出来,才能带动次要矛盾的有效解决,进而推动战略的整体实施。

18世纪的一位法国战略家曾说过,“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有在一举之下将主要矛盾完全解决的本领”。好的领导人都是善于抓主要矛盾的高手,并且勇于直面矛盾,解决问题,进而继续往前走。其实,领导人的“大道理”和“主要矛盾”,无非就是十二个字:看方向、搭平台、选人才、做服务。

战略分析三大法则  


经过多年的战略咨询实践,我将战略分析总结为三大法则:“三因”法则、“阶段论”法则、“哑铃”法则。这三大法则是方法论的底层操作系统,它根源于对世界的认识,是战略体系中相对固定的思考原则与框架,也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三因”法则

“三因”法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时”即天时,时与势相关,战略要懂得造势、借势,因时制宜、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地”不仅是地域空间概念,也不仅是市场领域的范畴,还可以是我们可借势和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地域资源、行业资源、产业链(集群)资源、企业生态圈资源、资源关系网、行业价值链,或是经济与自然关系网中的职能角色等。

因人制宜,因人是战略最核心、最个性、最具变化性的模块,是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是战略思维、竞争偏好、资源能力最集中的表现。三因中,因人是核心,是起点,也是宗旨和依归。

“阶段论”法则

“阶段论”法则要我们站在大历史观和发展的视角,找到事物法则的规律与所处的阶段,以便抓住每个阶段的法则方向、特点和驱动力来源。使用阶段论需要把握的五个关键点——适度、实践、先后、标准、预判。“阶段论”法则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区域与城市发展阶段、市场发展阶段、行业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阶段、产品发展阶段、个人职业发展阶段。

时代旋律:区域与城市法则阶段,如市场化的深圳阶段、资本化的浦东阶段、社会化的雄安阶段。

潮起潮落:市场发展阶段,如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分众市场、杂合市场;找市场、跟市场、创造市场。

乘风破浪:行业发展阶段,如中国旅游的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三个阶段。

生老病死:企业发展阶段,如在起步阶段,企业统帅的人格、梦想、价值观造就众人追随他的重要原因,称为“人格力”;企业成长阶段,组织的“管理力”开始奏效;企业成熟阶段,“机制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走向衰落或寻找第二曲线再度腾飞时,“文化力”发挥巨大作用。

不进则退:产品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五个阶段。

三窍理论:个人发展阶段,智纲智库有一套名为“三窍”的方法论,即出窍、开窍、归窍。出窍是指进入职场第一步,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新环境的一切挑战;开窍是当你丢掉之前的经验、方式甚至偏见,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和奋斗的目标;归窍,即新的思路和方法与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是一般人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哑铃”法则

“哑铃”法则,即把宏观、全局、中长期的整体战略与微观、部分、近期的战术支撑分别列为哑铃两头的球,把哑铃的“柄”作为联系两端的战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做战略就是抓哑铃,“执中间、带两端”,在整个战略系统与战略抓手中找到平衡点,做到统筹兼顾。哑铃的一端是大战略、指挥者、赋能者、驱动器、存量和全局目标。另一端是聚焦点、启动器、垫脚石、增量和近期目标。

哑铃法则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其常见的应用包括:

一端是存量战略,一端是增量战略:建立其平衡的增量业务和存量业务组合。

一端是国家战略,一端是城市战略:用哑铃模型思考国家战略与城市战略的统筹时,实则是对国家战略与城市战略的平衡。

一端是区域战略,一端是项目战略:即”两场统筹“,这就要求战略的制定者要同时站在市场和官场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成功不仅要有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

一端是企业战略,一端是产品战略:即要考虑企业战略与项目战略的统筹,通过企业战略指导项目战略,通过项目战略撬动企业战略。

战略制定四步法

制定战略的四步法:预见—找魂—聚焦—协同。四步法的原点起于战略预见,判断趋势和转折点;核心是找魂,找出定位、方向和指导方针;进而找到关键点进行聚焦,寻求突破;最终围绕战略目标和聚焦点,将各种要素和行动协同起来形成系统力量来达成战略目标

战略就是预见

成功的预见,是科学地调研基础、立体地跳出思维方式、敏锐地洞察以及准确地对标这四项方法的综合体现。

第一,调研,建立预见的底层根基。做好调研的三个关键之处:与战略决策者沟通,必须到一线接地气,发现真问题。

第二,跳出,站在月球看地球。我们时常通过以下几种”跳出“来研判大势:跳出空间、跳出时间、跳出区域、跳出行业、跳出自身/战略主体/当事人、跳出对手/竞争与重视需求、跳出惯性、跳出路径依赖、跳出成功模式、跳出思维定式等。

第三,洞察,发现关键变化。德鲁克先生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这些变化背后的“为什么”,才是战略人感兴趣的东西。洞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逻辑推导。洞察说到底还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第四,对标,建立参照系。成功预见需要寻找参照系,大势把握离不开切片式分析。在行业中,参照系可以是竞争企业或领先企业;项目中,参照系可以是成功项目案例;区域中,参照系可以是世界领先发展城市。

战略就是找魂

找魂主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解决唱什么调、树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战略最核心的问题。找魂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要找的“魂”是什么,然后才能确定找魂的方法。

“魂”是什么。对个人,魂是理想,是前行指路的明灯,没有魂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对企业,魂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对区域,魂是城市特质的体现,蕴藏着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能展现它的未来与蓝图。对中国,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中国文明”。

何为“好魂”。判断所找的魂是否精准的四个标准,第一,是做到独秀;第二,是基于长板;第三,是“说人话”;第四,是四度协调,系统联动,从高度、广度、深度、关联度这四个角度全面把握项目。

如何“找魂”。找魂需要把握几个内容,一是认清本质,二是认清主次,三是认清阶段,四是认清关系。找魂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大势把握、顺瓜摸藤。采用逆向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顺着结果搜寻路径和线索。

第二种,抓大放小。找魂宜粗不宜细,方向大致正确,再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践去验证、逼近和修正。

第三种理念创新。可以是产品/服务/流程创新,或组织创新,但最具价值的是战略创新。

第四种迅速抓取。战略过程中,一切是那么迅速与突然,有时来不及慢慢思考,建立模型再仔细验证。

战略就是聚焦

聚焦,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饱和攻击。那么找到核心优势之后,如何辨别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呢?符合战略方向的就做,不符合方向的即便机会再诱人也不做,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浪费战略力量,精准取舍,拒绝诱惑,拒风险于门外。

总的来说,战略形势千变万化,但好战略一以贯之,即聚焦关键,包括:牵好产业“牛鼻子”——聚焦关键行业;确定发展主航道——聚焦关键业务;打磨战略产品——聚焦关键产品;找准战略焦点——聚焦关键区域;抓住核心引爆点——聚焦关键环节。

战略就是协同

好的战略需要“上接天,下接地,中间市场能通气”,这就是战略协同。所谓协同,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使分散的战术、要素等在整体战略的协同下形成有机组合的“连贯活动”。

要协同处理战略制定与实施执行的不一致性,形成统一方向、系统力量和一致行动,需要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

组织协同:整个组织各层级各部门“力出一孔”,包括组织内部流程的协同、总部与分部的协同。

生态协同:统筹外部合作利益关系,构建生态圈。比如,在推动城市项目建设中,智纲智库提出了“产智融府协”的产业协作理念,即产业、智库、金融机构、政府、行业协会五方面力量的协同与整合。

政商协同:打造三方满意的闭环项目,即政府的经营环境,企业的经营市场,民众的经营文化三方满意。

资源协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协同,还可以整合相关要素,改变要素间的相应关系,使之从孤立到关联,从无序到有序,从离散到系统,从而使各部分与各环节之间建立其整体性的联系,产生系统效应。

战略实践核心内容  


战略实践,是在战略指导下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必须长计划短安排,设定阶段性目标和手段,来从量变到质变,积小胜成大胜。战略指导实践,实践纠偏战略,实践就是检验战略的唯一标准。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动态调整的过程。

战略实践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人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分别是抓手、节奏和权变。

人:培养战略统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战略统帅,往往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战略统帅的四大“品格”特征,即永葆野心/雄心,审时度势,格局与远见,价值引领。

第二,战略统帅的三大关键能力,即预见力、定力、决断力。

第三,战略统帅必须亲自办“黄埔”,即孵化核心团队,办好黄埔首先要坚持价值观统领,上下同欲者胜。

抓手:找到关键突破口。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等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战略实践一开始就要全面铺开、全局推进。而是要求找到关键突破口,从而掌握整个战略中的核心要素、关键动作、重要资源。具体表现在:

第一,聚焦枢纽,找到破局点。枢纽即关键驱动点,犹如“棋眼”,棋眼活,则全盘活。

第二,以点带面,打造试验田。试验田的核心在于要对全局具有示范和带动意义,“试点”保证新战略顺利实施,“小范围”保证战略可控性。保持战略弹性是“试验田”思维的重要内涵。试验田的目的是实现“五出”:出成果、出机制、出人才、出品牌、出网络。

第三,借势造势,引爆新市场。战略营销不仅能引爆市场,能在短期内带来直接的效益,更能在消费者心中构建一种全新的认知,成为一条无形的护城河,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节奏:把握战略节奏。战略节奏设计的核心是“长计划,短安排”,战略节奏就是要在计划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欲速则不达,节奏千万不能失控。把握战略节奏注意三点:“通盘无妙手”;“结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第二,长计划:制定分步走的战略路线图。长计划是把控战略的长期性,既不能逾越周围环境及行业的成熟规律,也不能逾越自身能力的成熟进程;长计划的核心是清晰划分战略的阶段性,用长期主义培育战略核心竞争力,用长远眼光抵御行业或个体的衰退周期。

第三,短安排:设计灵活的战术节奏。短安排就是要保持战略的灵活性,一方面将目标分解成可操作的关键动作,另一方面保持弹性、审时度势。

权变:在变化中掌握主动权。《儒林外史》曾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变化之中又包含着不变,这可以说是东方哲学的基本理念。权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做好战略实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兵争交,将争谋,帅争机,战略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会,抢先一步,就要具有敢于“做实验”的胆魄,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找“转世灵童”。

第二,把握时代变局,布局新赛道。危和机是同生并存的,不确定性越强的时候往往正是巨大商机隐现的时候,是布局新赛道的最佳时机,越是提前谋篇布局,越能得到更多的红利。千亿级的企业,都是通过在不确定当中捕捉机遇、反复试错、坚定前行而站起来的。

第三,对自身战略失误、经营危机、突发事件的应对。稻盛和夫说过:“萧条才是企业成长的最佳时机,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韧而坚固。”

如何避免战略陷阱  

战略陷阱

陷阱一:过度超前陷阱。战略的时机把握,以适度超前半拍为恰到好处。

陷阱二:大跃进陷阱。斗志昂扬、激情饱满、全情投入的确非常必要,但如果忽略战略节奏的把握,往往欲速则不达。

陷阱三:四面出击陷阱。对企业家来说,战略的重点往往不是抓住机遇,而是拒绝诱惑——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四面出击的结果,往往是短期内可能看起来收益颇丰,但由于偏离主航道,核心竞争力逐渐缺失,一旦遭遇资金链紧张或行业风险,“企业大厦”将迅速崩塌。

陷阱四:机会主义陷阱。企业家选择机会不仅要契合自身发展现状,还要看清行业发展阶段和技术成熟度,切忌随波逐流和只做短线。

陷阱五:统帅迷失陷阱。其分类两类:一类是政治情结过重,避实向虚;一类是耽于享受,丧失动力。

陷阱六:故步自封陷阱。故步自封就是路径依赖,盲目维护自己昨天的成果,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难以接受新事物。

陷阱七:政商关系陷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政府因素的存在,要做到尊重或亲近政府,但一定要远离政治。中国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极具政治智慧的。而失败的企业家,很大一部分就是落入了政商关系陷阱。

摆脱陷阱与自我超越

如何坚守战略,把握人性,摆脱战略陷阱,变坏事为好事呢?我有五个建议:一是对趋势变化保持敏锐的感知。二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三是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四是随时保持归零心态。五是学会做减法,拒绝诱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