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春:艺术跟商业是两回事,但我们要通过艺术,让“戈壁”变成“天堂”
以下文章来源于商艺风云榜 ,作者商艺风云榜
从重“交易”到追“体验”,从“悦人”到“悦己”,消费升级趋势之下的主流消费者,内心对美好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作为探索更多情绪表达的一种载体,艺术恰好能在深度情感层面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购物中心在变得“艺术化”,商业品牌和艺术家的“联姻”已成为屡见不鲜的话题。
在这个“联姻”过程中,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艺术作品和流行文化的结合,为品牌带来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让艺术家在面对着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早已饱和的艺术市场需求下,有了更多做“专业艺术家”的机会。但即便如此,艺术家在商业创作中,还是经常找不到商业和艺术的平衡点,商业要求与艺术价值导向的冲突,使得他们难以自洽,创作也因此变得磕磕绊绊。换言之,艺术家和品牌方间的合作,在大部分情况下,仍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除了商业品牌和艺术家的“联姻”,商业与艺术的合作还体现在很多大型创意活动上,美国“火人节(Burning Man)”就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如果说人类真的能构建出乌托邦的话,火人节是目前最接近它的样子。而“戈壁天堂”,也会通过众多艺术品的制作和展示,打造浓重的创意和艺术色彩,为创意人和艺术家创造一个体验感十足的“狂欢”天堂。
杨春是“戈壁天堂”艺术总监,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创作涵盖了很多种艺术形式,也创作出了大量题材各异的作品。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关于艺术,关于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他都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那么,作为艺术家,杨春是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关系?又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作为艺术总监,他是如何在“戈壁天堂”中将艺术商业价值最大化?商业和艺术融合的完美生态应该是怎样?……带着诸多问题,我们展开了对杨春的专访。
杨春简介
杨春,艺术家,“戈壁天堂”艺术总监。
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多种形式,版画、素描、粉笔、油画等都有作品;09年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后,尝试用钢铁、木、琉璃、现成品等材质,在雕塑、陶瓷、摄影、装置等多个艺术形式里进行创作。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
采访地点:戈壁天堂
商=商艺风云榜
杨=杨春
采访内容
艺术or商业?做一名艺术家之前,得先学会做个独立的人
与通常一些艺术家不同,杨春的创作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可谓是“全能型艺术家”。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春以为,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艺术的核心是表达和观念,而非形式。相较于形式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如何构建一套自己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并不以同一种形式呈现,而且这个构建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涉猎各种艺术形式就成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对于杨春来说,艺术和商业是互不掺和的两件事——在专职于艺术创作的那段时间里,他得出一个结论,人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是无法思考的,更遑论创作。因此他就改变了这种状态,转身进入了影视制作行业,因为“做一个艺术家之前,得先学会做个独立的人”。这个理念贯穿了他后来的艺术生涯,他在艺术创作中从不考虑商业,就是表达和积累自己,完善自己的艺术体系;与此同时,他在商业创作中并不会和甲方争执,他很清楚自己就是在赚钱,他甚至不会在自己的商业作品上署名。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区别是什么?杨春的答案是,艺术家是提出问题的,设计师的解决问题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对任何人负责,就是构想艺术理念和提出问题;而设计师在工作中,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甲方的问题。其实这也可以说是艺术与商业的区别。那么艺术与商业怎样才能完美融合呢?在杨春看来,这需要一个懂艺术的商人出现,将艺术品的卖点和商业价值凸显出来,构建一个艺术与商业合作的完美生态。
商: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涵盖了版面、油画、摄影、陶瓷、雕塑、装置等很多种艺术形式,您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创作习惯的?
杨:在传统艺术领域里,会把艺术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是从形式上来划分的,譬如油画、版画、雕塑等等;但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艺术形式这件事不是个问题。在当代艺术里,形式不是艺术固有的东西,也不是艺术的核心——艺术核心是表达和观念。在这个概念下,对于我个人来说,您以上提到的这几种艺术形式我都涉及,也都做了很长时间,而且我要特别说明一点,并不是接触了新的艺术形式后,我之前涉及的领域就不做了,只是不同阶段的兴趣点不同而已。这几种艺术形式我一直都在做,并没有舍弃哪一种。
另外,我得努力地建立一套我自己个人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不以同一种形式来呈现,它的建立需要步骤,也需要涉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
商:从纯艺术角度来讲,你要提出问题或者表达一个艺术主题的时候,通常哪种艺术形式会是您的第一选择?
杨:一个艺术家事先就把整套艺术体系构建好,然后一块一块去填空,其实挺难做到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艺术家,他的思想是在变化的。我们读一篇名著,五年前看第一遍和五年后再次读到,解读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艺术家也是这样,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作品或者艺术方向也是会调整和变化的,但是通常不会有本质上的大跳跃。一个艺术家真正在关注艺术本身,关注社会、人性的时候,他的认知出现大跳跃的可能性特别小。他会有一个大的方向,同时又会不断发现对他的体系构建特别有利的点,然后积极把这些东西融入到创作里。所以,艺术形式的选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商:您在艺术创作中,对商业是如何考量的?您的艺术创作形式,哪一种更易于和商业结合?还是说,只要能够达到商业行为的目的,不拘于任何一种形式?
杨:首先我要谈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对我很重要,我觉得也是其他艺术家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艺术跟商业是两回事,真的是两回事。我做艺术的时候,无论是版画、油画、摄影、雕塑还是装置,对商业一点考虑也没有,商业跟我无关,我的目的特别单纯,就是表达自己、积累自己,或者是打造自己艺术体系中确定的一部分,这是我要干的事儿。
至于商业,搞艺术的人做商业往往是跟文化产业相关的,譬如说设计师、策展人等等,这个时候艺术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在二者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商业是第一位的。
商:您是什么时候产生“艺术和商业是两回事”这个观念的?
杨:我是96年大学毕业的,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对自由的向往是特别深入骨髓的,同时还有艺术追求,大家都专注投入创作,但是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一开始我也这样,但干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在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人是没法思考的——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很自由,但无法进行艺术创作,这是有问题的。
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先去挣钱,先保证我的生存,我不能啃老——做一个艺术家之前,得先学会做个独立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儿子。艺术家不能是个生存上的弱智——当然,我承认梵高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我们和梵高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我决定先找工作。这个时候我发现影视制作行业在北京很有优势,收入也特别高,因为全国很多的电影制片厂和大电视台都在北京。后来就进入了影视制作行业,接下来我做了八年影视制作,包括拍电视广告、MTV,以及给电视台做形象包装等等。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艺术和商业要分开来做。
商:在商业合作中,通常会遇到商业和艺术冲突的情形,譬如企业要求修改创作,甚至要重新创作,您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
杨: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知道,干这件事的时候你在追求什么。譬如一个商业机构需要我一幅画,还是命题作业,让我用我的方法画他的东西——首先现阶段我不接这种活儿,以前我也接过,但是从来不签名。这种活儿对我来说,一定是甲方和商业是第一位的,一切按他们的要求来,但是我画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挣钱,跟我的艺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不跟他计较,也不会签名,因为对我这是商业行为,不是我艺术作品,签不签名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我搞艺术创作时候,从来不考虑商业,当然有人要买我的作品我也不排斥。但是我作品的定价还是会遵循一个商业规律,虽然我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商业,但作品定价通常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人而异。而且也不可能讲价,不会因为买家多买得多就便宜一些——这是我的作品,这不是商业,我也没把它当商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的生活借不到艺术的一束光,我的作品没卖多少,但是我有其他的谋生手段来使我生活得更好。我可以用商业来养我的艺术,但是二者绝不会互相掺和。
我本身另外的一个身份,就是设计师。在我看来,艺术家和设计师有什么区别呢?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艺术家是提出问题的。艺术家在做自己作品的时候,不对任何人负责。然后我在构想我的艺术理念,或者构想我的艺术架构的时候,我会给自己或者更多的人提出很多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可能艺术家自己都回答不了。
我一直认为科幻小说家是最好的艺术家,因为他提出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艺术的最大功能就是启发,艺术家会提出问题,但你不要指望他会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把问题放在这儿,实际上就已经完成艺术的功能了。比如说我现阶段的艺术,我要找一个视觉艺术的原点,从那个角度去再次认识整个美术史。在原始艺术阶段,人们对造型的认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提出来了,但我解答不了,我在慢慢地探索。
但设计师不一样,设计师往往接的都是活儿。不管是甲方还是别的什么机构,给你一个活儿,给你提出一个问题,你要替他们解答这个问题,所以说设计师是负责解答问题的。
商:现在很多艺术家会与品牌及购物中心有一些合作,对于此类艺术家的商业行为,您如何看待?
杨: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认知。很多艺术家,他们面对自己作品的时候,又想要出名又想要赚钱,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干一件事情时有好几个目的,目的不纯,每一个目的之间就会打架,那样事情就会干不好。
实际上商业与艺术合作最完美的生态环境,就是艺术家干艺术家该干的事儿,商人把控商业的事情,然后一个懂艺术的商人来衔接二者,在商业跟艺术之间搭建渠道。一个懂艺术的商人会把很多有价值的艺术家、有价值的作品转换成商品,把其卖点和商业价值凸显出来,但是懂艺术的商人不等于艺术家。
我只有一个目标,呈现出“戈壁天堂”的最佳艺术效果
杨春的另一个身份,是“戈壁天堂”的艺术总监。“戈壁天堂”是将“火人节”模式及玩法引入中国,使之本土化的大型线下艺术活动IP,它通过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更包容和更注重体验的方式呈现,使参与者完成基本生活和获取更好的社交体验。
在“戈壁天堂”里,艺术家和艺术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艺术家营地里,艺术家是主体,可以携带自己的任何作品,并且作为一个社会代表性群体发表自己的观念主张;而艺术品营地,则需要“戈壁天堂”来策划和筛选艺术品。
谈及艺术品的筛选,杨春也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商业行为,他坦言自己不会以艺术家名气大小来筛选艺术品,而是审视艺术品是否符合“戈壁天堂”的氛围和调性。对于自己作品也会参与筛选这件事,杨春很坦然,“我有一个特质,就是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不会掺杂太多的东西在里面”。而对于“戈壁天堂”来说,杨春的唯一目的就是呈现出项目的最佳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线下创意和社交活动,“戈壁天堂”也欢迎任何一个普通人,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是创意参与进来,表达和抒发自己。此外,国外艺术家也是“戈壁天堂”涵盖的群体。“现在我们国家具有了国际影响力,很多事情已经不是让不让外国人参与的问题了”,杨春讲到,“譬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推广重点”。杨春以为,多元化的艺术确实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思维角度,因为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启发。
商: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戈壁天堂”吧。
杨:“戈壁天堂”项目,是中国大型线下文化活动IP,它把火人节模式及玩法引入中国,根据中国国情和国策加以优化变革,使之适合中国文化。
“戈壁天堂”线下文化创意活动,以露营形式+文化创意活动相结合,在内蒙古沙漠环境中进行露营,以人与人的主动社交创造更纯粹更美好的合作模式,让参与者完成基本生活,社交分享,以及众创艺术和展示的内容,是艺术家及创意人士的社交体验中心。“戈壁天堂”的活动内容为雕塑展示、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动漫艺术、音乐演出等等,将不同艺术形式以更加包容和注重体验感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此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这里有最大的舞台接受独特的思想实验,也为它们赋予了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商:您的身份除了艺术家,目前还担任戈壁天堂的艺术总监的职位,您是如何最大化把艺术转化为它的商业价值?或者通过商业操作方式,去凸显艺术家们的价值?
杨:在“戈壁天堂”项目里,艺术品的陈列有两部分,一个是重点陈列部分,是在特定的区域里;另一方面,我们会在网状的交叉节点上,放置一些大型艺术作品,来把整个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在艺术作品的筛选上,大、中、小型艺术品,我们会有一个合理的配比,同时也会考虑艺术品对营地气氛的营造,以此来放置更符合营地空间感受的艺术品。
在我们这个活动里,艺术品和艺术家是两个概念。因此除了艺术品营地,我们还会设置艺术家的营地,让艺术家可以作为一个社会代表性的群体在“戈壁天堂”发声。这个营地里的艺术品,是表达艺术家的概念和主张的,可以不需要服从戈壁天堂整体的规划和调性。
除此之外,我们欢迎任何人带着自己的作品或是观点主张,来参加“戈壁天堂”——他可以加入艺术阵营,也可以独立在某一个阵营里,表达和抒发自己。所以说“戈壁天堂”是一个真正能释放人性、打开自己,以及在很多陌生人面前表达自我一个活动,这个比吃喝玩乐要更有价值,同时这也是我们“戈壁天堂”的宗旨。
商:在筛选艺术品过程中,对艺术家是怎么考量的,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吗,还是只要符合“戈壁天堂”的调性都可以?您有自己的作品参与其中吗?
杨:我们在筛选过程中,不是针对艺术家,而是面对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不太知名,但他的作品特别符合我们的理念和调性,我们也很乐意把他的作品呈现出来;同时如果一个大牌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与我们不相符,那我们也不会选取。我们的筛选还是服务于“戈壁天堂”的整体氛围。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我的作品,但是在在整体计划没完成之前,我会把我的作品放到最后。其次,在筛选过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譬如说在某个点有三件候选作品,其中有我的,那我也会很冷静地去判断分析哪件作品更合适,如果我的最合适,我也会毫不犹豫放我的;如果别人的更合适,那一定放他的。我作为一个艺术总监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而且我有一个特质,就是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不会掺杂太多的东西在里面。在“戈壁天堂”这个项目里,我的目的就是呈现出一个最佳的艺术效果。
商:艺术家通常都很有个性和风格,那么您是如何协调处理,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与项目进行接洽合作的?
杨:因为我本身是艺术家,所以我知道他们要什么。如果他们的需求我们实在不能满足,我们就考虑选别人。我在这个圈子里很多年,在宋庄、央美等平台上都有资源,所以即使我很看重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希望引进我们的项目,但是如果他没法配合,我也没有办法从各个方面协调的话,我们只能舍弃。我在“戈壁天堂”这个项目里,一定会站在“戈壁天堂”的角度,做我份内该做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在跟艺术家接洽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没有看到“戈壁天堂”这个项目的价值,这个时候我就会耐心为他们讲解,让他们了解“戈壁天堂”并认识到它的价值。
我接洽的很多艺术家是跟我彼此之间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把我当成商人去看,有时候会把我当成艺术家去看,这样的话,我们之间的对话可能就不太一样。我会跟他讲,这个项目对他的作品有可能暂时不会产生经济价值,但是会在未来推广、受众扩大等等别的方面产生好的影响。因为我的双重身份,我们的沟通会相对顺畅一些。
商:目前有国外艺术家参与“戈壁天堂”吗?
杨: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做事情,跟以前不一样了,不管是从政府官方的角度来讲,从我们这个活动本身来讲,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具有了国际影响力,很多事情已经不是让不让外国人参与的问题了,因此在我们的活动中,譬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推广重点。另外从艺术角度来说,更多元化的艺术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思维角度,因为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启发。
关于“戈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