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联书法的起源和追求

2018-03-01 天津大学 刘锋 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对联书法的起源及其他

天津大学:刘锋教授


01

 从对联到对联书法


作为文学艺术,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都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从采用对仗修辞方法来看,对联和律诗、骈文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是对联自有它的特殊性,大致上有两点,这两点也是递进的。


(1)对联需要和书法结合


对联不仅仅是文学,还需要和其他艺术结合。从这个意义上,颇类似于京剧。


京剧(戏剧)------它是剧本(文学)+ 音乐 + 舞蹈的综合艺术。


对联书法------对联(文学)+ 书法 + 刻字(石刻,木刻,竹刻)的综合艺术。


对联书法是对联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综合艺术。如果说对联研究是研究对联的内在规律,那么,对联书法是拓展对联的外延,拓展对联的天地。


(2)对联书法需要展示平台


正像戏剧需要舞台一样、对联(对联书法)也需要展示平台,例如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对联书法还有不同,它有更大的展示平台:楼、台、殿、阁,寺、庙、店、铺等等。


从这个意义来看,对联比诗文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02

对联书法及其起源


对联书法具有对联和书法的双重属性。就这个角度来说,对联是对联书法的内容,书法是对联书法的的表现形式。两者有机地形成了对联书法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1 对联书法的界定


什么是对联书法?以书法形式存在的对联或对句。由于对联书法载体不同,有纸质,木质和石质的区别。纸质的也有形态的不同,如对联、扇面、团扇、条幅等;木质有桃符、木刻等;石质有石刻、玉刻等。另外还有刻瓷。


2  对联书法分类


按对联是创作还是引用来分类对联书法,那么对联书法可分为对联书法和摘句联书法。当然,无论对联书法还是摘句联书法形态上都是两行书法。


·对联书法:用书法书写的对联-------对联是创作的;


·摘句联书法:用书法书写的诗(歌)(散)文中的对句------对联是的摘录的。


3  对联书法的起源


(1)摘句联(联句)书法最早的记载


有关摘句联(联句)书法最早的记载南朝·梁代。据《诚斋杂记》卷下所载:“孝綽屏門不出,為詩十字,以題其門。曰:‘閉戶罷慶弔,高卧謝公卿。’令嫺續之曰:‘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


刘孝绰(481-539)字孝绰,本名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载入《梁书》卷33列传第27(王僧孺 张率 刘孝绰 王筠列传) 。


由于记载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知道书法的形态是两行还是一行。但是从书法的美感来推论当是行。至于令嫺,当是续诗而非续书。------这或许是最早关于摘句联书法的记载。


(2)现存最早的摘句联书法是南宋赵昚作品


赵昚(1127~1194)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赵昚即宋孝宗,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此幅对联书法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题名赵昚《行楷书苏轼诗句》,绢本团扇(23.9×25.1厘米)。团扇中有行书两行:“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行擘岸风。”无署款,钤葫芦朱文印“御书”。参见图---1.

图---1    赵昚《行楷书苏轼诗句》绢本团扇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东坡)《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之二。全诗云:


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

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

人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

知君欲写长相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此幅与今之版本比较:“尽日舟行擘岸风”作“尽日舟横擘岸风”。


(3)对联书法和对联统一起源于五代·后蜀


最早的对联书法和对联是五代时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词。孟昶(919~ 965)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根据(宋)张唐英的《蜀梼杌》一书记载:“蜀未归宋(后蜀广政27年,即公元964年)之前,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应该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自命笔题桃符版于寝门:‘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说明对联书法和对联是同源的。二是桃符版今已不存。------这或许是最早关于对联书法的记载。


张唐英(1028~1071)是宋代四川新津人,《蜀梼杌》是他所编撰的前、后蜀两朝80来年史实之记录。现存最早的对联书法是明代早期方孝孺的作品 :

图---2   方孝孺·行书八言联      

图---3   方孝孺·行书六言联

现存最早的对联书法是什么?还有待新的发现。我所见到的是方孝孺的书法对联。方孝孺·行书八言联·立轴·水墨纸本------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香港淳浩2009夏季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有方孝孺印,有史可法题跋。见图---2。兹说明如次:


印鉴:方孝孺印;直夫史可法题跋:“先生书气度浑厚,笔法圆转。约师松雪晚年稍变之。观此联尤如清客,龙跃之势可称奇笔。昔见先生隶书深得六朝笔法,毫无汉唐浑雄之笔,亦为奇之。且今墨迹世传甚少,据言皆被永乐毁尽矣。但此说似觉太谬,不果生平懒于笔墨,以致遗迹日少。此联审定真迹,特此爰赞数言以志之。可法。”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曾任侍讲学士。明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正学先生”。在 “靖难之役”中被“诛十族”,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的作品还有行书六言联,见图---3。这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第21期精品拍卖会 ·妙得—中国书画(四)的拍品。这是一幅集字联,大约也是最早的集字联。联中所有的字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


集字联在清中期颇为流行。据梁章钜《楹联丛话·集句集字附》所载:“近有集帖字为楹联者,语亦岸异不群。”集字联在清中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从对联创作角度,集字联比自由创作稍难,因为联中所有的字都来自一个字帖或一个人的字帖,选字有所限制。


03

对联书法的双重追求


对联书法是书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联书法和通常意义的书法,其主要区别在于书法的文学属性是否消失。


关于早期的书法,书法只是文学的一个载体。这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怀素《自叙帖》和杜牧《张好好诗》就可以看出。当然书法同时也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不过,有一点请注意,历史上并没有形成诗歌书法和散文书法。


明清时代,伴随对联的繁荣,对联书法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以清代到达高峰。人们在欣赏对联书法的时候,一方面咀嚼对联内涵,一方面又品味书法艺术。


及至当代,由于书法实用价值的凸显,书法的文学属性渐近消失,书法成为纯粹的视觉艺术。这是换一个新的角度看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对联书法追求书法的文学属性


对联书法和通常书法的不同,在于它更重视对联内容创作,重视对联的文学性、思想性,即重视书法的文学属性。


例1    赵藩《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自撰自书的《成都武侯祠》是联墨合璧的佳品。赵藩是清代颜体大家。初宗欧阳询,后主攻颜真卿,以《勤礼碑》和《麻姑仙坛记》为主。偶参以苏字(苏东坡),学苏主要取法于《丰乐亭记》。于清代则融钱南园、翁同龢而形成自家风貌。赵藩学颜大致宗‘宁拙毋巧’,却又楷中带行,行书之中亦偶有草书体势。因此他的字,丰而不肥,肉中有骨,深得‘真颜不肥’之妙。


然而,更受人关注的是对联的内涵。赵藩崇敬诸葛亮,对诸葛亮治蜀的政策策略作了很多的研究。所以赵藩告诫后人:学诸葛亮不能一味用严;更不能反而用之,一味用宽;必须审时度势。


上联借七擒孟获故事讲攻心之道,非常高明,以至此联被人誉为“攻心联”。打仗、行政、经商最重要的是掌握对方心理,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下联写诸葛亮治蜀。针对当时四川“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法纪废弛,秩序混乱的形势, 诸葛亮审时度势,以严治蜀,效果显著。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主席参观武侯祠时,曾在此联前驻足良久。1971年,正值文革,四川武斗风行。毛泽东遴选刘兴元主政四川。刘时任广州军区政委,临行前毛泽东嘱咐刘兴元“到成都你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赵藩撰写的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刘兴元一下飞机就直奔武侯祠。一时间〝武侯祠联〞传遍大江南北。


例2    高以永内乡县县衙三堂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上联前两句是说当官要有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的荣辱观、正确的职责观。当官就要有责任,要做事,敢负责。如果能将一个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也称得上是大有作为。


下联前两句联意可以理解为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不说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全联最为闪光的地方。后两句告诫官员不要欺负百姓,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是换位思考。


三堂楹联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钟爱。1995年6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参观内乡县衙,他曾对这副楹联凝视许久,说:“这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1999年5月25日,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河南南阳时也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并指示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荷泽召开座谈会,同荷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在座谈会上念了这一副对联,并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对联书法追求书法的对称性


除了追求书法的共同艺术特性以外,对联书法和一般书法不同, 它更重视书法的对称性。虽然也有对联书法将对联上下联一起书写在条幅、扇面等上面,但是对联书法的章法是两行对称的。


对称又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整体对称,字字对称,------这是一般情况,楷书、隶书、篆书大致如此。即:上下联天地对齐,左右对称。而且字字相对、字体大小一致,字迹居中,字距相等。


其二,整体对称,但不要求字字对称,------以行、草书为多,尤其是大草、狂草对联。参见图---4,高凤翰草书联墨


高凤翰(1683~1749) 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晚年以用左手书画驰名。高凤翰此幅草书联墨就是对联书法的精品。

图---4   高凤翰草书七言联

邓石如草书联,傅山的草书联等也都是这样一类整体对称、单字不对称,但是浑然大气的对联书法精品。


因为对联书法只有两行,作者不能任意驱使;因此在章法上比一般书法尤难,而精品亦少。


如何创作对联书法?当从字、节、行、列、幅分别论之:一字落纸,极重取势;点画之间,颇含呼应。字与字之间须细心经营,计黑留白,疏密、浓淡、大小均需随意安排。一行分节,每节或如鹰飞,或如虎踞,或如兔脱,或如蛇行。一行之间自然流走而元气浑然,决不拖沓,决无懈怠。两列之间,气息流动,又勿使漏气。两行书法更要扶持,腾挪揖让,错落有致。一幅书法还要讲求墨色,浓淡相间,枯润相谐,云烟满纸,姿态万千,各臻其妙。


对联书法创作追求联墨双修


对联书法审美和一般书法不同,它不是单一的书法审美,同时还要进行对联审美。书法审美是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书法的用笔用墨,从线条的形质、力度、节奏、神采是否传递出作者的人格、气质、情感。对联审美是从文学角度去审视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它审视对联的对仗、修辞、声韵、语言,内容,去寻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与感悟,去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去品味作者的言外之意。因此,对联书法所体现的是对联和书法的双重追求。


对联书法追求联墨合璧。但是联墨合璧的情况是不同的。一种是双人合璧,典型的有清代孙髯翁作联,赵藩作书的云南昆明大观楼联。必须说明的是孙髯翁亦善书,赵藩亦善联。


第二种是联墨双修。从对联发展史看,联墨双修的的对联大家是很多的,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例如明早期的方孝孺,明中期的吴宽(1435~1504)、李东阳(1447~1516)、唐寅(1470~ 1524)、王守仁(1472~1529)、杨慎(1488~1559)、徐渭(1521~1593),明晚期的董其昌(1555~1636)、史可法(1602~1645)等等。


至于清代,王铎、刘墉、王文治、郑板桥、纪晓岚、何绍基、康有为等,他们无一不是联墨双修的大家。他们是我们景仰的高山。近代于右任、沈尹默等等也是如此。


清代状元联墨蔚为大观,是清代对联书法的一个重要分支。状元的书法大致有宗王(王羲之)、宗欧(欧阳询)、宗颜(颜真卿)、宗赵(赵孟頫)、宗苏(苏轼)、宗米(米芾)、宗黄(黄庭坚)的不同,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的对联书法也大都富丽堂皇、精工雅致,不能以“馆阁体”一言以蔽之。


楹联界要加强书法修养,书法界要提高文学修养,这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做到联墨双修,才有可能做到楹联书法创作与楹联文学创作在意境上的统一性,在风格与审美上的一致性。这都是对联书法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04

结束语


对联书法属于中国国学范畴,但是和其他国学不同。从国学和西学的对应性分析:有中医也有西医,有中国画也有西洋画,有中国建筑也有西方建筑,有中国诗歌也有西方诗歌······ 。虽然国学和西学有很大不同,但是没有唯一性,只是具有中国特点而已。对联书法是唯一的:有中国对联没有西方对联,有中国书法没有西方书法


对联书法的进一步拓展是诗、联、书、画、印的多元集合。这是中国国学大放异彩的综合艺术。她是唯一的。与西学相比,她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因为她是中国的,所以,她是世界的。


春联的三种形态及其源流考

天津大学:刘锋


【摘要】本文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对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的有关桃符、春联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考证,并加以订正;其二,通过对古籍的研读、对证,归纳出春联的三种形态并对其源流进行了考辩。其三,对春联一词的出现以及最早的春联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桃符;  春帖子;  春联;  考证


1引言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云:尝闻纪文达(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这一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五代后蜀孟昶的桃符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楹联的起源。当然也是桃符春联的起源。后来的研究者都以此为确论。


其二,春联作为对联的一大类,具有三种形态:桃符春联;春帖子对联(春帖子用对语);春联,专指“朱笺书之者”( 红纸对联)。


2桃符春联


历史上关于桃符春联的记载有很多。如何界定桃符春联?孟昶联给出了桃符春联的三要素,即:桃符,除夕(春节),对句。桃符版是春联的载体,对句是指明春联必须符合对联的格律,除夕(春节)是指明写春联的时间。桃符春联是为庆贺春节而写的。


据北宋初期的黄修复说:“先是,蜀主每歳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正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勲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1]

蜀主是指后蜀(933年—966年)主孟知祥。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年主政成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在位不足一年。伪太子是指孟昶。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在位三十二年,经济发展。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降宋。据上述推之,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或者可论定在公元933年。


这也说明了桃符题词从一般吉祥语向对联的演化。“桃符一对”,是说明一桃符用于写上联,另一桃符用于写下联。这正是后世对联形式的肇始。‘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正格的四言对联。这或许是最早的桃符春联。


此联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间当有一个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设想,桃符春联经历了这样一个完美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桃符题词------伪太子(孟昶)桃符联“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幸寅逊题桃符词------孟昶桃符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北宋苏轼桃符联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还在换,对联是不是还在写呢?据北宋张邦基说:“东坡(苏轼)在黄州,而王文甫家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2]

这一联符合桃符春联三要素,即:歲除,桃符,对句。这是北宋的桃符春联。此联的意义有二:一是桃符春联从皇家走向民间;二是桃符的内容不再是庆贺春节,而更趋向一般对联。这一点对于对联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张邦基,北宋时人,生卒年不详,著《墨庄漫录》十卷。其书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宋诗纪事》称引其文达三十八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宋人说部之可观者”。


(2)南宋的桃符联


·南宋楼钥桃符联


北宋有桃符联,南宋记载的桃符联就更多。据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所著《困学纪闻》云:“攻媿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3]


攻媿是楼钥的号。楼钥(1137~1213),字大防,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官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谥宣献。


《困学纪闻》属于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


·南宋《梅磵诗话》载桃符联


南宋《梅磵诗话》所载桃符联有三副。据《梅磵诗话》:余圩下年前之杭,常登吴山岗,见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4]------作者佚名,第宅桃符一语说明了南宋桃符春联的普遍性。


另据《梅磵诗话》:蜀人刘朔齐震孙,嘉熙间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云:“坡仙旧有棠阴在,蜀客新从花底来。”殊不泛。[5]-------作者刘朔齐,嘉熙(1237~1240)是宋理宗赵昀的第四个年号。

又云:余尝居霅之城南,咸淳丁卯岁题桃符云:“历颁岁首三元日,春满城南尺五天。”下句用杜诗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乡人颇以为切。[6]   


咸淳是宋度宗年号,丁卯是咸淳三年(公元 1267 年)。这当然也是春联,作者是韦居安。韦居安,号梅雕,吴兴 (今浙江湖 州)人。度宗成淳四年(1268年)进士,著《梅磵诗话》。


·南宋《癸辛杂识》载桃符联


据《癸辛杂识》 记载:包宏斋恢致仕后,归作园于南城,题桃符云:“日短暂居犹旅舍,夜长宜就作祠堂。”年八十七薨。[7]

包恢(1182---1268),字宏父,号宏斋,南宋时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官刑部尚书。也是文学批评家。


又据《癸辛杂识》记载: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迳、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二小亭)[8]


廖莹中(?~1275),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刻书家、藏书家。登科后,官太府丞、知州,皆不赴,为贾似道幕客。


《癸辛杂识》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作者周密(1232~1298)是南宋末著名词人、学者。《癸辛杂识》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条。


(3)元代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隠居通议》载南宋桃符联


据四库全书之《隠居通议》所载:“赵信公葵镇淮扬日有桃符句云‘日燿旌旗开大阃,风(吹)鼓角到中原’,后句甚佳”。 [9]赵葵(1186~ 1266 ),字南仲,号信庵,衡山(今属湖南)人。曾任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


又云:“是时余制帅玠镇蜀亦有桃符句云‘威行玉斧山河外,春在金符掌握中’”。 [10]其宏伟壮阔,或可与刘禹锡的诗句“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比美。余玠(?~ 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夔州路转运使等。


刘壎 (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元代江西南丰人。著有《隐居通议》31卷。


·韩香桃符联


元代依旧保持着南宋桃符春联的传统。据元代《山房随笔》记载: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11]以其姓为对也。《山房随笔》有书行世。作者题为蒋正子。蒋正子,生平事迹不详,约为由南宋入元之遗民,著《山房随笔》,一卷。此书沿袭欧阳修诗话“以资闲谈”之旨,多记宋末元初诗坛轶事与诗歌掌故。此书当代有通行本,是1981年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本。[11]


· 元代张之翰桃符联


据《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桃符”条记载:张之翰,字周卿,邯郸人,由翰林学士除授松江知府。自题桃符云:“云间太守过三载,天下元贞第二年。”是岁卒。亦谶也。


元贞是元成宗年号,从1295年至1297年二月,以后用大德年号。元贞第二年即1296年。《南村辍耕录》是元代陶宗仪(1329年—1410)所作。


(4)明人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据《尧山堂外纪》:贾似道开阃日,有《桃符》一联云:“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拥貔貅百万兵。” 人皆称羡。一客独笑曰:“若是,则客居主位矣!何不曰:‘坐拥貔貅兵百万,笑迎珠履客三千。’”贾大喜,厚赠之。(他如“威行塞北几千里,春满淮南第一州。”“阳春膏雨三千里,明月香风十二楼。”皆门客所谄献者。)[12]


此联为贾似道门客所献对联。贾似道(1213~ 1275)字师宪,浙江天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南宋晚期权相。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


《尧山堂外纪》一百卷,是明代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居士,南直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甲午进士,历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尧山堂外记》收录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正集不录”的1223名作家诗赋词曲,间或加以评述,缀其本事;且附一小传,或详或略,一目了然。史料价值极高。郑振铎先生说,此书“有丰富的史料,对研究文学史的人特别有用”。谢国桢先生亦称此书“最可以推荐”。


3春帖子对联


(1)南宋春帖子对联


春帖子对联最早见于《三才图会》。《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代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此书于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1609年出版。当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图会》。


据检阅旧本《三才图会》人物·七卷:在真西山图像侧有文字说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闽之浦城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焉。越山居成,名其斋曰:学易,春帖云:‘坐看吴越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以进士官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13]


所谓“浦城真西山先生”是指南宋时期的真德秀。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讳改姓真。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尊称为“西山先生”。


真德秀于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开禧元年(1205年)中博学宏词科,曾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谥文忠。真德秀曾修《大学衍义》,创“西山真氏学派”。有《真文忠公集》。


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上海青浦县人。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嘉靖四十四年(公历1565年)进士,历官陜西布政参议等,退休后以著书为事,所辑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洗冤录》等等。王思义,王圻之子,字允明,生平未详,与其父王圻合著有《三才图会》一书。


检读《真德秀诗集》,真德秀所作春贴子诗歌很多,其中有:“春贴子•东宫”5首,“春贴子•皇帝阁”6首,“春贴子•皇后阁”5首,计16首。因此,真德秀作春贴子对联是可能的。


可资佐证的还有《尧山堂外纪》。据检,《尧山堂外纪》卷60 真德秀条下所记与《三才图会》是一致的。


(2)元代春帖子对联


元代也有春帖子对联。杨瑀《山居新话》载:“元统(元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间,余为奎章阁属官,题所寓春帖云:“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时余嵕山为江浙儒学提举,写春帖于山居曰:“官居东壁图书府;家住西湖山水间。”偶尔相符,亦可喜也。”[14]


杨瑀(1285—1361),字元诚,钱塘(今杭州)人,历官中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等。《山居新话》一卷(抄本作四卷),一名《山居新语》。此书内容庞杂,对朝廷典章制度、教习风俗、名臣言行、自然景观等都有详细记载。有《四库全书》、《说郛》等本。


(3)明代春帖子对联


·《水东日记》载春帖子对联


当然,明代也有春帖子对联。据叶盛《水东日记》载:“前年过泰和,谒杨尚书叔简,王抑庵尚书,见杨氏春帖云:“世承良吏德,门倚素王宫。”意必东里公所作,抑庵中堂集古人语云:“诏许归蓬荜,性本爱丘山。”又尝闻杨文定公桃符有曰:“黎庶但教无菜色,官居何必用桃符”云。”[15]


《水东日记》是明人笔记,叶盛(1420~1474) 撰,四十卷。叶盛﹐字与中﹐江苏昆山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官至两广﹑宣府等处巡抚﹐擢吏部左侍郎。该书主要记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皆言之甚详。也间及不见於史传的当时人一些轶闻逸事﹐还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志﹐收录了一些宋﹑元﹑明人诗文奏议﹐有较高史料价值。


·《尧山堂外纪》载春帖子对联


《尧山堂外纪》卷82【章孟端】条下云:“章孟端,宣德间为御史时,多所弹劾。正统初,权贵忌之,罢归,京师士大夫以宋人赠唐子方"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之句,分韵作诗送之,送者皆被远谪。不数年,孟端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于壁曰:"四壁金华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人多羡之。”[16]


4春联


(1)作为词汇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一词见于《濯缨亭笔记》。据查阅《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之《濯缨亭笔记》旧本,关于春联的内容有两处。

其卷六云:“元时,淮人赵氏,富而好文章,尝以诗赋私试士,······其家有明月楼,以金壶及杯盘饷赵子昂求书春联。子昂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当时以为绝唱。······”[17]


第二处云:“赵子昂善书。有文名。元世祖闻而召见之。子昂丰姿如玉。照映左右。世祖心异之。以为非人臣之相。使脱冠而头锐。乃曰。不过一俊书生耳。遂命书殿上春聮。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命书应门春联。题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因出宋艺祖神像命之题赞,以观其志。子昂踧踖良久,题曰:‘玉带绯袍色色新。一回展卷一伤神。江南江北新疆土。曾属当年旧主人’。世祖大称善。”[18] 按:“日月”十字,今率用为新岁桃符,几遍闾巷,而不知始自松雪翁,且非臣工所宜用也。又按:今人家门联率用“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字,不知此乃雍正年间御赐桐城张文和廷玉桃符句,张氏岁岁悬之。后京官度岁,强半书此作大门春联,近日则外省亦比户皆然矣。------从作者按语可见,至明代弘治年间,大门春联已经从北京向全国发展。


《濯缨亭笔记》的作者是明代戴冠。戴冠(1442---1512),字章甫,自号濯缨,江苏长洲人。《明史》无传。《献征录》卷85及《莆田集》卷27有文征明撰的《戴先生冠传》,称“其学自经史外,若诸子百家、山经地志、阴阳历律与夫稗官小说,莫不贯总。……议论高远,……务出人意”。但八次应举不中。弘治四年(1491),“始以年资贡礼部”,授浙江绍兴府儒学训导。


对于第一处的记载,《尧山堂外纪》所记有不同。据《尧山堂外纪》卷70 【赵孟頫】条下,云“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彻酒器以赠子昂。”[19]


赵孟頫“明月春风”一联,《尧山堂外纪》作“春题”,《濯缨亭笔记》作“春联”。 赵孟頫所作究竟是春联还是春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春联一词已经出现了。


至于第二处记载,“九天阊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联以及“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一联,其实是诗歌的摘句。

“九天”、“万国”一联摘自王维的诗歌“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云“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摘自陈后主(叔宝)的诗歌。据《尧山堂外纪·卷十七•六朝(陈)》记载:后主入隋,文帝给赐甚厚,每预宴,为不奏吴乐,恐伤其心。监者言:‘叔宝与子弟等日饮一石,终日沉醉,罕有醒时。’帝曰:‘且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及从东巡,登芒山,侍宴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后从至仁寿宫,及出,文帝目之曰:‘此败,岂不由酒!’


(2)春联


《尧山堂外纪》一书,对桃符,春帖,春联的界定井井有序。于元代之前,不用春联一词,明代中期前后才开始使用,比较谨严。此书卷82【章孟端】条下尚云春帖,卷83【汤胤绩】条下已经用春联一词。其中云:


【汤胤绩】汤胤绩厅事春联曰:‘东坡居士休题杖,南谷先生且滥竽。’后堂曰:‘片言曾折虏,一饭不忘君。’[20] 汤胤绩(汤胤勣),字公让。明开国重臣汤和曾孙,为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曾活跃于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


同书卷84【翟海槎】条下,也有春联的记载:“有髹匠求翟海槎题春联,翟改‘阳春布德泽’云:‘阳春生德泽,万物布光辉。’(‘布光辉’者,布光灰也。)一时哄然。”[21]据光绪《武进阳湖合志》,翟为成化元年举人,曾官广东雷州府通判。


(3)春联起源讨论


认为春联起于明初的大都根据《金陵琐事》。《金陵琐事》是 南京掌故笔记,周晖撰,8卷,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周晖(1546~?),字吉甫,号漫士,又号鸣岩山人。上元(今南京)人。明代诸生,隐居不仕。博古洽闻,多识往事,驰誉乡里。此书专记明初以来金陵掌故,上涉国朝典故、名人佳话,下及街谈巷议、民风琐闻。该书历来备受学者重视。


据检读原文,其卷一 ·春联条下,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22]

第一联是初封徐达为信国公诰中语,非朱元璋所能作。按其内容,“始余起兵于濠上”似乎亦不能作门贴,故不能作为春联。第二联“破虏平蛮”,破虏可理解为北伐,平蛮则成无根的游词。此二联不载于明史,亦不载于《尧山堂外纪》等书,或得诸于传闻。似乎也不能作为春联。


可资对照的是朱元璋书赐陶安的一副对联。据《明史·陶安传》:“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23] 门帖子或许是明初春联的异名。

迄至清代,春联已经流行。清代人所记明初春联,时代既远,更多了牵强附会,兹不赘述。


5结束语


春联的发展其实是有两条路线的。一条是桃符,一条是春帖。桃符春联源于公元933年,其在后蜀有了相当的发展。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这是有史籍可稽的。春帖是由春帖诗歌——春帖两句诗——春帖对联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春帖对联起于南宋,历经宋、元、明、清。桃符春联的载体是桃符板,春帖对联的载体是纸质,这两者在明代融汇成一股巨流,形成春联;一直流布到现在。


【参考文献】

[1] 北宋·黄修复《茅亭客话•蜀先兆》

[2]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

[3]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十八评诗》

[4] [5] [6] 南宋·韦居安《梅磵诗话》

[7] [8]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

[9] [10]  元代刘壎《隠居通议卷十•诗歌五》

[11] 元代·蒋正子《山房随笔》

[12]  [16] [19][20] [21]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13] 明代·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14]  元代·杨瑀《山居新话》

[15]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

[17] [18] 明代·戴冠《濯缨亭笔记》

[22] 《金陵琐事》是 南京掌故笔记,周晖撰

[23]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主要参考资料

梁章钜《楹联丛话》


作者简介


刘锋,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楹联》杂志主编。


对联作品曾13次获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对联创作奖”,获“2005年对联中国”大奖等。对联作品以集句联为特色,约300副,己收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第2卷)。


楹联研究论文有12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中国对联探源》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等。


欢迎关注联都网站系列微信公众号:

1、联都

2、联都网

3、联都网站

4、联都论坛

5、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本系列公众号近期将隆重推出——2017年度楹联作品盘点【******联集】,优秀联集将推荐给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参与2017年度对联创作奖的评审,欢迎投稿,欢迎实力角逐对联创作奖!

投稿要求:联作≥20副+个人简介+照片≥1张(原图)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微信号:clr18687299660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如联理的文章等,欢迎投稿。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拉面”元宵节联

对联起源考证

对联:该远离趋同思维【作者:张兴贵】

深圳刘红艳楹联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刘红艳对联作品选

《笔意集》(张兴贵楹联作品集 2017年度)

吴岱宝楹联作品欣赏

李群懿楹联作品欣赏

2018狗年春联大全(春联书写必备)

小品几副《兰亭集序》集字联

张兴贵题二十四节气联

【新瓶装老酒】荒唐看奥运 奥运竞荒唐

糊涂居士写诗联的故事‍【对联故事妙趣横生】

《时事打油》:你见过如此高大上的打油诗吗?

联题山西吕梁临县23乡镇 别具一格

《荒唐对韵》(难得一见的好文)

联都元老哈哈公65华诞贺联欣赏

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叶子彤会长在联都2017年度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对联妆扮下的碛口古镇等你来

关于对联走向大众的思考与实践【附成功案例】

古代清官、名士的廉洁对联

乾隆661副对联欣赏

周恩来30副对联欣赏(纪念周恩来逝世42周年)

孙中山32副对联欣赏

关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联出处大讨论,精彩不容错过

蒋介石70副对联欣赏

百副楹联做嫁衣,中南海美的像个新娘子

毛泽东罕见佳联22副赏析

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习近平引用的楹联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展讯丨泛彼无垠——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书法精品展
热得遭不住?“园”来很凉快!
他与纪晓岚师出同门,同修《四库全书》
开了开了!成都的秋天,香!
夜问丨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你家的春联贴对了吗?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