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想让陌生人爱上我,我只想让我在乎的人一直喜欢我

假装在纽约 假装在纽约 2018-09-06

1、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个著名的情感实验,“怎样快速爱上陌生人”:心理学家设计了36个神奇的问题,可以让人快速相爱。



任何两个原本没有亲密关系的普通人、乃至陌生人,只要坐在一起互相问对方这36个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好感和亲密度都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从此相爱。


1995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实验室做了这个测试,志愿者两两随机配对,面对面相视而坐。


30%的人在聊完这些问题后当即表示,自己和同组实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加深。


而在一段时间之后,另有37%的人在上课时坐在了一起,还有35%的人则开始了约会交往。 


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确实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更神奇的是,六个月以后,其中一对测试者结婚了,他们邀请了整个实验室的所有人去参加他们的婚礼。


2015年,情感专栏作家 Mandy Catron 在新结识了一名男性友人之后想起了这个实验,于是她决定和对方一起做这个测试。


结果,没多久他们真的开始谈恋爱了。那些神奇的问题再一次发挥了效力。


Mandy Catron 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在《纽约时报》刊登后全球疯转,阅读量很快突破1000万,堪称现象级爆文,而且这还不算随之衍生出的无数文章。


很多地方邀请她去做演讲,Youtube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很多视频。


火到连《生活大爆炸》都把这篇文章写进剧情,安排谢耳朵和佩妮互相问问题。



大家都感到很好奇:心理学家设计的那些问题,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为什么这些问题能像丘比特的箭一样,把任意两个人的心连接在一起?


其实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有进阶的。头几个还算比较简单,回答起来没有太大压力,比如:


# 假如可以选择世界上任何人,你希望邀请谁共进晚餐?


# 你想出名吗?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出名?


慢慢地,就开始触碰到了日常讲话聊天时不太会触及到的一些领域,涉及到了内心的情感范畴,比如:


# 爱和感情在你生命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你的家庭关系亲密温暖吗?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童年比大大多数人快乐?


再接下来,是更加私密的情感,比爱和喜欢更进了一步,事关内心的尴尬、痛苦、困惑与不安,那些我们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负面情绪:


# 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一个人哭又是什么时候?


# 如果你今天晚上就会死掉,而且无法与任何人联系,你最遗憾还没有告诉别人什么事?为什么还没有说呢?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当两个人坐下来,一起认真地互相回答这36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做一件我们日常不太经常做的事,那就是深度聊天


通过搭建互相问问题这样一个游戏式的场景,参与游戏的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内心的警惕。


而因为双方都愿意遵守游戏规则,所以他们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坦诚,愿意在问题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内心隐藏起来的那一面。


从而,双方就完成了一场真诚的、高质量的心灵交流。


在一个个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像是温水煮青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地拉近,最终培养出亲密。


这些问题的设计意图都很明显,都是为了鼓励谈话者尽量真诚、尽量坦诚地展现自己的内心,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


不仅仅是爱与喜悦,还有痛与哀愁,不仅仅是坚强,还有软弱。



每一个人都有诉说的欲望,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有另一个人真正懂得自己。只是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展示那些真实的情感。


而那些问题,只是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一个出口。


分享之后,才有信任和亲近感,才有亲密。


所以这个测试就像是一个加速飞行的时光机。两个陌生人互相问完问题,虽然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小时,但由此培养出来的信任和亲近感,可能在现实里需要几个月乃至几年才能达成。


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说明人和人之间的亲近与好感,是可以通过深度聊天、深度交流培养出来的。


就像 Mandy Catron 说的:爱是一个动作……爱不是随机发生的,相爱是两个人共同作出的选择。



2、


在《纽约时报》那篇文章全球爆红以后,有很多人纷纷效仿。


然而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像心理学家最初设想的那样,去找完全陌生的人一起答题。


几乎所有人找的都是他们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亲密关系——夫妻,恋人,姐妹,好朋友,乃至父母和子女。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其实并不太需要去爱上陌生人。


和身边熟悉的人、亲密的人、喜欢的人、爱的人进行交流,才是我们最大的刚需。


但矛盾的是,我们在现实中交流最少的往往恰恰是这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可以和陌生人轻而易举地聊天,但和身边最熟悉的人之间,却缺乏打开内心、不设防线的深层次交流。


我们并不欠缺爱上陌生人的能力,我们欠缺的是和那些我们爱的人交流的能力。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欠缺这样做的意愿和机会。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是不太交流的,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的叛逆,可能是因为父母要维持身份威严,也可能纯粹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天然的代际隔阂。


等到孩子度过青春期长大成人,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子女有自己越来越沉重的人生背负,而父母渐渐苍老,两代人终究愈行愈远。


很多夫妻之间也往往早早地被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消磨掉所有的激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睡在身边曾经恨不得钻到对方心里把每一个角落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另一半,对彼此内心的波涛汹涌再也没有兴趣,变成了面目模糊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之间,随着年龄增长交流也日益变少。彻夜卧谈是大学宿舍里才有的事,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以后,那样的少年意气就被默认为不符合成人社会的交际规则。


闺蜜和哥们,多的是酒桌上一次次的觥筹交错,多的是聊天群里热情的招呼和或者针对某个话题的热烈探讨,但真正有价值的心灵交流却越来越稀缺。


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别人,但可能也减少了我们深层次交流的机会和意愿。


社交网络虽然打着社交的旗号,但它的本质是反社交的。使用社交网络时间越长的人,孤独感就越严重。因为网络交流太过便捷,反而让我们失去了面对面对话交流的动力。


缺乏深层次的交流,那些原本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就只能靠着原本的惯性维系着机械的运转。


电影《伯德小姐》里,18岁的少女自由不羁,不断地和母亲因为各种小事发生口角,但她的内心其实是渴望和母亲交流的。在一次争吵过后,她痛苦地问母亲: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喜欢我吗?


这句台词我觉得可以用来形容所有因为缺乏维护而年久失修、只能靠着惯性维持的人类亲密关系:彼此有爱,但是因为缺乏“亲密”这个润滑剂,所以喜欢反而寥寥。


任何的亲密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维护的,无论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还是夫妻恋人之间,或者朋友之间都一样。


两个人之间是否能够保持真正的亲密,不是因为血缘、不是因为承诺,和双方的三观是否一致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要维系彼此之间的亲密,关键是要持续地、不断深入地、互相对等地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深入地聊天,是维系亲密关系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


所以,多聊天吧。


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相聚的契机。


快节奏的生活下,大家都在追求效率,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为了实现某个明确的目的。


而节日,正好可以让我们慢下来,和我们在乎的人好好聊聊天


和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儿子女儿,你的爱人情侣,你喜欢的朋友和同事……



一杯咖啡,配上月饼,从日常繁琐中抽离片刻,短短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聊天,就可以和一切美好重新连线。


我已经连续几年介绍过星巴克每年中秋推出的月饼礼盒,今年的月饼一共有8种风味,分别有3款礼盒包装,你可以点击本页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一定会让你馋到流出口水。


别忘了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