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品会长在第二届中国楹联高校联盟会议暨 “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图:刘太品会长和华东师大田兆元教授
中国楹联学会李培隽会长授牌
蒋有泉会长展示自己的书法
第二届中国楹联高校联盟会议暨
“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致辞
刘太品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联界同道: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楹联习俗”保护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楹联高校联盟会议暨“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这是高校楹联教育方面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全国楹联界的一桩年度盛事。
华东师范大学以田兆元教授为带头人的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学术团队,继承马公愚、苏渊雷等本校前辈先哲热爱楹联、创作楹联、应用楹联和研究楹联的优良传统与学风,以“楹联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侧重点,在楹联编撰、楹联书写、楹联讲座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校园楹联景观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楹联文化成为华东师大校园文化的一大闪光点。2017年10月他们举办了“都市楹联与文化景观”学术研讨会,被列入当年度全国楹联界的十大新闻事件。去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楹联高校联盟的创始成员,今年更是承办了联盟的第二届会议暨“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此,我要向那些为本次活动的筹划与组织付出了辛苦劳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田兆元教授,感谢游红霞博士,更要感谢中国楹联高校联盟,感谢你们为大家提供了今天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今天这个隆重的仪式上,我想简要表达以下三个希冀:
一、高校楹联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开拓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36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20年以来,“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持续推进,近几年来更是成果喜人。其中,中小学楹联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创建了数量较多的楹联教育基地,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楹联校本教材,楹联教育工作沿着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进试卷的梯度不断深入。相比而言,高校系统楹联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目前还是相对薄弱的,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们楹联高校联盟的加盟院校数量还不够多,《楹联文化概论》那样的专业教材也还不够多,把对联写作或楹联文化开设成正式课程的高校还不够多。这需要我们中国楹联高校联盟的成员之间,加强校际交流,强化师资培训,努力开拓,共同提升。各学校院系可以立足自身的实际,深入研究把楹联文化引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的具体路径。同时,还需要强化联盟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更多的高校加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我们的联盟。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增强高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母语水平,培养更多兼具全球文化视野和民族文化底色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楹联学术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国内楹联学术研究工作成绩斐然,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联史研究、联家研究、联律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多突破。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楹联学会主导之下,由社会上的学者在做,或是高校体制内的学者用业余时间来做,大部分工作并没有进入高校学术研究的主渠道。我在去年的中国楹联高校联盟成立暨高校楹联教育高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展高校楹联学术研究是繁荣对联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的讲话,指出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是民间的和社团的研究无法比拟的,楹联理论研究的希望在高校,高等院校才是楹联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中国楹联学会曾于2016年4月举办“中国(即墨古城)第九届楹联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对联学理论体系之建构”,会议旨在沟通楹联界与高校、研究机构等主流学术界之间的联系,促进对联学术研究主阵地由学会和社会向高校不断转移。正如我们所希望的,此次会议以后,高校系统以楹联为主题的学位论文,在数量上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我认为,对联学术研究被前辈学人所忽视,这虽然是一件憾事,但对于当代研究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幸事,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开创性的成果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创造出来。我相信以高校联盟的这两届会议为契机,会进一步促进高校系统的楹联学术研究,多出研究成果,多出学术人才。
三、楹联习俗保护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6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楹联习俗”名列其中的第510项,申报单位为中国楹联学会。14年来,在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工作,但总的来说做得还很不够,主要体现在一直没有主动与国家非遗保护的相关部门沟通,以争取资金,立项课题,正式开展基础性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比如几个月前,文化部非遗司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指令中国楹联学会报送《非遗记录成果填报表》,学会其实并没有正式的课题以及相应的成果,所以就把前些年学会自发进行的《中国对联集成》(八卷本)和《名家联集丛编》(已出五辑)等工作报了上去。希望今后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楹联习俗”的传承和研究上,在民俗学研究方面有着雄厚的学术资源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能与中国楹联学会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机制。让我们共同努力,填补“楹联习俗”学术研究方面的诸多空白。
最后谨以我代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给本次会议的一副贺联作结:
聚华堂而赏楹联,集黉舍而研民俗,古所谓采诗官、观风使;
坐听鸿儒之博议,快聆名士之高吟,相期许日下鹤、云间龙。
2020年10月24日
近期热门文章回顾:
【11.5截止】“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31期开赛启事【题: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