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门坐趟地铁我撞衫14次

# 假装在纽约 2019-04-06

# 今天这篇不是广告,请放心服用。



这是一件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羽绒服,没有任何精妙特别之处,类似的款式和设计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曾经随处可见。


它普通到你可能压根想不起来身边有谁穿过这样的衣服,但又非常确信一定在哪里看到过有人穿着它。


你大概已经听说了,现在这款平淡无奇乃至有点土气的中国制造羽绒服是全纽约乃至全美国最流行的网红爆款。


当然,这两年中文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上经常有中国产品在美国畅销的消息。


但其实无论是老干妈还是马应龙的所谓爆红,严格来说都是中文媒体一厢情愿的自嗨,注水量99%,英文媒体里根本看不到任何报道。


这一次不一样,这款羽绒服是实打实的爆款。


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做了报道,标题里充斥了“taking the internet by storm”, “everyone you know is buying”,“people are going crazy”之类的词。



翻译下就是,“风靡互联网”,“你认识的每个人都在买”,“人人为之疯狂”……虽然用词略显夸张,但足够形容出万人追捧的盛况。


最能说明问题的当然还是销量。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这款衣服今年1月在美国亚马逊上的销售额是500万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是亚马逊服装类的销量冠军。


因为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在今年上调了好几次,从最初的$89.99涨到了现在的$139.99,但仍然卖到断货。


这款羽绒服的牌子叫Orolay。


你可能和我一样,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品牌,这很正常,因为这个牌子完全放弃了国内市场,在国内是买不到的。


当然它在国外也没有实体店面,只通过亚马逊面向国外市场邮寄销售。


到今天中午,Orolay在亚马逊上一共有6631则用户评论,其中5星好评占62%,4星20%,3星以下加在一起只有18%,平均下来是4.2颗星。


生产这款羽绒服的不是什么服装巨鳄,而是浙江嘉兴一家创办才几年的小服装厂,小微企业,原本微小到不值一提。


在淘宝天猫上,这样的小厂家数不胜数。


事实上,Orolay当初也是考虑到国内电商行业竞争太激烈,无奈之下才主攻亚马逊。


本来他们也没想过要卖得多好,能小赚到钱就心满意足。


突然出了爆款,一切都不在计划之中,简直就像普通人中了彩票大奖。


最有意思的是,Orolay的走红,是由纽约上东区(Upper East Side)的一群阔太贵妇带动起来的。


上东区是什么概念呢?这是纽约曼哈顿岛中央公园东边、东59街到东96街之间的一块区域。



除了有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有开满各种顶级品牌旗舰店的第五大道,这里还是全纽约最有钱的人住的地方。


虽然整个曼哈顿岛都可以说是富人岛,但上东区住的是真正的有钱人,old money,这里的生活方式往往会成为其他地方的人争相效仿的模板。


上东区是一个有很强阶层壁垒和阶层意识的地方,按理说贵妇们的衣柜里不太会有平价服装,她们也不太会上亚马逊买衣服。


在2016年,上东区的一个贵妇妈咪偶然看到自己女儿的幼儿园老师穿着一件不知名品牌的军绿色羽绒服——也就是Orolay。


她意外地很喜欢,于是就也去买了一件穿在身上。


那之后她又开始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而其他人同样也向她们的朋友做了推荐。


通过这样“word of mouth”式的口口相传,这件羽绒服在上东区的贵妇圈子里开始小规模地流传。


贵妇们喜欢Orolay的原因,据她们说是因为:


这款羽绒服足够保暖;


宽松,穿起来很舒服;


口袋足够多,对于带孩子的家庭主妇们来说很方便。


但你知道的,贵妇们总是喜欢夸大其词而言不由衷,她们未必有多看重Orolay的实用性。


她们列举的Orolay的这些优点,相比其他品牌的羽绒服来说可能也并没有那么突出。


Orolay真正让贵妇们人手一件的原因,大概恰恰在于它不到100美元的价格。


当别人都以为她们身上穿的是上千美元一件的巴黎世家或者加拿大鹅时,她们莞尔一笑说:


“不,这是一个你根本没有听说过的牌子,你买一件加拿大鹅,我可以买十件这样的。”


她们要的就是这种恶作剧式的快感和先于其他人发现好东西的前卫优越感。


于是,Orolay原本让贵妇们看不上的低价反而成了它的优势,让它成为了贵妇们的谈资。


就这样,这件当时售价才$89.99一件的平民服装,因为被一个上东区的贵妇慧眼看中,而幸运地完成了阶层的跨越。


但它冲出贵妇圈子重返大众社会、真正在主流人群里开始流行,依靠的还是媒体和网红的力量。


2018年3月,《纽约杂志》的一个编辑听说上东区很多贵妇都在穿一款来自中国的平价羽绒服,她去采访了一圈,发现情况属实。


她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杂志网站上。


文章里列举了不少上东区的时尚名流,有奢侈品电商网站的创始人、时尚杂志主编、设计师——她们统统都有一件Orolay。



奢侈品百货商店尼曼百货的时尚总监Ana Maria Pimentel说,自己第一次知道Orolay是通过妈妈的一位朋友,随后她就买了一件。


后来去上东区一家健身房,她发现有4个人都穿着同款,其中一个还是名媛Lauren DuPont。


这篇文章带动了Orolay大概10000件的销售,数量虽然不算很大,但这10000个人里有不少是有影响力的人物。


到了今年1月,又一个严寒的冬天来临,更多的人注意到了Orolay。


有120万Instagram粉丝的人气时尚博主 Arielle Charnas 也贴出了自己穿着Orolay的照片。



再之后,裂变效应就开始了。


媒体纷纷报道这件“每个人都在买的羽绒服”,而这些报道反过来又让这件羽绒服更加火爆。


当然,“人手一件”是夸张的说法,但穿着Orolay坐趟地铁,不看到几件同款那是不可能的,有人说自己一天之内撞衫了14次。


《纽约时报》甚至在一篇文章里直接把这件羽绒服称为“The Amazon Jacket”,这个说法后来很快被其他媒体沿用。


要知道亚马逊上有1.5亿种服装款式,能够被冠之以“the”这个定冠词,足见其引起的现象级轰动。


很快,Orolay开始冲出纽约,扩散到了北美许多城市。


有人在Instagram上开设了一个账号@theamazoncoat,专门收集发布人们穿着Orolay的照片。


粉丝的投稿来自底特律、费城、明尼苏达、亚特兰大、佛罗里达等等其他地方,注意右下角貌似还是张求婚照。



对于Orolay来说,这就是一个撞大运的故事。


也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Orolay的销售势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归于沉寂。


但谁知道呢?


也许这个小厂能够抓住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从此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我们熟知的许多著名品牌不都是这样开始流行的吗?


只不过以前对于中国品牌来说, 基本上没有任何在欧美市场制造流行的机会。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亚马逊,一切都不一样了,地理的隔阂已经不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壁垒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


所以,Orolay的爆红看似偶然而不可思议,但其实又合情合理,这件事充满了各种启示:


1、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许换个环境,加以经营或者机缘巧合就能成为流行,我们熟知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值得好好发掘的富矿;


2、互联网让一切都成为可能,再微小的个体和品牌,机缘巧合之下也许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蝴蝶扇动翅膀真的能够刮起一场风暴;


3、中国制造的总体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制造在其他国家的接受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洗脱以前假冒伪劣的污名大概为时不远;


4、而这一切,都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未来中国必然将会更深入地渗透进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我希望会是像这次Orolay一样,是正面的影响力。


当然,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我觉得是它再次说明了我写过很多次的一个主题:


不要太强调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是共通的,语言不同,但喜怒哀乐一样,好东西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欢迎;


所以,世界原本就应该这样没有疆界地连接在一起,当我们和世界真正地融合,中国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


# END


方便的话,大家帮忙在右下角点个好看吧。


看完请点好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目录已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转载及合作等请发邮件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