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公子。(一)今天看到篇文章,罗胖的每天60秒,已经说了整整10年。罗胖也从39岁坚持到了49岁,黑头发也熬成了白头发。这股子坚持劲儿,太厉害了。今天有位读者问我:有没有对投资圈新人的建议?最近感到比较迷茫,学习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积累跟不上前辈,读书量和积累都和您差的很远很远。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我是很早就开始炒股了。当时还是学生,也没什么经验,妥妥的新韭菜。但我想了几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去当年的人大经济论坛蹭各类研报。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论坛还有没有印象,当年是全国最大的经管BBS。本来我是希望中Z证券的营业部能提供研报给我的。但磨了半个多小时,营业部的副总没同意给我开白嫖的权限。现在研报规模都烂大街了,当时很稀缺。我非常珍惜,还准备了个移动硬盘,每篇研报都保存下来,搭建了一个研报库。然后告诉自己,回头一定仔细看。再后来,一直到移动硬盘弄丢了好几个,都没回头看这些研报第二遍。第二个办法,是找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拉我进各类股票交流群学习。我也不说话,qq和msn时代就潜水,微信时代就闷声在各个群里抢红包。因为我每次抢完红包都很礼貌的回复一句“谢谢”,而其他人抢了也就抢了。就因为这一句句的“谢谢”,我居然认识了不少人,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后来成长为了很资深的大佬。第三个办法,就是每天坚持看2小时相关书籍。当时没有kindle,经典论丛和研究内参等去图书馆借阅(红头内参借不出来,只能手抄,我现在还保持手抄的习惯),新书就骑自行车去中关村图书大厦蹭或者买盗版。这个阅读习惯,到现在,保持15年了。就这么三个办法,现在想想,很笨拙,但坚持下来,效果也还不错。很多人觉得,一项投资,今天做了,明天就得赚钱。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心态毛躁的像猴子,但现在已经投资体系刻意钝化了。如果这项投资需要3年时间才赚钱,我反而很高兴,如果需要5年时间才赚钱,那就会更高兴。因为需要时间打磨的项目,不说很赚钱,至少护城河很深。而且,时间会帮你排除掉那些没有耐心的竞争对手。今年6月成立了读书星球,我想能让自己借机沉下心来,踏实学点东西。到现在,6个月时限刚过,读书笔记更新到了第128本。可以慢,但也可以很快。所以,当前面那位读者问我对投资新人的建议时,我回复的是:没有捷径,日积月累才行。罗胖在满10周年的时候,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说自己抵抗知识付费,他认为这叫知识服务。我是典型的投资思维,和罗胖不同,是一丁点服务意识都没有的。写在投资星球里的思考,本来就是日常部分复盘。写在读书星球里的笔记,也是因为这部分摘录出来的内容首先对我有帮助。换言之,这是日常投资和阅读的副产品,而不是门正儿八经的生意。渣的就是这么纯粹。只有这样,才不会分心。既然做投资,就不应该有太多的“低效动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帮助你聚精会神搞研究和磨收益,而不是耗神劳力,浪费时间。但你越是这种做派,付费会员反而越认可和支持你,因为你做投资足够纯粹。为此,你要保持学习,始终都在进步,并且进步的速度要比绝大多数读者快。如果进步慢了,提供的知识密度倘若低了,续费率就会降下来,付费会员们用脚投票了。投资是反人性的,但又让人着迷。投资成功可以立即变成钱,赚钱则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心情愉悦。今天群里开玩笑,如果吃shi可以刺激多巴胺,很多人真的会去吃shi的。这个玩笑是说,始终保持清醒和客观独立,有的钱可以赚,但是吃shi就免了。可惜,市场上不乏有人,什么钱都赚。这不是做投资,这是吃shi。不寒碜,但有味道。(二)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彼得·奥本海默,在《金融周期》一书中聊到了“熊市”的分类及其复苏。其中关于“降息和结构性熊市”的描述,分享给大家。与周期性熊市不同,在结构性熊市中,利率上升通常不会引发股价下跌。过去的许多结构性熊市在开始之前,利率和通货膨胀都非常低:这是导致投资热和股价高企的首要因素。无论是在2000年股市达到顶峰之前还是在2008年之前,情况都是如此。正因为利率上升通常不是导致结构性熊市的因素,利率下降通常也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考虑到结构性熊市发展形成时,货币价格往往相当低,所以经济复苏更多地取决于货币的可获得性和需求量,而不是货币价格,尽管通常情况下利率确实会降至较低水平。因此,通常直到未来资本回报率上升到足以刺激投资的水平,结构性熊市才会结束。当然,并非所有的例子都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初,通胀的急剧上升削弱了对未来资本回报率的预期。对许多其他的结构性熊市来说,它们需要先解除过剩产能,这可能比利率下降所需的时间更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周期性熊市似乎比结构性熊市复苏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