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分享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互联互通提升VTE和输血系统的智慧管理与服务效能





为总结近年来医院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成效,梳理医院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社开展了“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案例征集活动。本次案例征集主体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通过单位。现将征集的典型案例陆续刊登,以便探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在促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成效,分享典型建设经验。

一、申报单位简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附院、临床学院,现有职工2297人,其中博士硕士745人,高级职称533人。开放床位1870余张,拥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精品特色专科等2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等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

二、医院信息化发展



医院于1998年开始发展院级信息化;2013年“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执行期”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与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2020年建设智慧医院第一期项目;2021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上线“山一大二附院互联网医院”,创新开展“智慧100工程”,并开启“新智慧100工程”专项工作;2022年启动智慧医院五年规划建设;2023年全面上线新一代智慧医院信息系统。

三、互联互通建设与改造



医院成立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组,逐项分解工作任务,细致梳理使用需求、数据流向、漏洞不足,广泛采集各岗位对信息化发展的期待。其中,重点完成了VTE系统、输血系统两个方面的更加全面的建设与改造。

(一)互联互通集成平台建设工作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建立标准化、集成化的医院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平台采用Heathshare(Ensemble)集成总线,使用HL7消息传输标准,建立服务之间的通信、连接、组合和集成的服务动态耦合机制,针对数据元缺失、值域信息不一致等不规范数据进行改造。通过管理数据集和梳理数据元,建立数据元值域映射,达到标准化值域要求,根据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生成标准的共享文档,见图1。开发面向应用的业务适配器组件,实现基于SOA的应用系统服务集成,见图2。

图 1  共享文档生成流程

图 2  集成平台与数据中心技术架构

(二)VTE系统建设工作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包含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两者统称为VTE,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VTE与住院病情、手术治疗和其他并存危险因素有关,涉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放化疗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高危科室,对信息系统水平要求很高。

2020年,在移动护理系统中内嵌了VTE风险评估功能。护士在电脑上录入多项评分指标,数据却只停留在移动护理系统内,无法与其他程序共享。医生如需查看患者的VTE评估数据,要重新分配工号权限、登录护理程序、切换不同模块来查看体征数据和评估内容。后续虽数次升级移动护理程序,但基本模式未发生实质改变。同时,嵌入的VTE功能较弱,专病数据流失率高、医护间交流效率和质量差、自动质控及宏观质控难度大、质控效果难以实现临床SOP和全院规范质控,无法完成患者VTE准确监测筛查、全住院周期内节点性记录和精准出院随访。

对此,首先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审定风险评估筛查流程,确定了采用Caprini评分表进行初始评估及动态评估。随后,将VTE各项核心数据通过集成平台连接至HIS和EMR,并大幅升级VTE程序。初始评估要求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系统及时共享患者住院登记时的各类基本信息、入院体征和检查检验信息,由HIS的住院子系统、移动护理的体征采集功能将数据传入,以便VTE完成基本打分。动态评估在手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患者转科或出现重要病情变化时和患者出院时进行,要求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得以触发,从而快速生成分数评估和评分量表,反馈至HIS患者列表处,第一时间为临床医生做出警示提醒。针对各类住院评估流程也做了全面分析,见图3。

图 3  VTE风险评估标准化流程示意

(三)输血系统建设工作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使用科室涵盖了输血科和各临床用血科室。

在集成平台上线前,医生需通过HIS“检验申请”模块单独开出输用血申请,填写基本信息后再登录单独的输血信息系统,将相似信息重复填写一遍,最终才能保存和提交用血申请单。申请医生未经科主任审批便在HIS保存了申请用血信息和收费信息,不能满足临床用血分级申请要求;当实际输血项目出现变动时,HIS申请及收费信息也需要被动改变或全流程退费重申,其他系统中所保存的申请信息、医嘱和费用信息等均需要手工调整。血袋流向、临床输用血过程等也未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在出现输用血风险时也无法实现规避和追溯,难以监督用血安全。

据此,医院首先梳理临床输用血的各个环节和质控需求,完成了线上线下流程匹配,对数据流向做出总体优化设计,确定输血科的核心业务流程。随后,通过开展部门协调会,将输血申请、输血计费、用血监督等环节拆分、细化、标准化,对不适宜的流程进行改造,减少冗余环节,通过集成平台将发生变动的业务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到其他系统。

四、互联互通建设成效与亮点



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汇集在了探寻和解决临床科室需求、减轻工作压力、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同时在减少额外信息化经费投入的前提下运用互联互通集成平台的优势提升服务效能,真正通过“以质量为根本的智慧临床”来提升医疗质量。

(一)互联互通集成平台建设成效

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将不同业务系统、异构数据源中的临床数据抽取、清洗和元素化后集中存入CDR,采用定时ETL和平台实时接口两种形式抽取和存储数据,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资源库服务。

(二)VTE系统建设成效

经过与互联互通集成平台的对接和改造,VTE系统实现了基于特征指标的“自动评分+VTE防控全链路”智能化及闭环管理。

业务方面:医院施行“血栓风险评估确认优先”原则。监管方面:利用NLP、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技术,对集成平台推送来的包含病历、诊断、手术、检查检验、医嘱等XML报文中的高危致病信息深度分析数据方面,由HIS通过“人员信息管理BP”向VTE发送患者基本信息,实现VTE自动建档,以及VTE风险智能识别和数据收集,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图表化、标准化、结构化的评分操作。

“VTE评分BO”得以让护士用护理PDA完成床旁评分,实时记录患者病情状况;PDA录入的信息也作用于VTE评分过程,提供患者真实情况参考,借此实现病程全流程介入和闭环管理。VTE系统以时间轴方式展示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评分记录、预防措施、检查检验等信息。

优化指标管理方便了VTE质控监管部门动态监管,实时查看各项VTE管理指标。科室质控人员可实时查看低中高危、已评分、VTE发生、VTE发生人数;查看全院VTE风险评估率、医生确认率、出血评估率、预防措施率、预防准确率等指标。

(三)输血系统建设成效

经过与互联互通集成平台的对接和改造后,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输用血的全流程与闭环管理。通过“人员管理BP”,输血管理系统接入集成平台的单点登录系统,医生直接点击对应图标即可“一键登录”进入程序。

改进后的申请流程极大降低了医生在临床用血,尤其是紧急用血和手术用血时的工作量,提升了临床工作的准确性和操作效率。通过对各环节的数据校验确保用血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输血系统中变更和撤销申请单时,集成平台也会通过报文反馈至HIS系统做出更新处理。

(四)互联互通项目整体建设成效

(1)为医务人员提供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诊疗过程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2)提高医疗安全保障能力,广泛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以管理手段提升技术手段的站位与效能。(3)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落地,通过基于CDR的BI对全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在更多维度、更细粒度、更强力度上提供各类指标信息和隐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和改进。(4)夯实安全平台,通过对标建设,构建安全体系,保障医疗安全。

五、体会与展望



(一)互联互通建设体会

互联互通建设过程离不开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指引,定期召开全院推进会,通力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作用,适当提高信息科话语权和主导权,提升沟通效率。确定“以评促建、以测促用”的原则和目标,明确沟通渠道,制定任务分工。

(二)VTE和输血系统建设体会

VTE与输血系统的应用覆盖范围都很广,不仅要完成程序层面的对接和匹配,还要细致了解和掌握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对信息和数据在时效性、准确性、持续性需求,定期安排临床科室开展协调会,逐层深挖需求,调整工作任务,真正发挥集成平台与互联互通的数据流衔接效果与便捷优势。

(三)互联互通及信息化建设展望

国家战略布局为医院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医院坚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实现运营管理精准化、运营服务高效化、运营决策科学化。

注:以上案例将汇编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案例集》,该案例集将在第二届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与智慧医院建设大会上首发。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订阅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