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梅戏的徽韵之美

何亦邨 乐迷心窍 2022-05-02


何亦邨,女,现在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任教,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著有《中国艺术审丑的当代转向》。参加编写《戏曲进校园辅助教材——黄梅戏》,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安徽卷)》等。




徽风皖韵,须听黄梅。安徽有“两黄”:黄梅戏和黄山。其中,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在安徽“五大优秀剧种”——徽(徽剧)、黄(黄梅戏)、庐(庐剧)、泗(泗州戏)、花(皖南花鼓戏)当中名列前茅。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吴楚文化的产物。目前,安徽省将其作为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安庆作为黄梅戏发扬光大的地方,不论是在黄梅戏发展史上,还是在当前都有着重要地位:2006年“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落户安庆,2017年“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又授牌安庆。“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自1992年10月起,“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于2018年9月成功举办。


黄梅戏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民间地方戏曲质朴、活泼、草根的特质,在舞台动作上、道白与唱腔上、思想内容上均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黄梅戏舞台动作之美


程式是戏曲表演的精髓,其目的在于以有限的手段表现无限的生活。众所周知,黄梅戏表演程式受京剧影响而形成,亦讲究“四功五法”。但她不拘泥于程式,甚至有不少直接化用于生活中的动作,呈现出“非程式化”的特点。黄梅戏表演灵活运用戏曲程式,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例如黄梅戏经典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打豆腐》等,充分展现了小戏的特征——朴实热闹、载歌载舞,演员的表演体现出生活化、乡土化的舞台动作特点,切合人物身份、人物心理和剧情,节奏感强,美感十足。


《打猪草》表现出了陶金花、金小毛这两个农村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善良纯真,戏曲演员要尽量展现出孩子的童稚,还要使这种童稚带上泥土芬芳,其中《对花》一段尤为精彩。



▲图1:黄梅戏《打猪草》剧照


严凤英、王少舫早期《夫妻观灯》的表演灵动、幽默,他们把一对农村夫妻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欢快、嬉笑以及见到各式花灯时的兴奋喜悦展现得惟妙惟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300qw7sha

▲严凤英、王少舫【黄梅戏】《夫妻观灯》


▲图2:黄梅戏《夫妻观灯》剧照


《打豆腐》中的王小六是黄梅戏丑角的一个经典形象,这是一个好吃懒做,而且好赌、惧内的人物。他将买豆子的前赌输了,只好装了一袋沙子回家交差,没想到却被聪明的老婆发现,二人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故事。黄梅戏的丑行以自然朴实为基本特征。王小六借豆子、搬豆子、磨豆子等舞台动作极其生活化,贴近生活现实,一个步伐、一个眼神不但诙谐生动,而且可爱可笑但不可憎。



▲图3:黄梅戏《打豆腐》剧照


再如《女驸马》中的冯素珍,严凤英在处理这一角色时,注重冯素珍的舞台动作同身份变化的结合,在表现新科状元的风范时,运用小生方步、整帽、甩袖等表演程式;又时而运用旦角碎步、水袖遮面,配以羞涩一笑来表现大家闺秀的矜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0366uuyqj0

▲严凤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



▲图4:黄梅戏《女驸马》剧照




黄梅戏道白与唱腔之美


黄梅戏的道白与唱腔具有地方性、生活化、可塑性和时代感的特征。


黄梅戏道白以安庆官话为主,分为大白(韵白)和小白(地方土话)。早期演出小戏几乎一律用“小白”。后来随着黄梅戏的发展,题材更广泛,人物更丰富,开始用韵白来突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色。1987版音乐电视剧黄梅戏《西厢记》首次将道白由安庆官话改为普通话道白,这是一次创新尝试。[1]现在舞台上的黄梅戏演出还是基本保留了安庆方言的底色,合肥的黄梅剧团在演出时做出了相应改变,更靠近普通话发音,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听懂。安庆一带的黄梅剧团还是更强调传统的传承。


黄梅戏的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黄梅戏的传统唱腔,可分为主调类、三腔类、花腔类。除花腔类属曲牌体外,其余基本属板腔体。”[2]“花腔又名‘小调’、‘杂调’,是黄梅戏形成初期‘两小戏’(小旦、小丑)和‘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所常用的唱腔”。[3]花腔曲调朴实优美,从民歌小调中发展而来,唱词大量采用衬词、衬字,充满生活气息。比如《打猪草》中陶金花的唱词“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天天打猪草依嗬呀,昨天起晚了哪嗬啥,今天要赶早呀子依子呀……”;《打豆腐》王小六的唱词“老婆去把三叔请,那么哈,她要和我两分离,她要和我喂嗨嗨依嗨依呵哈,两分离那么哈。丢下小六今后怎么过,那么哈,小六今后怎么过,那么哈。打一个主意将她哄,打一个主意,喂嗨嗨依嗨依呵哈,将她哄那么哄哈”。


主腔又称“正腔”,主要用于正本戏。“它是黄梅戏声腔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腔系……包括五个腔体:〔平词〕〔二行〕〔三行〕〔八板〕〔平词对板〕……大体上,〔平词〕有叙事、抒情特征,其中‘导板’、‘哭介’等散唱腔句颇有戏剧表现力。〔二行〕〔三行〕〔八板〕长与叙事,〔平词对板〕最具抒情性,经常在剧中用于表现男女深情”。[4]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总称。其中,“彩腔”原名“打彩调”,曲调欢畅,由花腔小曲演变而来;仙腔也称“道腔”、“道情”,产生于安庆当地的道教音乐,早期仙腔中还运用帮腔;阴司腔又称“还魂腔”,来自青阳腔,传统戏中常用于表现魂灵出场,或在人物生命垂危、情绪绝望等场合演唱。[5]


黄梅戏唱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又是黄梅戏自身灵活性的一个表现。经典剧目《天仙配》唱腔韵味十足、圆润朴实、优美动听。严凤英、王少舫二位艺术家在利用道白与唱腔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其中《路遇》选段中,董永的唱段“含悲忍泪往前走”,唱腔低沉、悲痛,体现出他是个恪守孝道的人。当七仙女被问到“大姐家住哪里,要往哪道而去”时,唱到“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有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冷落叹飘零 ”。在唱到“我本住在”时,七仙女停顿、思索,然后才接着唱“蓬莱村”,这个停顿很重要,它表现出七仙女下凡化身村姑之后身份的变化,不能说出来自天庭的实情,只好假托“蓬莱村”之地,这时她的唱腔中带有笑意,体现了七仙女冰雪聪明的个性特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7545ny3bf

▲严凤英、王少舫【黄梅戏】《天仙配·路遇》


此外,《天仙配·满工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选段)尤为精彩,二人以情入声,将满工之后的如释重负与获得自由之后的幸福感演绎得淋漓尽致,七仙女质朴大方,董永洒脱欢快,体现出二人的深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图5: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黄梅戏道白、唱腔的时代感表现在,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剧种,道白、唱腔根据时代特征和观众审美需求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体现在一些新创剧目当中。例如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大戏《邓稼先》的道白更加契合现代生活,其中的几处时代特征把握得当;唱腔在设计上显得更浑厚、大气、有力度。


▲图6:黄梅戏《邓稼先》剧照




黄梅戏思想内容之美


黄梅戏题材多样,既能展现乡土情怀,又能表现人性之美,还能移植国外戏剧。《点大麦》《打猪草》《纺线纱》等小戏展现了乡土情怀,唤起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剧目探讨了生命与大时代的主题。移植莎剧《无事生非》和《仲夏夜之梦》体现了黄梅戏走向大剧种之后“海纳百川”的胸怀,产生新的审美效果。


▲图7: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照


▲图8:黄梅戏《徽州往事》剧照


近几年如《大清名相》《不越雷池》等剧借古喻今的新创剧,也颇具亮点,在题材上迎合“反腐倡廉”主旋律,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六尺巷”的礼让精神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高贵品质。黄梅戏新创剧目《邓稼先》展现时代风范,歌颂了邓稼先、许鹿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图9:黄梅戏《大清名相》剧照


▲图10:黄梅戏《不越雷池》剧照



结  语


总体而言,黄梅戏植根于乡土,具备草根特色;生命力顽强,坚持传承与创新。黄梅戏不仅在安庆地区拥有良好的传播氛围,而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受到了广泛欢迎。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黄梅戏也在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参见王长安主编.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著.戏曲进校园辅助教材——黄梅戏[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4月,10-11页。

[2] 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763页。

[3] 王长安主编.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著.戏曲进校园辅助教材——黄梅戏[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4月,15页。

[4] 王长安主编.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著.戏曲进校园辅助教材——黄梅戏[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4月,16页。

[5] 参见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764页。



此文原创作者何亦邨系【乐迷心窍】原创组成员

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

部分图片和音视频源自网络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