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的两个方向

政信三公子 政信三公子 2023-04-30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最近两天翻到了郭建龙的《汴京之围》。


分享书中关于改革的两种方式,有删改。


(一)


历代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


财政收入和财政花费的不匹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①要么减少花费,


②要么增加收入。


由此可以划分成两类改革:


一类是以减少财政花费为主的改革,


另一类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改革。


(二)


【减少花费式改革】


理论基础是,社会的总产出是一定的,政府如果收多了,那么民间留存的财富就会减少。


所以必须抑制政府多收税的冲动,减少冗官冗员,减少财政花费。


【增加收入式改革】


理论基础是,通过政府积极的手段,可以将整个社会财富的饼做大一点。


这样政府的收入也增加,民间财富也增加。


(三)


【范仲淹的减法改革】


为了将那些不合格的人裁撤,将依靠恩荫制度上台的人弄走,必须实行严格的考绩制度。


但范仲淹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推行政策,也无法得到基层的配合去推广。


范仲淹他上书皇帝,要求更高的权力。


宋代的政府政出多门,每个衙门都做不了事,但是每个衙门都在让别人也做不成事。


要想实行改革,必须把权力更多地集中在宰相手中。


由于牵扯到了真正的利益分配,经过讨论之后,群臣建议皇帝否决范仲淹的提议,只交给他刑法权。


范仲淹仍然不想放弃,利用刑法权继续推进改革。


他派出了按察使四处出巡,督促官员执行改革,同时打击那些不为民办事的官员。


随着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揭露出来,他的改革终于触发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反抗。


范仲淹了解仁宗皇帝的弱点,皇帝性格仁慈,肯于受委屈,却对付不了会哭闹的官员。


庆历新政实行了一年多之后,范仲淹已经预感到改革的失败。


他主动申请外调,改革不了了之。


(四)


【王安石的加法改革】


王安石改革对减少政府花费毫无兴趣,而且强调由政府多控制民间经济,指导民间经济,在政府的努力下,将经济做大。


他认为,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是政府也可以多收租税,而民间也更加富裕。


如果说范仲淹的改革主题是减税和减少管制,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强干预。


事实证明,王安石加强集中的做法无法发展经济,他的改革措施大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推行变法,王安石必须依靠另一批人,他强烈地排挤前仁宗朝官员,打压异己,将一群年轻的官僚送上了最高官员的职位。


党争这只老虎被放出来了。


之后的内容少儿不宜,大家自行翻原书。


【评述】


如果看到这里,就认为加法改革必然失败,也是不妥当的。


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


①生产力被锁死了,


②官僚阶层又太强势。


不管是做减法还是做加法:


最后在执行中,都是官僚阶层得利。


而改革带来任何成本,都由百姓承担。


那在古代,什么样的改革才能成功呢?


首先是强势的持续反腐。


最极端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的做法,“徙大户,实畿辅” 就是在首都周边圈片地,把大户们迁过去。


既把大户们放到眼皮子底下,又不让大户有地利来深度参与进首都事务中。


其次是改革生产力,提高全要素效力。


古代没有科技革命,


但有“垦荒”和“屯田”。


我们经常夸赞雍正反腐做的好,但很少有人留意到:


雍正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


加强直隶地区的农业强度。


发达地区进一步“垦荒”。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东南海岛、西南苗疆、西北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屯田”。


反腐得民心,粮食保民生,缺一不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