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里的高收益债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今天聊点市场思考,说的很赤裸,但也很坦诚,不喜勿怪,且海量,一笑而过。
节后,很多投资人问我:
什么时候发新产品?
我的回复都是:
感谢关心,暂时没有产品。
做配置策略,随时。但我们是做交易策略的,所以等到两会再说。
城投债是政策敏感型产品,等政策明朗些才能定交易策略。
从去年开始,我在规模的控制上就非常谨慎,今年则是减量发展,缩小规模。
即便在部门内部之间,也有质疑的:
为什么在有机会有能力时,反而收着?
市场是有周期的,市场里的不同策略既有自身的小周期,也受市场的中周期影响,当然更受宏观的大周期影响。
在什么周期做什么事情,除了要选择市场的方向,也要选择做事情的时机,在规模调整上做大择时。
都知道未来的高收益债市场特别有前景,但现状是:
现在的高收益债市场是非常内卷的,圈内的人,时有撕逼,圈外的人,更多关注。
撕逼也好,关注也好,不存在对错,都是好人,无非是利益的重新界定和分配。
如果在这段“内卷期”上规模,就会面临三大掣肘。
首先是市场容量有限。
规模大了就得往配置策略上转,规模成了收益的大敌。虽然多赚了管理费,但业绩和口碑变平庸了。
你是否愿意放弃不确定的超额,选择拥抱稳稳的中庸,同时多赚些钱,让兄弟们过上好日子?
这个也没有对错,不管选左还是选右,不要摇摆,坚定走下去就行。
我的选择是多做超额,因为不喜欢平庸,不带劲儿。而且我觉得,在多风险累积的市场背景下,难言会有岁月静好。
其次是别卷别动别人蛋糕。
从私募排排网看,收益超过10%的高收益债策略管理人数量,超过了100家机构。
但这个小众策略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百亿龙头。甚至50亿以上的机构都很少。
风险偏好符合高收益债策略的投资人总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短期内,市场总水量有限。
你一下子把规模冲起来,你多赚钱,别人就少赚钱,别人也有一帮兄弟要养,会不会背刺你?
背后给你耍点阴招,你就会很恶心。
要避免这点,你就得少公开逼逼。
你逼逼自己管理能力强,不如你的机构,产品还怎么卖?投资人的不合理预期被你拉高了。
大家可以发现,最近1年,公众号上没有任何关于高收益债的话题了,因为都转到业内人交流的私密知识星球了。
(感兴趣的可以扫码加入)
高收益债市场要大繁荣,不需要独行侠,需要各家机构一起努力。
如果投资人的收益预期被不合理的抬高了,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会受影响。
别去拥挤的策略里内卷,
别捞别人水塘里的客户。
比如你只做长久期产品,但是市场上90%以上都在做中短久期产品,这样,你们的策略差异就很大。
你可以占着负债端稳定的便宜,灵活使用复合策略,资产端的竞争就谈不上了,很少存在利益冲突。
再比如,你只服务超高净值客户,但是市场上90%以上都在服务中小合格投资人。
你们在完全不同的水塘里,负债端的竞争也就谈不上了,很少存在利益冲突。
总有同事想不明白,觉得我们具备发行中短久期产品,服务中小合格投资人的能力,为什么有钱不赚?
我每次都拒绝了,但没像今天这样讲这么详细和直白。
最后,在周期里做最正确的事情。
如果国内资产管理的未来大趋势(比如10年后)是长久期稳健管理,那么现在就应该布局了。
要实现“长久期稳健管理”,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市场化做低相关资产的综合配置,目标是跑赢通胀,守卫财富。
一条路是紧紧抱住中央政府大腿,善于把握政策中的机会,捞政策之必救,先政策之必激,把握一个又一个的政策超额。
走这两条路的人,互相看不上。
这两条路归根结底,和国家治理思路的选择是一致的:
你是选择利益均衡,还是管理控制?
利益均衡,多处出击,胜率高。
但不敢下重注,总收益小。
管理控制,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选错了的话,赔率高。
如果选对了的话,总收益大大大。
这个话题不宜展开(复盘下3年怡情)。
你可以想想,未来5年,国家治理思路大概率会怎么选,再接着思考,你的投资策略大概率该怎么选。
言归正传。
从全世界的经验看,城投债迟早会信用提高,久期拉长,利率下降,完成一轮债务大置换。
既然历史给出了答案,那么现在就要开撸高信用主体,发行长久期产品,提前锁定相对高收益。
政策的不明朗之下,市场有分歧和波动,是有收益丰厚的交易机会,但这并不长久。
既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专注走下去。
过程中的波动超额能把握住多少就把握住多少,但这不能影响你坚定走正路走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